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建立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2(rhIL-12)的生物活性检测方法,观察rhIL-12诱导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与剂量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变化规律。方法rhIL-12供试品刺激健康人PBMC分泌IFN-γ,经国际标准品校正,建立rhIL-12生物活性测定方法。以1ng/mL浓度rhIL-12诱导健康人PBMC,分别于24、48、72、96和120h5个时间点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培养上清的IFN-γ水平。测定0.1、0.5和2.5ng/mL3个浓度rhIL-12诱导人PBMC72h后培养上清的IFN-γ水平,用Prism5.0统计软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rhIL-12供试品的生物活性曲线呈典型S型,IFN-γ含量为最大浓度-半时的供试品浓度(ED50)为(1.008±0.238)ng/mL,供试品rhIL-12效价为7938IU/mL。测定1ng/mL浓度rhIL-12刺激健康人PBMC后5个时间点培养上清中IFN-γ显示,不同个体高峰出现时间有所不同,在高峰出现前均呈现递增趋势。高、中、低3个浓度rhIL-12分别诱导健康人PBMC产生的IFN-γ水平与浓度之间呈显著量效关系,且在0.1ng/mL的极低浓度即可诱生高水平IFN-γ。结论rhIL-12供试品生物活性良好,与国际标准品比对基本一致,不同人群对rhIL-12的应答高峰存在个体差异,以诱生IFN-γ作为评价rhIL-12生物活性的指标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单独或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CRMC)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3H-TdR释放法测定经IL-12和(或)IL-2刺激的CBMC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抗肿瘤活性,及在电镜下观察激活的CBMC所杀伤的K562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 ①IU/mlIL-12激活的GBMC即产生较强的杀伤活性,对K562及Raji细胞的杀伤率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8(IL-18)及γ-干扰素(IFN-γ)在心力衰竭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6例心力衰竭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浆IL-12、IL-18和IFN-γ水平,并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心力衰竭病情程度的关系。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血浆IL-12、IL-18及IFN-γ水平分别为(181.5±38.5)ng/L、(378.4±185.3)ng/L及(1.86±0.52)ng/L,均显著高于正常人水平[(22.4±4.5)ng/L、(228.5±77.5)ng/L、(0.08±0.03)ng/L](P<0.01),而三者相互呈密切正相关(P<0.05或P<0.01),且3种细胞因子水平在不同心功能的心力衰竭患者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并随心功能的恶化而升高(P<0.05或P<0.01)。结论IL-12、IL-18和IFN-γ可能共同构成一局部网络,并可能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及发展过程。监测三者的血浆水平可能对判断心力衰竭病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2 (IL 12 )单独或联合白细胞介素 2 (IL 2 )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3 H TdR释放法测定经IL 12和 (或 )IL 2刺激的CBMC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的抗肿瘤活性 ,及在电镜下观察激活的CBMC所杀伤的K5 6 2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 ① 10IU/mlIL 12激活的CBMC即产生较强的杀伤活性 ,对K5 6 2及Raji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 (2 7.2 3± 4.92 ) %和 (2 9.12± 3.46 ) % ;10IU/ml的IL 12、IL 2共用能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 ,对两靶细胞的杀伤率分别达 (47.6 0± 4.6 0 ) %和 (38.6 9± 4.86 ) %。②CBMC经IL 12和IL 2刺激不同时间 ,对K5 6 2及Raji细胞的杀伤率不同 ,短时间培养增强对K5 6 2细胞的杀伤活性 ,较长时间则增强对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③未经细胞因子刺激的CBMC无明显的NK活性 ;经 10IU/mlIL 12刺激后 ,其NK活性与经相同剂量IL 12刺激的PBMC相当 ;两细胞因子合用均能协同增强CBMC和PBMC的NK活性 ,但前者低于后者。④激活的CBMC与K5 6 2细胞作用后 ,后者呈现明显凋亡特征。结论 IL 12激活的CBMC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与IL 2合用则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联合白细胞介素-12(IL-12)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还原法和半固体培养方法研究IL-2联合IL-12激活的CBMC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HL60的抗肿瘤活性及其造血祖细胞活性。结果①10U/mlIL-12激活的CBMC对K562及HL60细胞杀伤率分别为(35.12±3.46)%和(45.60±4.32)%;500U/mlIL-2激活的CBMC对K562及HL60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37.23±4.82)%和(23.69±4.86)%;IL-2、IL-12联合可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对K562及HL60细胞的杀伤率分别达(68.60±4.68)%和(67.69±4.84)%。②CBMC经IL-2和IL-12刺激72h,可产生更多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γ-干扰素。③IL-2、IL-12单独或联合应用激活CBMC产生抗肿瘤活性的同时对CBMC原有的造血祖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IL-2联合IL-12可提高CBMC的抗肿瘤活性,为临床应用CBMC治疗白血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CpG ODN对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发现,有免疫刺激活性的细菌DNA和一些人工合成的寡脱氧核苷酸序列中都含有非甲基化5‘-CG-3‘二核苷酸,统称为CpG寡脱氧核苷酸(CpG ODN)[1], 主要免疫效应为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IL-12、IL-18和TNF-α,促进B细胞分泌IL-12和IL-6;通过IL-12上调NK细胞产生γ-干扰素(IFN-γ), 增强杀伤活性;通过上述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炎症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强机体免疫能力[2].但有关CpG ODN能否改善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功能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损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L-12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36例慢性肝病患者(21例乙型肝炎、15例丙型肝炎)、17例急性重型肝炎患者、1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18例正常对照者中IL-12 P40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肝损伤患者中.IL-12的表达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0.001).其中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丧达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肝病组(P〈0.001)。而原发性肝癌患者IL-12 mRNA表达又高于急性重型肝炎(P=0.002),且与血清胆红素浓度和内毒素血症相关。结论IL-12可能促进肝脏的炎性损害.导致严重的肝细胞损伤。检测IL-12 mRNA表达水平对于了解肝损伤患者的肝损害程度、早期诊断和顶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介素12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因子网络在维持免疫功能、促进机体抗感染方面起重要作用,而新近发现的白细胞介素12是细胞因子中的重要成员。研究表明,IL-2在调节细胞免疫,增强宿主抗微生物、寄生虫感染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以羟乙基淀粉一贺斯(简称贺斯)纠正大手术的低血容量、血液稀释、改善血液流变学等已成为一种减少异体输血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输血可影响受体内细胞因子.而输贺斯则可避免对细胞因子的影响,考虑到人体内细胞因子受诸多因素影响,因此我们在严格的体外条件下观察贺斯对人造血细胞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及IFN-γ/IL-4变化趋势,分析IFN-γ/IL-4对患者预后影响.方法 选取自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铜陵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75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ICU治疗的预后分为存活组(成功治疗并转出ICU,n=52)与病死组(ICU住院期间死亡,n=23).分别取两组患者入院第1、3、5天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FN-γ、IL-4水平,并计算IFN-γ/IL-4.记录并比较入院第1、3、5天两组患者血清IFN-γ、IL-4及IFN-γ/IL-4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IFN-γ/IL-4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第3、5天IFN-γ水平均低于第1天,且第5天IFN-γ水平低于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组第3、5天IFN-γ水平均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第5天IL-4水平高于第1、3天;病死组患者第3、5天IL-4水平高于第1天,且第5天IFN-γ水平高于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组第3、5天IL-4水平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第3、5天IFN-γ/IL-4水平低于第1天,且第5天IFN-γ/IL-4水平低于第3天;病死组患者第3、5天IL-4水平低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1、5天IFN-γ/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组第3天IFN-γ/IL-4水平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IFN-γ/IL-4组存活率明显低于高IFN-γ/IL-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炎症因子IFN-γ和IL-4参与脓毒症的发生及发展,检测IFN-γ/IL-4水平的变化对评估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3H-TdR掺入法研究了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重组IL-2的体外增殖反应,结果表明,EHF各病期的刺激指数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提示EHF患者PBMC时外源性IL-2保持着良好的反应能力。这一结果对指导EHF的免疫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发现,有免疫刺激活性的细菌DNA和一些人工合成的寡脱氧核苷酸序列中都含有非甲基化5'-CG-3’二核苷酸,统称为CpG寡脱氧核苷酸(CpGODN),主要免疫效应为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IL-12、IL-18和TNF-α,促进B细胞分泌IL-12和IL-6;通过IL-12上调NK细胞产生了γ-干扰素(IFN-γ),增强杀伤活性;通过上述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炎症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但有关CpG ODN能否改善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功能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3.
探讨冻存对人单个核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2(IL2-)能力的影响及相互关系。阐明冻存对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作用机制。用程控冻存技术和细胞因子活性测定方法,初步观察冻存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贴附细胞(ACs)和非贴附细胞(NACs)产生IL-1和IL-2能力的影响。结果,经冻存后的MNCs和ACs产生IL-1能力[分别为(109.78±25.73)U/ml和(389.04±100.90)U/ml]均较未冻存组[分别为(60.79±22.07)U/ml和(221.24±66.99)U/ml]显著增强。冻存后MNCs和NACs产生IL-2能力[分别为(20.44±9.89)U/ml和(26.53±8.21)U/ml]显著高于冻存前组[分别为(9.10±4.63)U/ml和(11.97±6.06)U/ml]。冻存后细胞产生IL-2能力的增强与冻存对IL-1生成能力影响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21),而与细胞失活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探讨冻存对人单个核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2(IL-2)能力的影响及相互关系。阐明冻存对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认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2(rhIL-12)联合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可增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HBsAg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探讨rhIL-12联合HBsAg作为治疗型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前景。方法取8名正常人和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PBMC,分别用不同浓度的HBsAg、rhIL-12单独体外刺激,再用HBsAg联合rhIL-12(0.01、0.1和1.0ng/mL)刺激患者PBMC,72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培养上清中的1干扰素(IFN-γ)。结果HBsAg或rhIL-12单独刺激仅产生低水平的IFN-γ,联合使用HBsAg和rhIL·12刺激后,患者PBMC产生的IFN-1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单独使用HBsAg或rhIL-12(P均〈0.05)。HBsAg(0.5μg/mL)联合rhIL-12(0.01、0.1和1.0ng/mL)刺激患者PBMC产生的IFN-1与rhIL-12的浓度之间呈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HBsAg和rhIL-12联合刺激乙型肝炎患者PBMC,通过产生高水平IFN-γ激活乙型肝炎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介素18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细胞介素18,以前称IFN-γ诱导因子,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在结构上与IL-1相似,在功能上与IL-12相似.它可刺激T细胞增殖,增强Th1及NK细胞毒活性,参与细胞因子的生成和骨的重塑,并具有抗肿瘤和抗微生物感染的作用.还可引起内毒素诱导的肝损害,并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及非肥胖性糖尿病有关,是一个多功能的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2 (IL 2 )、干扰素 γ(IFN γ)在体内对老年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稳定期患者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对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IL 2、IFN γ治疗组各 30例以及健康老年组 30例的NK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老年性COPD患者稳定期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IL 2、IFN γ在体内能明显提高老年性COPD患者的NK活性。结论老年性COPD患者稳定期NK活性对IL 2、IFN γ有明显的依赖性 ;IL 2、IFN γ对老年性COPD患者稳定期NK活性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对哮喘患儿IgE生成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22例过敏性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IL-4和IFNγ的含量以及血清中IL-4、IFNγ和IgE的水平,并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哮喘组患儿PBMC培养上清液中IL-4与IFNγ含量分别为267.0±188.7ng/L和0.97±0.51μg/L,与对照组(92.7±14.7ng/L和1.75±0.88μg/L)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P<0.01)。哮喘组血清中IL-4和IgE含量分别为90.5±52.6ng/L和916.0±523.2kU/L,而对照组分别为32.2±23.0ng/L和186.6±127.7kU/L(P<0.01,P<0.001)。哮喘患儿血清中IL-4与IgE浓度呈正相关(r=0.61),而IFNγ与IgE呈负相关(r=-0.49)。结论提示IL-4在哮喘患儿IgE的产生中起促进作用,而IFNγ则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米非司酮对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影响,探讨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腺肌病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选取3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服用米非司酮3个月(12.5mg/d)后作为治疗组,选30例未服用米非司酮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30例健康体检女性作为对照组,均抽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IL-10和IFN-γ水平。结果:血清IL-10水平:观察组(235.13±71.36)pg/mL显著高于治疗组(149.61±58.26)pg/mL和对照组(92.54±66.72)pg/mL(P<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IFN-γ水平:观察组(183.32±108.56)pg/mL明显低于治疗组(282.57±81.75)pg/mL和对照组(307.26±112.62)pg/mL(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米非司酮降低子宫腺肌病患者IL-10,升高IFN-γ水平,可能是其治疗子宫腺肌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HBV表面抗原(HBsAg)刺激后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免疫反应.方法:选择免疫清除期、免疫耐受期慢性乙肝患者和HBsAb阳性健康体检者各10例,Ficoll分离液法分离PBMC,用HBsAg刺激培养.利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含量;用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LISPot)检测PBMC中IFN-γ产生细胞的频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IFN-γ+的细胞亚群.结果:经HBsAg刺激培养后,免疫耐受组PBMC产生IFN-γ含量、IFN-γ产生细胞的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免疫清除组(均P<0.05),免疫清除组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免疫清除组、正常对照组PBMC中IFN-γ+的细胞亚群以CD4-CD8+、CD4-CD8-细胞为主,且免疫清除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免疫耐受组仅CD4-CD8-表达IFN-γ,且低于另两组.结论:免疫清除期与免疫耐受期慢性乙肝患者PBMCs经HBsAg刺激后产生IFN-γ的免疫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