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种以微血管血栓形成为特点的累及多器官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产生抗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DAMTS13)抗体、补体过度活化、合并感染及使用某些药物时需警惕TMA的发生。SLE合并TMA者病情危重,常规治疗应答差,及早开启血浆置换治疗、合理使用卡普赛珠单抗或依库珠单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文章旨在帮助风湿科医生了解SLE-TMA的研究进展,早期识别并及早启动个体化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患者中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发生的危险因素和影响TA-TMA预后的因素。方法 选取356例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aGVHD的患者为研究人群,选取33例移植后发生TA-TMA的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危险集抽样的方法在同一队列中随机选取年龄和随访时间匹配的患者组成对照组(77例)。比较两组间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情况。结果 TA-TMA的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3.5(1.2~23.0)个月。TA-TMA发病距aGVHD诊断的中位时间为25(7~257)d。aGVHD发生时间、起始严重程度、一线治疗失败及二线治疗中使用他克莫司与aGVHD患者发生TA-TMA独立相关,具有2种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TA-TMA风险明显升高(OR=210.0,P=0.000)。22例(66.7%)TA-TMA患者死亡,而进展型TA-TMA是预后的惟一不良影响因素。各种治疗方法均不能改善TA-TMA患者的预后。结论 aGVHD的多种特点与TA-TMA相关,便于筛选出aGVHD合并TA-TMA的高危患者,并指导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早期并发症(移植后100d内)包括感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肝静脉闭塞病(VOD)和其他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等,我们监测了76例HSCT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并分析它们在并发症出现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于峰  赵明辉 《临床内科杂志》2011,28(11):731-733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病理表现主要为内皮细胞肿胀脱落、内皮下绒毛状物质沉积和血管腔内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血管腔内栓塞及红细胞碎裂等微血管系统异常。临床表现主要为微血管病性溶血乃至贫血、血小板减少及微循环中血栓造成的器官受累。经典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主要指溶血尿毒综合征(HUS)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其它常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病因还包括恶性高血压、硬皮病肾危象、妊娠相关的肾脏损害及抗磷脂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5.
抗磷脂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中期,Hughes等观察到在反复动静脉血栓形成、自然流产或死胎患者中,多伴有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aPL)持续阳性。为表明aPL与临床高凝状态之间的联系,Hughes最早提出了“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这一名词。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APS相关肾脏损害的重要性与多样性。本文主要就APS的基本特征及肾脏损害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SLE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TMA)较单纯SLE病情更重、预后更差, 需及早发现及进行干预。本文总结了2例利妥昔单抗治疗SLE继发TMA的病例, 开始时均为大剂量激素冲击联合血浆置换治疗, 病情未得到控制, 后联合利妥昔单抗, 病情恢复。血浆置换为治疗TMA的首选方法, 但当病情难以控制或复发时, 可选用利妥昔单抗治疗。SLE并发TMA患者较为少见, 因此尽早发现及合理诊疗可极大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种疾病的理论基础是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潜能,可以在体内或体外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近年一些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可能导致微梗死、血栓性微血管病、肝静脉闭塞症及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肿瘤等并发症。本文就干细胞临床移植可能面临的可行性及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8.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特别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而移植后出现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allo-HSCT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移植物抗宿主病按发生时间分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  相似文献   

9.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人们对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提高,认为两者是不同的临床综合征,但具有共同的病理改变即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ies,TMA)。根据病因不同,可将TMA分为两大类:(1)病因明确。(2)病因不确切,与临床症状相关(表1)。本文主要综述血栓性微血管病分类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马晓春  张玲  马红  于润江 《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32-35,T002
目的 探讨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与血管新生、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63例肺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抗VEGF165单克隆抗体(单抗)检测VEGF表达,抗CD34单抗测定肿瘤内微血管密度(iMVD)以反映血管新生,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单抗测定肿瘤细胞增殖指数。结果 32例(50.8%)VEGF呈阳性表达,iMVD为4~138.7(M=36)/×400,PCNA为0~92%(M=25.03%);VEGF评分为高级的肺癌组织iMVD高于VEGF为阴性和低级的肺癌组织(P<0.01),iMVD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  相似文献   

11.
单克隆抗体(单抗)介导的肝细胞癌(HCC)靶向治疗近来发展迅速。多种单抗如抗HCC、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抗体所介导的HCC放射免疫治疗,抗体介导酶前体药物治疗,免疫脂质体治疗,HCC发生相关信号途径干预等,已在HCC治疗研究中取得了明显进展,部分已经进入临床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单抗介导的HCC靶向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B细胞单克隆抗体、CD34^+细胞阳性选择单用或联合应用对淋巴瘤及急性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物体外净化作用及对移植疗效有显著改善;抗CD20单抗(美罗华)能明显减少移植物中肿瘤细胞的污染,提高自体移植疗效;抗CD52单抗能在体内外有效清除移植物或患者体内的T淋巴细胞,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提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  相似文献   

13.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组以微血管栓塞为病理特征的疾病,约33%的继发性TMA为感染导致,主要发病机制为不受控制的补体激活,其次直接的内皮损伤、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DAMTS13)抗体的产生以及遗传和环境易感性均参与其中。各种细菌及病毒感染均可诱发TMA,常见的细菌感染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病毒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多见。重症感染容易导致血小板下降、脓毒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与TMA表现重叠,诊断较为困难。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有贫血、血小板减少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症感染患者,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警惕合并TMA,及时诊断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最近,Uruga等报告了30例经尸检证实的肺肿瘤血栓性微血管病患者 ( pulmonary tumor thrombotic mieroangiopathy, PTTM),较之以往零星的报道,该文更系统地对FITM进行了描述。PTTM是肿瘤患者一种严重而少见的并发症,目前尚未引起国内临床医生关注。研究报道,因肿瘤死亡患者的PTTM的发生率为1.4%,  相似文献   

15.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是一种血栓性微血管病,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为特征。本病早期难以诊断,但发病急重,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我们遇到 2例患者均在首次住院 5d内死亡。现报道如下。例 1 男, 47岁。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半个月,曾在当地医院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用血浆置换治疗2例TMA同时辅以皮质激素和长春新碱等治疗。结果:一例因血小板未植活并输注无效致颅内出血而死亡;一例获得缓解。结论:TA-TMA的发生与性别、年龄,HLA配型,预处理方案,感染,aGVHD,植入不良,及某些药物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是毛细血管内纤维素-血小板血栓形成。减停CSA,早期血浆置换辅以长春新碱是目前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硬化病(SSc)合并肾危象是SSc的一种罕见的严重并发症,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血压升高、急性肾衰竭和血栓性微血管病变, 是导致SSc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后积极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控制血压可改善预后, 但仍有大多数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 肾功能持续恶化, 总体结局较差。这种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但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补体系统的异常激活可能参与其中, 早期应用补体C5抑制剂依库珠单抗可有效阻断补体系统活化, 对难治性SSc肾危象患者可能具有治疗潜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猪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LG)联合CD25单抗在恶性血液病单倍体移植中预防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2020年6月首次单倍体移植中行ALG联合CD25单抗预防GVHD的恶性血液病患者18例,记录预防期间的不良反应、干细胞植入时间、急性移植物抗宿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栓性微血管病(TMA)肾脏损害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临床及病理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7例临床及肾活检明确诊断的TMA患者,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龄12~53岁。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病理改变特征及预后。结果:起病诱因:4例有明确腹泻史;3例有丝裂霉素化疗史;2例妊娠后起病;2例食物中毒史;1例蛇咬伤,15例未发现明确病因。临床均有贫血;外周血红细胞碎片阳性;乳酸脱氢酶升高;血小板减少;肾功能不全;21例患者需行肾脏替代治疗;21例有明显高血压,其中6例达到恶性高血压。有5例患者病程中出现神经或精神症状。肾脏组织学改变主要有二种类型:14例病变以间质血管变为主,病变在小叶间动脉和人球动脉,表现为内膜增生、增厚,粘液性水肿,血栓形成,血管腔明显狭窄、闭锁,肾小球明显缺血性皱缩,其中2例为肾皮质坏死。13例以肾小球病变为主,病变主要在肾小球和人球动脉,肾小球内皮细胞肿胀,与基膜分离,内皮下增宽,分层。随访1年,6例患者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11例患者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其余10例患者仍持续慢性肾功能不全。结论:TMA的病因复杂,典型腹泻相关的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少见,多数患者病因并不明确。TMA患者的肾脏损害重,预后差,近半数患者1年左右进入终末期肾衰。TMA预后与病因及间质血管病变的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20.
恶性血液病(HM)患者在omicron时期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高于其它人群。血液病疾病进展状态、高龄、基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等均与HM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而系统性抗肿瘤治疗(SACT)对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小,建议在权衡患者血液病状态及新冠病毒感染严重程度的情况下决定是否延迟治疗或更换治疗方案。在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方面,接种疫苗及加强针、加强个人防护是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方式,必要时可以注射Evusheld以增强抗感染能力。在治疗方面常采用抗病毒结合免疫调节的方式,但抗S单抗、激酶抑制剂、抗IL-6单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抗凝药等药物在HM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