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本文通过测量和分析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过程中靶点位置误差 ,提出保证伽玛刀治疗质量的建议。材料和方法 :通过胶片法分别测量靶点位置在 Z轴平面和 X轴平面上的总精确度。结果 :靶点在 Z轴和 X轴平面上距离的总精确度分别为 (0 .9± 0 .3) mm和 (0 .8± 0 .2 ) m m。结论 :靶点位置总误差主要来源于定位误差和治疗机的机械误差。定期对 MRI的空间几何失真测试以及结合 CT与 MRI进行靶点立体定位相当必要。 相似文献
2.
精确的剂量照射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成功的关键。Zap-X系统是一款具有自屏蔽功能的辐射治疗设备,用于脑部及头颈部肿瘤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本研究针对Zap-X系统的相关技术特点进行简述,分别从机械结构、自屏蔽系统、机械运动系统、辐射准直器系统、治疗计划系统、kV图像引导系统、MV影像验证系统等方面着重介绍了Zap-X系统的组成,阐述该系统的治疗过程,并总结对比其临床应用,最后对该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其旋转式准直器的设计加上自身屏蔽防护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设备安装成本,可移动式MV探测器能实时监测治疗过程中的剂量准确性,采用直线加速器代替放射源,安全性、稳定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作为系统的初代产品,该设备还有诸多技术环节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下,测量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中肝癌的摆位误差,并讨论摆位误差对靶区PTV和危及器官(OAR)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SBRT的肝癌患者13例,每日放射治疗前行CBCT扫描,与计划CT图像进行灰度配准,根据肿瘤靶区及OAR位置获取患者移床参数,在计划系统中计算剂量分布,并分析移床参数对靶区PTV、OAR剂量和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等一系列剂量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校正后X、Y、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47±2.00)、(1.54±4.16)、(0.10±2.77) mm,Y方向上的摆位误差较大。相对于最小位移,最大位移对靶区、HI和CI影响大;对于OAR,与原始计划相比,左肾、小肠最大位移的剂量分布在Dmean、Dmax上具有统计学意义,右肾最小位移的剂量分布在Dmean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 mm的摆位误差对靶区剂量的影响比>5 mm的影响小,但对于最小剂量和覆盖率仍然影响显著。应该尽可能减小摆位误差,以实现精确放疗。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通过调整容积旋转调强(VMAT)计划等中心数目及其共面条件,研究其在多发性脑转移瘤治疗中的剂量学特征,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9年在湖北省肿瘤医院治疗的多发性脑转移瘤1例,分别设计1个等中心4个非共面弧、5个等中心5个共面弧以及5个等中心5个非共面弧计划,要求处方剂量(24 Gy/3次)覆盖95%靶体积。计划评价参数包括靶区适形度指数、梯度指数、脑部放射坏死指标(V12)和低剂量区(V5)体积覆盖率。结果:VMAT单等中心非共面弧计划对比多等中心计划有着更好的靶区适形度和更小的V12,且在小体积肿瘤的治疗中有着更好的剂量跌落。结论:VMAT单等中心非共面弧计划比多等中心共面或非共面计划更适合多发性脑转移瘤。 相似文献
5.
脑颅内病灶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治疗计划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颅内病灶的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是对颅内病灶使用一次大剂量窄束放射线精确地聚焦于靶点,产生局生破坏而达到治疗疾病学科,采用非连续弧形和圆筒形准直器来控制照射剂量。在治疗过程中采用直线加速器,其可调节治疗参数为:等中心位、台架弧形旋转间隔、床角度、准直域和剂量。在治疗计划实施阶段取于这些参数使靶得到充分照射和在剂量控制结构作用下使病灶周围健康及临界组织受到最小剂量照射;附属结构立体定向仪是利用精确靶 相似文献
6.
体部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0 概述[1-3] 受治疗头颅肿瘤的启发,自1993年,瑞典Karolinska医院开始将X刀技术用于治疗纵隔、肝、腹膜后转移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脑颅内病灶的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是对颅内病灶使用一次大剂量窄束放射线精确地聚焦于靶点,产生局灶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疾病的学科。采用非连续弧形和圆筒形准直器来控制照射剂量,在治疗过程中采用直线加速器,其可调节治疗参数为:等中心位、台架弧形旋转间隔、床角度、准直域和剂量。在治疗计划实施阶段取决于这些参数如何使靶得到充分照射和在剂量控制结构作用下使病灶周围健康及临界组织受到最小剂量照射;附属结构立体定向仪是利用精确靶点空间定位和病人头架在CT图像(也可选择MRI或血管造影图像)精确定位;该计划系统是基于三维基本原理和需求治疗计划的测量体积的评估;治疗弧的选择主要依赖几何和光阑控制而避免临界放射;治疗计划的评估包括在体积等剂量分布和积分剂量体积直方图。本文主要介绍治疗计划入门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是一种发生于中老年人的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基础为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类神经细胞的消失。我国3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长期药物治疗有明显的“开关”现象,药效降低及副作用。目前,微电极引导的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手术进行神经核团毁损已经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总结我院从1998年10月至1999年12月手术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71例,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放射生物学模型比较周围型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中3种常见剂量方案3×15 Gy、4×12 Gy和3×18 Gy在肿瘤局部控制率(TCP)、放射性肺炎(RIP)、胸壁疼痛(CWP)和肋骨骨折(RIRF)发生概率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20例周围型早期肺癌的CT图像资料,分别采用3种剂量方案设计放射治疗计划,利用放射生物学模型计算每种剂量方案的TCP、RIP、CWP和RIRF概率值。结果:3种剂量方案对TCP没有显著影响;4×12 Gy剂量方案的放疗毒性最低,3×15 Gy放疗毒性稍有增高,而3×18 Gy的毒性最高;3×18 Gy剂量方案的RIP、CWP和RIRF发生概率均明显高于其它两种剂量方案。结论:3种剂量方案的TCP数值没有显著差别,4×12 Gy剂量方案的放疗毒性最低,3×18 Gy剂量方案显著增加RIP、CWP和RIRF的发生概率,建议临床治疗前应根据肿瘤与危及器官的毗邻关系选择合适的剂量方案,实施个体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胸腹部恶性肿瘤的定位,疗效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方法.方法应用ELKTA体部定位系统和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对肺癌、肝癌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利用胸腹骨性标记验证重定位精度,每例治疗3~20次,每次剂量3~15GY,2~4次/周,共治疗肺癌43例,肝癌10例.结果经CT定位和重定位验证,重定位精度,在上下轴方向(VERT)6~14mm,平均9mm;左右轴方向(LAT)5~10mm,平均6mm;前后轴方向(AP)5~10mm,平均7mm.53例病人经6~20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肿瘤消失15例,缩小28例,不变5例,局部控制90.6%(48/53),增大5例.结论保证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胸腹部肿瘤定位精度可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实时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时图像引导放射治疗试图将预定的剂量传输给整个肿瘤容积部分,并且避免肿瘤周围健康组织受到照射。患者的生理物理因素(比如呼吸及较轻微的情况如心跳),胸、腹部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形状会动态变化,由此导致的分次治疗内肿瘤运动和形状的不确定性成为当前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主要障碍,也使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面临极大的挑战。文章针对以上问题对放射治疗中的图像引导技术进行了全面介绍.内容涉及四个部分:①透彻阐述了动态放射治疗的主要特征和问题;⑦现有成像技术、肿瘤探测、肿瘤运动管理、动态治疗在放射治疗应用方面的发展水平及其贡献;③对比当前对待分次内肿瘤组织运动的各种方法:④概括动态放射治疗的要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在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中,根据病人配戴头环和CT定标架作CT扫描所得的CT断层图像或配戴AVM定位箱做血管造影得到的两张X光片确定病人颅内病灶的三维坐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由于侧向带电粒子平衡的缺失、主光子源的遮挡,以及在小射野测量中可以选择的探测器有限,对现代放射治疗技术进行小野剂量学测定提出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极大影响了剂量学的准确性。过量辐射事故表明对小野剂量学测定的适当方法了解不足。本综述介绍了目前适合在小野剂量学测量中应用的各类型探测器,包括微型电离室、半导体探测器、金刚石探测器、塑料闪烁体探测器、放射变色胶片、热释光探测器、放射光致发光玻璃探测器、光受激发光探测器、聚合物凝胶剂量计,为物理师在选择小野探测器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胸腹部肿瘤技术和质量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胸腹部恶性肿瘤的定位,疗效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方法。方法 应用ELKTA体部定位系统和三治疗计划系统对肺癌、肺癌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利用胸腹骨性标记验证重定位精度,每例治疗3-20次,每次剂量3-15GY,2-4次/周,共治疗肺癌43例,肝癌10例。结果 经CT定位和重定位验证,重定位精度,在上下轴方向(VERT)6-14mm,平均9mm,左右轴方向(LAT)5-10mm,平均6mm;前后轴方向(AP)5-10mm,平均7mm。53例病人6-20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肿瘤消失15例,缩小28例,不变5例,局部控制90.6%(48/53),增大5例。结论 保证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胸腹部肿瘤定位精度可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听神经瘤的局部控制率及毒副反应。方法我们对65例听神经瘤患者进行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所有这些病人均有患侧听力的进行性下降或肿瘤进行性增大,或两者兼有。肿瘤的最大径在MRI上测量,平均3.2cm(1.8~3.8),接受剂量为2000~2400CGy/5~6次(80%等剂量曲线),所有病人均只有一个等中心。结果随访12~62个月,平均26个月,5年局部控制率为93%,听力保护率为75%,三叉神经功能保护率为92%,无面瘫、脑积水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能有效的控制肿瘤的生长,听力保留率高,其它毒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6.
作者提出了一种放射计划治疗中病灶深度的计算方法,在三维体的表示中,引进棱柱表示的概念,把射线与大脑的三维求交运算转化为二维中直线与轮廓多边形求交问题。该方法简便且计算量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17.
18.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6,10(2):71-71
在2005年10月29日至30日第二届全国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大会暨首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学术研讨会上获悉,我国在引进国外放射技术的基础上,在临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治疗颅内、肺部、肝部等肿瘤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本次会议有王忠诚院士、林达院士等来自全国的400多位医务、科研工作者参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肝癌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方法:2008.05~2010.12采用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6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29个计划靶区体积(Vptv)均≤100 cm3,PTV周边照射总剂量4000 cGy~5400 cGy,分割处方剂量400 cGy~600 cGy,每日治疗,6次/周。分析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结果:PTV均由70%~90%等剂量线包绕,每一计划至多需3个等中心。靶区剂量均匀指数1.06~1.43,没有正常组织受照剂量超过相应的耐受剂量。结论:能设计出优秀的原发性小肝癌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治疗计划所需等中心数少,靶区剂量均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颅内转移性黑色素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1998年5月至2005年11月间对23例颅内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28个病灶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男性17例,女性6例,年龄45~80岁,中位年龄61岁.肿瘤最大径0.8~3.8 cm(平均2.5cm),剂量为(5~9)Gy×(3~7)次(80%等刺量曲线)(平均32Gy).结果 治疗后3~12个月评价治疗效果,经3~24个月(平均11.4个月)的随访,28灶黑色素瘤中完全消失为5灶(17.9%),部分消失为20灶(71.4%).临床症状减轻为20例(87.0%),3例无效(13.0%).死亡率为16/23(69.6%).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转移性颅内黑色素瘤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病情发展快,预后差,治疗主要采用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