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纯高血压病及高血压病伴抑郁症病人的血小板活化功能。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对17例确诊为高血压病不伴抑郁症的病人(A组)、81例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的病人(B组)及49名无高血压及高血压病病史的健康体检者(C组)进行血小板活化功能的检测,测定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膜蛋白(CD62p),血小板质膜糖蛋白(CD42a/CD42b)、血小板糖蛋白GPⅡb/GPⅢa复合物的值。结果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分布为轻度抑郁为20.00%,中度抑郁为17.17%,重度抑郁为18.33%。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组病人CD62p的均值、GPⅡb/GPⅢa复合物的均值较单纯高血压病组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组CD42a/CD42b较单纯高血压病组下降(P〈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病人在老年病房有较高的构成比。高血压病病人存在有血小板功能活化,而高血压病伴抑郁症病人血小板的活化较单纯高血压病病人。  相似文献   

2.
网织血小板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织血小板;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rP)是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征。血小板减少原因归为两类:血小板生成减少和血小板消耗或破坏过多。网织血小板(RP)是新近从骨髓中释放入外周血中的血小板,RP数目反映了人体血小板的更新速度、血小板生成能力。2002年11月-2004年6月我们检测50例健康人、48例ITP病人和其中30例获完全缓解ITP及35例急性白血病(AL)、25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外周血的RP%和绝对计数,旨在初步探讨RP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恙虫病患178例血液学动态观察——于新发(广东顺德第一人民医院528300);《医学信息》,2005,18(5):500.502[目的:动态观察恙虫病病人外周血和骨髓象的变化,临床特点。避免漏诊、误诊。方法:总结恙虫病患178例临床资料,分析发病过程中的外周血三系特点,骨髓象变化等。配对资料的t检验。结果:外周血白细胞正常73例;白细胞减少27例,白细胞升高47例,贫血病人95例,全血细胞减少18例。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03例血液学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了解原发性干燥综合症(pSS)的血液学变化。方法 对103例pSS中患者外周血、骨髓象治疗前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pSS合并多种血液学异常,其中贫血最常见,占51%,单纯贫血占34%。白细胞减少占25%,血小板减少占23%,全血细胞减少占7.7%。经皮质激素治疗后,外周血及骨髓象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pSS的血液系统异常与免疫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小板P选择素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相关关系。方法选取60例老年ACS病人,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30例,另设对照组30例。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及血球计数仪对各组血小板P选择素、血小板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老年ACS病人P选择素、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小板计数(PLT)低于对照组(P〈0.05)。ACS病人P选择素浓度与MPV、PDW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0.48,P〈0.05),与PLT呈负相关(r=-0.34,P〈0.05)。结论P选择素参与了ACS并发挥重要作用,其水平变化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和血小板平均体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溃疡性结肠炎(UC)合并贫血的相关临床特点,探讨不同临床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及病变范围与贫血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7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外周血红细胞相关的生物学指标。结果7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发生贫血37例(占48.69%),其中轻度贫血19例,中度贫血12例,重度贫血6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1例(占56.76%),正常细胞性贫血9例(占24.32%),大细胞性贫血7例(占18.92%)。贫血以小细胞性和正常细胞性贫血为主;贫血与临床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无关,与病变累硬部位相关。结论贫血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较为常见,其发生可能与消化道急慢性失血、肠道炎症所致铁吸收减少、溶血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热射病患者血液系统损害的发生率、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影响其发生的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以期提高对重症中暑患者血液系统损害的认识。方法总结分析我院血液科及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32例热射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应用SPSS17.0软件对各临床指标进行χ2检验。结果20例患者出现血液系统损害,占62.5%。其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15例,血小板减少10例,血栓事件1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热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抽搐、肌酸激酶增高水平及昏迷持续时间与血液系统损害的发生有关;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小板减少与预后有关。结论热射病患者血液系统损害在临床上较常见,多表现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及血小板减少,少数发生DIC及血栓形成,并发DIC的患者病死率高,血小板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是预后不良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付汉钦 《内科》2007,2(1):40-41
目的探讨血小板在老年人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中的变化情况及其对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58例,年龄≥61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慢支)合并肺部感染18例,慢支和慢性心衰合并肺部感染22例。慢性心衰合并肺部感染12例,急性单纯肺部感染6例。结果58例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的占53例(91.38%),其中21例(36.21%)发生DIC,早期给予肝素钠治疗,16例临床治愈。结论慢支和(或)慢性心衰老年人伴发肺部感染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DIC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时血小板减少,早期应用肝素钠可预防DIC,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细胞流变性、粘附性与急性心肌缺血的关系,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4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其中男29例,女18例。自发型心绞痛16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22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9例。采用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血栓血小板粘附两用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了40例健康人和4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心绞痛发作期和缓解后24小时的白细胞滤过指数(IF)、白细胞粘附率(LAR)和白细胞不同组别第18(CD18)表达。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白细胞变形能力(LD)明显降低,白细胞粘附功能(LAF)和白细胞CD18表达明显增加(P<0.001,P<0.01),心绞痛发作时,LD降低和白细胞粘附功能、白细胞CD18表达增高较心绞痛缓解后24小时更明显(P<0.001),且白细胞滤过指数、白细胞粘附率和白细胞CD18表达之间均呈正相关(P<0.01)。心绞痛发作时和缓解后24小时,自发型心绞痛白细胞滤过指数、白细胞粘附功能和白细胞CD18表达较心肌梗死后和劳力型心绞痛变化更明显(P<0.01)。结论:心肌缺血与白细胞流变性和粘附性改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伤寒患血象及骨髓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分析51例伤寒血象及骨髓象结果,发现除白细胞减少外尚有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58%和58.62%);多数患者血象及髓象中白细胞有中毒性改变,而细细胞和血小板形态正常;91.49%伤寒患者髓片中找到印戒样组织细胞,其出现率高于对照组(P<00.001)。4例恶组患者未见戒印样组织细胞。提示印戒样组织细胞对伤寒与其它发热性疾病鉴别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肝炎发生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前,往往被认为是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本文报告1例新近发现的一种黄病毒——庚型肝炎病毒(HG)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病例男性,26岁,食欲缺乏,疲乏,并有黄疽。无服药及静脉药物滥用、慢性酒精摄人和慢性肝病家族史。血清胆红素194mpUL(直接胆红素89mpOUL),谷草转氨酶(AST)回540U/L,谷雨转氨酶(ALT)2556U/L,白细胞4200X106/L,血细胞比容读数0.47,血小板170000XI炉/L,HAV、HBV(HBSAg和抗一HBC-IgM)和HCV血清标志反复检查均阴性,应用PCR测HCVRNA也呈阴性…  相似文献   

12.
李力  肖扬  庞妍  蒋祖军 《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1(5):524-525,529
目的:观察网织血小板(RP)在不同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程度一致情况下的水平,初步探讨其对血小板减少原因判断的价值。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标记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15例健康志愿者、11例初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1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尚未获得完全造血重建的血小板减少患者、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造血重建后血小板再次减少患者的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率。结果:初治的ITP组及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造血重建后血小板再次减少组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再障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未获得完全造血重建的血小板减少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对鉴别血小板减少原因,尤其是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有重要意义,对临床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93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脏病理形态进行了观察,并与22例溶血性贫血及6例外伤切除的正常脾脏进行了比较,发现ITP脾红髓CD_(15) ̄+分叶核粒细胞数显著增多,且伴核碎片明显增多,75%ITP脾脏铁染色阴性,铁染色阳性者铁颗粒少,其阳性强度与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Evans综合征及正常脾脏无交叉重叠现象,ITP脾可染铁缺乏具相对特异性。电镜下可见巨噬细胞吞噬血小板及红细胞碎片,次级溶酶体、髓样体及脂质体增多。根据ITP脾脏分叶核白细胞及核碎片显著增多,铁染色阴性,脾肿大不明显可与溶血性贫血脾脏相鉴别,对ITP脾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及铁贮存减少的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山西省临汾铁路医院(041000)王进山西省中医学院苗建英慢性获得性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纯红再障)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贫血,单纯累及红系,而粒系、巨核细胞系正常,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网织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和...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人白细胞流变性与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白细胞流变性和细胞粘附分子(CAMS)表达与高血压发生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体外血栓血小板粘附两用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49例高血压病人和110例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变形能力(LD)、白细胞粘附功能(LAF)、白细胞CD18表达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的变化。结果高血压病人白细胞滤过指数(LFI)、白细胞粘附率(LAR)、白细胞CD18表达和sICAM-1浓度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三期病人各指标之间比较差异也具有极显著性(P<0.001),且以第3期病人各指标增高最明显。高血压病人LAR与LFI呈正相关(r=0.579,P<0.001);LAR和LFI与白细胞CD18表达和sICAM-1浓度呈正相关(r=0.662~0.804,P<0.001)。结论LD降低、LAF及白细胞CD18表达和sICAM-1浓度增高参与高血压的发生,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警惕抗结核药物引起血液系统的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4年1月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血液系统异常改变的1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812例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血液系统异常改变115例(2.4%),以白细胞减少最常见(44.4%),其次是全血细胞减少(22.6%)及白细胞合并血小板减少(10.4%)。罕见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结论几乎所有抗结核药物均可引起血液系统异常,以利福霉素类引起最常见,其次为吡嗪酰胺、异烟肼。既可引起血液系统中的一种有形成分改变,又可引起全血系统的异常,严重者引起死亡,应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HAIC)治疗难治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效果。方法 难治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12例,均采用HAIC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CR 0例,PR 9例,SD 1例,PD 2例,客观缓解率为75%,疾病控制率为83.3%。治疗过程中出现恶心2例、恶心伴呕吐1例、腹泻1例;出现骨髓抑制3例(其中单纯白细胞减少1例,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2例);出现轻度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升高12例;出现胆红素升高4例;出现HAIC相关毒性不完全肝灌注1例,穿刺部位血肿1例。结论 HAIC治疗难治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较好,且耐受性及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正确应用血小板制剂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单采血小板输注的70例患者318例次输注资料,通过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和血小板恢复百分率结合患者出血状况有无改善,判断血小板输注有效性,并讨论其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结果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综合征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PTR发生率分别为22.1%、25.5%、38.3%和51.2%,四种类型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PTR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种疾病无并发症患者PTR发生率低于有并发症者(P〈0.05);无并发症患者PTR发生率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而上升(P〈0.05)。未过滤白细胞与过滤白细胞患者PTR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疾病类型、有无并发症等因素影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过滤白细胞可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伴全血细胞减少的巨幼细胞贫血(M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28例伴全血细胞减少的MA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与34例单纯贫血者比较.观察28例伴全血细胞减少者叶酸及维生素B12治疗期间网织红细胞比率(Ret)、中性粒细胞(NEUT)及血小板计数(PLT)变化.结果 与单纯贫血比较,伴全血细胞减少的MA患者Hb水平更低,病程及住院时间更长(P均<0.05).伴全血细胞减少者治疗5d时Ret升高达峰值,9d时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治疗前.NEUT及PLT恢复时间分别为(9.27±2.00)d、(7.82±1.1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伴全血细胞减少的MA病情相对更重;Hb为评价MA病情的主要指标,治疗期间NEUT与PLT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系红细胞膜内缺陷所致的慢性血管内溶血性疾病。有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睡眠时加重。可伴有贫血、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本室采用溶血性贫血筛查试验,结合临床表现,发现4例PNH。1病例介绍例1男,29岁。因发作性头昏乏力、心悸气促伴腰背部酸痛、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