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程中实施同侧侧俯卧位矫正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37~41周先兆临产至潜伏期经B超诊断枕后位、枕横位的产妇540例,随机分为二组:研究组270例产妇采取同侧侧俯卧位,对照组270例不做体位指导。结果研究组经阴分娩220例,占81.5%,对照组经阴分娩128例,占47.4%;剖宫产研究组50例,占18.5%,而对照组142例,占52.6%。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产程中实施同侧侧俯卧位可以矫正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邵晓曼 《泰山卫生》2007,31(1):9-10
目的 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矫正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先兆临产至潜伏期经B超检查判断为枕后位的初产妇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40例。研究组在产程式中指导产妇取同侧侧俯卧位,对照组采取随意体位,观察两组分娩方式、分娩时胎方位及产程时间。结果 研究组有126例(90%)胎儿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120例(85.7%)经阴道分娩,剖宫产20例(14.3%);对照组枕后位转至枕前位91例(65%),经阴道分娩78例(55。7%),剖宫产62例(44.3%),差异有显著性(P〈0.01)。研究组第一产程平均495.6分钟,第二产程平均61.4分钟;对照组第一产程平均时间610.4分钟,第二产程平均87.1分钟,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产程中指导产妇改变体位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以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7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450例活跃期呈持续性枕后位的产妇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产妇采取同侧俯卧位,对照组不做卧姿要求,对2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及产程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顺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同侧俯卧位矫正胎头枕后位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改变孕妇体位矫正枕后位,以降低难产发生率。方法:选择经腹部触诊及B超检查为枕后位的先兆临产产妇共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观察组各100例,试验组指导产妇侧俯卧位并适时人工破膜,静滴催产素等干预措施,对照组不作体位指导。结果:实验组81%经阴道分娩,对照组40%经阴道分娩。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侧俯卧位并适时应用预防性干预,是降低难产及剖宫产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并且提高了阴道分娩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王晓娟  陈庆云 《中国保健》2008,16(14):599-600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枕后位潜伏期开始采用侧俯卧位对纠正胎方位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潜伏期确诊为枕后位且头位评分总分>10分的初产妇186例,随机分成同侧侧俯卧位组和自由体位对照组(各93例),观察两组最后胎方位、阴道分娩率等.结果同侧侧俯卧位组胎头转至枕前位58例(62.37%),阴道分娩54例(58.06%).对照组胎头转至枕前位27例(29.03%),阴道分娩23例(24.7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产程潜伏期开始指导产妇取同侧侧俯卧位是纠正枕后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提高第2产程中发生枕横位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而实施体位护理观察。方法:宫口开全时,嘱产妇取侧俯卧位,双下肢屈腿屈膝,宫缩时指导产妇用力。结果:实施侧俯卧位的体位护理后,自然分娩率达90.5%。结论:持续性枕横位实施侧俯卧位的体位护理,明显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  相似文献   

7.
钱红燕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1):4404-4405
目的:观察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产程进展,提高阴道分娩率。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5年12月本院阴道分娩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产妇产程进展,及时使孕妇进行体位改变并适时进行经阴道徒手转胎位,使胎位转成枕前位,提高阴道分娩率。结果:产程中及时发现活跃期延缓或阻滞,经阴道检查确诊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及时使孕妇进行体位改变并适时进行经阴道徒手转胎位,使胎位转成枕前位并顺利经阴道分娩,提高阴道分娩率。结论:正确处理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产程,是降低头位难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以矫正胎位。方法:选择临产至宫口开全经B超及内诊检查为枕后位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在产程中指导观察组产妇取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子宫间歇性收缩的合力作用,使胎头下降时逐渐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91例(91%)胎儿由枕后位转至枕前位经阴道分娩,剖宫产9例(9%);对照组经阴道分娩仅16例(16%),剖宫产84例(8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用以矫正胎位不正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杨求成 《现代医院》2012,12(12):44-45
目的观察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运用不同的体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11月份进入活跃期被送入产房分娩的初产妇4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0例,进入活跃期后采取我院原来常规的仰卧截石位待产、分娩,观察组200例在进入活跃期后采用上身直立前倾站、走、坐、跪位或半坐侧俯卧位,若进入活跃期后期或第二产程仍为枕后位或枕横位则采用胸膝卧位,分娩时均采用半坐卧截石位。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在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的发生率、产程时间、新生儿窒息率、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上均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在产程中进行体位管理,可减少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的发生,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阴道分娩率。  相似文献   

10.
夏咸梅 《现代保健》2009,(34):121-122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采用特殊体位护理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周左右,具有先兆I临产经B超检查证实为枕后位的初产妇31例为观察组。在产程中指导观察组产妇取高坡侧俯卧位、手-膝位,并与以往未做体位护理组对照。结果观察组有28例经阴道分娩,占90.3%,对照组仅7例经阴道分娩,占22.6%;观察组剖宫产3例,占9.7%,对照组24例,占77.4%;两组比较(P〈0.01),具有非常显著意义,另外对照组比观察组产程各期明显延长,胎先露下降速度明显减慢,胎儿宫内缺氧、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增加,两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临产孕妇采用特殊体位护理后可以矫正胎头枕后位,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在分娩过程中胎头以枕后位或枕横位衔接,在下降过程中胎头枕部因强有力宫缩多数能向前转135°或90°,转成枕前位自然分娩.仅有5%~10%胎头枕骨持续不能转向前方,直至分娩后期仍位于母体骨盆后方或侧方,致使分娩发生困难者称为持续性枕后位或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多数需剖宫产术来结束分娩,少数需产钳术,自然分娩者极少.因此,尽早纠正枕后位对预防头位难产意义重大.现将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住院分娩过程中行侧俯卧位与胸膝卧位联合纠正枕后位100例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临床特点、分娩方式及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分娩中发生头位梗阻性难产的17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阴道分娩117例(对照组),剖宫产分娩61例(观察组),比较两组造成头位梗阻性难产的构成因素、产程情况及母儿结局。结果对照组第二产程延长占35.o%(41/117),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头位梗阻性难产试产中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者大多在活跃期,占82.0%(50/61)。对照组阴道助产、产程时间长引起产后出血及软产道裂伤的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两组产褥感染率相近。对照组围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成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原因是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178例头位梗阻性难产中因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者138例,占77.5%,同时因巨大儿造成的头位梗阻性难产数有所增加。结论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和胎头下降是早期发现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手段,提高产科医生的阴道助产水平是提高围生期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活跃期徒手纠正枕横位、枕后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已确诊为枕横位、枕后位待产孕妇各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枕横位、枕后位各100例及对照组枕横位、枕后位各100例,实验组产妇进入活跃期后进行徒手干扰其在活跃期的胎头旋转,对照组顺其自然分娩。结果实验组活跃期、第二产程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胎吸助产率、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跃期徒手纠正枕横位、枕后位可缩短产程,提高顺产率,减少胎吸助产及剖宫产的比率。  相似文献   

14.
及时处理持续性枕横位 枕后位可降低头位难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胎头位置异常是造成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而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是最常见的胎头位置异常。产程中及时发现活跃期延缓或阻滞,经阴道检查确诊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及时使孕妇进行体位改变并适时进行经阴道徒手旋转胎位,使胎位转为枕前位并顺利经阴分娩,是目前降低头位难产的最主要措施。我们对152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进行胎位旋转,成功率为78.22%,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徒手转胎位术在头位难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科近期共收治110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头位难产产妇。均采用徒手转胎位处理,分析分娩方式及并发症。结果61例持续性枕横位,徒手转胎位成功率为86.9%(53/61);49例持续性枕后位,徒手转胎位成功率85.7%(42/49)。两组产妇部分因产程阻滞、胎儿宫内窘迫而行胎头吸引术、产钳助产术或剖宫产术,母婴平安。结论在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徒手转胎位是纠正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头位难产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琼  张光艳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4):4867-4869
目的: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产时的早期发现与正确处理,对围产期母婴发病率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0月~2003年2月142例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病例,并随机取同期分娩的枕前位产妇200例作为对照,比较不同枕位的产程异常情况、分娩方式、分娩时对母儿的影响。结果:枕横位与枕后位产程异常发生率与枕前位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发现与正确处理枕横位及枕后位是降低母婴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程分阶段针对性体位干预对矫正枕后位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0例枕后位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两组产妇持续性枕后位发生率、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自然分娩率(85.7%)高于对照组(61.4%),持续性枕后位发生率、产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第1产程、第2产程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结论产程分阶段针对性体位干预,可有效矫正枕后位,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在枕后位及枕横位分娩中的效果。方法将82例活跃期为枕后位、枕横位足月妊娠健康产妇,随机分为改变体位组(观察组41例)和常规体位组(对照组41例),观察其分娩方式。结果观察组的阴道分娩率为82.9%,对照组的阴道分娩率为5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后改变产妇体位,可纠正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中胎方位对分娩方式和母儿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在2003年1月~2007年11月住院分娩的10 498例第二产程的分娩资料中,选择初产妇、单胎、足月妊娠、无明显头盆不称、无妊高征等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持续性枕后位128例(枕后位组)、持续性枕横位104例(枕横位组)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枕前位产妇130例做为对照组(枕前位组),选择条件同枕后位组。比较3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与枕前位组相比,枕后位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枕横位组与枕前位组比较第二产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枕前位组比较,枕后(横)位组产钳助产、剖宫产、会阴裂伤、产后出血、缩宫素使用、胎儿窘迫等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胎方位异常可导致产程延长和母儿并发症增加,正确认识、及时处理枕后(横)位对改善分娩结局、减少母儿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占头位难产绝大多数,对母婴危害性极大,早期诊断及正确处理非常重要,本文分析我院201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临床过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1993年1月至1995年1月住院分娩1684例,其中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201例,占11.93%。孕妇年龄21~38岁,初产妇188例,经产妇13例,足月妊娠178例,过期妊娠23例。1.2 诊断标准临产后经过充分试产直至分娩结束时,不论胎头在骨盆入口、中骨盆或盆底,只要胎头仍取枕横位或枕后位者。201例分娩结束时胎头为枕横位154例,枕后位27例,持续性枕横位徒手旋转枕前位20例。1.3 发生因素产道异常30例,占14.93%,产力异常88例,占44.32%,胎儿异常12例,占6.13%(巨大儿11例,胎儿畸形2例),相对性头盆不称71例,占35.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