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因染色体t(9,22),产生bcr/abl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能激活酪氨酸激酶,抑制CML细胞凋亡。因而bcr/abl融合基因作为CML的标记基因,已用于CML的临床诊断和微小残留病变检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1MF)与CML同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髓涂片和切片中巨核细胞多形性改变在慢性MPD(CML-CP、ET、PV及PMF)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182例MPD患者采用骨髓抽吸-活检双标本同步取材,获取骨髓涂片和切片标本.骨髓涂片行瑞氏-姬姆萨染色和CD4_4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骨髓切片行苏木素-姬姆萨-酸性品红染色.将涂片和切片中的巨核细胞多形性形态定义为5类,分别为Ⅰ型(包含型);Ⅱ型(少分叶核型);Ⅲ型(巨大多分叶核型);Ⅳ型(小核固缩型)和Ⅴ型(脱落型).骨髓涂片和切片中的巨核细胞簇分别计为未见巨核细胞簇状分布(0);小于6个的小簇巨核细胞组成为主(+1);至少6个以上的大簇巨核细胞组成为主(+2)3种情况.同步分析骨髓涂片和切片中的各型巨核细胞多形性变化以及巨核细胞簇的检出率.结果 CML-CP组Ⅰ、Ⅱ、Ⅲ、Ⅳ、Ⅴ和正常型的巨核细胞在骨髓涂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73±3.84)%、(14.19±7.62)%、(5.99±4.67)%、(34.37±10.79)%、(9.45±6.87)%及(32.28±7.67)%,在切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13±2.30)%、(12.61±9.28)%、(4.94±4.27)%、(35.26 4±9.63)%、(9.47±5.89)%及(34.58±6.8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524、0.510、0.645、0.239、0.011、0.869,P均>0.05).ET组Ⅰ型巨核细胞的骨髓涂片检出率为(6.17±2.89)%,明显高于骨髓切片的(2.42±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83,P<0.01):Ⅴ型巨核细胞的骨髓涂片检出率为(6.28±3.34)%,明显低于骨髓切片的(10.18±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4),P<0.01);其余各型(Ⅱ、Ⅲ、Ⅳ和正常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79、0.122、1.643、1.638,P均>0.05).PV组V型巨核细胞的骨髓涂片检出率为(6.55±4.11)%,明显低于骨髓切片的(10.30±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1,P<0.05),其余各型(Ⅰ、Ⅱ、Ⅲ、Ⅳ和正常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35、0.301、0.132、0.704、0.681,P均>0.05).PMF组Ⅳ型巨核细胞的骨髓涂片检出率为(13.05±5.24)%,明显低于骨髓切片的(29.14±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5,P<0.01);正常型巨核细胞在骨髓涂片检出率为(33.58±14.39)%,明显高于骨髓切片的(23.01±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2,P<0.05),其余各型(Ⅰ、Ⅱ、Ⅲ和Ⅴ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87、0.646、2.062、0.869,P均>0.05).CML-CP组和PV组中骨髓涂片和切片中巨核细胞簇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72,P>0.05),均以小簇检出为主.ET组中骨髓涂片中小簇状分布的巨核细胞簇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切片,而大簇状分布的巨核细胞簇检出率明显低于切片(x~2=13.748,P<0.01).PMF组中骨髓涂片无巨核细胞簇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切片,而大簇状分布的巨核细胞簇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切片(x~2=18.741,P<0.01).结论 骨髓涂片与骨髓切片同样可以观察到巨核细胞多形性改变,通过仔细观察巨核细胞多形性改变,我们认为对MPD的分型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联合骨髓涂片、印片和切片检查在诊断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光镜观察142例CMPD初诊患者的骨髓涂片、印片和切片的增生程度、细胞形态和组织定位。结果142例CMPD中,切片的骨髓造血组织增生程度均为3+及其以上,占100.0%,印片占86.6%,涂片占68.3%.三者相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0.627,P〈0.05)。4+以上切片占86.6%,印片占57.0%,涂片占35.2%.三者相互比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x^2=56.623,P〈0.05)。142例CMPD的诊断符合率由涂片的54.9%提高到骨髓印片的75.4%,最后3片汇总诊断,符合率达到100.0%,三者相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56.832,P〈0.05)。142例CMPD网硬蛋白染色显示轻度增多~增多者60例,占42.3%。结论骨髓切片和印片在评估有核细胞量上显著优于骨髓涂片,完善的形态学检查可提高CMPD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骨髓涂片、印片和切片检查在诊断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光镜观察142例CMPD初诊患者的骨髓涂片、印片和切片的增生程度、细胞形态和组织定位。结果142例CMPD中,切片的骨髓造血组织增生程度均为3+及其以上,占100.0%,印片占86.6%,涂片占68.3%.三者相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0.627,P〈0.05)。4+以上切片占86.6%,印片占57.0%,涂片占35.2%.三者相互比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x^2=56.623,P〈0.05)。142例CMPD的诊断符合率由涂片的54.9%提高到骨髓印片的75.4%,最后3片汇总诊断,符合率达到100.0%,三者相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56.832,P〈0.05)。142例CMPD网硬蛋白染色显示轻度增多~增多者60例,占42.3%。结论骨髓切片和印片在评估有核细胞量上显著优于骨髓涂片,完善的形态学检查可提高CMPD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原胶原Ⅲ(pro-collagenⅢ,PCⅢ)检测反映胶原合成的现时速率,易于重复,其对骨髓增殖性疾患(MPD)的诊断和预后价值为作者进行本研究的宗旨。PCⅢ采取放射免疫测定法,药盒包含牛~(125)Ⅰ原胶原肽,兔抗牛原胶原肽抗体和羊抗兔抗血清。6年来作者等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缓解期或  相似文献   

6.
JAK2、MPL及CALR突变在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MP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最新研究中发现,野生型JAK2蛋白与突变型JAK2蛋白中JH2结构域与ATP的结合能力的差异有助于进一步理解JAK2突变在MPD中的发病机制,JAK2突变负荷与MPD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在部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中可有MPL突变,可与突变的JAK2相互作用影响疾病的进展。CALR是一种最新发现的与MPD相关的突变基因,与JAK2突变有相似的发病机制,而在临床表现上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MPD)患者骨髓中原癌基因独立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independence-1,Gfi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的74例MP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polycythaemia vera,PV)23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aemia,ET)49例,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diopathic myelofibrosis,IMF)2例。另选22例捐献骨髓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参与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采集骨髓标本以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的Gfi1的表达。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Gfi1引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分析各组MPD患者Gfi1阳性表达与MPD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74例MPD患者中52例检出Gfi1阳性表达,分别为ET患者67.35%(33/49)阳性表达,PV患者78.26%(18/23)阳性表达,IMF患者50.00%(1/2)阳性表达。Gfi1水平增高影响患者的预后,Gfi1阳性表达者,预后较差。结论 Gfi1可作为判断MPD预后的重要指标。随着对Gfi1的认识的深入,该基因很可能成为MPD治疗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结果,探讨其在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和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动态监测中的运用价值。初诊和治疗后病例分别使用BCR/ABL(ES)和BCR/ABL(DF)探针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结果表明:初诊CMPD 49例,形态学符合CML骨髓象28例,确诊CML 23例,形态符合率23/28(82.1%),BCR/ABL阳性23/23,敏感度、特异度均为100%。确诊病例BCR/ABL阳性细胞率为81.3%±17.7%;allo-HSCT 13例,9例长期无病生存,4例复发,经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伊马替尼或allo-HSCT治疗后多次监测BCR/ABL阴性;伊马替尼治疗16例,其中11例于1年后多次监测BCR/ABL阴性,5例分别于6、7、10年后监测BCR/ABL阳性,其中1例经allo-HSCT成功,BCR/ABL转阴。结论:FISH技术是一项敏感、特异的诊断技术,针对初诊和治疗后病例分别运用两种不同的探针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有助于准确、快速鉴别诊断CML、Ph+ALL,动态监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和allo-HSCT后MRD。  相似文献   

9.
伊马替尼除了选择性地抑制Abl酪氨酸激酶外,还抑制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后者功能的异常在Ph-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为伊马替尼治疗Ph-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早期的临床试验表明,伊马替尼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减少部分患者对静脉放血的需要。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伴髓样化生患者可试用伊马替尼。在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及相关的疾病中,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率为50%~80%。研究表明FIP1类似基因1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融合基因蛋白是其作用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伊马替尼除了选择性地抑制Abl酪氨酸激酶外,还抑制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后者功能的异常在Ph-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为伊马替尼治疗Ph-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早期的临床试验表明,伊马替尼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减少部分患者对静脉放血的需要。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伴髓样化生患者可试用伊马替尼。在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及相关的疾病中,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率为50%~80%。研究表明FIP1类似基因1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融合基因蛋白是其作用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对各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临床与病理学研究进展,尤其是骨髓活检诊断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2.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对各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临床与病理学研究进展,尤其是骨髓活检诊断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3.
TET2基因突变是继JAK2突变后在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中发现的又一重要突变。TET2突变全程参与了DNA去甲基化过程,具有促进骨髓细胞增殖,增强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复制能力的功能,在骨髓增殖性疾病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对TET2功能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文就近年来TET2基因突变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JAK2基因突变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是一类以一系或多系髓系细胞(包括红系、粒系和巨核系)增殖为主要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千细胞疾病。其特点是骨髓有核细胞增多,增殖的细胞可向终末分化成熟,多不伴发育异常。外周血一系或多系细胞增多,外周器官浸润,常伴有肝脾肿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恶性血液病分类方案,CMPD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CIMF)、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CEL/HES)及难分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UMP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患者JAK2基因V617F点突变情况以及与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形态结合对诊断的意义。方法对102例外周血血细胞计数有不同程度增高的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JAK2基因V617F点突变,并同步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 54例MPD患者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的JAK2基因V617F突变率分别为91.7%、50.0%、66.7%,48例非MPD患者(包括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性骨髓纤维化)均未检测到JAK2V617F突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D组与非MPD组之间有部分血细胞计数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D组骨髓细胞形态具有一定特征。结论 MPD患者JAK2基因V617F点突变率明显高于继发性血液学异常,与血细胞计数及骨髓细胞形态结合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dysplastic/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MD/MPD)为克隆性疾病,其临床及血液学表现既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的病态造血现象,又有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hronic myeloproliferave disease,CMPD)的特点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Mcl—l基因和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4l例cML病人(包括慢性期15倒、加速期6例、急变期6例、伊马替尼治疗后遗传学完全缓解8例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的未缓解的CML病人6例)骨髓标本Mel—l基因、Be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以1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CML各组Mcl—I和Bcr/Abl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X2=19.12—36.08,P〈0.05)。伊马替尼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Mel—l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z=2.547—3.254,P〈0.05);加速期、急变期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组之间Mcl—l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z=0.481一1.922,P〉0.05),但均明显高于慢性期(z=2.65—3.465,P〈0.05)。Ber/AblmRNA在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组之间表达差异无显著性(z=0.48—1.196,P〉0.05)。CML患者Mel—l与Bcr/Abl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8,P〈0.05)。结论Mcl—l和Ber/Abl与CML的病情密切相关,参与cML的发生和发展,是判断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MPD)是一组异质性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主要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等.该文重点介绍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在MPD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染色体分析对骨髓增殖性疾病(MPD)分类、诊断及疗效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MPD病人骨髓,采用R显带技术,检测染色体核型,并对部分病人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159例MPD病人中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69.18%,其中12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中,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85.25%(104/122),37例初诊为其他类型的MPD病人中,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16.22%(6/37)。CML慢性期病人出现额外染色体异常的比例为14.42%,加速期和急变期的比例为61.1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2χ=15.228,P〈0.01)。CML病人应用伊马替尼治疗与骨髓移植治疗后Ph染色体转阴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染色体分析对MPD的分型、诊断及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额外染色体异常的出现与CML病人的病程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c-MPL基因及其在骨髓增殖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Wending等[1]发现一种鼠类骨髓增生性白血病病毒(MPLV),其后Souyri等[2]从MPLV中转化获得了一种原癌基因,称为v-MPL,该基因可使骨髓各系造血细胞无限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