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脊柱肿瘤的发生概率为0.011‰[1],来源包括了神经根、脊髓、被膜、周围组织以及转移瘤等。神经鞘瘤来源于脊神经根,研究显示神经鞘瘤起源于上颈椎神经根的概率高于来源其他脊神经根[2],且75%为硬膜内肿瘤,15%为硬膜外肿瘤,其余10%是既有硬膜内又有硬膜外的肿瘤[3]。神经鞘瘤常呈缓慢生长趋势,直到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患者才会出现颈部肿胀、疼痛等神经根性疼痛症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21年7月15日收治1例颈椎哑铃形硬膜外椎管内、外神经鞘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ncer,MTC)占甲状腺癌的3%~5%[1],是一种源于C细胞的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2]。MTC有散发型和遗传性两类,其中散发型MTC占大多数(75%)[3]。遗传性MTC包括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MEN)2A、MEN2B,以及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familial medullary thyroid cancer,FMTC)[1]。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FMTC不应是一个独立的遗传性MTC分类,而是MEN2A疾病的一个变体[4]。FMTC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3.
<正>1997年,Hüscher等[1]最早报道了腔镜下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使甲状腺外科进入微创及美容时代。近20年来,随着腔镜设备及手术技术的提高,腔镜甲状腺手术获得长足发展[2]。腔镜甲状腺手术满足了病人的微创及美容需求,提高术后生活质量[3]。多种颈外入路的腔镜甲状腺手术被临床广泛运用,包括经胸前入路、经口腔入路、  相似文献   

4.
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totally implantable access port,以下简称PORT)是完全植入皮下并可长期留置的输液通道,可用于各种液体输注,包括化疗药物、肠外营养液和血液制品等。PORT具有护理简单、感染和栓塞风险低以及病人舒适度高等优势。根据不同输注路径,PORT包括静脉型[1]、腹腔型[2]和动脉型[3]、鞘内型[4],临床以静脉型PORT应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5.
<正>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 MTC)是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上皮细胞(C细胞)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恶性肿瘤,占所有甲状腺癌的3%~5%[1],比分化型甲状腺癌更具侵袭性,预后介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和未分化型甲状腺之间[2]。由于MTC是一种神经内分泌恶性肿瘤,因此具有类癌等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征及组织学特征。目前,MTC的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放疗和化疗作用有限,仅作为姑息治疗手段采用,  相似文献   

6.
<正>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外科的常见病,手术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传统的开放性甲状腺手术和腔镜甲状腺手术[1]。传统甲状腺手术后对颈部外观造成一定的影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困扰。腔镜甲状腺手术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但由于甲状腺手术操作空间狭小,普通腔镜的二维图像制约其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发展[2]。  相似文献   

7.
<正>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多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其发生率为1%~4%,严重影响预后[2]。其中大部分感染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特别是葡萄球菌[3]。相比之下,真菌感染比较罕见,但其导致的后果更为严重[4]。  相似文献   

8.
<正>90%以上的甲状腺癌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髓样癌发病率较低,但危险性较高,手术是目前首选且唯一被证明可以治愈的方法,王宇等[1]中国专家共识推荐在全甲状腺切除术的基础上行双侧预防性中央区清扫术。但如何清扫颈部淋巴结意见不同[2-3]。本文报道1例甲状腺髓样癌病例,并回顾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我国当前乙肝病毒的流行率为7%左右[1]。据WHO报道,2019年全球有2.96亿慢性HBV感染者[2]。2006年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约9 300万[3],至2016年慢性HBV感染者达8 600万[4]。  相似文献   

10.
神经鞘瘤是指起源于周围神经神经鞘的肿瘤,大部分为良性肿瘤,也可发展为恶性,并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播撒到远处组织[1]。好发于脊髓和脑,也可见于四肢、颈等部位大神经处,而发生于消化道及腹腔者少见。统计发现,发生于腹膜后的神经鞘瘤占所有神经鞘瘤的0.3%~3.2%[2],占腹膜后肿块的0.5%~12%[3]。由于缺乏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其术前诊断较为困  相似文献   

11.
<正>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嵴黑色素细胞或色素细胞或其母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死亡率高[1-2]。4%的黑色素瘤会出现远处转移[3],常见转移部位包括肺、脑、肝、骨。黑色素瘤腹腔转移多来源于卵巢或胃肠道原发病灶[4-5],由皮肤直接转移而来的情况少见。笔者单位收治1例罕见的无色素型黑色素瘤发生腹腔广泛转移的病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分析腹膜后肾上腺外的节细胞神经瘤与神经鞘瘤的影像学征象,提高两种疾病的影像鉴别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嘉兴市中医医院和嘉兴市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腹膜后肾上腺外的节细胞神经瘤11例(节细胞神经瘤组)和神经鞘瘤17例(神经鞘瘤组)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征象,对两组影像特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神经鞘瘤组平均年龄大于节细胞神经瘤组[(50.1±12.2)岁 vs (37.9±16.8)岁,P=0.047]。神经鞘瘤组比节细胞神经瘤组病灶形态更规则[76%(13/17) vs 36%(4/11),P=0.010],肿瘤短长径比更大[(0.65±0.18) vs (0.44±0.19),P=0.011],病灶中心更易囊变[(41%(7/17) vs 9%(1/11),P=0.022],神经鞘瘤与椎间孔相通比例更高[(35%(6/17) vs 0,P=0.022]。神经鞘瘤组的密度[(30.88±10.67)Hu vs (22.91±8.41)Hu,P=0.033]和T1信号[非低信号59%(10/17) vs 0,P=0.004]均高于节细胞神经瘤组,增强后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强化程度均高于节细胞神经瘤组[(14.47±7.93)Hu vs (5.45±3.05)Hu,P<0.001;(21.12±11.82)Hu vs (12.36±3.93)Hu,P=0.007]。结论 可通过肿瘤整体形态、中心囊变、与椎间孔关系、平扫及增强CT值、MRI的T1信号来提高腹膜后非肾上腺的节细胞神经瘤与神经鞘瘤的影像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正>血液透析是延缓慢性肾衰患者死亡的有效措施,便秘是血液透析的消化系统并发症之一。研究[1]显示,国内外血液透析患者出现便秘的情况超过28%。在日常生活中约30%的人有便秘的问题[2],包括各年龄段的人。便秘会增加患者的身心和经济的负担,极大的影响患者的生活,并增加其他系统疾病发生的可能性。目前,防治便秘包括泻药[3]、灌肠、微生物制剂[3]、中药免煎颗粒[4]、中药贴敷[5]、耳穴压豆[5]、灸法[5]和穴位按压等中西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源自颈动脉分叉化学感受器的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占头颈部肿瘤的0.5%,好发年龄20~60岁,男女比例1∶1.87[1]。颈动脉体是人体最大的副神经节,可通过监测血液PaCO2、PaO2和pH值起到调控呼吸、心率及血压的作用,故CBT又称化学感受器瘤。CBT病人常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呈现膨胀性生长,压迫临近组织引起相关症状[2]:如疼痛、  相似文献   

15.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导致高致残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治疗仍然是国际上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1、2]。SCI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两种[3、4]。其中,原发性损伤为机械力对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的直接损伤,破坏轴突导致瓦勒变性[2、5];继发性损伤主要是源于创伤后的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引起轴索变性及脱髓鞘等[1、6]。  相似文献   

16.
<正>淋巴管瘤是淋巴系统少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成年人少见。淋巴管瘤生长趋势一般较缓慢,好分布于神经血管轴附近,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胃肠道少见。小肠系膜淋巴管瘤更为罕见,据报道,其在所有淋巴管瘤中的发病率不到1%[1],近年仅在部分病例报告中报道,可累及肠系膜内主干血管、系膜及所属肠管,甚至导致肠扭转并发肠坏死等致命并发症[2-5],容易并发急腹症等急症。  相似文献   

17.
<正>食管平滑肌瘤是最常见的食管良性肿瘤,多数单发于远端2/3食管,大多起源于食管肌层,少部分起源于黏膜肌层。97.9%的肿瘤位于食管壁内,仅0.7%突向食管腔内,1.4%的瘤体向食管壁外生长,易与纵隔肿物混淆[1,2]。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当瘤体较大,阻塞食管或压迫周围组织时可出现吞咽困难、反酸烧心等[3,4],咳嗽、胸闷的症状极为少见[5]。本文报道1例以咳嗽、胸闷为主要表现,且与纵隔占位鉴别困难的食管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18.
<正>脊柱畸形矫形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并发症多。脊髓或神经损伤是脊柱矫形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1]。神经并发症的分为轻度和重度,轻度神经并发症为颅神经或周围神经损伤;重度神经并发症为脊髓损害,主要表现为双下肢全瘫、一侧或双侧下肢不全瘫[2、3]。对于重度脊柱畸形矫形手术,特别是需要行三柱截骨,包括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全脊椎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等手术,术中神经并发症发生的风险高[4、5]。本文对脊柱畸形矫形手术神经并发症的研究及脊柱畸形矫形手术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正>踝关节骨关节炎(ankle osteoarthritis, AO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具有病程长、治疗困难和手术致残率高等特点[1]。有文献报道,全世界约有1%的成年人患有AOA[2]。与其他骨关节炎类似[3],AOA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非特异性症状。除此之外,AOA往往还伴随着步态异常[4]。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发展迅速。它使用近红外光代替声波,利用类似超声波脉冲回波成像的方式[1, 2],通过干涉法测量光在不同深度组织的折射率,从而生成高分辨的组织内部横截面图像[3]。目前OCT已被应用于临床多个领域,包括视神经病变[4, 5]、皮肤癌[6]、牙科[7]和血管等。OCT在冠状动脉的应用已比较成熟[8, 9],在评估斑块性质、血管壁钙化以及观测支架方面优于IVUS [10]。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将OCT应用于周围血管,并证实其在外周动脉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