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刺督脉腧穴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取穴特点以及配伍规律。方法:系统收集2009年8月至2019年8月所有针刺督脉腧穴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规范化数据库,利用SPSS Statistics 23软件对数据库中的腧穴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研究最终纳入107篇合格文献,总涉及120个腧穴。频数分析得百会、人中使用频次较高,关联和聚类分析得百会常与神庭、人中、大椎、风府等配伍使用,督脉常与阳明经和足太阴脾经配伍。结论:临床上针刺督脉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常取百会、人中,腧穴配伍常用神庭-百会、大椎-人中-百会、风府-百会,督脉取穴时常配伍阳明经和足太阴脾经同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颈源性头痛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计算机分别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F)、维普(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等数据库近十年来有关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文献,经过阅读筛选,将整理出的数据资料用Excel2010软件建立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处方主穴数据库,统计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常用穴位、部位、经脉以及特定穴的应用规律,再利用SPSS 25.0对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选穴的规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54篇相关文献,涉及43个穴位,总频次为302次,以风池(49)、颈夹脊穴(33)、天柱(30)、阿是穴(22)、合谷(17)、风府(16)、百会(16)等穴较为常用。使用经脉最高的依次是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等。通过对14个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发现3个有效聚集群:颈夹脊、百会、风府、后溪、外关、天柱、太阳、率谷、完骨、风池为一类;合谷、列缺、大椎为一类;阿是穴为一类。结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选穴规律特点:多于头颈部局部取穴,常使用交会穴,重视循经取穴,重视远近配伍取穴。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自建库至2021年4月收录的针灸治疗PCIV的相关文献,建立PCIV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PCIV的取穴规律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处方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7篇,涉及针灸处方212首、穴位114个;频次分析结果显示,使用频次前3位的穴位为风池、百会及足三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对和穴组分别为风池-百会(61.12%)、内关-三阴交-风池(18.96%);处方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使用频次>20次的穴位分为3类,第1类为肾俞-肝俞-太溪-悬钟-百会-头维-太冲,第2类为丰隆-中脘-天柱-完骨-风池-内关-三阴交-气海-血海-足三里,第3类为风府-大椎-太阳-印堂-颈夹脊。结论:针灸治疗PCIV以补益肝肾、健脾和胃、补益气血、醒脑开窍为主要治法,主要选穴包括风池、百会、足三里及内关等。  相似文献   

4.
陈鸿  常乾震  刘士逸  罗龙飞  吕强 《新中医》2023,55(24):174-17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取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 据库 (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SinoMed)、维普期刊数据库 (VIP)、万方医学数据库自建库至 2022 年 6 月收录的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推拿处方进行描述性分 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 98 篇,处方 110 首,共涉及穴位 98 个,总用穴频次 806, 使用频率>10%的有 3 条经脉,依次为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累计使用频率 58.68%,单穴频次≥ 15 的穴位有 13 个,分别为风池、肩井、风府、太阳、百会、大椎、天宗、印堂、天柱、合谷、肩外俞、率谷 及头维,特定穴以五腧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原穴及背俞穴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风池-肩井、风池-风 府-肩井是支持度最高的穴对和穴组。通过对频次≥15 的穴位进行聚类分析,可将穴位分为 2 大类,主要涉及 头面部穴位,以及局部颈椎穴位。结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选穴多以阳经为主,其中以足少阳胆经穴位为主, 治以温经通络、益气升阳。穴位配伍应以颈椎局部取穴为主,配以头面部穴位共治,通过恢复颈椎筋骨平衡治 疗眩晕。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总结分析百会、大椎穴配伍在临床应用中的情况。方法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1982至2016年采用督脉穴位百会、大椎配伍为主穴治疗的疾病,进行归类总结。结果:百会、大椎多与足三里、肾俞、水沟等胃经、膀胱经、督脉穴位配伍,主治疾病多达33种,涉及多个系统,以电针及普通针刺为主要治疗手段。结论:百会、大椎配伍其他穴位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的取穴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发表年限为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有关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的随机对照试验中文研究文献并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对单个腧穴使用次数、部位分布、归经等情况进行频次分析,借助IBMSPSS Modeler 18.0 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3.0 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 71 篇,其中,针灸处方 83 条,涉及腧穴 68 个,所有腧穴应用的总频次为 564 次。风池、廉泉、完骨、翳风、内关、金津、玉液、三阴交、天柱等 15 个腧穴使用频次均高于 10 次,属于高频使用腧穴。足少阳胆经(105 次)、督脉(82次)、任脉(69次)为高频使用经脉。阳经(55.6%)使用频率高于阴经(31.6%),同名经中又以少阳经使用频率最高(25.6%)。取穴部位绝大部分集中在头颈部(70.2%)。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0组常用腧穴配伍,其中“风池-廉泉”组合支持度最高(61.4%)。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得到3个有效聚类群,类1:金津、玉液;类2:丰隆、百会、风府;类3:水沟、内关、三阴交。【结论】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的取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其中的取穴规律具有可行性。本次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近20年来针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文献,建立数据库,对纳入文献的腧穴、归经、分布情况等进行频次分析,进一步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①最终纳入90篇文献,共涉及85个腧穴,累计出现频次为594次。②使用频次居前6位的腧穴依次为百会、神庭、四神聪、风池、太溪、足三里。③选穴以督脉、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腧穴最为常见。④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0组常用关联组合,其中置信度最高组合为百会-风池、神庭,支持度最高组合为百会-神庭、百会-四神聪。⑤聚类分析总结出5个有效聚类群,分别为百会-命门-风府-大椎,本神-神庭,悬钟-足三里-神门-太溪-肾俞-丰隆,水沟-三阴交-内关,风池-四神聪-印堂-合谷-太冲。【结论】 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时选穴以阳经和头颈部为主,注重局部与远道取穴相结合、补泻兼施,从而达到调补脾肾、化痰行瘀、醒脑开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损害的选穴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检索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损害的文献,建立相应数据库,对其中的腧穴、归经、分布情况、特定穴属性等进行频次分析,进一步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①最终纳入105篇文献,共涉及108个腧穴,其总出现频次为862次。②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依次为百会、神庭、四神聪、太溪、足三里。③选穴以督脉和头颈部腧穴最为常见,特定穴以交会穴运用最为广泛。④聚类分析总结出4个有效聚类群,分别为印堂-水沟-悬钟-本神-大椎-风府、合谷-太冲-丰隆、血海-中脘-足三里、神门-内关-三阴交。⑤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3组常用关联组合,其中置信度最高组合为百会-太溪-神庭,支持度最高组合为百会-神庭、百会-四神聪。结论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损害时选穴以阳经和头颈部为主,注重局部取穴、补泻兼施,从而达到补益脾肾、化痰行瘀、醒脑开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0-2012年3 a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穴规律。方法:对3 a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录入,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468篇,使用腧穴159个,总频次3 275次,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腧穴为风池、颈夹脊、百会、天柱、大椎、风府、足三里、肩井、内关、太阳;腧穴配伍前5位的为风池→百会、风池、颈夹脊→百会、风池→天柱、风池→风府、风池→颈夹脊;所选用的腧穴遍布十四经脉,其中以阳经腧穴为主;腧穴分部规律主要以头面颈项部和上肢部为主;特定穴的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57.59%,其中以交会穴和五输穴为主。结论:用穴主要以局部取穴、循经取穴、辩证取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中医古籍文献中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穴位选用特点。方法:收集《中华医典》中历代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腧穴条目,并根据纳排标准将腧穴录入数据库,建立古代文献数据库,对其归经、所在部位及特定穴进行梳理,分析选穴特点,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IBM SPSS Modeler18.0及Cytoscape3.9.1软件对所得腧穴条目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所得腧穴条目进行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出新腧穴处方。结果:共获得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条目127条,涉及中医古籍25部,共包含80个腧穴、使用总频次为297次。其中《普济方·针灸》中相关条目最多,对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指导意义最大;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为风府、风池、承浆、天柱与昆仑;应用最多的腧穴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为主,且所在部位以头面颈项部和手足部为主,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是交会穴和五腧穴;关联规则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组为“风府穴-风池穴”,核心穴组处方为“风府-风池-承浆-天柱-哑门-完骨”;使用树状图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6个有效腧穴聚类群;并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得出两个新腧穴处方。结论: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古籍中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条目进行梳理分析,分析其选穴配伍特点,可得出针灸治疗病症内容丰富,重视将不同经络腧穴配伍应用,以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配伍为主,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对现代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收集整理2000.01—2021.03近代期刊中以针灸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期刊文献,通过分析其临床选穴规律及特点,探索其高频腧穴以及穴位之间的关联关系,为临床治疗颈源性头痛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文献,对入选的文献进行阅读筛选及规范化处理,提取相关信息、建立EXCEL表,应用IBM SPSS 25.0及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选穴的规律进行分析归纳。结果:纳入共109例文献,涉及腧穴65个,主要以风池(101)、天柱(72)、夹脊穴(54)、百会(42)及完骨(42)为主;涉及经脉以足少阳经经脉为主,频数达225次;选穴主要以头颈部和四肢部为主,多选用交会穴和八脉交会穴;在关联规则及配伍方面,针刺治疗CEH主要是用风池穴为基本,搭配天柱、百会、完骨和夹脊穴配伍使用。结论: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较好的归纳揭示近年来针灸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和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促醒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收录的针灸促醒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Excel 2019软件建立文献信息数据库,分析其选穴特点和规律,并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36篇,获得针灸处方136首,涉及腧穴113个、头针刺激区7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1197次,其中人中、内关、三阴交的使用频次最高;腧穴归经频次最高的为督脉、心包经;特定穴以交会穴和井穴为主;腧穴分布部位主要在下肢部、上肢部及头面部、颈项部;聚类分析得到印堂-四神聪-委中-太冲-合谷-足三里-涌泉-百会-三阴交-内关-人中、哑门-极泉-尺泽-神庭-风府-风池-劳宫-曲池、完骨-阳陵泉-隐白3类腧穴配伍。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为现代针灸促醒的典型代表组穴,取穴以人中、内关、三阴交为主,强调醒脑开窍,同时兼顾养髓益神、滋补肝肾、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多选取督脉、手厥阴心包经腧穴,着重四肢部、头面及颈项部腧穴的应用,体现出局部取穴及辨证取穴相结合的特点及形神兼治的重要思想,注重特定穴...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临床上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有关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章,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选穴规律。结果:纳入116篇文献,针灸处方146首选穴73个总频次819次。所用腧穴归属足三阳经及督脉为主,且督脉及足少阳胆经腧穴配伍较为常见;腧穴当中,风池运用累积频次最高;颈夹脊风池、风池百会、天柱风池配伍最为常见;特定穴以八脉交会穴及原穴的频次最为高。结论: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选穴、配伍方面有相当的规律性,对于指导临床及相关针灸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并总结针刺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Web of Science、Pubmed中有关针刺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文献,用Excel软件建立腧穴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分析针灸处方的特点和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41篇,涉及腧穴57个,累计使用频次360次,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为百会;经脉以督脉为主;部位以头颈部频次最高;特定穴应用中以交会穴为主;聚类分析得出3个有效聚类群:内关-水沟-三阴交,太冲-丰隆,神门-风池;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腧穴间相关性最高的是百会-风池-四神聪。结论:现代针刺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主要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取穴原则,以醒神开窍、填精益髓、疏通经络为主要治疗原则,这一结果可为临床针刺治疗本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分析针灸治疗颈源性失眠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1年8月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g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Wed of science、Embase收录的针灸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文献,采用Excel 2010归纳高频穴位、归经、部位,并用SPSS modeler 18.0、SPSS 20.0软件进行选穴的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61篇、针灸处方124条,涉及穴位84个;获高频穴位11个,依次为颈夹脊、神门、安眠、大椎、百会、风池、心俞、百劳、内关、照海、天柱,主要分布在颈部、头面部,以膀胱经及督脉为主,大致聚成3类,主要穴组为颈夹脊—风池—大椎—神门—安眠—百会—照海—心俞—内关。结论 针灸治疗颈源性失眠取穴同取颈椎病腰穴和失眠要穴,以颈部穴位为主,侧重取颈夹脊穴,选用膀胱经和督脉,以治疗颈部疾患为主,辅以镇静、宁心、安神之穴位。  相似文献   

17.
张瑞瑞  李佩芳 《河南中医》2022,(9):1415-14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偏头痛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1998年1月至2022年1月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Medline等数据库,筛选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相关文献,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7对纳入的针灸选穴信息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3.0对纳入的针刺处方进行穴位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51篇文献,涉及71个穴位,共计926次。其中使用频次位于前10位的穴位分别是太阳、风池、率谷、合谷、百会、太冲、头维、阿是穴、中渚、外关等;选穴部位以面部、上肢肘部为主,共涉及包括足少阳经、经外奇穴、手少阳经、督脉及手阳明大肠经等14条经脉。关联规则结果显示,置信度最高的穴位组合是太阳-中渚-头维,支持度最高的穴位组合是太阳-率谷;对使用频次位于前13位的穴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个有效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偏头痛常用穴位组合是太阳-风池-率谷,足少阳胆经为常用经脉,临证时根据具体情况配伍太冲、侠溪、列缺等穴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穴位配伍规律。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及Embase 8个中英文数据库,收集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相关文献,建立针刺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Statistics25.0、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腧穴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70篇文献,涉及91个腧穴,累计用穴611次。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腧穴以百会、神门与内关为主;应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特定穴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交会穴、五输穴与原穴等,常与关联度最高的“百会-印堂”组合配伍使用。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得到5个聚类群:脾俞-肾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申脉-照海;大陵-曲池-上星-劳宫-水沟-风府;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太溪;丰隆-期门-膻中-行间;神门-太冲-百会-内关-神庭-四神聪-太阳-印堂-三阴交-风池-本神-合谷。结论:针灸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选穴以宁心安神、通督醒脑为原则,注重使用特定穴,呈现以“百会-内关-神门”为基础的针刺处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并总结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选穴共性和规律。方法采用以"偏头痛""针刺""选穴""疗效分析"为主题词加关键词的检索方式,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中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文献,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治疗偏头痛针刺处方主穴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和聚类方法,分析针刺处方用穴的特点和规律。结果总纳入针刺处方72条,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经络和部位分别为风池、足少阳胆经和头面部及颈项部,关联规则结果显示置信度最高的穴位组合为百会、风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3个有效聚类群。结论临床治疗偏头痛可以使用百会、太阳、风池组合,并结合具体情况搭配太冲、阳陵泉等穴位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穴位按摩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维普、PubMed数据库中穴位按摩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穴位按摩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穴位处方进行梳理并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22.0和Gephi 0.9.2对穴位按摩处方进行聚类和关联分析。结果:最后共纳入35篇文献,36条穴位按摩处方,共涉及55个穴位,其中较常用的前7个穴位依次为百会、太阳、风池、内关、四神聪、印堂、神庭;频率最高的经络为督脉;穴位主要集中在头面颈项部;最常用的特定穴为交会穴。聚类分析结果简单分为4类,分别为太阳-神庭-四神聪-风池-百会、内关-三阴交-安眠-神门、印堂-翳风-四白-委中-涌泉-玉枕、以及余下穴位归为一类。关联分析网络图显示连线最粗的是百会与风池,其次是风池与太阳,第三位是百会与太阳,且百会、风池、太阳3个穴位在穴位按摩治疗认知功能障碍中具有重要地位。结论:穴位按摩治疗认知功能障碍选穴主要在循经取穴的基础上,遵循近部取穴的原则,同时具有特定穴选穴和辨证取穴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