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学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隐袭性疾病,在我国发生率达13%~18%,其中50%以上为中老年女性患者,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结构的改变,其发生率还将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因此充分认识骨质疏松症,尤其是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准确加以诊治和预防,是妇产科学乃至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现状骨质疏松症是指以单位体积内骨量低于正常为特征的骨骼疾患,骨质有机成分生成不足、继发性钙盐减少及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是其主要表现。根据病因可将其划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2.
绝经期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骨质疏松症是人体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异常、容易发生骨折的疾病。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原发性Ⅰ型骨质疏松症)是因为绝经后卵巢激素分泌不足,骨量丢失加速引起骨质疏松。本症多发生于绝经后3~5年。人体骨骼由皮质骨(占80%)与小梁骨(占20%)所...  相似文献   

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进展刘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指主要由绝经雌激素低落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常于绝经后5~10年发病,属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其特征是全身性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结构改变,以致骨脆性增高...  相似文献   

4.
性激素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性激素与骨质疏松症张娟综述赵一川审校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发生变化,骨折的危险度增加的疾病称为骨质疏松症[1]。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后者主要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的骨质疏松。而前者主要是由于年龄的增加,体内激...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代谢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退化,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为特征,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疾病。在美国约有2 500万骨质疏松症患者,每年约有150万患者发生骨折,且约20%的骨折患者在1年内并发肺栓塞、肺炎而死亡;半数髋部骨折的存活者将永久丧失独立生活能力[1]。在我国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虽无确切的报道,但从上海朱汉民的调查结果以T分<2.0个标准差为标准(DEXA),男性为13.4%,女性为40.1%。据统计大约40%~50%的白人绝经后妇女将患至少一种骨质疏松性骨折[2]。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老龄化和平均期望寿命增长,骨质疏松症将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妇女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以低骨量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及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定义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强度受损,骨组织显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是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近年随人口寿命增长,女性绝经后生存年限约占一生的1/3。女性由于峰骨值较低及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男性的3倍。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措施一是提高峰骨值,二是饮食和运动维持骨质、骨量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8.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概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分类和分型1·1定义骨质疏松症(osteroporosis,OP)是Pommer在1885年提出来的,但直到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骨质疏松症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得到世界的公认。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特点是骨矿含量和骨基质成分等比例地减少,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变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时骨小梁断裂。1·2分类及分型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三大类:一类为原…  相似文献   

9.
乔林  熊英  徐克惠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7):481-484
正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退化性骨骼疾病,是威胁广大绝经妇女健康的重要公共问题。本文将对骨质疏松症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定义、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高危因素、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简要概述。1定义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定义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提出定义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共同特点为在骨代谢过程中,骨吸收和骨形成之间出现失衡,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与遗传、内分泌紊乱、营养不均衡和废用等有关。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青年妇女妊娠后骨质疏松非常罕见。其病因及发病机理仍不明,现报道1例妊娠后的骨质疏松。 患者25岁,既往体健,无影响骨代谢疾病。正常妊娠后首次剖宫产分娩后5周背下部疼痛。患者产后哺乳10周,因奶量过多而停止哺乳。产后11周骨科会诊。脊柱X-片发现第1、2腰椎因骨质疏松并压缩性骨折。所有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均明显升高。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发现腰椎骨矿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非雌激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中指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具有显著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早期预防和治疗有助于减少脆性骨折的发生,避免因疼痛和骨折带来的生活质量降低或生存时间缩短。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受累人群中,绝经后妇女占绝大多数,其原因是雌激素作为骨骼保护因子,在50岁左右水平急剧下降,导致大量骨丢失。因此补充雌激素一直作为治疗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常规手段。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预防和治疗的药物和措施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良好疗效。随着人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更新,新的…  相似文献   

13.
Liu J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12):793-795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一种原发性骨质疏松,其特征是发生在绝经后(多在绝经后5~10年内发病),主要由绝经引起,而不是由疾病或长期应用药物所引起。其后果则与其他类型的骨质疏松症相似,即易发生骨折,以及由骨折引起的疼痛、骨骼变形及骨折合并症,从而增加老年妇女的伤残率及死亡率。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各国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都十分重视,并在基础研究及临床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防治方面,不断取得共识,对指导临床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后者由盆腔器质性病变所引起。而罹患原发性痛经(PD)者占多数,近年国外对其研究不断深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进一步认识到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如脑代谢异常、子宫肌层血流等,而饮食方面目前是原发性痛经诱发因素的热门研究方向。医学家不断地研究更确切的治疗方案包括神经切除手术,同时替代医学亦提供患者更多适合自己治疗方案的选择。综述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以及治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是导致老年人死亡和患病的主要原因。已经证实,绝经期骨质疏松症是由骨吸收和骨形成失衡引起。在绝经后的前5年内.雌激素和孕酮的缺少导致了骨矿含量以每年3%加速丢失或约丢失骨量的12%-15%。在人类骨细胞系中有大量孕酮受体持续存在。这些受体开始定位在细胞内,最近也在细胞膜上被发现。假设孕激素能够促进骨形成.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前瞻陛随机试验检测微粒化孕酮、炔诺酮和安宫黄体酮在绝经早期妇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乐力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骨质疏松症 [1 ] (ostopoyosis)是以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强和骨折危险度增高为特征的一种系统性 (全身性 )骨骼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痛 ,身长缩短 ,驼背。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骨折。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药物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为骨吸收抑制剂 ,如钙制剂 ,雌激素 ,降钙素 ,磷酸盐 ,维生素 D和伊普黄酮等 ;另一类为骨形成促进剂 ,如氟化钠 ,甲状旁腺激素 ,维生素 K2 ,生长因子等。我院于 1997年 9月至 1999年 5月应用美国矿维公司生产的钙制剂—乐力与普通钙制剂为对照组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其中乐力…  相似文献   

17.
绝经妇女服用利维爱骨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研究表明,雌激素不足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主要原因,雌激素替代疗法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对部分骨代谢指标的检测,观察人工合成的仿性腺激素利维爱对绝经妇女骨代谢的影响。现报道结果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1...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导致骨的脆性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美国骨质疏松基金会在2002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有1亿人患有骨质疏松或骨量不足,其中80%为女性。到2014年,统计人数预计将达到1亿4千万[1]。而在美国2002年的报道就已显示,因骨质疏松而导致骨折的直接医疗支出经费用达到每年100亿~150亿美元[2]。在中国,据保守估计目前有8400万例骨质疏松患者,到2050年将有可能达到2.12亿。一项回顾性研究对中国城市中50岁以上老年妇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脊椎骨折发生率为l5%,对生活质量影响非常显著。另有研究发现,髋部骨折所带来的危险更大,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骨质疏松致髋部骨折后1年内患者死亡率达10%~20%[3]。因此,对骨质疏松的预防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骨质疏松的发生目前已被定义为“起源于儿童期的老年疾病”。目前研究证实,骨健康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遗传、运动、钙摄入量、激素、毒品和吸烟等因素。本文将从骨骼生理发育开始,介绍儿童及青少年期骨骼发育特点及影响因素,从而分析儿童及青少年阶段预防成年期骨质疏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由雌激素缺乏引起,以进行性骨丢失、骨小梁退行性变、骨质疏松、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为临床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其严重危害中老年妇女身心健康。21世纪,我国将进入老龄化人口高峰期。据推测,我国现有骨质疏松症患者8400万人,其中50%以上为绝经后妇女,因此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是妇产科学乃至全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贾鹏  徐又佳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7):492-494
正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女性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据报道我国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9. 4%~37. 9%。由绝经后骨质疏松引起的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并发症,好发于脊柱椎体、髋部、桡骨远端、肱骨近端。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治疗,涉及到骨密度/骨质量评估、骨质疏松骨折风险评估、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再发骨折的预防等多个方面。此外,不同部位脆性骨折造成的危害不同,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