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 了解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住院的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儿38例,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21例)和血糖控制不佳组(17例),采用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QL4.0)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患儿的生命质量,并采用Pearson相关对影响患儿生命质量的因素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血糖控制不佳组患儿的生理功能、心理社会功能、生存质量总分较血糖控制良好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儿的生存质量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h血糖(2hPG)、糖类抗原19-9(CA19-9)、血清β羟丁酸呈负相关(P<0.05或0.01),FPG、血清β羟丁酸为最相关影响因素(P<0.05或0.01)。结论加强血糖控制,积极预防糖尿病酮症发生,监测CA19-9变化,有利于改善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根据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可分为自身免疫性(1A型)和特发性(1B型)两种类型。1A型患者体内有多种胰岛自身抗体存在,主要包括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和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等;1B型病因未明,但目前发现在这些患者中存在数种少见型胰岛自身抗体,如羧基肽酶H抗体(CPHAb)和SOX13(ICA12)抗体等。随着这些抗体本质逐渐被揭示,不仅被用于特发性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筛查,而且在对本病病因和防治的研究中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重组人胰岛素基因质粒对糖尿病大鼠治疗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本实验显示以逆转录病毒为载体糖尿病基因对糖尿病大鼠具有治疗效能,从而为该方法的临床应用进一步铺平道路。方法建立链脲佐菌素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通过腹腔注入重组人胰岛素基因质粒,观察血糖和体重的控制情况及胰岛素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腹腔注入含有人胰岛素基因的重组质粒组的血糖水平和体重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同时胰岛素分泌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结论在动物实验中,通过腹腔注入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对糖尿病大鼠具有治疗效能,通过胰岛素、血糖的水平和体重的变化来体现。此实验为下一步的临床实验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白细胞介素-8(IL-8)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相关性以及其与代谢控制的相关性。方法按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水平将140例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控制良好组(n=60)和控制不良组(n=80)。结果控制良好组患者的血清IL-8和全血HbA1c水平明显低于控制不良组,而IGF-1水平明显增高(均P<0.01)。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L-8水平与HbA1c呈显著正相关,血清IGF-1水平与HbA1c呈显著负相关,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L-8水平与IGF-1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结论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L-8增高与IGF-1降低与血糖控制程度密切相关,监测两者的浓度有助于判定代谢控制水平,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定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GFBP -1及IGFBP -3水平 ,了解其变化特点及其与胰岛素 (Ins)、生长激素 (GH)的关系。方法 以IRMA及RIA测定 13 5例患者空腹血清IGFBP -1,IGFBP -3 ,Ins和GH水平 ,并与正常人对照。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IGFBP -1水平明显升高 [DM组 ( 77 19± 3 7 89)ng/ml,对照组 ( 4 9 42± 3 2 0 3 )ng/ml ,P =0 0 0 0 1] ,与Ins水平呈负相关 (r=-0 2 4,P =0 0 2 ) ,但与GH相关不显著 ;IGFBP -3水平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与Ins及GH无线性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GFBP -1水平升高 ,与Ins呈负线性相关。IGFBP -3水平无明显变化 ,与Ins及GH没有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匹格列酮治疗前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 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54例 ,正常对照组35名 ,其中糖尿病患者又随机分为匹格列酮组 (30例 )和安慰剂组 (24例 ) ,分别给予磺酰脲类 +双胍类 +匹格列酮和磺酰脲类 +双胍类 +安慰剂治疗12周 ,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对照组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PAI-1、TNF-α水平的改变。 结果 糖尿病患者血浆PAI-1[(0.75±0.12)AU/ml]、TNF-α[(30.29±13.05) pg/ml]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0.56±0.08)AU/ml,(21.39±9.57)pg/ml,均P<0.05] ,经匹格列酮治疗后 ,患者血浆PAI-1水平从 (0.77±0.12 )AU/ml降到(0.69±0.07)AU/ml,TNF -α从 (29.13±2.14) pg/ml降到 (16.46±3.63) pg/ml(均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PAI-1、TNF -α表达增加 ,匹格列酮能够降低高水平的PAI-1、TNF-α ,并改善糖代谢、脂代谢紊乱 ,匹格列酮可能对延缓或阻止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有益。 相似文献
8.
李敏 《复旦学报(医学版)》2012,39(5):525-530
近年来,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发病是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共同作用引发了胰岛β细胞为主体的自身免疫损害反应。T1D的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应答及调节等免疫过程,其中细胞免疫在T1D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CD4+及CD8+ T淋巴细胞的浸润,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等免疫细胞共同参与了β细胞的损伤,最终引起T1D的发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对氧磷酯酶1(PON1)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肥胖的相关情况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T2DM患者83例根据有无肥胖分为T2DM肥胖组(50例)和T2DM非肥胖组(33例),另设对照组(36例)。比较各组的一般情况、血脂、糖代谢等生化指标和PON1的差异。结果 T2DM肥胖组的血清PON1活性明显低于T2DM非肥胖组,且两组PON1活性均低于对照组。相关分析显示,血清PON1与体重指数(MBI)、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正相关。结论肥胖T2DM患者PON1活性降低,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自身免疫疾病以女性发病多见,目前许多研究已表明CD1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1型糖尿病是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研究旨在探讨CD1s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不同性别的表达差异。方法选取15~20岁的明确诊断为1型糖尿病的初发(病程小于6个月)患者24名(女10名,男14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男女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表面CD1分子的表达。结果 1型糖尿病女性患者的淋巴细胞表面CD1a、CD1c、CD1d的表达百分数显著高于男性患者。在单核细胞表面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性别的1型糖尿病患者其淋巴表面CD1s分子表达的不同,可能与CD1s识别不同的脂质抗原和雌激素有关,为1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与分析大鼠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血清中对氧磷酶-1数值的水平变化,分别探讨2型糖尿病与牙周炎的相关性。方法选用40只6周的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正常(N)对照组10只,牙周炎(P)组为10只,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D)组10只,糖尿病牙周炎(DP)组10只,各组模型接受相应的处理。采用分光度分析法测定血清中对氧磷酶-1的变化,来分别确定它们的相关性。结果 D、DP组大鼠血清中对氧磷酶-1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中发现对氧磷酶-1活性的下降与糖尿病牙周炎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氧磷酶-1(PON-1)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方法:测定63例T2DM患者和33例健康人血清PON-1活性,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研究其PON-1第191位密码子基因变异。结果:(1)T2DM组血清PON-1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2.75,P<0.05)。(2)T2DM组与对照组PON-1第191位密码子基因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2χ=3.03,P>0.05)。结论:T2DM组血清PON-1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这可能是T2DM患者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南充市社区居民Ⅱ型糖尿病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在南充市顺庆区新建社区随机抽取200例居民进行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糖尿病的患病率12.0%,知晓率54.2%,治疗率45.8%,控制率8.3%。体重指数、胸围、腹围、高血压者、平均每天进食薯类量、糖尿病家族史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患病率较高,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较低,危险因素较多,因此有必要加强病人的管理,进行综合干预,改善病人的治疗和控制现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样本的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肾病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意见。2方法:问卷式调查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家族史,测定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心率功率谱、24hHbA1、血、血脂及尿白蛋白排泄cNO率()等,将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对照组和糖尿病肾病组,比较两组间各因素的差异,分析各因素与的关系。UAERUAER结果:糖尿病肾病组平均血压、病程、高血压家族史、胆固醇()较糖尿病对照组显著增加,及自主神经功能24hTCNO(,)显著低于对照组(PHVPVVP<),且血压、病程、、、、均与密切相关0.05NOPHVPVVTCUAER(P<;多元逐0.05)步回归分析显示血压、病程、自主神经功能是作用于的主要因素。UAER结论:糖尿病肾病是长期代谢紊乱、血压升高和血液流变学异常、自主神经病变及遗传易感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病程长、血压升高、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更易出现糖尿病肾脏损害,因此应早期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PAI-1水平变化及其与尿微量白蛋白(MAU)的相关性,了解PAI-1在2型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未经过治疗的初诊T2DM患者(观察组)和30例与T2DM患者临床资料相匹配的正常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并根据MAU检测结果将观察组分为MAU正常亚组(30例)和MAU阳性亚组(30例),按标准方法检测研究对象的血糖(FBG)、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TC、TG、LDL-C和HDL-C)、血浆PAI-1、MAU等,并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1)观察组FBG、HbA1c、TC、TG、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但两组HDL-C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且观察组两亚组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MAU正常亚组FINS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AU阳性亚组FIN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两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HOMA-I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两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两个亚组血浆PAI-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MAU阳性亚组血浆PAI-1水平亦显著高于MAU正常亚组(P<0.01)。(5)血浆PAI-1水平与Alb/cr、HOMA-IR、FBG、HbA1c、BMI、TC、TG等指标水平均呈正直线相关(P<0.01或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lb/cr、HbA1c水平为影响空腹血浆PAI-1水平的显著因素,其中HbA1c可以解释空腹血浆PAI-1浓度变化的49.3%、Alb/cr可以解释空腹血浆PAI-1浓度变化的28.9%(校正的R2值分别为0.493、0.782,P均<0.01)。结论 (1)T2DM患者血浆PAI-1水平升高,而且伴有MAU阳性的患者血浆PAI-1水平升高更为明显。(2)血浆PAI-1水平与MAU水平呈正直线相关,表明PAI-1可能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在降糖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的原因,并对出现低血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归纳,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3月就诊我院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药物治疗中出现低血糖的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未发生低血糖的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采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分析出现低血糖的影响因素. 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BMI及CR方面差异显著(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BMI(OR=0.648,P=0.017)和年龄(OR=1.812,P=0.010)是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其中BMI是2型糖尿病发生低血糖的保护性因素,与低血糖的发生呈负相关,而年龄因素则与之正相关. 结论 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低血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减少危险因素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是降低低血糖发生的关键,建议患者熟练掌握低血糖特点和解决手段,避免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17.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1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9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视网膜病变分为两组,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48例,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50例,对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2h)、糖化血红蛋白(GH-bA1c)、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和血脂等相关因素进行比较,DR与各种影响因素间相关性检验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年龄、病程、SBP、GHbA1c、CRP、HCY、UA以及LDL与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病程、SBP、GHbA1c、CRP及HCY 5个因素与DR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病程、SBP、GHbA1c、CRP及HCY是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测定225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血压、血脂、尿微量白蛋白(UAER)等各项生化指标并检测眼底,根据眼底病变程度将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背景期视网膜病变组(NPDR)及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PDR),比较各组糖尿病病程、HbA1c、血糖、血压、血脂及UAER与DR的关系。结果NDR组150例(66.7%),NPDR组63例(28.0%),PDR组12例(5.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程、UAER、SBP和DBP在3组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HbA1c、BMI、FPG、FINS、TG、TC、LDL-C和Homa-IR差异无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显示病程、UAER、DBP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病程、UAER、DBP与DR密切相关,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给予磷酸西格列汀和格华止口服,共12周;对照组给予拜糖平和格华止口服,共12周。记录比较治疗前后血清ET-1、NO、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 c)及血脂含量。结果:两组患者血清ET-1、FP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NO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脂变化不明显;实验组血清ET-1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血清NO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西格列汀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ET-1和升高NO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改善1型糖尿病患儿家长认知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1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并与20例实施常规护理的患者比较,对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并通过生化检查以及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了解患儿家长的依从性改变的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随访发生患儿家属协助患儿规律使用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主动饮食控制及适当运动的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均值恢复到正常范围,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oma-β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空腹C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糖尿病肾病、酮症酸中毒以及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儿家长的依从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