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实验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水囊引产的4~9月正常胎儿黑质发育的特征。结果如下:①黑质神经元在胎龄第4月表现为不成熟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随着进一步发育,神经元核异染色质逐渐减少,细胞质和细胞器逐渐增多,至胎龄第9月,黑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已接近生后细胞的特征;②在胎龄第4月的黑质标本中未见突触结构,随着发育在某些相邻细胞突起的相对膜增厚,但尚未见明显的突触活性点,至第9月时可见典型的突触结构,且大部分为对称型突触,含有圆形清亮囊泡和明显的突触活性点。以上结果提示,胎儿黑质在第4月发育尚不成熟,至第9月已接近成熟。  相似文献   

2.
大鼠海马突触发育可塑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发育的超微结构,提出其突触发育可塑性的形态学特征和参考突触数密度。方法:采用连续超薄切片,观察突触发育的形态特征,结合体视学disector法测量突触总体及穿孔突触数密度。结果:突触发生发育过程中,形态具有复杂的三维结构,穿孔突触的突触接触区曲面凸向突触前区域,20日龄曲度大于30日龄。可见突触小泡偏侧分布现象。20日突触后致密物质比30日龄组厚,均可见T-termi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发育的超微结构,提出其突触发育可塑性的形态学特征和参考突触数密度。方法:采用连续超薄切片,观察突触发育的形态特征,结合体视学disector法测量突触总体及穿孔突触数密度。结果:突触生后发育过程中,形态具有复杂的三维结构,穿孔突触的突触接触区曲面凸向突触前区域,20日龄曲度大于30日龄。可见突触小泡偏侧分布现象。20日龄突触后致密物质比30日龄组厚,均可见Tterminals和Cterminals两种类型突触下致密小体分布。海马CA1区生后20至30日龄突触数密度增加。结论:穿孔突触接触面曲度较大,并凸向突触前区域,突触后致密物质较厚,可见突触下致密小体,均可作突触发育和可塑性突触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细菌脂多糖的神经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电镜技术观察腹腔内注射细菌脂多糖对大鼠皮层、海马及下丘脑突触结构的影响。结果 突触间隙随着大鼠的发育成熟而逐渐增宽,突触前后膜也逐渐清晰、增厚;腹腔内注射细菌脂多糖2h,可见突触内细胞器结构出现轻度水肿,突触轻度破坏,6h水肿及破坏均加重。结论 细菌脂多糖能够通过影响脑内突触结构而参与神经免疫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鸟纲蜗管听毛细胞突触的超微结构。方法:应用透射电镜对成年鸡蜗管听毛细胞的突触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高毛细胞与传入神经末梢有着更频繁的联系,高毛细胞底部可见突触前小体,矮毛细胞与传出神经末梢有着更频繁的联系,矮毛细胞底部可见突触下池。结论:鸟纲蜗管高,矮听毛细胞可能分别相当于哺乳纲耳蜗的内,外毛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浴超微结构角度对胚胎脊髓移植后宿主脊髓神经毡(Neuropil)重建、突触形成、突触分类等问题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电镜观察折片作图像分析。结果:在移植术后60d内,移植且突触密度增加迅速,显著快于损伤组;但胚胎脊髓移植对再生突触的结构比例无显著作用,再生的突触中,先以Ⅱ型突触为主,此后Ⅰ型突触数量逐渐增加;从突触接触和囊泡类型来看,新生突触主要为轴-树型突触和含清亮囊泡的胆碱能型突触。结论:  相似文献   

7.
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增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研究脑老化过程中学习、记忆功能减退的神经结构基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比较从出生1 d至24月龄(1 d、1月龄、3月龄、6月龄、18月龄、24月龄)的Sprague Dawley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随增龄变化,同时观察与脑老化密切相关的指标脂褐素沉积.结果在大鼠6月龄之前,随着月龄的增加,海马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发育逐渐完善,至6月龄大鼠突触数量明显增多;此后突触数量逐渐减少,至24月龄大鼠神经元突触数量最少.从1月龄开始海马神经元内即可见少量脂褐素颗粒沉积,随着月龄的逐渐增加,至24月龄时脂褐素颗粒沉积显著.结论青年期大鼠的海马神经元突触发育最好,进入老年期后,突触结构受损,老年期损伤最为严重,同时伴有大量的脂褐素颗粒沉积.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SHR大鼠前额叶、纹状体突触体的提取方法。方法 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突触体,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和结构完整性。结果 本实验所获取的突触体形态上呈连续膜封闭的椭圆结构,周围有完整的膜包围;突触前成分可见一个或多个线粒体和大量突触小囊泡;突触间隙清晰可见,且突触后部分特征性的致密部结构完整,形态清晰,密度较高。突触体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保存完好,突触体分布密度较高,具有典型的突触体形态结构特征。结论 本实验提供了一种耗时少,产出率高,结构完整、形态典型且可运用于精细化研究的突触体制备新技术,补充了传统技术的不足,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麝香配伍冰片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用颈内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大脑顶叶皮质突触的变化。结果:脑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组较假手术组神经毡内突触明显减少(P〈0.01),典型的突触结构遭到破坏;麝香配伍冰片组突触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5),突触形态大部分接近正常。结论:麝香配伍冰片可有效防止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皮质内突触数量的减少,对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观察大鼠海马发育过程中穿孔突触的超微结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和可塑性过程中穿孔突触的作用。方法:透射电镜技术。结果:30日龄幼年大鼠海马内穿孔突触的突触小泡大而清亮,突触后致密物上的孔洞多为1个,存在典型的突触小泡偏心现象和双头突触。结论:穿孔突触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可塑性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1.
人胎儿脊髓胶状质发育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镜观察15~40周人胎儿脊髓胶状质发育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发现,胎儿胶状质神经元核大、核仁明显,胞浆薄、核搪体少;神经毡内无髓纤维最多,有髓纤维稀少。15周可见有髓纤维,最宽径自15至32周增大明显,以后变化不大;15至40周髓鞘最厚处的厚度明显地增厚。24周出现突触。发育中存在轴-树、轴-轴和树-树突触,以轴-树突触最多见。形成突触的轴突和树突各有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海马发育过程中穿孔突触的超微结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和可塑性过程中穿孔突触的作用。方法;透射电镜技术。结果:30日龄幼年大鼠海马内穿孔突触的突触小泡大而清亮,突触后致密物上的孔洞多为1个,存在典型的突触的小泡偏心现象和双头突触。结论:穿孔突触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可塑性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超微结构角度对胚胎脊髓移植后宿主脊髓神经毡(Neuropil)重建、突触形成、突触分类等问题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电镜观察拍片作图像分析。结果:在移植术后60d内,移植组突触密度增加迅速,显著快于损伤组;但胚胎脊髓移植对再生突触的结构比例无明显作用,再生的突触中,先以Ⅱ型突触为主,此后Ⅰ型突触数量逐渐增加;从突触接触和囊泡类型来看,新生突触主要为轴-树型突触和含清亮囊泡的胆碱能型突触。结论:胚胎脊髓移植对损伤脊髓神经毡内再生突触的数量及成熟度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E_(18)胎鼠大脑皮质进行了电镜观察,发现分化幼稚的神经元缺乏突起,细胞核形态多样,与其它神经元之间无突触联系。分化较好的神经元可见有树突出现,且与其它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并可见到中间型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周卫星细胞。神经毡中可见到生长锥和有髓纤维。并对大脑皮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分化发育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海马发育过程中穿孔突触的超微结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和可塑性过程中穿孔突触的作用.方法:透射电镜技术.结果:30日龄幼年大鼠海马内穿孔突触的突触小泡大而清亮,突触后致密物上的孔洞多为1个,存在典型的突触小泡偏心现象和双头突触.结论:穿孔突触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可塑性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老龄大鼠下丘脑视上核(SON),室旁核(PVN),弓状核(ARN)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及人参皂甙对这些改变的影响。结果:老龄组各核团神经元的突触发生两方面变化,其一,突触前后膜致密物变薄,突触连接间断、缩短,突触呈“S”样弯曲;人参皂甙组,前三种改变明显减少,而未见突触呈“S”样弯曲。第二,突触小泡大小不等、数量减少、聚积、小泡远离突触前膜,轴突终末大颗粒囊泡减少;人参皂甙组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用NADPH黄递酶(NDP)组化方法观察了不同年龄的SD大鼠视网膜内NDP阳性神经元的发育情况。研究结果显示NDP神经元最早出现于P5(出生后第5天),数量较少,着色浅,随着年龄增长,NDP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胞体位于内核层,突起伸向内网层,至P13~P15时,NDP神经元数量及突起分枝均达峰值,P23时NDP神经元密度下降,以周边视网膜较为明显,神经元突起分枝减少,突起主干可见串珠样膨大。视网膜内NDP神经元的密度及突起分枝的变化,提示NDP可能在视网膜内网层的突触形成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应用电镜技术,观察了大鼠中脑水管周围灰质(PAG)腹外侧部内侧区和外侧区神经毡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外侧区神经毡有髓纤维多为直径大于1.2μm的粗纤维、髓鞘厚度不等;树突直径多在1.2 ̄1.5μm之间;突触型式以轴-树突触占优势,易见多个轴突终扣与同一树突变形成突触或突触复合体,亦观察到轴一体突触、轴-轴突触和树-树突触。内侧区神毡内有髓纤维分布稀疏,多为0.6 ̄1.4μm的薄髓纤维;树突数量多,  相似文献   

19.
银杏制剂对一侧迷路切除后前庭内侧核超微结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豚鼠一侧迷路切除(unilateral labyrinthectomy,UL)后前庭功能的恢复情况,前庭内侧核超微结构的变化及银杏叶标准提取物(standard extract of Gink-go biloba,EGb)金纳多对其的影响。方法 切除豚鼠左侧迷路,采用自然恢复和EGb给药两种处理,对比旋转后眼震与前庭内侧核超微结构变化的差别。结果 银杏叶标准提取物能明显促进一侧迷路切除后旋转后眼震的恢复,在超微结构方面,术后1wk,迷路切除(UL)组与迷路切除+金纳多(UL+EGb)组差别不明显;术后90d,UL组可见末梢突触增多,突触小泡密集,但神经元的突触结构未见增多;UL+EGb组可见末梢与神经元突触结构均增多,突触小泡也明显增多。结论 银杏叶标准提取物能够促进前庭动态症状的恢复,恢复的发生可参与前庭区突触结构的增多、功能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线粒体细胞病肌肉组织超微结构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33例线粒体细胞病的肌肉标本进行了系统的常规病理学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主要病理学改变为:改良Gomori染色可见破碎红边纤维,SDH染色可见深染肌纤维,COX/SDH双重染色可见COX浅染而SDH深染肌纤维.电镜观察可见肌膜下、肌原纤维之间线粒体数量增多,线粒体结构异常,晶格状包涵体,线粒体嵴呈同心圆样板层排列,肌膜下糖脂复合物数量增多.结论 发现数量增多而且结构异常的线粒体、电子致密的线粒体颗粒和晶格样包涵体,可提供支持诊断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