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检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快速查找食物中毒原因,并预防类似食物性疾病的再次发生。方法分别对4名中毒患者的大便及肛拭子,2份剩余食物样品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从2份肛拭子和1份凉拌菜中分离出的可疑菌株为肠炎沙门氏菌。结论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分析,本次食物中毒是食用受到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2.
沙门氏菌所致食物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是常见的。其中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为主。1996年6月6日我市某聋人学校发生一起食物中毒,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细菌检验结果,确认该起食物中毒是由肠炎沙门氏菌所致,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 1996年6月5日广州市某聋人学校食堂供应的午餐和晚餐食物为蒸排骨、煎鸡蛋、鸡翼尖、通心莱、生莱、米饭。当天全校388人进餐,189名学生和教职员工发生食物中毒。患病率为48.7%。6月5日未进餐者未发病。中毒原因是厨房卫生情况较差,熟食无冷藏保存,生熟…  相似文献   

3.
目的快速查找食物中毒原因,为食物中毒处理提供依据。方法依照GB4789.4-2010、GBfr4789.6-2008、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分别对14名患者的大便、肛拭,16份剩余食物样品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从1份食品标本中和2份粪便8份肛拭子中检出肠炎沙门氏菌。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分析,本次食物中毒为肠炎沙门氏菌污染食物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4.
目的查明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来源。方法描述病例的临床症状和三间分布特征,绘制流行病学曲线,计算平均潜伏期,分析可能暴露时间。并采集剩余食物和病例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发现25例病例,罹患率为62.5%,发病主要特点为全部病人均有腹痛、腹泻和乏力症状。发病平均潜伏期为22小时。现场采集8份家宴剩菜和3份病人肛拭子均检出伦敦沙门氏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为一起沙门菌污染食物事件,应提高农村集体就餐的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5.
一起交叉污染所致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一起因交叉污染所致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引起本次食物交叉污染的关键环节,为防止今后类似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数据参考。方法现场卫生学与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共有37人就餐,出现食物中毒共16人,罹患率为43.24%(16/37)。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潜伏期、现场卫生状况、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确定此次食物中毒病原体为沙门氏菌。中毒原因是食用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食物的污染原因为当日晚餐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中生熟交叉污染所致。结论食物加工操作过程中严重的交叉污染是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直接原因。教训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加工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是由于监督管理不严格造成的,应依法加强部队食堂的卫生管理制度,控制关键环节,确保食品卫生安全,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6.
程文娟  薛琳  周坤  吴景文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11):1379-1380
目的 分析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的方法。 结果 本次事件共报告病例596例,临床表现主要以腹泻(98.32%)、发热(87.75%)、腹痛(74.16%)为主,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3 h( 1~53 h)。所有病例均表示发病前食用过某食品公司制售的糕点“爆浆松松”和/或“流心泡芙”。43份病例标本及7份剩余食品标本中均检出肠炎沙门氏菌,抽取11株不同来源标本中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菌株经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检测具有完全相同的PFGE图谱。 结论 该起事件是一起因食用被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的糕点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某酒店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为查明原因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学调查;采集可疑食品、物品、患者及从业人员排泄物31份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此次事件发病67人,罹患率29.78%(67/225);症状以发热、呕吐、腹痛、腹泻为主;平均潜伏期14h;31份样品中有16份检出了肠炎沙门氏菌。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确定为一起由从业人员携带肠炎沙门氏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苏州市某酒店食物中毒原因开展调查。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调查描述疫情的三间分布,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食用不同食物与食物中毒的关联性。采集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搜索到99例病例,罹患率为6.75%(99/1 466)。调查到的64个病例主要表现为腹泻100.0%(64/64)、腹痛92.19%(59/64)、恶心56.25%(36/64)、呕吐48.44%(31/64)等。食用冷盘盐水猪肝是发病危险因素(OR=17.25,95%CI:3.31~89.97),制作过程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猪肝是导致该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的卫生监督管理,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9.
1996年7月8日,我市柳石覃某一家10口人傍晚聚餐,因食用被污染食物,导致食物中毒的发生,经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验证实,该次食物中毒为白切鸡污染了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实验室检测有关技术,确定食物中毒病原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集食物中毒病人粪便/肛拭子、可疑食物、食物中毒发生酒店的食物储存冰箱和自来水样品,共22份,按照GB4789.4-2010、GB4789.5-2012、GB4789.6-2003等相关规定的方法,对所采集的标本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霍乱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阴沟肠杆菌检测,并对食物中毒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采集样品22份,未检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霍乱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6份标本中检出阴沟肠杆菌,阳性率27.27%(6/22)。外环境中阴沟肠杆菌污染熟食,直接食用未加热煮透的污染食品是发生本起食物中毒的可疑原因。结论本起食物中毒事件系阴沟肠杆菌污染食物导致。食品加工环节污染阴沟肠杆菌可能是该起事件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食物中毒的诊断,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追溯具体污染食物及来源。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卫生学调查方法对中毒事件进行现场研究,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探寻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结果该中毒事件中共有7 000人就餐,65人发病,罹患率为0.93%,潜伏期中位数为29h。结论根据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认为这是一起沙门氏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具体污染食物为蒸蛋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此次食物中毒事件展开调查,以是否食用某一食物为暴露特征对病例组对照组进行分析,并采集可疑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为一起以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食物中毒事件;可疑食物与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凉菜口条为此次中毒事件的危险食物(χ2=28.1,P0.01,OR=4.68)。结论在漯河市城区某酒店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在事件发生地调查发现卤制的口条在温度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操作间放置时间过久,食用前未再加热,卤制口条为高危食物,实验室检验结果表明卤制口条被肠炎沙门菌污染,致病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查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提出防控措施和建议。方法搜索病例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确定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并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粪便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发现104例病例,MS小学61例,CP小学43例,均为住宿生。临床症状主要为腹泻(100.00%)、腹痛(98.08%)、恶心(46.15%)和呕吐(28.85%)等,无重症和死亡病例。首例病例发病时间为5月13日21时,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5月14日22时,发病高峰时间为5月14日6—22时,为点源暴露。食用米饭是发病的危险因素(OR=7.95,95%CI:2.22~33.82),学校食堂厨师在米饭加工制作、存放、再次供餐等环节未按照食品安全相关要求操作是造成该起事件的主要原因。在米饭留样中检出蜡样芽孢杆菌,菌落总数为2.2×104CFU/g。结论该起事件为一起疑似低剂量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事件,食用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米饭很可能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研究由沙门氏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原因,并采取相对应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日万州区大周镇一村民举办丧宴造成食物中毒,陆续出现腹泻病人45例,对45例病人的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分析研究其食物中毒原因.结果: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这起农村食物中毒的病原体为沙门氏菌.结论:因为食物存在交叉污染,加工好的食品放置时间过长,保存条件和相关卫生要求不符,导致食品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进而造成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次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通过流行病学及回顾性调查,查找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并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搜索到33名就餐者发病,临床表现以腹泻(100.0%)、腹痛(73.2%)、恶心(58%.3)、呕吐(58.1%)为主,发病集中在餐后32h内。5名病例腹泻便样与2份聚餐留样菜肴(海带)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且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该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查明两个旅行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和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开展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可疑餐次,对引起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可疑餐次及可疑食物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集食品、环境及病例样本,进行常见食物中毒致病菌的实验室检测。 结果 共发现24名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100.00%)、伴腹痛(91.67%)、呕吐(33.33%)。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凉拌海蜇(OR=4.857,95%CI:1.457~16.191)是导致食物中毒的可疑食品。实验室检出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O10∶K4。 结论 凉拌海蜇可能受到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为本次食物中毒的可疑食品,建议加强餐饮机构的食品安全及食品处理环节的监管,加强对餐饮环境的卫生监督。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查明农村家宴一起食物中毒原因,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方法对某村民欧某家邻里聚餐后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参加聚餐者24人中有14例(58.3%)符合病例定义,2019年5月27日6:00至7:00发病的占28.6%;主要症状发生率:腹痛85.7%、腹泻和发热71.4%、呕吐64.3%、头痛50.0%、恶心42.9%;潜伏期3~23h;对进餐者进食的12种食物进行病例对照分析显示,12种食物均无相关危险性,采集8份肛拭子检测出4份肠炎沙门菌(50.0%);综合流行病学和现场卫生学调查,患者有共同进餐史,有类似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是肠炎沙门菌交叉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结论建议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农村食品安全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大农村家宴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以避免此类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某学院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流行因素及致病原因,为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生食物中毒的食堂共878人就餐,其中96人发病,罹患率为10.93%,发病多集中在餐后7~17h,患者临床表现相似,以腹痛、腹泻、发热及呕吐为主,有共同进食史,未食用者不发病。病例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导致食物中毒的原因为食用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饭菜。结论该事件确定为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院校各部门必须齐抓共管,加强卫生监督力度,强化宏观检查和微观检测,严把关键环节,切实保障广大学员的饮食卫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一起食用鹌鹑蛋致食物中毒的原因,提出防控措施。方法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对中毒原因进行综合判断。结果分析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72h进食的可能危险食物,结果进食卤制鹌鹑蛋患病的OR值是未进食者的16.33倍;从病人肛拭子、剩余食品卤制鹌鹑蛋中检出肠炎沙门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是一起食用肠炎沙门菌和奇异变形杆菌污染鹌鹑蛋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应加强食品安全宣教,严格遵守食品加工、储存和销售要求,以避免发生类似事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分析一起食物中毒暴发的原因,为治疗和预防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调查、病例资料分析和实验室检测,对食物中毒事件原因进行分析判断.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该次食物中毒与食用糕点制品有关,结合病例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本次事件是由肠炎沙门菌污染糕点所致.结论 为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需加强食品卫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