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驱蛔通下法共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病24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4例中,农村儿童18例,城市儿童6例;男性20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13岁。  诊断依据:①剑突下突然发生阵发性绞痛,呈钻顶样,常伴有恶心呕吐,有吐蛔虫或粪便排虫史,大便检查可找到蛔虫卵。②剧烈腹痛而局部体征轻微,右上腹剑突下偏右侧有小范围压痛,无腹肌紧张。③合并胆道感染,可有畏寒发热,剑突下偏右可持续性隐发性疼痛,压痛加重,且有腹肌紧张,白细胞升高。3 治疗方法  嘱患儿禁食,以免导致腹痛与呕吐,注重全身治疗,补充液体,纠…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1972年6月至1977年12月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方法治疗胆道蛔虫病53例,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性别:男21例,女32例,为1∶1.52。年龄:最小4岁,最大51岁。其中12岁以下儿童15例,占28.3%。发病距入院治疗时间:最短4小时,最长27天,平均3.4天。诊断依据一、剑突下或右上腹有阵发性“钻顶”样绞痛,在间歇期疼痛轻微或完全不痛。腹部检查,剑突下或偏右上腹有深压痛,一般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二、有肠蛔虫病史,多有不当驱蛔史。三、绞痛发作时,多伴有恶心呕吐,吐出物常为胃内容物,并可含有胆汁,有时伴  相似文献   

3.
生大黄治疗胆蛔疼痛临床观察启东市人民医院(226200)陈毓秀吴中卫关键词胆道蛔虫症解痉止痛生大黄胆道蛔虫症临床表现为剑突下突然剧烈阵发性钻顶样疼痛。治疗原则:首先解痉止痛、控制感染,然后驱虫。我们用生大黄治疗48例胆道蛔虫症,解痉止痛作用显著。现小...  相似文献   

4.
笔者自1985年以来,采用扣掐足窍阴穴方法治疗胆道蛔虫症45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45例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15~60岁,平均46岁。其中16例住院治疗,29例门诊治疗。从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2h,最长10天,平均3.5天。45例均有剑突下偏右侧阵发性疼痛,其中阵发性钻顶样疼痛或绞痛者34例,钝痛11例;疼痛放射至右肩胛区15例。伴畏寒或寒战、发热(体温在37.5~39.3C之间)28例。呕吐蛔虫者18例,最少1条,最多8条。巩膜黄染者9例。38例有右上腹压痛,其中4例有右上腹腹肌紧张及轻度反跳痛。白细胞总数<10×10~9/L 14例,≥10×10~9/L者31例。治疗方法用拇指扣掐右侧足窍阴穴,每次扣掐60~100下,每2h1次,直至疼痛消失为止。体温超过38℃以上或白细胞总数>10×10~9/L者,加用庆  相似文献   

5.
我院1984年7月~1986年5月应用中药利胆合剂治疗胆道蛔虫症31例,现初步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31例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3~51岁,平均21.5岁;其中22例住院治疗,9例门诊治疗。从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4小时,最长7天,平均2.5天。31例均有剑突下偏右阵发性疼痛。其中阵发性钻顶样疼痛或绞痛者27例,钝痛4例。伴畏寒、发热者(体温在37.6~39.5℃之间)18例。有黄疸及经 B  相似文献   

6.
<正> 近五年来笔者采用左旋咪唑与异丙嗪同时内服治疗46例胆道蛔虫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患儿大多数来自农村,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14岁,住院39例,门诊7例,共46例。 二、诊断依据:1.突然起病诉上腹部或剑突下阵发性绞痛或钻顶样痛。 2.疼痛发作时患儿常呻吟不止,大汗淋漓,辗转不安,面色苍白。在发作时临床严重症状与轻微的体征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胆道蛔虫症的并发症,为临床常见病,我们临床治愈四例,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例,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49岁。有肠蛔虫病史,剑突后下方阵发性剧痛,钻顶感、压痛,间歇时如常人,便蛔虫卵阳性3例。均用乌梅汤治疗,配合肌注青、链霉素,口服新霉素等控制感染。4例全部治疗。便虫卵三次阴性,钡胃肠透视未发现蛔虫,一年后随访未复发。典型病例李×,男,8岁。因阵发性剑突后下方剧痛一天,急诊入院,发作时“钻顶”胀痛,蜷伏呼号,辗转反侧,痛苦万状,间歇时则无所苦,曾呕出蛔虫1条。既往有类似发作史。腹平软,右上腹明显压痛。诊断为“胆道蛔虫症”经维生素C 6克静脉滴注,阿司匹林1.0口服,肌注吗啡阿托品,针刺阳陵泉、迎香透四白等注可暂缓解,故做好术前准备同时口服乌梅汤(乌梅150克,细辛2.5克,干姜10克,黄连15克,当归15克,灸附子5克,川椒20克,桂枝5克,人参10克,  相似文献   

8.
笔者用中、西药配合耳针治疗胆道蛔虫症6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64例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8~20岁28例,21~40岁24例,41~67岁12例;病程最短10min,最长2周,平均34h。诊断标准为突发而时止的钻顶样疼痛和绞痛,剑突稍偏右方有压痛,有症状重而体征轻的特点。B超示胆  相似文献   

9.
笔者自1988年2月~1998年8月试用维生素K1和维生素C联合治疗胆道蛔虫症4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88年2月~1998年8月我院收治的胆道蛔虫症患儿86例,入院前未用任何解痉或止痛药。年龄4~14岁。典型发作症状:有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  相似文献   

10.
<正> 胆道蛔虫症是肠蛔虫症引起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笔者1983年1月至1985年7月共收治3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现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32例中,男11例,女21例,男女之比为1∶1.9。年龄5~30岁24岁,30岁以上8例。 2.临床症状:腹痛:剑突下阵发性剧烈、绞痛或钻顶样痛22例,钝痛4例,余为持续性腹痛、右肩胛部放射痛6例。恶心、呕吐22例,吐虫者10例。 3.体征:发热18例,早期无发热,导致胆道感染后可引起发热,体温一般在37~38℃。轻度黄疸2例。腹部体征:剑突右下方均有轻压痛,无肌紧张与  相似文献   

11.
自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胆道蛔虫病35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68例患者,均经B超检查结合症状、体征确诊。病程1天至半年。所有病例均出现过阵发性上腹部或剑突下钻顶样痛或胀痛。既往有明确肠道蛔虫病史者35例,疼痛发作时伴恶心、呕吐者38例,伴轻度发热者8例,伴轻度黄疸者4例。6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6岁~78岁,平均31岁;蛔虫位于胆总管中上段者21例,胆总管下段9例,肝外胆管5例。对照组33例,其中男性16例,女17例;年龄8~72岁,平均35岁;蛔虫位于胆…  相似文献   

12.
<正> 十余年来,我们应用当归龙荟汤治疗胆道蛔虫病225例,全部获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和疗效临床资料:225例全部为农民;其中男156例,女69例.年龄最大者49岁,最小者7岁,25岁以下者占153例.发病至就诊时间,除10例外均在5天以内.分型:单纯型169例,感染型56例. 病例选择:全部病例均具以下特征:①上腹部剑突下阵发性钻顶痛,突然发作,痛向左右肩部放散,呈胸膝卧位;②腹痛重而腹部体征轻,仅感染型其上腹部偏右侧有压痛和轻微反跳痛、肌紧张;③反复发作、呕恶、有吐、便蛔虫史(粪便镜检:蛔虫卵(+++),除外其它急腹症  相似文献   

13.
胆道蛔虫症属祖国医学“蛔厥”范畴,系肠蛔虫病的一种并发症。笔者在基层乡镇卫生院工作时,用辨病及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以自拟安蛔汤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辨病依据1.1 腹部体征上腹部或右上腹部胆囊区阵发性剧烈绞痛、间歇期可不痛,患者自觉心窝部有“钻顶”感。腹部症状严重而局部体征轻微,仅上腹部剑突下偏右下方有轻度触痛,无肌卫。如合并胆道感染,可引起发热。可触到右上腹肌紧张。1.2 有肠蛔虫病史发作时恶心呕吐,吐蛔者更具诊断价值。2 辨证分型胆道蛔虫症就其临床症状的观察可划分为三型。即偏热型、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14.
胆道蛔虫病是肠蛔虫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农村尤为多见,它不仅给患者带来剧烈痛苦,还常引起一些严重并发症。我们自1980年以来,在门诊共收治22例,现整理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2例中,男14例,女8例,年龄5~52岁,平均20.5岁;城镇居住者7例、农村15例;从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4小时,最长5天,平均2天;22例均有剑突下偏右阵发性疼痛,其中阵发性钻顶样疼痛者20例、钝痛2例;伴发热(37.6~38.5℃)畏寒者6例,有黄疸、胆囊肿大(超声波检查发现)者2例;22例均有右上腹部压痛,其中  相似文献   

15.
李××,女,42岁。1984年7月12日诊。自述有胆道蛔虫史两年余。诊前一天,右上腹突然呈阵发性钻顶样绞痛,疼痛剧烈时辗转不安汗出,四肢欠温,口干欲饮,伴有呕吐苦水,同时吐出蛔虫一条,大便结,小便微黄。查:形体肥胖,面色淡白,舌质红,苔黄腻,痛时可见剑突下有鸡蛋大圆形肿块,缓解时消失,脉弦滑有力。证属脾胃湿热,胆郁气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蛔虫症是农村儿童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 ,对小儿的成长与健康有较大影响。近十余年来 ,笔者运用利胆驱蛔汤治疗 88例 ,收到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 37例 ,女 31例 ;年龄 2~ 13岁 ,其中 2~ 5岁 18例 ,6~ 10岁 43例 ,11~ 13岁为 2 7例。以上 88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①剑突下或右上腹阵发性钻顶样剧痛或向右肩背放射痛 ,伴恶心呕吐 ,呕吐物间或有胆汁 ,或蛔虫 ,或伴畏寒 ,发热或黄疸等。②有肠蛔虫病或不当驱蛔史。③B超检查证实。2 治疗方法基本方 :(利胆驱蛔汤 )乌梅、川椒、细辛、榧子、雷丸、槟榔片、使君…  相似文献   

17.
超声观察下应用中药治疗胆道蛔虫症1例平潭县中医院(350400)吴丽钦陈德兴患者,陈某某,男性,53岁,因右上腹部阵发性钻顶样疼痛3d,曾在乡卫生院按胆囊炎治疗无效而就诊,查体,T37℃,P96次/min,表情痛苦,大汗,心肺正常,腹部柔软,肝脾未触...  相似文献   

18.
野棉花茎叶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蛔虫病是由于肠道蛔虫钻人胆道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其特点是发作突然,缓解也较突然;病发时,病人常捧腹屈膝、跪卧不安、辗转哭闹、大汗淋漓,并常伴有恶心、呕吐,吐出物中可含胆汁或蛔虫;痛止则如常人;多发于儿童和青壮年,尤以农村为常见。腹部检查,除剑突下偏右有轻度深压痛外,一般无反跳痛或肌紧张。祖国医学认为,胆道蛔虫病属“蛔厥”范畴,是由于蛔虫上扰胆腑,引起肝胆气机郁滞,甚则血瘀而发病。  相似文献   

19.
肖勤 《江西中医药》2000,31(5):26-26
我院 1 994年至 1 998年用中药驱蛔止痛汤治疗胆道蛔虫症 68例 ,均获良好效果 ,一般服用 2剂后病情即可缓解 ,现简要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8例均属急诊住院病人 ,其中男性 1 7例 ,女性 5 1例 ;年龄最大 62岁 ,最小1 1岁 ,40岁以下 5 3例 ,以青年女性居多 ;住院天数最长 8d,最短 1 d,平均住院 3 .5 d。本组病情大致相似 ,临床都有上腹部剑突右下方阵发性剧烈绞痛或钻顶样痛 ,但腹部平坦、柔软 ,压痛轻 ,无反跳痛 ,疼痛间歇期则如常人等典型的胆道蛔虫症症状与体征 ,3例为非典型病例 ,所有病例均经 B超检查确诊 ,疗效由 B超复查验证。2 …  相似文献   

20.
笔者自 1 997年以来 ,采用穴位注射结合中西药治疗胆道蛔虫症 2 5例 ,并与常规治疗的 1 4例进行对照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39例中男性 2 3例 ,女性 1 6例 ;年龄 1 0~ 4 9岁 ,平均2 4 .7岁 ;病程 1小时~ 3天 ,平均 2 .1天。全部病例均为突发阵发性剑突下或右上腹钻顶样剧痛 ,间歇时如常人。伴恶心 ,呕吐者 1 8例。大便均查到蛔虫卵。其中并发胆道感染者4例 ,合并胆囊炎者 2例。本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2 5例 ,对照组 1 4例 ,两组年龄及病情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治疗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抗感染、解痉 ,口服左旋咪唑及对症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