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菲菲  韩伟  张虎 《上海针灸杂志》2022,(12):1161-1165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梅花针循经叩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预测疗效的可能性。方法 选取偏头痛患者120例,根据住院病号末位数的奇偶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57例)。观察组予针刺联合梅花针循经叩刺治疗,对照组予单纯梅花针循经叩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偏头痛特异性生活品质量表(MSQ)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有效患者和无效患者的DTI参数差异。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高于对照组的8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MS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低于对照组的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有效106例,无效14例;有效患者胼胝体体部、内囊前肢和皮质脊髓束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均高于无效患者(P<0.05);有效患者胼胝体膝部平均扩散率(MD)低于无效患者(P<0.05);胼胝体体部、内囊前肢和皮质脊髓束FA值、胼胝体膝部MD值预测治疗无效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5、0.679、0...  相似文献   

2.
3.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利用水分子弥散的各向异性,定量显示脑白质结构重塑的一项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技术,具有高效便捷、直观可视、可重复、可量化的优势,被逐渐用于针刺效应的研究。现就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原理及特点、针刺穴位效应特异性、针刺在临床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概述,进而从针刺时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定量变化,揭示针刺作用效应的中枢机制,为针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4.
摘 要目的:探究对脑梗死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对其康复训练效果的评估意义。 方法:选取深圳 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 2020 年 3 月至 2020 年 7 月期间收治的 60 例脑梗死患者。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训练前、训练 后 1 个月、训练后 2 个月和训练后 3 个月,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测量患者不同部位的各向异性(FA)值,分 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对患者的神经缺损、运动能力进行 评价。 结果:训练后 1 个月、训练后 2 个月和训练后 3 个月各个部位的 FA 值均高于康复训练前;训练后 1 个月、训练后 2 个月和训练后 3 个月的 NIHSS 评分明显低于训练前,训练后 1 个月、训练后 2 个月和训练后 3 个月的 FM 明显高于训练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脑梗死患者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对评估其康复训练效果 有一定的价值,可以帮助医师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能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对其的神经重塑。方法:将12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及假针刺组,每组60例,2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针刺组患者采取针刺治疗,穴取四神聪、百会、太阳、风池、舌三针,每次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3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假针刺组用钝头针放入针套内,用粘性物质将针头固定于皮肤上,实施针刺时使钝头针尖部分刚接触皮肤,不刺入皮肤。钝头针尖分别放置于四神聪、百会、太阳、风池、舌三针上。疗程同针刺组。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价临床疗效,使用头颅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检测神经重塑。结果:临床疗效方面:治疗后,通过饮水功能评定,针刺组吞咽功能正常的为38例高于假针刺组的15例(P<0.05)。神经重塑方面:(1)表观弥散系数(ADC)。治疗前针刺组和假针刺组ADC值分别为(1.76±0.45)mm/s、(1.68±0.51)mm/s;治疗后两组ADC值分别为(0.66±0.15) mm/s、(0.74±0.11) mm/s,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的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受损情况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DTI技术三维重建20例脑卒中患者病变侧CST,分析CST受损情况与针灸治疗前后患者Brunnstrom肢体评分的关系。结果:针灸治疗能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CST损伤程度与肢体功能恢复程度相关,脑卒中患者CST受损部分越少,早期针灸治疗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越好。结论:DTI显示的CST受损情况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相符,有助于病情的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7.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发展和深化,目前主要用于脑部尤其对脑白质的观察、追踪,脑发育和脑认知功能的研究,脑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脑部手术的术前术后评估,以及放射性脑损伤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视放射为后视路中较易受到累及的部位,视放射病变引起的视功能改变是神经眼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的影像手段对视放射纤维束的成像缺乏特异性,因此该类疾病易被漏诊和误诊。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新的成像方法——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er imaging,DTI)。它可以显示常规磁共振技术(MRI)所不能显示的神经纤维的细微解剖结构变化,并可通过三维重建图清晰地勾划出脑白质纤维束的走行和分布,是目前唯一无创性活体研究脑白质结构及白质束形态的检查技术。DTI技术为研究视觉通路纤维束提供了可能,也为神经眼科特别是后视路疾病提供了新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偏头痛是发病率较高的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通过对PubMed、MEDLINE、Cochrane、中国知网和维普等数据库,近10年国内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偏头痛的针刺治疗机制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共纳入8篇文献。fMRI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可以对偏头痛患者失调的三叉神经痛觉通路、前额顶网络、默认模式网络、下行疼痛调节机制、疼痛矩阵或疼痛调节相关脑区进行调节,达到治疗作用。对8篇临床研究所纳入的对象与对照的选择、扫描时点、fMRI分析方法、穴位选择、研究结果分析等方面对所纳入研究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循证依据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分析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转移瘤放射治疗效果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于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在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脑转移瘤患者 50 例,所有患者均实施了放射治疗,共有病灶 79 个。利用 DTI 和常 规 MRI 增强对放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在放射治疗前 1 周、放射治疗后 1 个月和放射治疗后 6 个月分别进行检查, 共选择病灶 64 个,对放射治疗前后所有病灶的 FA 值和 ADC 值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放射治疗后,病灶的 ADC 值随时 间增长呈上升趋势;与放射治疗前相比,放射治疗后 1 个月、放射治疗后 6 个月,病灶 ADC 值均明显提升,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 < 0.05);放射治疗前后不同时期 FA 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脑转移瘤放射治疗后, 利用 DTI 对病灶实施监测,FA 值变化不明显,而 ADC 值可以早期反应放射治疗后的微观病理学变化,可对放射治疗效果 进行早期评价。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分析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预后康复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 2020 年 3 月 至 2020 年 10 月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收治的 96 例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分组, 治愈的 52 例患者分为甲组,病情改善的 32 例患者分为乙组,病情无明显改善的 12 例患者分为丙组。三组患者皆接受 DTI 技术检测,比较三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三组患者患侧 DTI 技术检查结果比较,在平均扩散系数(DCavg)与衰减指数 (Exat)上,甲组低于乙组、丙组,乙组优于丙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部分各向异性(FA)与容积 比各向异性(VRA)上,甲组高于乙组、丙组,乙组优于丙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三组患者健侧的所 有 DTI 技术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DTI 技术用于脑梗死亚急性期的检测效果理想,能 够准确评估患者的预后康复情况。  相似文献   

12.
李晓泽  寿碧江  周峰  王迎 《中医药研究》2011,(12):1467-146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62例TIA患者在发病3d内行常规MRI和DWI检查,观察DWI异常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19例TIA患者在DWI有病灶,其中8例在常规MRI上未显示病灶,DWI异常者更多见于TIA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次数多、血管狭窄较重和有运动障碍的患者。结论 DWI比常规MRI更敏感而准确,在临床诊断的TIA中,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次数多、血管狭窄较重和有运动障碍是与DWI异常显著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研究 MRI 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轻度脊髓型颈椎病(CSM)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丰顺县人民 医院 2017 年 10 月至 2019 年 5 月收治的 38 例轻度 CSM 患者为观察组,选取 36 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 象进行 3.0T MRI 扫描,对其 DTI 进行分析,观察其颈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观察 组研究对象 ADC 值比对照组高,FA 值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研究对象 C3 ~ C4 水平颈 椎 ADC 图像呈蓝绿色均匀信号,脑脊液呈橘红色信号。FA 图像中,C3 ~ C4 水平颈椎信号为红色均匀信号,脑脊液为蓝绿 色信号。观察组研究对象 ADC 信号为不均匀的绿色信号,ADC 值也较正常值显著升高,说明其扩散能力变强。而由于脊 髓受到压迫,其 FA 图像会转变成不均匀的淡红色,甚至变为黄色斑片状信号区。结论:采用 MRI DTI 对轻度 CSM 患者进 行临床诊断,能够通过其信号变化和 ADC 及 FA 值的定量分析,评估脊髓神经受损程度和微观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偏头痛1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刺治疗偏头痛120例疗效观察313200浙江省德清县第一人民医院沈健偏头痛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临床常见综合症,其主要特点是发作性剧烈头痛,多见于单侧,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笔者在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及颅内炎症所引起的偏头痛之外,以85年起用针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梗死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考虑脑梗死并经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证实为单侧脑梗死病人行DTI检查,共48例。重建ADVAV图、FA图及DTT图,测定脑梗死区及健侧相应部位脑组织的ADVAV值和FA值,对锥体束受累病人,测量双侧大脑脚、脑桥的ADVAV值和FA值测量。结果脑梗死后脑组织ADVAV值、FA值随病理生理演变呈一定规律性变化,在慢性期锥体束受累病例显示远离病变区患侧锥体束FA值下降,ADVAV变性则无统计学意义。与传统MRI及DWI相比DTI可清晰显示梗死灶与白质纤维束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受累程度。结论 DTI结合常规MRI及DWI对梗死灶的解剖定位更准确,ADVAV值与FA值联合应用有助于对脑梗死进行更精确的临床分期,DTI对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万浪 《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1):777-777
目的:观察针刺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刺风池、百会、患侧太阳、阿是穴等治疗临床偏头痛患者.针刺30d。结果: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治愈率50%.总有效率高达90%。结论:以针刺法治疗偏头痛,能疏通头痛少阳经气,达到通络止痛之功效。  相似文献   

17.
针刺太冲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及脑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冲穴为肝经原穴,为治疗偏头痛要穴之一.笔者对20年来太冲穴治疗偏头临床文献分析,发现太冲穴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目前太冲穴的治疗偏头痛中枢机制尚未明确,作者围绕针刺太冲穴在正常人中枢成像研究分析,试图解释太冲穴治疗偏头痛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18.
偏头痛的针刺治疗研究近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靳秀明  郑九红 《河北中医》2000,22(7):553-555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性血管神经性头痛 ,偏侧或双侧发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与遗传、饮食、内分泌紊乱及紧张、饥饿、睡眠不足等因素有关。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大。近年来有关偏头痛的针刺治疗及研究的报道较多 ,现综述如下。1 临床治疗1 .1 单纯针刺治疗王占花 [1]取穴百会、上星、风池、太阳、太冲、列缺。轻缓捻转 ,得气后留针 2 0 min,1 0 min捻转 1次 ,日 1次 ,1 0次为1疗程 ,治疗 60例 ,痊愈 32例 ,好转 1 7例 ,无效 1 1例。王小平等 [2 ]选用阳交、阳白、头临泣、目窗、风池。阴血亏虚者加太溪、足三里、三阴交 ;肝阳上亢者加太冲、…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偏头痛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近年来采用针刺治疗偏头痛,并设立镇脑宁胶囊组进行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63例患者均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头痛。其中门诊病人47例,住院病人16例。根据治疗时间顺序的先后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35例,男10例,女25例;平均年龄30.5岁;平均病程11.3年。对...  相似文献   

20.
针刺治疗偏头痛54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偏头痛是一类有家庭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偏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及羞明。笔者3年来运用针刺穴位治疗偏头痛54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  54例患者中,女性33例,男性21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17岁。病程短者5个月,长者10年。其中有家族史者25人。2 治疗方法2.1 针刺取穴 取穴主要以中医辨证选穴、局部选穴和循经远端取穴为主。主穴:风池、合谷、足临泣、率谷。肝阳上亢型加太阳、悬颅透悬厘、太冲、太溪;阴虚阳亢型加内关、角孙、太溪;肝木犯胃型加太阳、头维、足三里、太冲;瘀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