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与急性脑梗死的TOAST分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关系。1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由神经科专科医生进行TOAST分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同时入院时急诊测定患者的血浆DD,分析DD水平与脑梗死TOAST分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156例急性脑梗死的TOAST分型构成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66例,心源性脑梗死(CE)31例,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O)51例,其他确定病因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SOE)3例,原因不明的缺血性脑卒中(SUE)5例。各亚型中,CE组DD水平最高,与其他各亚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DD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血浆DD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区分CE型与非CE型以及判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一种生物学标识物。  相似文献   

2.
张玉敏  孙继兴  周琪  顾全  李艳琴  马拓  霍丽静 《安徽医药》2018,22(12):2423-2426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疗效及预后差异,更加有效指导TOAST分型中各型脑梗死行静脉溶栓治疗方案的制定。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 2015年 12 月唐山市人民医院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经阿普替酶静脉溶栓治疗组(简称溶栓组)(n=76)与未溶栓组(n=30),进一步将76例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TOAST分型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型患者35例(46.0%)、腔隙性卒中或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型患者21例(27.6%)、心源性脑栓塞(CE)型患者10例(13.2%)、其他罕见的原因导致的缺血性卒中(SOE)+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SUE)型患者10例(13.2%),分别比较溶栓组与未溶栓组、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溶栓组间治疗前、治疗后24 h、14 d、30 d、90 d的NIHSS评分及溶栓治疗前、治疗后90 d的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 结果 急性脑梗死溶栓组与未溶栓组两组治疗前NIHSS和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治疗后24 h、14 d、30 d、90 d的NIHSS评分和90 d mRS与未溶栓组的指标进行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溶栓治疗后NIHSS和mRS评分均有改善。治疗前SAO型NIHSS评分与CE型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14 d、30 d、90 d的NIHSS评分SAO型分别与LAA型、CE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AO型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 mRS评分与CE型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减轻,远期神经功能恢复好;且SAO型比CE型、LAA型脑梗死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减轻,远期神经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3.
李军  李薇  苏杭 《中国处方药》2022,(9):141-143
目的 探究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纳入的2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观察组采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评估两组治疗效果、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药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用药安全率为95.80%,对照组用药安全率为9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尤瑞克林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07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患者均予尤瑞克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丁苯酞,均以1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47%(P <0.05)。治疗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中国卒中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2.96%比9.43%,P> 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尤瑞克林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良好,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血液微循环,提高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且治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类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探讨其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亚型分类标准(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测定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山西长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王台医院内科住院的67例发病48 h内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按TOAST分型将67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心源性脑梗死(CE)组(7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组(26例)、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AO)组(16例)、其他病因明确性脑梗死(OC)组(2例)、不明病因性脑梗死(UND)组(16例)等5个亚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A、SAO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32、3.430,P=0.000、0.001);其他各脑梗死亚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能是LAA、SAO的危险因素,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TOAST分型的提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强化调脂后的效果、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及对急性脑梗死病因学分型(TOAST)各亚型患者影响分析。方法:选择2014-01~2015-06收治的2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正规急性脑梗死处理治疗,根据病情予以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脑保护、控制血压、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肢体功能锻炼等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使用瑞舒伐他汀10mg/d,口服;强化组在此基础上使用瑞舒伐他汀20mg/d,口服。并对两组患者按TOAST标准分型。监测所有患者入院时、出院后30d的血清血脂、血糖、NIHSS评分及观察6个月后肺部感染、病死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通过瑞舒伐他汀治疗30d后2组患者的TC、TG、HDL-C、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而强化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强化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治疗30d后对2组患者血糖、病死率的影响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前CE型NIHSS评分显著高于LAA型(P<0.05),LAA型NIHSS评分显著高于SAO型(P<0.05);治疗后CE型NHISS评分下降幅度显著高于LAA型,LAA型NHISS评分下降幅度显著高于SAO型(P<0.05),且强化组各亚型NHISS评分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应亚型。结论 :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脂水平同时对患者血糖代谢有良好的安全性;强化治疗TOAST各亚型效果更理想。TOAST分型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CE型的损伤最严重,预后最差;SAO型损伤最轻,预后最好。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探讨丁苯酞辅助治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侧支循环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7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方法分为对照组(n=40)和丁苯酞组(n=49),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丁苯酞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25 mg,ivd,qd。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梗死灶容积、临床疗效以及外周血 EPCs 数量、bFGF含量和侧支循环开放率。结果:丁苯酞组总有效率为83.7%,侧支循环开放率为79.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Barthel指数则较前明显增高(P<0.05),梗死灶面积较前明显缩小(P<0.05);且丁苯酞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EPCs 数量、bFGF含量均较前明显升高(P<0.05),且丁苯酞组EPCs数量及bFGF含量治疗前后变化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辅助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可明显增加患者外周血EPCs 数量和bFGF含量,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和神经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室使用B型脑钠肽(BNP)即时检测技术(POCT)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TOAST分型的快速筛选价值。方法入选拟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在急诊室进行BNP POCT。入院后进一步完善检查,由神经病学专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O)、不明原因型(SUE)和其他明确病因型(SOE)。结果入选病例172例,男81例,女91例,年龄33~97岁,平均(71.2±11.7)岁。其中LAA型67例(38.95%),CE型45例(26.16%),SAO型42例(24.42%),SOE组和SUE组合计18例(10.47%)。CE组患者较其他亚型组年龄、冠心病发生率高,病情重,住院时间长,预后不良(P0.01)。本次研究中,BNP的平均值为(114.12±90.78)pg/m L,中位数为69.60pg/m L,CE组的BNP水平最高(P0.01);其他组间的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 POCT技术可辅助用于CE组与其他TOAST各亚型组的快速鉴别与筛选。但该技术仅作为辅助诊断,急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不可盲目根据BNP的单一检查结果,轻易下最终诊断。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脑循环治疗仪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脑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C组给予常规治疗;A组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注射液治疗;B组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注射液+小脑电刺激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21d。评估3组的临床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双侧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Vp)、平均血流速度(Vm)、双侧差值(Dvp、Dvm)等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管搏动指数、脑循环储备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B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C组的72.5%(P<0.05)。3组治疗后NIHSS、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B组两项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3组治疗后Vp、Vm 均较前明显升高,DVp、DVm及血管搏动指数较前明显下降,脑循环储备功能明显改善(P<0.05);A、B组各项参数均优于C组(P<0.05),且B组优于A组(P<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脑循环功能仪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纠正脑循环状态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丁苯酞能否通过调节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而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选择急性LAA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丁苯酞组予静脉滴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次,2次/日,连续14 d),序贯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 g/次,3次/日,连续11.5个月),对照组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 mL/次,2次/日,连续14 d)。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检测血清Lp-PLA2水平;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测IMT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的Lp-PLA2水平比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丁苯酞组Lp-PLA2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治疗12个月后,丁苯酞组患者IMT值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但丁苯酞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结论 丁苯酞治疗可以降低血清Lp-PLA2水平,进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改善急性LAA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均给予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5%(P<0.05)。治疗7 d,14 d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前明显降低(P<0.05),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得分则较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两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同时点 (P<0.05)。两组脑出血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内皮素-1(ET-1)表达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患者均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组患者加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均治疗14 d。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57%(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血清MCP-1、ET-1、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5),且联合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2.86%比14.29%,P> 0.05)。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内皮功能,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并与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比对,为进一步提高青年脑卒中的预防及诊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以神经内科收治的青年和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共7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245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所有研究对象按照病因进行TOAST分型,记录其常见危险因素,对比分析2组人群的差异.结果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4(31.6%)例,心源性卒中型(CE)9(11.8%)例,小动脉闭塞型(SAA)15(19.7%)例,其他原因型 (SOE)10(13.2%)例,不明原因型 (SUE)18(23.7%)例.老年组分别为LAA106(43.3%)例,CE29(11.8%)例,SAA67(27.3%)例,SOE10(4.9%)例,SUE18(12.7%)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均以LAA为主,2组CE所占比例相同,但是青年组中SOE和SUE的比例要明显高于老年组.青年组前后循环所占比例分别为55(72.4%)和21(27.6%),老年组前后循环比例分别为193(78.8%)和52(21.2%),2组前后循环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性别、酗酒、家族史、高血压、心脏病、肺炎等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63.2%),高脂血症(61.8%),吸烟(34.2 %),酗酒(31.6%).结论 青年组和老年组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均以LAA为主,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利于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酗酒是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青年组在关注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病因的同时,也要关注少见、罕见的病因,以更好的指导青年脑卒中的一、二预防.  相似文献   

14.
武亚男  赵江明 《安徽医药》2019,40(5):535-537
目的 探究血清中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和CC类趋化因子配体23(CCL23)的浓度与急性脑梗死(ACI)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6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的ACI患者79例为试验组,并按急性卒中治疗Org 10 172试验(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心源性栓塞(CCE)型、小动脉闭塞(SAO)型3个亚组,其中LAA亚组29例、CCE亚组17例、SAO亚组33例;同期选择安徽省立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者79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对象入院时MIF、CCL23浓度等指标,并运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Barthel指数量表和改良RANKIN量表(mRS)对ACI患者进行评估,分析MIF、CCL23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试验组患者MIF浓度为(1 317.36 ±275.46)pg/mL,CCL23浓度为(153.03±39.73)pg/m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F、CCL23浓度与NIHSS评分、mRS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Barthel评分呈负相关(P<0.05)。CCE亚组与LAA亚组的MIF、CCL23浓度均高于SAO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示MIF对ACI的诊断价值高于CCL23。结论 趋化因子MIF、CCL23对ACI患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两者可作为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早期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及开发新型ACI治疗方法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急性脑卒中治疗中应用丁苯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在2014年2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中选取86例,其中43例采用依达拉奉+0.9%氯化钠进行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依达拉奉+丁苯酞进行治疗(观察组),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总治疗有效率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用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对于增加梗死部位脑组织血流量,降低死亡和残疾风险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建议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黄小良  陈劲新  李劲图 《江西医药》2021,56(9):1405-1407
目的 探究丁苯酞注射液在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9年7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均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以Barthel指数对其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以改良Rankin量表对其神经功能障碍康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14d、90d后,两组NIHSS、mR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提升,(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可有效改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用药安全性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干预联合丁苯酞治疗的中重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10月我院收治132例的中重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分为两组各6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丁苯酞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9%,显著高于对照组81.8%,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丁苯酞治疗中重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全面改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观察疏血通联合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功能及炎症反的影响,本研究以2019年6月~2020年6月住院的98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静脉滴注, 100 mL/次, 2次/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疏血通注射液, 6 mL溶于250 mL 5%的葡糖糖溶液中, 1次/天。两组均治疗14天。观察两组入院当天、治疗后7天、14天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分及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水平变化,并观察两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变化。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MBI评分显著升高(P <0.05),且治疗后7天、14天观察组NIHSS和M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MoCA和MMSE评分均明显升高(P <0.05),且治疗后7天、14天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丁苯酞治疗,观察组采用丁苯酞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Barthel评分分别为(14.01±3.24)、(61.41±27.96)分,均优于对照组的(17.56±3.99)、(45.89±29.8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9%低于对照组的17.1%,治疗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获得显著疗效,其不但能缓解神经功能缺损,还能提升治疗效果,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张江峰  郑卫伟  王鹏  许亮亮  柴宗海  何鹏  郭莉 《安徽医药》2016,20(12):2274-2276
摘 要:目的:探讨脑钠肽(BNP)、肌钙蛋白(TNI)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并根据梗死面积、TOAST分型对患者进行分组,选择我院同期收治的5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及不同梗死面积、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BNP、TNI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面积脑梗死患者BNP、TNI水平比较,大面积脑梗死组高于其他组(P<0.05);LAA型组患者和CE型组患者血BNP、TNI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患者(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中联合检测BNP、TNI水平对患者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