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准确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准确性。方法:用定量CT测量20例猪腰椎骨,将测得的骨密度与椎体的灰质量及灰质量密度比较。结果:定量CT的骨密度与灰质量密度线性相关性较好(松质r=0.80,皮质r=0.79,P&;lt;0.01),与灰质量的相关性较差(皮质r=0.39,松质r=0.38,P&;gt;0.05)。结论:定量CT测量骨密度准确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定量CT骨密度测量诊断中国老年男性人群骨质疏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在诊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同时接受腰椎DXA、髋关节DXA和腰椎QCT检查、年龄>60岁的男性受检者314例。比较DXA和QCT对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DXA(腰椎正位、髋关节)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检出率(35/314,11.15%)低于腰椎QCT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检出率(141/314,44.90%;χ2=88.70,P<0.05)。结论 腰椎QCT BMD测量对中国老年男性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女性颈椎骨密度与腰椎骨密度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对46名女性志愿者于同一天行颈椎及腰椎定量CT(QCT)扫描,记录各椎体骨密度数据。分别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颈椎与腰椎平均骨密度的差异及相关性;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椎体骨密度均数,采用LSD法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 颈椎平均骨密度为(281.81±76.13)mg/cm3,腰椎为(147.49±39.65)mg/cm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62,P<0.001)。颈椎与腰椎平均骨密度的相关性高(r=0.86,P<0.001)。结论 女性颈椎平均骨密度高于腰椎,并与腰椎平均骨密度相关性高。  相似文献   

4.
骨密度CT测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董莘  侯阳  胡连源  杨微宇 《现代康复》1999,3(12):1468-1469
目的:测量我国正常成人骨密度值.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使用,QCT体模对100例健康进行骨密度CT测量。结果:正常成人骨密度与年龄明显相关.其骨密度值以21~30岁最高,男性170Mg/cm.女性180.6mg/cm.女性骨密度高于男性,41~50岁后男性高于女性,51~60岁女性骨密度40%低于骨折阈值(100~110mg/cm),而61~70岁女性低于骨折阈值占70%,男性则在61~70岁始有低于骨折阐值占30%。结论:我国老年男女,尤其女性普遍患有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准确性。方法:用定量CT测量20例猪腰椎骨,将测得的骨密度与椎体的灰质量及灰质量密度比较。结果:定量CT的骨密度与灰质量密度线性相关性较好(松质r=0.80,皮质r=0.79,P<0.01),与灰质量的相关性较差(皮质r=0.39,松质r=0.38,P>0.05)。结论:定量CT测量骨密度准确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双能骨密度测量方法的准确性。方法:自行设计开发的DSCT双能CT定量法(DEQCT)骨密度测量软件,与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双能骨密度测量仪(DEXA)及理论单能定量CT测量法(SEQCT)骨密度测量方法分别测定猪腰脊椎骨骨密度,并将测量值同猪脊骨煅烧后的骨密度值进行比较,观察哪种测量方法更准确。结果:DEQCT方法测量值[(0.5023±0.0353)g/cm3]最为接近煅烧值[(0.5050±0.0434)g/cm3],两者间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理论SEQCT140kV方法测量值[(0.4813±0.0314)g/cm3]小于煅烧值及双能测量值,两两间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差别。DEXA所测量值[(0.4527±0.0360)g/cm2]明显小于煅烧值及DEQCT和理论SEQCT140kV法测量值,且与三者的差别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DSCT双能骨密度测量方法优于临床应用的SEQCT骨密度测量方法及DEXA测量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胸部低剂量CT(LDCT)结合定量CT(QCT)测量下段胸椎骨密度(BMD)诊断骨质疏松的效能。方法 前瞻性收集接受胸部LDCT肺癌筛查联合QCT BMD检查的体检者,分别测量T9~L2各相邻2个椎体BMD的均值(BMDT9/T10~BMDL1/L2),分析BMDT9/T10~BMDT12/L1与BMDL1/L2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差异。以BMDL1/L2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BMDT9/T10~BMDT12/L1诊断骨质疏松的效能,分析其与BMDL1/L2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共纳入630例,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8.25%(178/630)。胸腰椎BMDT9/T10~BMDT12/L1与BMDL1/L2均呈正相关(r=0.927~0.984,P均<0.001),且自上而下相关系数逐渐增高,而BMDT9/T10~BMDT12/L1与BMDL1/L2的差异逐渐减低(P均<0.001)。胸腰椎BMDT9/T10~BMDT12/L1诊断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AUC)自上而下逐渐增大,除BMDT9/T10与BMDT10/T11外(Z=1.78,P=0.08),其余各BMD的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尤以BMDT12/L1诊断骨质疏松效能最高(AUC=0.990);BMDT9/T10~BMDT12/L1与BMDL1/L2诊断骨质疏松的一致性中等至良好(Kappa为0.646~0.820,P均<0.001)。结论 胸部LDCT结合QCT测量下段胸椎BMD诊断骨质疏松效能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羊脊椎骨的松质骨灰重密度为标准,比较CT能谱成像、定量CT(QCT)对骨密度(BMD)测量方法的准确性,探讨CT能谱成像对BMD测量的价值。方法采用CT能谱成像分别测定38个羊椎体松质骨的钙-水基物质对密度(ρCa-H2O),根据BMDGSI=ρCa-H2O×1 004/400,得出BMD值。然后使用QCT测定每一椎体骨松质的BMD值,并将两组测定值与羊椎骨骨松质煅烧后得出的灰重密度值比较,同时分析两种影像学方法测量BMD值与灰重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QCT测量BMD均值(0.394±0.069)g/cm3,灰重密度均值(0.445±0.050)g/cm3,CT能谱成像测量均值(0.430±0.056)g/cm3。(1)采用扩展的t检验法,QCT测量均值与灰重密度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QCT测量值小于灰重密度值(t=3.530,P<0.05),CT能谱成像测量均值更接近灰重密度均值,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8,P>0.05),CT能谱成像与QCT BMD测量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T能谱测量均值大于QCT测量均值(t=2.392,P<0.05)。(2)QCT组与灰重密度比较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QCT组的BMD测量均值与灰重密度均值均呈线性正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rQCT-灰重密度=0.58,P<0.05);CT能谱成像组与灰重密度组比较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CT能谱成像和灰重密度均值均呈线性正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rGSI-灰重密度=0.45,P<0.05)。结论 CT能谱成像和QCT所得BMD值与灰重密度值变化趋势均一致。CT能谱成像在采用钙-水基物质对时,测量BMD较QCT更为准确,可作为一种新的BMD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9.
骨密度CT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量我国正常成人骨密度值,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使用QCT体模对100例健康者进行骨密度CT测量。结果:正常成人骨密度与年龄明显相关,其骨密度值以21~30 岁最高,男性170mg/cm,女性180.6 mg/cm ,女性骨密度高于男性,41~50 岁后男性高于女性,51~60 岁女性骨密度40% 低于骨折阈值(100~110 mg/cm) ,而61~70 岁女性低于骨折阈值者占70% ,男性则在61~70 岁始有低于骨折阈值者占30% 。结论:我国老年男女,尤其女性普遍患有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必须有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骨代谢生化和激素指标等),X线片等方法的帮助,特异的定量的诊断骨质疏松的手段是骨密度测量,没有骨密度的支持是不能诊断骨质疏松。有创的骨组织形态计量法的手段难于在临床上推广,目前广泛应用的是各种无创性骨密度测量手段。故而临床中骨密度的测定目前主要是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X-rayabsorptiometry,DXA)与定量CT,但DXA与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争论由来已久。文章拟从两者的测量方式、原理及临床运用中遇到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讨采用定量CT(QCT)骨结构分析系统(BIT)测量股骨近段骨皮质的信度和可重复性。方法 收集30例髋部低能量骨折患者,正常侧股骨用于测量,采集髋部QCT扫描数据,于QCT分析工作站上BIT自动选定垂直于股骨颈中段长轴最狭窄处横断面,将该横断面分为4个象限,即上前象限(SA),下前象限(IA),下后象限(IP),上后象限(SP),BIT自动估算各象限骨皮质厚度(C.Th),由3名测量者分别进行测量,比较测值的差异及一致性。结果 3名测量者测得的股骨颈最狭窄处横断面平均C.Th及SA、SP、IA象限C.Th和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一致性均较好,其中平均C.Th的ICC值最高,为0.883。而3名测量者测得的IP象限C.Th和骨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BIT能够实现获取股骨近段骨密度结果的同时获得骨结构信息,测得的股骨颈横断面上象限及前下象限C.Th及骨密度具有很好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利用双能CT(DECT)测量容积CT值评估骨密度(BMD)的可行性。方法 对11名志愿者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腰椎(L1~L4)及股骨(股骨颈)BMD值;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DECT检查,获得钙值图,测量容积CT值,分析容积CT值与BMD值的相关性。结果 腰椎容积CT值与BMD值呈显著正相关(r=0.82,P<0.001;相关函数为Y=0.004X-0.879,其中Y为BMD值,X为容积CT值);股骨容积CT值与DXA所测BMD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DECT所测腰椎容积CT值与DXA所测BMD值密切相关,可定量反映腰椎BMD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双能X线吸收(DXA)和定量CT(QCT)对比评价北京地区中老年女性骨密度与年龄相关的骨丢失。方法 收集北京地区接受腰椎正位及髋部DXA检查(面积骨密度测量)的社区女性10 472名,接受腰椎QCT检查(体积骨密度测量)的女性562名。将接受两种检查的受检者分别按每10岁年龄段分组。计算各组别的平均骨密度,并计算峰值骨密度各组别的骨丢失率,分析骨密度与年龄间的相关性。结果 DXA测量北京地区女性腰椎、股骨颈及全髋部的峰值骨密度均在30~39岁年龄组,40岁以后各部位骨密度开始不同程度减低,至80~94岁组腰椎、股骨颈、全髋部累计骨丢失率分别为21.7%、31.4%和29.5%;QCT测量腰椎松质骨的峰值骨密度在20~29岁组,至80~97岁组累计骨丢失率达58.2%。累计骨丢失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腰椎松质骨 >股骨颈 >全髋部 >腰椎正位。结论 腰椎QCT可较DXA更早、更准确地显示中老年女性的骨丢失情况,对增龄性骨丢失更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能谱CT宝石能谱成像技术(GSI)定量测定健康成年女性L2骨质钙含量,评估能谱CT对骨密度(BMD)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接受上腹部CT能谱GSI扫描的成年女性271名为研究组,均无手术、肿瘤病史及其他影响BMD的疾病,年龄18~89岁,按年龄分为<30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及≥80岁组。将扫描信息传至GSI浏览器进行基物质成像分析。选L2椎体中间层面测量3个ROI的钙质含量,取均值。对照组:筛选213例患者行双能X线吸收法BMD仪(DEXA)测量,选择标准和年龄段分组同上,选取L2椎体后前位图,测量面密度。采用方差分析对研究组中各年龄组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对年龄与能谱钙(水)密度、各年龄段L2椎体平均钙(水)密度与DEXA的BMD均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能谱CT基物质成像技术与DEXA法测量结果具有相关性(r=0.835,P<0.05);30~39岁组BMD最高;≤39岁者年龄与钙(水)密度呈正相关,>40岁者年龄与钙(水)密度呈负相关。结论能谱CT基物质成像技术可作为测量骨质中钙(水)密度的新方法,其测量结果与DEXA测量结果相一致,均与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15.
高分辨率CT骨密度测量诊断前庭窗型耳硬化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应用高分辨率CT(HRCT)骨密度测量法诊断耳硬化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30例耳硬化症患者(耳硬化组)和32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 将ROI置于前庭窗前区进行骨密度CT值测量, 并对耳硬化患者进行语频气导和气骨导差听力测试。采用两样本t检验对硬化耳和正常耳骨密度平均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对耳硬化组平均CT值和听力水平进行分析, 并采用ROC曲线分析检测应用CT值诊断耳硬化症的效能。结果 硬化组前庭前区CT值范围462.81-2285.00 HU, 平均(1372.82±76.50)HU, 对照组前庭前区CT值范围1801.71~2680.55 HU, 平均(2171.42±23.53)HU, 耳硬化组平均CT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 <0.0001);硬化耳平均CT值与语频气导阈值(r=0.18, P=0.19)、与气骨导差(r=-0.01, P=0.93)均无明显相关性。采用平均CT值鉴别耳硬化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P <0.05), 诊断阈值为1938.29 HU, 诊断的敏感度为80.7%, 特异度为90.6%。结论 骨密度测量对于诊断耳硬化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但其对听力评估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迭代重建技术(IDose4)在降低管电压配合不同对比剂碘流率注射方案下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可行性。方法 对10只实验猪分别重复9次CCTA扫描[管电压分别为120 kV(A1)、100 kV(A2)、80 kV(A3),对比剂碘流率分别约为1300 mgI/s(B1)、1000 mgI/s(B2)及750 mgI/s(B3),两两组合成9组方案];对原始图像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法(FBP)及IDose4重建,将A1B1+FBP重建设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图像的主、客观指标。结果 在相同条件下,IDose4重建较FBP重建显著降低图像噪声、提高SNR及CNR(P均<0.001)。随管电压及碘流率的降低,图像噪声增大,SNR、CNR降低。采用IDose4重建,除A3B1、A3B2、A3B3组噪声仍明显增加外(P均<0.05),其余各组噪声、SNR、CNR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采用FBP重建,A3B1、A3B2、A3B3组及A2B3组冠状动脉远段可诊断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均<0.05),而经IDose4重建后,除A3B3组冠状动脉远段可诊断率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5)外,余各组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采用IDose4重建结合低管电压及低碘流率行CCTA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低管电压技术和低剂量对比剂进行256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C组,管电压和对比剂用量分别为120kV、70ml,120kV、50ml,100kV、50ml,对比分析图像质量、血管增强情况、静脉伪影及辐射剂量。结果①除右侧锁骨下动脉外,各主要动脉节段影像评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B组血管CT值最低,C组最高,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A组静脉伪影较B组、C组明显(P均<0.05),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辐射剂量高于C组(P均<0.05),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低管电压、低剂量对比剂进行头颈部256层螺旋CTA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