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5,(2):141-142
目的分析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32例,经病理确诊12例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FS),20例为真菌球型鼻窦炎(FBS)。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观察患者CT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12例AFS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5例单侧鼻窦发病,7例双侧鼻窦发病,12例患者均伴随全部鼻窦受累。CT影像学显示鼻窦腔呈高密度影,呈均匀状;病变组织中心部位密度与鼻窦密度一致,呈毛玻璃状,部分存在钙化点特征,病变组织周围呈软组织影。7例伴随鼻腔内骨质吸收;3例鼻窦膨胀,2例病变累积眼眶。20例FBS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16例上颌窦病变,4例上颌窦合并筛窦病变。CT影像学显示鼻窦腔内密度呈明显增高趋势,呈不均匀状;软组织影呈团块状(边缘模糊),可见高密度钙化影。13例伴随明显的骨质增生症状,4例出现鼻息肉,3例轻微骨质增生。结论鼻窦CT扫描可清楚显示鼻窦病变以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64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改变、临床表现和术中所见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CT表现为:鼻窦充填密度不均软组织影20例,CT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0例;窦内充填软组织影伴散在不规则钙化灶20例,CT均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上颌窦内壁吸收破坏15例,CT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0例;上颌窦骨壁出现增生硬化9例,CT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6例.64例中CT诊断鼻窦炎10例,真菌性鼻窦炎46例,8例为上颌窦/筛窦肿物或占位性病变.结论 窦腔内散在斑块状钙化的充填软组织影是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主要征象,其他的CT表现常会导致术前误诊.虽然真菌性鼻窦炎的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但CT在其诊断中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且是显示鼻窦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冉允宏  卢廷明  徐刚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2):2380-2381
[目的]回顾性总结真菌球型鼻窦炎CT影像表现,并与手术中所见比较,探讨其CT影像特征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分析65例确诊为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鼻窦CT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手术中记录鼻窦和鼻腔病变且与CT影像对照,术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鼻窦CT扫描提示单侧鼻窦发病42例,双侧病变为23例;影像表现为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内见点状、斑片状不规则高密度钙化影;41例上颌窦内侧壁或/和筛窦壁骨质破坏,7例中鼻甲部分破坏.术中见窦腔积脓、窦内灰褐色干酪样或泥沙样团块及窦壁骨质吸收.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干酪样或泥沙样团块中见大量真菌菌丝.[结论]鼻窦CT扫描显示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内见点状、斑片状不规则高密度钙化影,可伴骨质吸收.为真菌球型鼻窦炎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4.
王丽燕 《医疗装备》2006,19(10):39-40
目的:探讨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于58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CT改变.临床表现和术中所见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CT表现为鼻窦充填密度不均软组织影响20例。术前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0例;窦内充填软组织影伴散在不规则钙化灶加例,术前均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上领窦内壁吸收破坏15例,术前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0例;上领窦骨壁出现增生硬化9例,术前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6例。58例中CT诊断鼻窦炎症48例,其中46例术前临床初诊为真菌性鼻窦炎,12例为上颌窦/筛窦肿物或占位性病变。结论:窦腔内散在斑块状钙化的软组织充填是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主要征象,其他的CT表现常会导致术前误诊。虽然真菌性鼻窦炎的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但CT在其诊断中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且是显示鼻窦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霉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单侧副鼻窦发病12例,双侧副鼻窦发病3例,全部病变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副鼻窦腔4例,病变侵犯后鼻孔2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内密度增高,不均匀,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结论 真菌性副鼻窦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病理;CT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病变内钙化影的出现是本病的主要CT表现,是诊断该病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的意义。方法对64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改变、临床表现和术中所见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CT表现为:鼻窦充填密度不均软组织影20例,CT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0例;窦内充填软组织影伴散在不规则钙化灶20例,CT均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上颌窦内壁吸收破坏15例,CT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0例;上颌窦骨壁出现增生硬化9例,CT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6例。64例中CT诊断鼻寞炎10例,真菌性鼻窦炎46例,8例为上颌窦/筛窦肿物或占位性病变。结论寞腔内散在斑块状钙化的充填软组织影是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主要征象,其他的CT表现常会导致术前误诊。虽然真菌性鼻窦炎的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但CT在其诊断中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且是显示鼻实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10例,回归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总结CT及MRI诊断的要点。结果:10例患者中,发生于蝶窦5例、筛窦3例及上颌窦2例。其中,CT检查的表现为:受累窦腔内充软组织影、窦壁骨质破坏且伴有周围骨质增生肥厚;MRI检查表现:TIWI低信号3例、等信号7例,信号增强后病变发生明显的强化。结论:在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中,CT及MRI检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联用两种方法提高诊断及鉴别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及CT的特征性表现.方法: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的CT及临床表现.结果: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有:女性11例(73.3%),病程3年以内13例(86.7%),涕血15例,头痛10例;CT表现有:单侧鼻窦发病14例(93.3%),1例累及双侧,以上颌窦为主,15例均见窦腔内软组织增生影(100%),内可见点状,结节状钙化,2例窦腔增大,骨质破坏.结论: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特征性明显,CT表现有特异性,CT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闵晓燕 《工企医刊》2008,21(5):32-33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CT检查的普遍应用,使医生对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治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真菌性鼻窦炎为鼻腔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种,其中非侵袭性分两种:真菌球型和变应型,临床上以真菌球型最常见,主要致病菌为曲霉菌。以往多采用经尖牙窝上颌窦根治术(柯-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筛窦横纹肌肉瘤影像学表现及正确诊断的认识。方法:结合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回顾分析4例筛窦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证实,4例患者中有3例为腺泡性横纹肌肉瘤,1例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CT和MRI影像学检查显示,病变以膨胀性生长为主,病变区域密度(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出现明显不均匀强化;病变组织对周围结构,如眼眶、鼻窦、鼻腔、前颅底等常有侵犯;骨质改变多以压迫性骨质吸收和溶骨型骨质吸收并存为主。结论:CT可以显示骨质的破坏程度和病变范围,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而CT及MRI联合检查有助于准确判断筛窦横纹肌肉瘤的病变范围及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治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非侵袭性真菌上颌窦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全部施行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满意,无复发。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发病、转归与鼻道窦口复合体解剖结构异常有密切的关系,而充分解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病变,彻底清除窦腔内真菌团块,恢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是本病治疗的原则和关键;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好,复发率低,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治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全部施行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满意,无复发。结论①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发病、转归与鼻道窦口复合体(OMC)解剖结构异常有密切的关系,而充分解除OMC病变,彻底清除窦腔内真菌团块,恢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是本病治疗的原则和关键;②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好,复发率低,是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和探讨鼻窦内窥镜技术在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方法上的应用和治疗功效。方法收集该院从2010年2月—2012年3月共收治的68例真菌性鼻窦炎接受手术的患者的就诊资料,并回顾性分析这些临床治疗的资料,进行对基于鼻窦内窥镜技术的真菌性鼻窦炎手术的临床分析和研究。结果对这个时间段内收治的68例患者中的57例进行了时间长达1年的随访。统计结果显示,所随访的患者中,治愈的患者例数有52例,病情明显减轻的有5例。结论使用鼻窦内窥镜技术对患有真菌性鼻窦炎的患者进行临床的手术治疗,疗效十分显著,鼻窦内窥镜技术非常值得推广并且应用于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治疗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对21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采取鼻内镜手术治疗,随访2个月~3年,观察疗效.结果 手术后患者真菌性鼻窦炎临床表现消失,窦腔内无异常分泌物,窦口引流通畅.结论 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方法确实可靠、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5.
王新国  刘昕  肖君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630-4631,4633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上领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8月~2011年10月于某院进行治疗的154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77例和观察组(鼻内镜下上领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术组)77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血清MDA、SOD、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血清MDA、SOD、红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而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较佳,对于患者的治疗更为彻底,患者的综合状态也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应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50例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组。常规药物治疗组真菌性鼻窦炎25例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方案,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组真菌性鼻窦炎25例患者实施鼻窦内窥镜手术。分析治疗总有效率、窦口开放良好的时间、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真菌块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量表评分。结果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窦口开放良好的时间、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真菌块消失时间短于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后患者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量表评分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加速症状消失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种数字化影像技术联合应用(包括DR、CT、MRI)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影像学资料,其中96例行DR,46例行CT扫描,50例行MRI检查,40例联合应用DR、CT及MRI检查。结果 96例DR片中8,7例显示骨质改变,20例显示软组织肿块,40例显示骨膜反应,28例显示钙化或骨化。46例行CT扫描均显示骨质改变4,0例显示软组织肿块,21例显示骨膜反应3,4例显示钙化或骨化。50例行MRI检查中40例显示骨质改变,49例显示软组织肿块,19例显示骨膜反应,15例显示钙化或骨化4,7例显示骨髓水肿。40例联合应用DR、CT及MRI检查中40例显示骨质改变,39例显示软组织肿块,19例显示骨膜反应,30例显示钙化或骨化,38例显示相应骨髓水肿。结论三种数字化影像技术联合应用能全面、准确显示骨肿瘤征象,诊断符合率高于单一或两种技术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并分析老年脊柱结核的CT与MRI表现.方法 CT设备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64排螺旋CT机,扫描线平行于椎间隙,横断面扫描,层厚3 mm,层距3 mm,连续扫描脊柱可疑区,拍摄骨窗、软组织窗观察,必要时作增强扫描;MR检查设备选择Siemens公司生产的1.5T symphony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扫描采用矢状面T1WI、T2WI序列和横轴面T2WI序列,部分病例行增强扫描,造影剂用马根维显(Gd-DTPA)注射液,0.1 mmol/kg静脉推注.结果 35例老年脊柱结核患者同时累及2个椎体19例占54.3%,累及>2个椎体14例,占40.0%,仅有2例为累及1个椎体;共累及椎体86个,累及部位:颈椎15个、胸椎19个、下胸椎11个、腰椎38个、骶椎3个;所有患者CT发现椎体伴椎间盘破坏、椎旁肿块或脓肿、硬膜外或椎孔侵犯、韧带下扩散、脊膜强化和钙化例数分别为35、30、5、1、1、25例,与CT相比MRI分别为35、30、15、20、16、2例.结论 老年脊椎结核的CT以及MRI表现各有特点,临床综合分析CT以及MRI老年脊柱结核表现,对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对非典型性老年人肺结核X线、CT诊断的再认识,以减少误诊。方法:对116例非典型性老年人肺结核病例资料较完整地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结果:肺不张17例,X线表现为肺叶或肺段实变、肺体积缩小,误诊为肺癌9例;CT表现呈三角形或"V"形,尖端指向肺门的软组织阴影,误诊为肺癌6例。肿块型12例,X线表现肿块有分叶,周边见少许斑点状钙化,8例伴肺门增大者误诊为肺癌;CT表现为肿块边缘光滑,有分叶及短毛刺,肿块中心呈斑片状钙化,误诊为肺癌。干酪性肺炎52例,X线、CT表现为肺叶或肺段大片实变,其内密度不均。混合型35例,X线、CT表现为渗出、增殖、纤维条索状,结核瘤呈多形性,肺叶内1~2 mm粟粒性结节。结论:综合分析X线、CT及支气管镜检病理表现对于减少误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或结肠镜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周围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判断肿瘤分期。结果:36例患者中升结肠15例,横结肠7例,降结肠5例,乙状结肠9例。病变CT表现为病变段肠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或环形增厚,管腔内外软组织肿块,局部管腔不规则狭窄,增强扫描病变部位明显不均匀强化,可见周围浸润及转移征象。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能够较准确地显示病变部位、与周围结构关系、有无邻近器官侵犯及有无远处转移,对结肠癌的诊断及分期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