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超  姜枫 《重庆医学》2017,(35):5020-5022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的、渐进性的动脉炎症性疾病,以动脉壁变硬增厚、弹性减退和管腔狭窄为主要病变特征.虽然AS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演变尚未明晰,但是研究证实脂质代谢异常及氧化应激损伤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氧化应激能够诱导细胞发生自噬现象以减轻氧化损伤[1].有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了细胞自噬的概念.自噬,作为一个动态的细胞内物质周转的过程,当细胞外环境改变时,可以通过降解损坏的细胞器及部分蛋白,从而为细胞生存提供新的原材料和能量[2].本文从自噬和氧化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交相作用的角度进行综述,以期为AS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microRNA通过转录后水平调控细胞的蛋白质表达,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分化及功能行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脑内microRNA的表达发生改变,异常表达的microRNA可从多种途径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对microRNA在阿尔茨海默病中作用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疾病发病机制的诠释也有利于microRNA调控机制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D)以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及显著的突触丢失、脑萎缩和神经元细胞死亡等为特征性病理改变。AD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对AD分子病理机制的探索可能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EM2)的基因变异可增加AD的发病风险,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中TREM2的缺失会导致凋亡神经元、细胞废物、细菌产物等的吞噬减少,其表达增加会导致上述物质的吞噬增加;TREM2的拷贝数变异可导致TREM2折叠、转运和稳定性受损,从而影响小胶质细胞在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周围的聚集,进而导致Aβ整体结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4.
环状RNA(circRNA)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转录组中的共价闭环非编码RNA,其通过充当微RNA海绵、调节蛋白质转录水平、与RNA结合蛋白质作用等参与机体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CircRNA富集于衰老机体的皮层、海马体、大脑白质及光感受器神经元中,可作为神经衰老的生物标志物。CircRNA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外周血及神经突触中的表达水平增高,参与AD的发生与转归。不同的circRNA[如HDAC9、HOMER1、Cwc27、Tulp4、PTK2]可通过增加β-淀粉样蛋白沉积、促进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加重神经炎症及引发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导致患者出现AD病理改变,从而诱发认知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健脑益智汤对AD大鼠学习记忆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出正常老年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安理申组和健脑益智汤大、中、小剂量组。除对照组左侧侧脑室注射5μl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给予等量聚集态的Aβ25-35建立AD模型,并且各组按规定剂量灌胃3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检测血清和脑组织MDA含量和SOD活力。结果健脑益智汤大、中剂量组较安理申组能更有效地减少AD大鼠MDA含量(P<0.05)、增加SOD活力;而对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二者无明显差别。结论健脑益智汤可以通过影响自由基水平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Han Q  Zhang YL  You SJ  Liu HH  Cao YJ  Chen R  Liu CF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1):2216-2220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和植物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上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自噬水平中的作用.方法 用LOX-1 mAb及抗氧化剂维生素C(vitC)、vitE预处理ox-LDL作用的HUVEC;酶联免疫技术观察培养上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物(SOD)含量;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自噬标记物LC3-Ⅱ/LC3-Ⅰ、beclin1及溶酶体膜蛋白2a(Lamp2a)蛋白含量.结果 ox-LDL作用在0.5 h和6 h能显著减少细胞培养上清中TSOD活力[0.5 h(32.73±1.09比40.16±1.28)U/ml;6 h(29.32±1.56比40.16±1.28)U/ml,均P<0.01];增加其MDA含量[0.5 h(1.11±0.04比0.57±0.05)nmol/ml,P<0.01;6 h(0.69±0.03比0.57±0.05)nmol/ml,P<0.05],与上调自噬水平的高峰时间点相吻合,该作用能部分性被抗氧化剂vitC、vitE拮抗.ox-LDL诱导的LC3-Ⅱ/LC3-Ⅰ表达上调能被viC、vitE(0.5 h,vitC:3.11±0.02比4.31±0.50;vitE:3.46±0.19比4.31±0.50,均P<0.05;6 h,vitC:1.44±0.05比2.31±0.16,P<0.05)而非LOX-1 mAb抑制;LOX-1mAb能抑制ox-LDL诱导的Lamp2a表达上调(0.5 h,0.75±0.02比1.12±0.02,P<0.01;6 h,0.88±0.02比1.06±0.04,P<0.05),而vitC和ritE仅能抑制Lamp2a 6 h的表达上调(vitC,0.73±0.01比1.06±0.04,P<0.01;vitE,0.84±0.02比1.06±0.04,P<0.05).结论 100μg/ml ox-LDL上调HUVEC的自噬水平作用不依赖LOX-1受体途径,而是与氧化应激有关.自噬溶酶体形成的增加可能与LOX-1受体介导的ox-LDL入胞有关,氧化应激仪参与了晚期人胞后ox-LDL对自噬溶酶体形成增加的调节.
Abstract:
Objective Our previous studies found that 100 μg/ml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 could up-regulate the autophagic level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observe the roles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lectin-like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1 ( LOX-1 ) in the ox-LDL-induced up-regulation of autophagy. Methods Prior to the ox-LDL exposure, LOX-1mAb, vitamin C and vitamin E were used to study the roles of LOX-1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activation of autophagy. The contents of total-superoxide dismutase (T-SOD) and MDA (malondialdehyde) in the culture medium were detected with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Western blot was employed to detect the levels of autophagic marker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 ( MAP1-LC3 ) - Ⅱ/LC3- Ⅰ , beclinl and lysosome 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2a (lamp2a). Results After the ox-LDL exposure, the down-regulated level of T-SOD [0. 5 h (32. 73 ± 1.09 vs 40. 16 ± 1.28) U/ml,P <0. 01; 6 h ( 29. 32 ± 1.56 vs 40. 16 ± 1.28 ) U/ml, P < 0. 01]and the up-regulated level of MDA [0.5 h(1.11 ±0.04 vs 0.57 ±0.05) nmol/ml, P<0. 01; 6 h (0.69 ±0.03 vs 0.57 ±0.05) nmol/ml,P <0. 05]in culture medium were also significant at 0. 5 h and 6 h. The ox-LDL-induced increased ratio of LC3- Ⅱ/LC3- Ⅰ was reversed by the pretreatments of vitamin C and vitamin E (0. 5 h, vitC:3. 11 ±0. 02 vs 4.31 ±0.50, P<0. 05; vitE: 3.46 ±0. 19 vs 4.31 ±0.50, P <0.05;6 h,vitC: 1.44 ±0.05 vs 2.31 ±0. 16,P <0. 05 ), but not LOX-1mAb. LOX-1 mAb decreased the ox-LDL-induced elevated level of lamp2a protein while vitamin C and vitamin E only inhibited the elevation of lamp2a at the timepoint of 6 h, but not 0. 5 h. Conclusion Oxidative stress, rather than LOX-1,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x-LDL-induced upregulation of autophagy in HUVEC. The formation of autolysosome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LOX-1-mediated endocytosis of ox-LDL. Oxidative stress only plays a minor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autolysosomes induced by the engulfed ox-LDL.  相似文献   

7.
黄体生成素(LH)位于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的中游,其主要功能是刺激性腺分泌性激素。LH的分泌水平会随着机体的老化而逐步升高,而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体内的LH水平会异常升高。异常升高的LH在AD发病过程中处于相对关键的地位,并能加重认知功能的增龄性下降。为了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LH与AD的关系,本文主要对LH与AD的流行病学研究、认知损伤、病理特征以及LH受体之间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还不是很清楚.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神经炎症在A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其产生的炎症因子是AD神经炎症的主要表现.此外,在AD疾病过程中,外周侵入脑内的淋巴细胞及炎症因子也参与了AD的神经炎症.因此,研发副作用小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有望成为防治AD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M1受体激动剂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类慢性、进行性神经细胞退行性病变。应用毒蕈碱M1受体激动剂是治疗AD的策略之一。M1受体激动剂可通过对抗淀粉样β蛋白产生的神经毒性,减少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产生神经生长因子样作用,以及缩短后超极化时程等机制而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不可逆的渐进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理变化主要涉及β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神经炎症和突触异常等.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可通过影响β淀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内普遍存在氧化应激现象。线粒体呼吸链异常、雌激素代谢失衡、内环境铁过载和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可导致活性氧增多,抗氧化酶和非酶类物质减少导致患者体内抗氧化水平减弱,而环境因素则会加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氧化抗氧化失衡。本文从氧化物过度产生和抗氧化能力下降两方面分析氧化应激及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旨在为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新的治疗方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磷脂酶A2(PLA2)是一类催化甘油磷脂sn-2酯键水解生成多不饱和脂肪酸和溶血磷脂的超家族酶系。在正常细胞内,PLA2的代谢产物水平很低,作为信号分子来调节许多细胞功能,而当这些代谢产物大量积聚时,会产生神经毒性。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PLA2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参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机制:Aβ沉积、突触丢失、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但是AD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现就PLA2在AD发病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毒蕈碱样受体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支气管哮喘是以气道高反应和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尽管哮喘具体发生机制还不清楚,但气道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在发病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相比其他气道自主神经而言,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更为重要,因其释放的乙酰胆碱(Ach)在呼吸系统中维持气道张力,收缩气道平滑肌,刺激腺体分泌黏液,以及扩张血管。这些病理变化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哮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燕 《重庆医学》2016,(8):1116-111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以进行性全面认知功能损害为特征的老年变性疾病。细胞外老年斑及神经元纤维缠结是其病理学特征[1]。该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年增加。65岁人群发病率为1%~2%,而85岁则增加为35%。2006年全球有2.66亿AD患者,预测到2050年会增加4倍[2]。该病现代医学尚无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的改善症状药物第一种是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另一种是兴奋性氨基酸受体(NMDA )拮抗剂,仅能短期改善症状,对AD发病和疾病病程无改善作用。而针对Aβ和T au蛋白的抗体及减少其生成的药物,临床研究均证明无效[3]。因此,寻找AD治疗新的切入点,是目前AD研究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血脑屏障保护可能是AD防治一个有希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与多种癌症的发病存在负相关性,即AD患者合并肿瘤的风险明显降低,反之亦然.虽然二者均为年龄相关性疾病,但其发病呈负相关性的机制却鲜有报道.雌激素相关受体α(estro-gen-related receptorα,ERRα)属于核受体NR3B家族,在调节线粒体功...  相似文献   

16.
17.
外泌体是一种可由任何类型的细胞释放的纳米级膜性囊泡,内含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其由多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后被释放到细胞外。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免疫调节中,外泌体均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外泌体在AD的病理进展中具有双重作用,其内容物(微RNAs)为AD的诊断和评估提供了新型的生物学指标。同时,外泌体还可通过转运蛋白和核酸介导细胞间通信,并以其独特的生物特性成为药物传递的载体,从而在AD中发挥治疗作用。未来,应进一步研究外泌体在AD中的作用机制和作为诊断标志物及药物载体的个体化、精准化应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然而目前该病的对因治理仍未取得突破。近年来,肠道菌群在AD 发病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比例随着年龄增加会发生变化,其代谢产物数量改变对认知行为有一定影响,肠道菌群还与脑肠轴双向交流、相互作用。目前,已经证实肠道细菌参与到包括Aβ蛋白沉积、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神经炎症、氧化应激损伤、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神经递质失平衡、胰岛素抵抗在内的AD 发病机制中。未来,针对致病相关种类的肠道细菌进行特异性调节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清楚,极大限制了AD 的有效临床防治。胆碱能神经系统与AD 的发病密切相关,胆碱酯酶抑制剂仍然是目前治疗AD 的首选药物之一,尽管这不是AD 的机制性治疗药物。记忆力衰退及认知功能障碍是AD 的主要临床表现特征,而胆碱能神经型尼古丁受体与大脑学习记忆、认识能力等脑功能有关,还调节多种其他受体的功能、有明显的对抗神经毒性作用。因此,研究该受体与AD 的关系是本课题组长期的AD 研究方向。方法:本课题研究中,选用AD 患者尸体解剖后脑组织、AD 患者血液标本、类AD 转基因或β- 淀粉样蛋白(β-amytoid protein,Aβ) 脑室注射实验动物以及细胞模型等进行了研究,采用 RNA 干扰技术、同位素标记受体- 配体结合实验、相关蛋白及mRNA 的表达测定、细胞膜结构脂质测定、氧化应激指标测定、相关酶活性及细胞因子测定、神经病理学检查等研究方法,从基因水平、受体功能、相关影响等方面研究了神经型尼古丁受体在AD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AD 患者脑组织、类AD 实验动物脑组织及经Aβ 处理的神经型中神经型尼古丁受体表达水平降低及受体结合能力降低,尼古丁受体降低水平与类AD 实验动物学习记忆能力低下密切相关。增强神经型尼古丁受体表达水平可对抗Aβ 的神经毒性作用、降低神经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水平、提升实验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与细胞膜脂质结构改变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有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围绕胆碱能受体改变机制对类AD 实验动物和细胞模型采用相应的药物(如中药复方、中药提取物或胆固醇合成抑制剂史他汀类等)处理,所引起的神经细胞尼古丁受体上调作用对AD 发病中的Aβ 前体蛋白代谢途径有明显的影响,可减少Aβ 的产生及减弱其毒性作用,改善类AD 实验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结论:神经型尼古丁受体表达降低参与了AD 的发病机制,提升尼古丁受体表达水平在改善类AD 动物学习记忆能力方面有明显的干预治疗作用,对Aβ 造成的神经细胞毒性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病,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是AD患者脑内主要的病理特征之一,而NFT的主要成分是过度磷酸化tau蛋白.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被认为是AD发病的重要因素,能产生细胞毒性并介导神经元凋亡,但其如何影响NFT形成并引起毒性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文中综述了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在AD中的影响和针对tau蛋白进一步研究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