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脑性麻痹又称脑瘫,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综合症候群,主要病变在大脑。按照病变开始时期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出生时和后天性三种。本病尚少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有人运用祖国医学传统的针刺疗法,在头皮上选择大脑皮层机能的相应部位进行针刺,即所谓头针疗法。我科自1974年5月~1977年10月应用头皮针疗法治疗各种类型的儿童脑性麻痹。起初单纯按照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在头皮上相应的部位进行针刺,所取得的疗效不显著。后来在此法的基础上,应用神经生理学的观点,在头皮上的选区进行针刺,疗  相似文献   

2.
<正> 笔者用头针配合治疗颅脑损伤意识障碍一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1、治疗方法:按具体病情而选用相应的区。常规头皮消毒后,沿头皮斜向捻转进针,针刺在头皮下或肌层均可。针进到一定的深度后,固定不提插,接上G-6805治疗仪,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近5年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情况进行综述。方法:从头针法、体针法、电针法、水针法及综合疗法几个方面,对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方法进行概括。结果:针刺治疗小儿脑瘫以头针,综合疗法为主,结合体针、电针、水针等疗法,在取穴、疗程、针刺手法等方面也有相关规律。结论: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显著,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病人易接受等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头皮针结合关刺,恢刺,毛刺治疗脑瘫32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头皮针结合关刺、恢刺、毛刺治疗脑瘫32例项立敏朱凤仙杜丽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0021)图书分类号R246.4关键词脑性麻痹/针刺疗法头针疗法刺法小儿大脑瘫痪是婴儿和儿童较为多见的综合征,发生原因很多,主要是分娩时产伤所引起颅内出血或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笔者在美国对36位脑性瘫痪儿童进行了头针治疗。选穴以足运感区、平衡区为主,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配合选择言语Ⅰ区,言语Ⅱ区,视区等,针刺过程中行针捻转后留置头针30分钟。结果:在3到20次治疗后,治愈5例,14例取得了显著疗效,14例有效,3例无效。在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目前头皮针刺已成为脑瘫治疗的首选方法,通过观察纳入病例,发现头针缓解了脑瘫患儿的肢体痉挛、运动障碍、言语不能、认知障碍等,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改善了身体残疾症状,部分脑瘫患者可以完全康复。这些脑瘫的病例为美国神经针灸研究院与博瑞西医大学联合研究头针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头穴不同留针时间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对照观察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袁青  王琴玉  靳瑞 《中国针灸》2006,26(3):209-211
目的:观察头穴不同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厦靳三针疗法,进行头针留针1小时与30分钟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对比观察。结果:经治2个月后,留针1小时组对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留针30分钟组。结论:延长头针留针时间以达到足够刺激量是针刺治疗脑瘫取得较好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上海针灸杂志》2006,25(3):6-6
头皮针穴的进针,一般选用28~30号长1.5~3寸的毫针,针与头皮呈30。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0.5~3寸。  相似文献   

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急性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头针,又称头皮针,是针刺头部一些特定区线或经穴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微刺系统疗法。其治疗中风病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1],且在急性期针刺疗效要优于恢复期针刺。虽然头针治疗中风效果肯定,但如今头针学派众多,各有千秋,在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针刺操作方法也不尽相同,现将近10年来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针刺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医药报讯针刺头部腧穴,为何能在中风偏瘫的治疗中发挥显著效果?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孙忠人教授利用头皮针刺运动诱发电位法.揭示了这一头针作用的电生理本质。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以大脑皮层功能定位为理论依据,在大脑皮层相对应的头皮投影区选穴针刺,治疗某些脑源性神经系统疾病疗效显著,尤其是对一些脑源性运动麻痹的病人,有时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一现象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并从血管弹性、血液流变学、血液成份、脑电及肌电等角度进行了多层次、多学科的广泛研究,形成了头针作用机理的“多元化学说”,…  相似文献   

10.
头皮针疗法与穴位全息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皮针疗法与穴位全息律张立群李伊为(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7)头皮针疗法,又称头穴透刺疗法,是用毫针对头皮某些腧穴和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相对应的头皮某些穴区进行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新疗法,属于微刺系统。我国头皮针疗法有多种流派,如山西焦顺...  相似文献   

11.
“头皮针疗法”作为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问世以来,其历史虽不长(不到二十年),但其流传之广泛,主治病种之多,受治病例之众,皆是有目共睹的。但时至今日,头皮针一般仅用于治疗,而作为诊断疾病依据的报导还没有见过。笔者从事头皮针治疗的工作多年,于1987年夏,在扪测头皮针定穴时,偶然间发现病变部位的相应头皮针刺激区,指下有凹陷感,压之患者有痛感。此后我作了有目的的观察,并发现了一些有规律性的现象,此现象为:第一、病变部位相应头针穴区、指下可以扪及凹陷的形态变化,其位置多与该病区在大脑皮层相应的投影区相吻合,第二,此凹陷处没有压痛存在。为了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通督醒神针刺法对脑性瘫痪幼鼠脑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该种影响是否与针刺时间有关。方法:实验于2005年8—10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实验室及针灸推拿学院实验室完成。①选用7d龄新生SD幼鼠109只。将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恢复2h,置于透明密闭容器中,并入37℃恒温水中以1L/min的速度通入低氧气体(体积分数0.08氧气和0.92氮气),2.5h后将动物取出,将存活者继续保温1h时后作行为测定,翻身不能、平衡异常或左旋者视为成功的模型(72只)。②将其余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只分离左颈总动脉后不结扎,亦不作低氧处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72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模型组,每组24只。选用大鼠百会、患侧率谷透角孙、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于造模后24h开始针刺,前7d仅针四肢部穴位,第2天开始加针头部穴位。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造模后第8天开始针刺,头、体针同步。2组均以针灸针先在内关、涌泉速刺微出血,不留针,然后针头部及曲池、足三里。百会、率谷透角孙及曲池、足三里接G6805-Ⅱ电针仪,连续波,频率5~10Hz,持续10min,1次/d。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连续针刺20d,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连续针刺13d。假手术组针刺方法与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相同;模型组只造模,不予以任何治疗。③于术后第7天、14天、21天,将胶布粘于大鼠两前爪腹侧面后,记录其撕去胶布所用时间。④术后第21天各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以下检测:分别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额页皮质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及海马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用图像分析仪在光镜下(400)计数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及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表达数目。结果:纳入大鼠109只,因造模失败脱失13只,假手术组动物无死亡。造模后7d,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模型组分别死亡2、5、3只;造模后7~14d,上述3组分别死亡2、2、4只;造模后14~21d,上述3组分别死亡0、0、2只。①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2个针刺治疗组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内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阳性细胞显著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且脑性瘫痪幼鼠十针刺Ⅰ组神经细胞凋亡计数明显低于脑性瘫痪幼鼠十针刺Ⅱ组(P〈0.01)。②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2个针刺治疗组大鼠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在数量和强度方面均明显多于或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0.01),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明显多于或高于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P〈0.01)。③术后第7天,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鼠撕去胶布所用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术后第14天,模型组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或0.01);术后第21天,2个针刺组和模型组鼠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但模型组仍明显长于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和假手术组(P〈0.01)。结论:针刺可抑制脑性瘫痪幼鼠脑内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强脑性瘫痪幼鼠脑组织的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改善肢体功能,对脑性瘫痪幼鼠脑组织损伤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3.
快速经络针刺合头针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L  Liu LG  Lü M  Ran WJ 《中国针灸》2010,30(10):826-829
目的:评价快速经络针刺疗法合头针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47例小儿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快速针刺合头针疗法组(A组)、常规针刺组(B组)、头针组(C组),每组49例。A组采用快速点刺四肢和躯干部的任脉、督脉、手阳明、手厥阴、足阳明、足太阴经脉为主,每一针刺点间隔10mm;头针穴取运动区、平衡区、感觉区、震颤控制区、足运感区、语言二区、语言三区及百会、四神聪等,捻转手法刺激5次,留针30~60min。B组采用常规针刺,穴取大椎、身柱、风府等为主。C组采用头针疗法,与A组中头针治疗相同。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分,评价其临床疗效;随访12个月,了解患儿独立行走状态。结果:A组总有效率79.6%(39/49),优于B组的49.0%(24/49)、C组的51.0%(25/49)(均P0.05);治疗后3组患儿GMFM评分均显著提高(P0.001,P0.05),且A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1年后随访,A组可以独立行走人数31例,多于B组(17例)及C组(16例)。结论:快速经络针刺合头针疗法能显著改善脑瘫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和单纯头针疗法。  相似文献   

14.
脑血栓偏瘫属中医中风范畴,笔者运用气功加头皮针治疗本病,收效良好。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患者取坐位或卧位,采用头皮针定位法,根据临床体征,选好刺激区。2.常规消毒后沿头皮斜向捻转进针,刺至头皮下或肌层均可。3。针刺后固定不提插,术者肩、肘、腕关节及拇指保持稳定,食指1、2节呈半屈曲状,食指与拇指捏住针柄,运气达  相似文献   

15.
针灸疗法是中风病中医康复的主要治疗方法,现就近4年的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现状综述如下。1 头针疗法 王氏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均为瘫痪对侧)治疗中风93例,总有效率为96.55%。孙氏交替针刺顶中线、顶颞前斜线和顶旁1线、顶旁2线,并结合导引治疗中风后偏瘫660例,总有效率为97.58%。江氏以CT所示病灶在头皮的相应投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30例,并与传统头针治疗(即针刺言语一、二、三区)27例比较,结果:前者总有效率为86.67%.提示CT定位围针法治疗中风失语症的  相似文献   

16.
董纪强  李靖婕 《河南中医》2014,(10):1904-1905
目的:观察体穴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脑瘫)异常姿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头皮针针刺、作业疗法、石蜡疗法、中药蒸气浴治疗、运动疗法、生物肌电治疗仪、推拿疗法、经颅磁刺激治疗、引导式教育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体穴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有效率为91.4%,两组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体穴针刺治疗治疗小儿脑瘫异常姿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速刺与留针治疗脑性瘫痪60例对比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及靳三针疗法,进行速刺与留针治疗脑性瘫痪60例对比观察。结果 经治2个月后,两组总有效率出现差异.留针组对综合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改善均明显优于速刺组。结论 留针以达到足够刺激量是靳三针治疗脑瘫取得较好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1954~2007年针灸文献,探索针灸治疗脑性瘫痪用穴和治疗方法的规律。方法: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足三里、曲池、合谷应用频次为最,百会、四神聪等头部穴位的应用也较频繁,治疗方法以针刺、头针、水针为主。结论:针刺疗法的介入可以提高脑性瘫痪的疗效。建议取百会、四神聪、足三里、曲池、合谷为针灸治疗脑性瘫痪的基础方。  相似文献   

19.
郭景阳  黄茂 《中医药导报》2019,25(8):117-119
分析黄茂教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经验。黄茂教授采用益智中药、头针、头部重点穴区推拿、穴位注射等特色疗法,同时配合康复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针灸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方法众多,包括单一针刺、穴位注射、头针、多种针刺疗法综合应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及针刺配合脑营养药物的应用等,其中综合治疗成为针灸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参考文献24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