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穗港澳地区大学生急救知识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了解经济发达的穗港澳地区大学生急救知识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普及急救知识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半开放式问卷对穗港澳三地大学生1 721名进行调查。结果三地大学生急救电话号码知晓率为80.71%;急救知识平均得分为(49.70±13.86)分,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年级越高,得分越高;培训经历、学习欲望、地区差异以及母亲文化程度对学生得分均有影响。结论大学生急救知识水平急需提高,普及的任务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广州市大学生急救知识、态度及行为,为开展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和提高急救意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通过匿名自填问卷对广州市4所高校的1 01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急救知识的平均得分为(5.9±1.8)分,大学生对急救电话号码、生活常见伤处理等知晓率均超过60%,而对心肺复苏术(CPR)操作、止血带使用等知晓率较低,分别为46.7%和24.5%;不同年级、专业、生源地,亲友是否患病和3年内是否参加急救培训等不同特征的大学生的急救知识及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急救知识实际掌握情况与急救能力自评结果无相关性(P0.05);急救态度平均得分为(23.44±3.21)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急救知识、急救行为、急救能力自评得分、家庭经济状况和自觉健康状况是其影响因素;急救行为平均得分为(22.19±3.46)分,急救态度得分、亲友从事医药行业、最近3年是否参加急救培训是其影响因素;大学生中未参加急救培训的最主要原因是学校相关课程开展少(48.2%)。结论广州市大学生急救态度和行为积极,但急救知识掌握不理想,高校应探索多种普及方式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大学生急救知识储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急救意愿。  相似文献   

3.
了解高职高专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认知与需求情况,为普及现场急救知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对南京市4所高职院校59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94名高职学生急救知识总平均分(11.04±3.02),不同专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7%的调查对象表示曾经就读的学校开设过急救相关课程,33.3%的学生表示会在平时自学有关急救的书籍,9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院前急救的相关知识.结论 高职高专学生对院前急救存在高需求、低掌握的状况,且不同专业学生掌握情况不尽相同.应根据高职学生的需求确立有效培训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琼州学院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认知现状,为进一步宣传和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调查1 200名学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开展急救知识宣传与培训,并判断培训效果。结果在被调查的1 014人中,大学生急救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网络、科普书籍。大学生急救常识得分低,急救方法掌握情况差,急救水平不容乐观。结论目前高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的教育和训练,以提高大学生急救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现状,分析分层次递进式教学的效果,以期为更好地开展中小学生院前急救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9月—2021年6月,随机抽取滨州市两所小学的120名小学生、三所中学的13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时间段、递进式地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理论及其实际操作培训,并比较不同时间点学生急救知识得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结果 在满分为14分的急救理论知识问卷中,第一次理论课培训前小学生和中学生急救知识总分分别仅为(6.28±2.15)分、(6.67±1.6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培训后中、小学生的急救知识得分均高于培训前,且中学生的得分高于小学生(P <0.05)。第一次操作培训后中、小学生的CPR操作成绩均高于培训前(P <0.01),但间隔6个月后,中、小学生CPR操作成绩有所回落;经第二次培训后,两组学生成绩又重新回升,且高于第一次培训后(P <0.01)。结论中小学生普遍缺乏急救知识与CPR操作技能,现场培训可有效提高其急救知识和...  相似文献   

6.
许婷  许勤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9):1127-1128
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交通运输多样化等因素使各种突发事件不断涌现,加上自然灾害,要求全民有必要参与急救体系的建设[1].有医学专家指出向民众普及急救知识,可以使心脏病、危急重症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从而将猝死对生命的威胁降到最低限度[2].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的情况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公众急救水平[3].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机会少,受训不规范、不完整,导致大学生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缺乏[4].高职高专学生占我国大学生总数的50%以上,本研究运用Delphi法筛选出高职高专学生需要掌握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指标,为高职院校开展院前急救培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院前急救基本知识教育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牛新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0):1947-1948
[目的]探讨在大学生中开展院前急救基本知识教育和基本急救技术操作训练的教学效果、必要性及其价值。[方法]在我校2002级~2005级大一学生中开展急危疾病及意外事故的现场医学急救常识多媒体教学;运用“模拟人”、“简易模拟病人”进行CPR操作训练等。[结果]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应对突发急危疾病及意外事故的能力;具有短期与长期、整体与部分及表面与深层价值。[结论]以健康教育手段提高大学生急救知识水平是切实有效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应作为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8.
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况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根芝  胡高楼  林佳 《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402-403,334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获取途径、掌握现状及学习需求,探讨开展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意义与方法。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浙江师范大学93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师范大学生急救知识知晓情况参差不齐,大学生急救项目基本掌握情况:能正确拨打120电话的占97.87%,会晕厥急救的占26.12%,心肺复苏术没有人基本掌握,其余各项均在20%以下;是否接受过《大学生健康教程》课程学习,对大学生急救知识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χ2=56.95,P<0.01);96.00%的大学生希望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结论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状况不佳,急需开设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师范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学生急救培训的现状以及参与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意愿,探讨促进大学生参与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意义与方法,为《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建立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志愿组织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北京市部分高校859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非概率抽样方式中的滚雪球抽样方法开展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市大学生急救培训与急救医疗服务的参与意愿较高,50.3%的人已经参加过医疗急救培训,93.2%的人表示愿意学习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86.5%的人愿意到急救车上参与院前医疗急救辅助工作,主要的参与动机是学习到的急救技能得到实际的锻炼等,而主要的顾虑是参加急救服务造成的法律风险等。结论大学生群体是值得统筹利用的急救服务人力资源,重视对在校大学生的医疗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急救医疗服务中,对提高我国现场急救水平和全民健康素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学生急救知识的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指导中学开展急救知识教育和制定对策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内容,于2008年11月-2009年1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中学所有中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的现况调查,选用Excel13.0和SPSSfor windows16.0,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学生对于急救知识知晓率比女性高;年龄越大,急救知识知晓率愈高;父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对于急救知识知晓率愈高。结论中学生急救知识知晓情况参差不齐,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很多方面的急救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学生的急救知识得分影响显著。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急救知识教育,从而提高中学生的急救知识知晓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急救知识和院前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方法选取合肥师范学院2014-2015学年选修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168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自制《意外伤害调查问卷》在《意外伤害与急救》课程授课前和授课后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授课前当面对意外伤害事件时,168名(100.00%)大学生会选择拨打120急救电话求助,其中35名(20.83%)大学生拨打完电话后,会离开现场;133名(79.17%)大学生在拨打完电话后,会在急救人员到现场之前安抚病人。授课前仅有27.38%的大学生在拨打120急救电话时,能提供现场伤员的病情,授课后比例(63.69%)明显提高,授课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授课后,大学生在拨打120急救电话时能告知意外伤害人数、有无意识丧失的伤员、有无大出血的伤员及有无骨折的伤员者比例明显高于授课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授课前知晓"运动挫伤后应制动冷敷、开水烫伤后应用流动清水冲患处20min、食物中毒应饮大量清水及催吐、心脏骤停应立即行心肺复苏、对骨折伤员处理应制动固定、对大出血伤口应先止血"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2.50%(21人)、22.62%(38人)、8.93%(15人)、7.74%(13人)、25.00%(42人)和80.36%(135人),授课后学生对这几项急救处理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授课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通过普通网络、专题讲座、普通课程及课程加在线植入4种形式获取急救知识的比例分别为61.31%(103人)、64.29%(108人)、61.31%(103人)及84.52%(142人)。通过课程加在线植入形式学习急救知识的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升者比例(73.94%,105/142)明显高于其他3种教学形式。结论开设大学生意外伤害与急救课程,可提高大学生急救知识知晓率和院前急救技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中美联合院前急救培训课程的培训效果,进一步优化培训方法,促进中国院前急救培训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方法:联合培训组选取参加2010年度中美联合院前急救培训课程的浙江省院前急救医生共113名,采用专门编写的《浙江省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规范化培训教材》和以模拟情景教学方法为主的综合教学方法,就"理论知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方面进行授课。中美双方师资配比为1∶2,理论与技能培训时间比为1∶2。培训前后进行理论与技能考核,考核后对所有学员进行课程评估问卷调查。对照组选取同期参加其它地市急救中心举办的院前急救培训班学员共85名,培训教材选用本科教材《急诊医学》,培训师资由中方院前急救高年资医生组成,培训方法以除模拟情景教学方法以外的其它综合教学方法,培训内容、时间、考核方法等同联合培训组。t检验比较每组学员培训前后得分与两组学员培训前后得分差值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每组学员培训后理论知识与各项技能得分均明显优于培训前。联合培训组学员的理论知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气管插管等项目得分优于对照组(P<0.05),心肺复苏与心律失常处理项目两组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美联合培训课程能显著提高中国院前急救医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尤其在理论知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气管插管等项目培训效果优于传统培训方法,但对心肺复苏与心律失常处理等项目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我国公众自救互救知识的认知水平较低,在急危病发生时能现场施救的措施较少,因此对非专业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在倡导全民参与的院前急救中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了解商丘市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现状,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为构建合理的急救培训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05-01-2017-05-01商丘市梁园区和睢阳区作为研究区域,每个区抽取2个社区做为研究场所。采用掷硬币法随机将2个社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以及急救知识学习需求问卷3部分。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居民性别(χ~2=0.177,P0.05)、年龄(χ~2=8.260,P0.05)、文化程度(χ~2=7.847,P0.05)、职业(χ~2=5.782,P0.05)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训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社区居民急救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后,干预组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得分为(14.23±1.58)分,高于对照组的(9.11±2.31)分,t=-17.66,P0.01;急救态度得分为(24.17±2.04)分,高于对照组的(19.11±3.10)分,t=-17.45,P0.01;急救行为得分为(30.41±2.24)分,高于对照组的(27.45±3.58)分,t=-10.21,P0.01。干预组居民知晓率随活动开展时间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P0.05。结论通过急救培训能提高社区居民的院前急救知识、态度和行为,院前急救培训的形式应多元化,适应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居民对自救互救体系的知晓率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4.
了解高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对急救知识的需求及相关课程实施前后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探讨非医学专业高校急救知识的课程安排与设置提供依据.方法 对大理学院在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现场急救常识》选修课,比较授课前后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了解情况.结果 381名被调查者中,95.5%认为有必要学习急救常识,82.4%认为应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常识,开课前仅有14.7%掌握部分急救技能.培训前后大学生对常用急救常识的了解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课堂理论讲授、急救操作视频观看以及现场模型操作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现场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院前急救护士对特异性感染知识的认知状况.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荆州市76名院前急救护士对特异性感染知识的来源、得分以及对待特异性感染患者转运态度.结果 院前急救护士对特异性感染认知得分总体较低(15.65±2.69)分,得分最高为消毒隔离管理(7.27士1.02)分、得分最低为终末处理(3.17±0.74)分;护士的认知水平与医院等级、护龄、职称有关,与学历无关;知识来源:81.58%来源于学校的课程教育,而工作后接受再教育的仅2.63%;转运的工作态度:100.00%具有恐惧心理,76.32%有抵触情绪,23.68%相信做好自身防护可以承担转运工作.结论 院前急救护士对特异性感染知识的正确认知是预防职业危害的关键,应加强再教育与培训,提高认知水平,做好自我防护,特别是加强终末处理的指导,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有效预防职业暴露发生,更好地完成急救转运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K-A-P)状况,为进一步改善大学生的生活饮食习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玉林师范学院97名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的调查。结果各年级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14分。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营养知识得分情况不同。低分数(0~5分)人群中,学生年级越高,所占比例越低,而高分数(11~14分)人群中,学生年级越高,所占比例越高。大一、大二及大三年级学生中分别有93.55%,90.91%和93.94%的学生想了解更多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知识。51.55%的学生不能每天吃早餐,29.90%的学生不能定时定量进餐,23.71%的学生存在偏食或者挑食。结论应利用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相关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纠正不健康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7.
温晓媛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461-2462
[目的]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营养的知识、态度和行为进行调查。[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800名高校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调查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并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体育专业大学生营养知识情况掌握尚可。女生营养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低于男生,年级越高的学生知识得分越高,并且网络和电视为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结论]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尚可,今后应该加强对营养方面的宣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获取途径、掌握现状及学习需求,探讨开展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意义与方法。方法 2014年11月随机抽取本院大一学生90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高职学生获取急救知识主要来源是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73.29%和63.36%);对急救知识的知晓率:火灾83.33%、犬类咬伤69.43%、触电61.70%、地震60.04%;心肺复苏操作的正确率只有0.33%、眼球穿通伤9.16%、扭伤10.49%、止血方法 11.92%,基本医学知识及处理知晓率均在50%以下。结论大学生急救知识严重匮乏,急需开设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高职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9.
了解安徽省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普及情况,并探究适合的急救知识普及方式.方法 对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的安徽省6所大学的1 132名学生分组后,分别施予同伴教育培训、多媒体课堂教育、操作演练及情景模拟和报刊、黑板报、宣传栏等急救知识展览4种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共180 d,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安徽省大学生对急救知识掌握程度较差,大学生急救知识得分为(65.01±17.42),其中“正确处理酒精中毒”急救行为的知晓率最高(1 040人,91.87%),“胸外心脏按压频率”的知晓率最低(304人,26.86%);在施予操作演练及情景模拟、多媒体课堂教学及同伴培训教育的培训方式后,急救知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操作演练及情景模拟法培训效果显著优于其他方法(P值均<0.05).结论 安徽省大学生亟待急救知识普及工作的开展;操作演练及情景模拟法为最佳普及方式.  相似文献   

20.
某校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连群 《中国校医》2008,22(6):697-697
本文所提出的急救主要是指院前急救,即指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由医务人员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救护,以维持其基本生命特征和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为了解我校学生急救能力的现状,为今后深入开展学校卫生工作,特对学生下发自制问卷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