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修淮  赵华 《广东医学》1996,17(1):8-10
采用胶银染色技术显示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s)的染色方法与常规HE染色法,对本院11例卵巢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8例粘液性囊腺癌和30例粘液性囊腺瘤三组的细胞核仁变化进行了观察、分析。经统计学处理,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与粘液性囊腺癌、粘液性囊腺瘤两组之间,囊腺癌与囊腺瘤组之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AgNORs计数和核仁体积的变化,对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染色在诊断子宫内膜上皮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以10例增生性内膜作对照,对子宫内膜腺癌、不典型增生及腺囊型、腺型增生过长的30例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切片,观察和对比分析细胞核内AgNOR的数量、大小、形态和分布规律。结果 增生性内膜细胞核内AgNOR核内颗粒均数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AgNOR染色的定量分析在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动化图像分析技术对96例胃腺囊、腺癌和正常胃粘膜腺体AgNORs进行研究,发现胃腺囊细胞AgNORs各项参数值片于正常腺体与腺癌之间,癌旁异型胃腺囊单个AgNORs颗粒大小和积分光密度值及核内AgNOR积分光密度值与腺癌接近,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癌旁粘膜异型胃腺囊是正常粘膜腺体与腺癌之间的过滤状态,可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4.
采用银染技术分别对20例睑板腺癌和霰粒肿病人进行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s)定量检测。结果表明,睑板腺癌的AgNORs计数明显高于霰粒肿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睑板腺癌组的AgNORs总面积明显高于霰粒肿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提示AgNORs技术对睑板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银染色技术研究了3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20例十二指肠溃疡及20例正常十二指肠粘膜的AgNOR计数变化,以探讨AgNOR计数对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十二指肠溃疡组与正常十二指肠粘膜组AgNOR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原发性十二指肠癌与十二指肠溃疡和正常粘膜比较AgNOR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低分比腺癌及粘液腺癌与高分化腺癌及乳头状腺癌比较AgNOR计数也有显著者差异(P<0.05)。结果表明AgNOR计数能较好反映原发性十二指癌的增殖活性,可以作为评价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恶性程度的定量参数  相似文献   

6.
探讨良恶性血液病性质上的区别。方法对骨髓细胞行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染色。结果15例正常人组及27例良性血液病组平均每核AgNOR数分别为1.21±0.11、1.19±0.28,阳性颗粒均较少、细小且较规则,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2例恶性血液病组平均每核AgNOR数为4.37±1.31,阳性颗粒增多且形态变异明显,与正常组及良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骨髓细胞AgNOR染色对良恶性血液病有鉴别作用  相似文献   

7.
浆膜腔积液中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颗粒在浆膜腔积液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AgNOR染色技术对80例浆膜腔积液进行了颗粒的计数及形态观察。结果:恶性肿瘤、核异质及良性病变3组颗粒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颗粒的分布及形态亦不相同。结论:AgNOR染色对浆膜腔积液的良恶性病变鉴别及动态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探讨细胞增殖活性及P53基因突变与卵巢粘液性囊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卵巢粘液性囊腺癌42例、粘液性交界性瘤10例及粘液性囊腺瘤16例肿瘤组织中Ki-67抗原及P53蛋白过度表达情况。结果:卵巢粘液性囊腺癌的MIB1指数明显高于交界性瘤和囊腺瘤(P〈0.01),MIB1指数与肿瘤分期、分级、术后残余癌灶大小相关(P〈0.05)。卵巢粘液性囊腺癌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相似文献   

9.
莫维光  唐小玲 《医学文选》1995,16(3):177-179
采用粘液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AgNORs自动化图像分析方法,对104例胃癌旁粘膜及良性病变粘膜内胃腺囊进行研究,发现胃腺囊内部分细胞可分泌酸性粘液,产生CEA。AgNORs图像分析多项参数值从正常胃粘膜、良性病变胃腺囊、癌旁粘膜异型胃腺囊、腺癌依次递增(P〈0.05),癌旁异型胃腺囊与腺癌部分参数值相当接近,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型胃腺囊是处于正常粘膜与腺癌之间的过渡状态,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粘膜异型增生中医微观辨证分型与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含量及临床随访结果的关系。方法 应用中医脏腑辨证理论与图象分析的方法对120例胃粘膜异型增生进行内镜下微观辨证分型与AgNOR定量分析,同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结果 胃络瘀滞型与胃络灼伤型胃粘膜的AgNOR每核颗粒均数与大颗粒均数均较胃热型与胃寒型明显增高,有显著意义(P<0.01)。对其中63例进行6~72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癌变组中胃络瘀滞型粘膜(23/30)明显高于未癌变组(9/3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胃络瘀滞型胃粘膜异型增生与癌变关系密切,在辨证施治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AgNOR法检查恶性胸腹水60例,良性胸腹水70例,共130例。两组每核AgNOR颗粒均值分别为4.35±2.18和1.80±0.79,有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该法对良恶性胸腹水有鉴别诊断价值。作者用AgNOR法诊断恶性胸腹水的敏感性为75.00%,特异性为86.54%,其敏感性明显高于细胞学检查敏感性36.67%(P<0.01)。另外,良性组中,40例渗出液和20例漏出液的AgNOR颗粒均值分别为1.93±0.90及1.53±0.48,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该法可能有渗、漏出液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应用AgNOR染色技术,对63例大肠癌的AgNOR颗粒进行了计数研究。结果显示各型大肠癌正常对照粘膜间,AgNOR数目相差显著(P<0.01);高,中,低分化腺癌AgNOR数目渐增多,各组间相差非常显著(P<0.01),而高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和印式细胞癌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癌细胞AgNOR颗粒增加,其3,5,10年生成率逐渐下降,而复发和死亡率逐渐升高。表明AgNOR计数可作为大肠癌  相似文献   

13.
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定量法对大肠良恶性病变100例以及正常粘膜、癌旁粘膜各10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正常粘膜、慢性炎症、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癌旁粘膜到大肠癌4项定量指标(平均每核AgNOR颗粒数、AgNOR平均最大直径、异形率及靠边率)逐渐增加。良恶性上皮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中绒毛状腺瘤、癌旁粘膜呈重度不典型者与高分化腺癌之间某些定量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是重要的癌前病变。大肠癌低分化组织学级别高者和高分化组织学级别低者之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说明大肠上皮AgNOR检测在早期发现癌前病变,鉴别良恶性病变以及判断大肠癌良恶性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乳腺小叶增生症19例,乳腺纤维瘤15例,乳腺癌20例穿刺涂片细胞核仁组成区(AgNOR)和细胞核DNA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两者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乳腺良恶性病变AgNOR颗粒数量与DNA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AgNOR颗粒数量与DNA含量,超二倍体及超二倍体及超四倍体细胞百分数均具有密切的相关性(r=0.8010,r=0.7802,r=0.8693)。提示:A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核仁组成区蛋白(AgNOR)在冒镜刷检细胞学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9例胃镜刷检细胞学涂片以胶质银技术染色,依据上海方案进行AgNOR观察、以H-E染色涂片及组织学切片相对照.结果随鳞状上皮病变级别增高,AgNOR均数逐渐增高;腺癌细胞AgNOR均数明显高于正常腺上皮细胞(P<0.05);正常细胞与癌细胞AgNOR数目、形态、大小及分布都有差异.应用AgNOR染色观察.使细胞学与组织学的诊断符合率由原来的75.51%提高到83.67%.结论AgNOR在胃镜刷检细胞学中是反映细胞增殖水平较敏感指标,在大规模细胞学普查中可能将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应用胶质银染色技术,对45例不同分化程度的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0例膀胱粘膜上皮进行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定量观察。结果表明:各级移行细胞癌细胞核内AgNOR颗粒数及AgNOR异形率均有显著性差异,膀胱粘膜与I级移行细胞癌上述指标亦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AgNOR定量对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分化程度及肿瘤分级有一定帮助,且与PCNA定量有良好的相关性,均可作为研究膀胱肿瘤生物学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了40例人卵巢浆液性囊腺癌、10例浆液性囊腺瘤组织中的肿瘤相关基因P16、P53蛋白表达。结果:P16蛋白表达阳性率在肿瘤分化Ⅰ、Ⅱ、Ⅲ级中,分别为16.67%、33.33%和52.63%。40例浆液性囊腺癌P16蛋白表达均为阴性。P16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无明显关系(P>0.05)。40例同组病例中,P53蛋白总阳性表达率为60%,10例浆液性囊腺瘤P53蛋白均呈阴性表达。低分化浆液性囊腺癌的P53阳性表达率(75%),高于肿瘤分化高者(35.7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与Ⅱ、Ⅱ与Ⅲ级肿瘤间,P53蛋白总阳性表达率高于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AgNORs染色技术对35例宫颈良恶性病变中的细胞核内AgNORs的数量、形态、大小及分布进行光镜观察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炎性增生组细胞核内Ag-NORs数量少于不典型增生组,AgNORs颗粒均分布于中位,颗粒呈圆形、卵圆形。在宫颈鳞癌中Ⅱ级、Ⅲ级AgNORs明显多于Ⅰ级,也多于良性病变(P<0.01),并随细胞恶性程度的增高分布于核周的AgNORs增多(P<0.01),并出现不规则形。因此,AgNORs的检测在宫颈良恶性病变及肿瘤分级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永贞  陈小龙 《上海医学》1995,18(10):559-562
本用AgNOR染色技术,对33例多发性骨髓瘤(MM组)与10例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RP组)的骨髓浆细胞作了检测。结果显示AgNOR颗粒数量均值,RP组为1.88±0.7,MM组为5.55±1.14,两组间有非常显差异(P〈0.001),AgNOR形态改变在RP组仅表现为单一的核仁型,而在MM组则有核仁型、弥散型、聚集型、及核仁内型等不同类型,提示AgNOR颗粒数量结合形态变化特征对浆细胞良、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细胞的增殖活性。方法收集正常骨髓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9例,每例取2~3张骨髓涂片以胶质银技术进行AgNOR染色。油镜下依细胞系列每类细胞计数8~100个细胞核内的核仁形成区蛋白(AgNOR)的颗粒数,求均值,以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急慢性再障骨髓细胞AgNOR均值显著低于正常骨髓组,依次以巨核、早中幼红、早中幼粒细胞下降最明显(P<0.001,P<0.05)。急慢性再障之间AgNOR均值也有显著性差异。单核及淋巴细胞无改变。结论AgNOR技术对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疗效判定及骨髓细胞增殖障碍机制的探讨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