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患者颈部淋巴转移复发的早期诊断,再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15年间再次收治的食管癌术后颈部淋巴转移复发的76例患者,实施定期颈部超声检查的方法对食管癌术后的患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复发病例。采用改良性颈部淋巴清扫再手术切除治疗,观察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生存状况。结果全部患者均能够耐受颈部改良淋巴清扫术,无围手术期死亡,不降低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术后病理统计表明:食管癌术后患者颈部淋巴转移复发以Ⅵ、Ⅴ和Ⅳ区为主,转移无明确的规律性。术后并发症统计:喉返神经损伤14.5%,颈部乳糜瘘3.9%,术后呼吸系统感染为17.1%。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3%(58/76)、35.5%(27/76)、27.6%(21/76)。结论食管癌术后应定期及时随访,颈部无创超声检查是及时发现食管癌术后患者颈部淋巴转移复发的重要手段,对只存在颈部淋巴转移复发的患者实施再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长期生存率,优于常规的放射治疗。再手术治疗是食管癌术后患者颈部淋巴转移复发的主要选择之一,并获得良好的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2.
3.
4.
食管癌术后颈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评价食管癌术后颈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局部放射治疗的意义,回顾性分析1989年3月~1994年2月5年间收治的143例病人。其中颈部转移89例,纵隔转移32例,纵隔和颈部同时并有转移22例。60Co局部放射,大多数病人的放射剂量为50~70Gy。随访2年以上或至死亡。结果70%以上的肿瘤获得局部控制。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43.4%,18.2%,7.4%和6.4%。中位生存期14个月。多数病人死于照射野外转移。转移淋巴结≤3cm者放疗后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期优于淋巴结>3cm者。结果提示:放疗对食管癌术后颈部和纵隔转移淋巴结的局部控制有效,但只有少数病人可获较长时间生存。远处转移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颈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放疗的意义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颈部,纵隔转移患者。放射治疗采用^60Co常规分割照射,大多数患者的放射剂量为50~70Gy。结果 全组病人1、2、3.5年存活率分别为41.1%(23/56)、17.9%(10/56)、7.1%(4/56)、2.1%(1/48)。结论 放疗对食管癌术后颈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控制率有效,且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并了解食管癌术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方法 收集我院2001至2009年经手术治疗102例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术后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按纵隔淋巴结分区标准,以食管的分段分组,统计区域淋巴结转移在各分区中的分布。结果 在102例食管癌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有阳性淋巴结转移50例(49.0%)。肿瘤浸润深度、病变长度和肿瘤所在部位不同对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肿瘤分化程度不同对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和病变部位是判断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102例患者术后共计有132个区域淋巴结转移,下颈区59个(44.70%),上纵隔区51个(38.64%),主动脉肺窗区1个(0.76%),前纵隔区1个(0.76%),隆突下区5个(3.79%),中下段食管旁区3个(2.27%),肺门区3个(2.27%),腹部区9个(6.82%)。结论 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和病变部位是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病变越长,浸润越深,病变部位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食管癌术后区域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在下颈区及上纵隔区,是术后放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9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与方法对1986-1995年收治的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92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复发转移时间为2-56个月,平均17.8个月。淋巴结转移56例,血行转移5例,混合型转移26例,吻合口复发5例。在经不同治疗方案的中位生存期中,系统治疗组较其它治疗组,放疗+化疗组较单纯放疗或化疗者均较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食管癌病例,应优先选择颈部吻合术,颈清扫术仅限于少数病例。放疗+化疗可能延长复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较有效的化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Objective
We aimed to study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an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rul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post esophagectomy patients for guiding the radiotherapy.Methods
To collect the patients’ data (102 case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1 to 2009, who were fou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confirmed by pathologic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after esophageal cancer surgery. The factors affected the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esophageal cancer were analysed by sing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rule of postoperative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different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lymph node partition, in accordance with paragraphs of esophageal cancer in different groups.Results
Of the 102 patients after esophageal cancer surgery, who were confirmed 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50 cases had positive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52 cases had negative, the lymph node metastasis rate was 49.0%. Lymph node metastasis rates of different depth, length and paragraph of tumor invasion had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5). The impact on lymph node metastasis rates of the different age and degree of differentiation ha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5).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lesion length, depth of invasion and paragraph of tumor were meaningful factors affecting the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the 102 patients, 132 sites node metastasis were found by imaging study and histopathology with lower neck and supraclavicular node 59 (44.70%), upper mediastinum node 51 (38.64%), A-P windows node 1 (0.76%), anterior mediastinum node 1 (0.76%), Subcarinal node 5 (3.79%), paraesophageal node 3 (2.27%), hilar node 3 (2.27%), abdominal node 9 (6.82%).Conclusion
The length and depth of invasion, and paragraph of esophageal cancer are meaningfu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e longer of lesion, deeper of infiltration and lower of paragraph, the easier to get independently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e postoperative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lower neck and supraclavicular region and upper mediastinal region, which is the focus of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相似文献10.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常见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再手术治疗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方法 对 2 6例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病例 ,施行包括转移灶在内的颈部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 ,所有病例均经检查、证实、确认除颈部外无其他部位临床转移灶 ;清扫术前有一部分曾是接受过化疗、放疗或不能耐受继续放、化疗的患者。结果 2 6例再手术病人 ,单纯探查3例 (11 5 % ) ,清扫 2 3例 (88 5 % ) ,术后并发症主要有 :吻合口瘘、淋巴瘘 ,膈神经、喉返神经损伤等 ;2例术后 3个月内死亡 ,1例半年内死亡。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发生单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再手术治疗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尤其对于颈静脉角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占 92 3 % )再手术非常必要 ,对于放、化疗无效或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患者 ,手术清扫应持积极态度 ;颈部转移灶较晚的病例 ,尤其是发生气管、食管沟或椎旁转移者 ,手术风险大 ,探查率高 ,效果差 ,应当慎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常见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再手术治疗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方法:对26例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施行包括转移灶在内的颈部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所有病例均经检查、证实、确认除颈部外无其他部位临床转移灶;清扫术前有一部分曾是接受过化疗、放疗或不能耐受继续放、化疗的患者。结果:26例再手术病人,单纯探查3例(11.5%),清扫23例(88.5%),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吻合口瘘、淋巴瘘,膈神经、喉返神经损伤等;2例术后3个月内死亡,1例半年内死亡。结论: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发生单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再手术治疗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尤其对于颈静脉角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占92.3%)再手术非常必要,对于放、化疗无效或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患者,手术清扫应持积极态度;颈部转移灶较晚的病例,尤其是发生气管、食管沟或椎旁转移者,手术风险大,探查率高,效果差,应当慎重。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高达 75 % ,转移部位以颈部、上纵隔最为常见 ,常危及患者的生命。目前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治疗方案以全身化疗结合局部放疗为主。我科 1995年 6月以来采用博莱霉素淋巴结内直接注射的方法对32例食管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中男性 2 2例 ,女性 10例 ,年龄 4 6岁~ 73岁 ,平均年龄 6 4 .5岁 ,其中上段食管癌 8例 ,中段食管癌 18例 ,下段食管癌 6例。TNM分期为 T3N1 M0 2 5例 ,T3N2 M0 7例。术式为经颈胸腹三野根治术 (上段 …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 ,6 1岁。进行性吞咽困难 3个月 ,吞钡摄片提示食管中段癌 ,术前检查无远处转移。行食管中下段切除 ,胃食管主动脉弓上吻合 ,并行胸内淋巴结清扫。病理诊断 :食管溃疡型中分化鳞癌 ,食管旁淋巴结转移 (1/ 4)。出院 1月余发现左舌根部一小结节突起。再次住院 ,查左舌根部表面突起一 0 .5cm× 0 .5cm不规则小结节 ,结节表面有少许糜烂 ,不活动。结节穿刺细胞学检查为转移性鳞癌。其余检查未见异常。行手术切除左舌根部结节 ,病理检查为舌部转移性鳞癌。术后给予静脉化疗 2个疗程及免疫、中药治疗 ,随访 8个月 ,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14.
我们科于1991年11月至1997年5月用DVP方案治疗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病人50例,为探讨其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方法病例资料:本组共50例,男性42例,女性8例,年龄31岁~73岁,中位年龄54岁。根据1976年全国食管瘤工作会议制订的临床病理分期标准均为巨~IV期。术前无远处转移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复发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特点和术后复发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胃镜活检病理确诊或CT诊断为食管癌术后复发及淋巴结转移患者96例的CT表现特点。结果:纵隔淋巴结转移54例,吻合口复发28例,原肿瘤床区复发14例。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复发方式为纵隔淋巴结转移,CT检查应作为食管癌术后复查的常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治疗方法,观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疗效。方法对16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照射剂量45~55Gy。结果16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81.3%(13/16)、43.7%(7/16)。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安全有效,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55岁。1996年1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地出现咳嗽、咳痰,痰呈白色粘液性,伴发热,体温过39℃,无呼吸困难、咯血。在当地医院行抗炎治疗疗效不佳,且出现痰中带血,行CT查左下肺占位性病变,1996年3月在全麻下行左肺全切术,术后病理为:左肺下叶鳞状细胞癌(Ⅰ-Ⅱ级),瘤体切面面积直径为5.0cm,支气管断端及肺门淋巴结(2枚)未见癌细胞,国际分期为T2N0M0。术后时有咳嗽,伴喘。1997年3月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咯血,吞咽困难。查体:kamofsky评分80分,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左胸背部见-30cm手术癫痕,左胸部于胸骨左缘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