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佳平 《肝脏》2014,(10):799-800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现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例[1]。HBV的治疗重点是尽量减少或清除 HBV,将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肝衰竭及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到最低,并尽量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因干扰素α(IFNα)与核苷(酸)类药物(NUCs )对HBV的作用靶位及作用机制均有明显不同,两者联合应用在治疗方面有协同作用,从而可能提高CHB治疗的应答率、降低复发率。乙型肝炎抗病毒过程中实现乙型肝炎病毒 e 抗原(HBeAg)血清学转换是评估抗病毒疗效和停药的重要参考指标[2]。抗病毒药物的联合应用成为临床治疗CHB的研究新方向,本研究选择干扰素α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以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已获得一些共识,如需要长期性,优化治疗有利于降低NUCs治疗的耐药发生率,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停药后病毒学反弹率低,妊娠中晚期应用NUCs可有效降低孕妇体内病毒载量,显著减少母婴传播,对处于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控制期的患者尽量维持"和平共处"的状态等,但抗病毒治疗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如何实现NUCs的有限治疗,如何提高IFN治疗的应答率,NUCs联合抗炎和保肝药物治疗是否必要,初始联合治疗的适应征如何及多药耐药患者如何处理等。作者就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可能的突破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应用核苷类似物(NUCs)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LF)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1月~2013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122例乙型肝炎ACLF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69例,未抗病毒治疗53例。两组其他基础治疗方法相同。结果 在治疗4周末,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为(3.5±2.2) lg copies/ml,而未抗病毒治疗患者则为[(4.5±2.4)lg copies/ml,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无显著性相差(P>0.05)。结论 已经发生ACLF的乙型肝炎患者接受NUCs治疗,在短期内很难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4.
抗病毒治疗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抗病毒治疗对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生存时间及肝癌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9年12月,于北京地坛医院住院至少3次或3次以上的HBV感染相关的失代偿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所有分析对象是在最后1次住院期间死亡的患者。其中男168例,女69例。237例患者中70例患者接受了连续6个月以上的抗病毒治疗。耐药检测采用PCR法扩增病毒聚合酶相应的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70例患者生存时间(34.44±28.39)个月,显著长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27.12±24.29)个月。167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失代偿肝硬化患者中,最终60例死亡前被确诊为肝癌,发生率为35.93%(60/167);而接受抗病毒治疗的70例患者中,20例死亡前被确诊为肝癌,肝癌发生率为28.57%(20/7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37)。治疗期间6例患者出现耐药,但未出现病情加重。结论核苷类似物对HBV感染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不能降低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核苷(酸)类药物(NUCs)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06例,其中接受抗病毒治疗者中包括拉米夫定(LAM)治疗者39例、阿德福韦(ADV) 73例、替比夫定(LDT)34例、恩替卡韦(ETV) 48例、LAM联合ADV 41例、LDT联合ADV 25例和未抗病毒治疗对照46例。随访3年。排除失访、随访时间小于3年和对照组中途开始抗病毒治疗者97例,最终20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观察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各抗病毒治疗组1年、2年、3年时eGFR较基线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LDT、LDT联合ADV组eGFR有逐年升高趋势(P>0.05);本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基线时存在轻度肾功能损害者58例(27.8%);在存在轻度肾损伤(基线eGFR<90 ml?min-1?1.73m-2)的患者,经LDT或LDT联合ADV治疗3年时患者eGFR复常率分别为55.6%和50%;各组患者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与基线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LDT单药或联合ADV可改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6.
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是一种终末期肝病,5年生存率仅为14%左右,但经抗病毒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且HBV DNA持续转阴和ALT持续正常者生存率明显提高^[1]。因此,抗病毒已成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的重要部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干扰素治疗可导致肝衰竭,被列为禁忌证。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LAM)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本文就LAM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慢乙肝抗病毒的个体化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用于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分两大类,即核苷类和核苷类似物(NUCs)及干扰素(IFN)共计7种药,即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a-2a,派罗欣)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佩乐能)。两大类药物的共同特点是抑制HBV复制,达到抗病毒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在停止核苷类药物(NUCs)治疗后,CHB患者的病情复发情况。方法收集接受NUCs治疗达到停药标准的CHB患者79例,其中HBeAg阳性患者47例,HBeAg阴性患者32例。接受拉米夫定(LAM)治疗者33例、阿德福韦酯(ADV)治疗者27例、恩替卡韦(ETV)治疗者19例。观察停药48 w患者生物化学和病毒学指标的反弹情况。结果在79例接受NUCs治疗达到停药标准的CHB患者,在停药48 w时HBV DNA转阳43例(54.4%)。在HBeAg阳性患者,HBV DNA转阳26例(55.3%),在HBeAg阴性患者,HBV DNA转阳17例(5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LAM、ADV和ETV治疗患者在停药后血清HBV DNA转阳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48 w时ALT再次升高36例(45.6%)。在HBeAg阳性患者,ALT再次升高20例(42.6%),在HBeAg阴性患者,ALT再次升高16例(5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LAM、ADV和ETV治疗的患者血清ALT再次升高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NUCs治疗达到停药标准的CHB患者,不管应用现有的何种药物,在停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对这些患者的再治疗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HBV-HCC)的发生、发展、治疗后复发及病死率均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水平有关。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减少 HBV-HCC 的发病率,降低其经根治性治疗后的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目前临床使用的抗HBV药物有干扰素-α和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后者的安全性、耐受性更好,治疗作用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10.
慢性HBV感染可导致肝纤维化及肝癌发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慢性乙肝患者清除病毒治疗是关键。目前,抗HBV的药物主要为干扰素-α及核苷类似物,这些药物对部分慢性乙肝患者有显著效果,如果治疗有的放矢,病例选择得当,药物将发挥最大治疗作用,且副作用降低。现对慢性乙肝常用抗病毒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疗效、副作用进行综述,旨在加强对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重要性的认识,为临床把握治疗时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孙奎霞  李杰  庄辉 《肝脏》2011,16(2):147-149,166
目前我国已批准了4种结构不同的核苷(酸)类似物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分别是胞嘧啶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LAM)、腺嘌呤核苷磷酸酯类似物阿德福韦酯(ADV)、鸟嘌呤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ETV)和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替比夫定(LdT)[1]。这些药物在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逆转录酶的作用下,掺入HBV DNA链,终止DNA  相似文献   

12.
慢性HBV感染可导致肝纤维化及肝癌发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慢性乙肝患者清除病毒治疗是关键。目前,抗HBV的药物主要为干扰素-α及核苷类似物,这些药物对部分慢性乙肝患者有显著效果,如果治疗有的放矢,病例选择得当,药物将发挥最大治疗作用,且副作用降低。现对慢性乙肝常用抗病毒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疗效、副作用进行综述,旨在加强对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重要性的认识,为临床把握治疗时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背景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肝硬化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有效抑制HBV复制可改善肝纤维化[1-2],延缓或阻止代偿期肝硬化向失代偿期的进展,防止失代偿期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减少门静脉高压及相关并发症发生[3-6],延长生存期[3-4]。因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对改善疾病临床结局具有重要意义[7],也是目前HBV相关肝硬化整体治疗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亚太地区、欧洲和美国肝病学会更新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治指南或共识,都明确指出应该给予HBV相关肝硬化患者积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然而目前各国指南或共识中提出的抗病毒治疗意见比较简单,难以完全满足临床实践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用药临床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来说,干扰素α仍然是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主要药物,但使用不方便、不良反应较大,不宜用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而所有已经上市的以及正处于研发或临床试验阶段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制剂均是以持续抑制病毒复制发挥其抗病毒作用,还难以达到彻底清除病毒,需要长期治疗达到最大限度地抑制HBV复制.联合用药目前处于探索研究中.医生需要根据病毒的特点、患者的个体对抗HBV治疗的应答、耐受性以及心理健康等拟定出更科学的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我国是CHB的高发区,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延缓肝脏失代偿,减少肝细胞癌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1]。尽管采用抗病毒治疗,但仍有相当多的患者不可避免地进展为肝硬化、肝癌。中药治疗CHB已取得一定成果,如抗病毒、改善患者各种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比较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伴有HBV复制的失代偿肝硬化患者86例,随机分为3组,A组29例,拉米夫定100mg/d,B组31例,阿德福韦酯10mg/d,C组26例为对照。治疗12周、48周、96周分别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治疗24周、48周、96周,Child-Pugh评分分别为:A组8.6±1.1,6.3±0.6,6.6±0.8,6.3±0.7;B组8.8±0.7,6.4±0.9,6.1±0.9,6.1±0.7;C组9.0±1.1,8.5±1.1,9.1±1.1,9.0±1.0;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A组0,96.6%(28/29),93.1%(27/29),89.7%(26/29);B组0,67.7%(21/31),93.5%(29/31),100%(31/31)。C组0,3.8%(1/26),3.8%(1/26),0。结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治疗HBV所致失代偿期肝硬化,可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降低Child-Pugh评分,长期服用安全、耐受性好,两者之间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病毒因素及其防治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史研究证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与HBV复制密切相关。临床研究已证实核苷类似物特别是拉米夫定抑制CHB失代偿性肝硬化是安全有效的,表现在近期可阻断病毒复制所诱导的炎症反应,远期则可减少疾病发作及失代偿。临床治疗的过程需要3~6个月,这提示应在病程早期开始应用核苷类似物治疗。通过抗病毒治疗会使部分患者疾病好转或恢复,生活质量乃至存活率提高而无须进行原位肝移植。对于必须进行肝移植者,可显著降低移植后HBV再感染率。随着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替诺福韦及恩曲他滨等核苷类似物的出现,相关治疗的选择逐渐增多,联合治疗的选择也相应增多,但选用时应充分考虑疾病进展、病毒载量、经济条件及长期用药的可持续性(耐药后的处理)等多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B,CHB)的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干扰素(interferon,IFN)和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s,NA)成为两类主要的抗乙肝病毒药物.经大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证实,持续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肝功能及组织学指标,而且可以延缓肝纤维化进展,减少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eptic cell carcinoma,HCC)的发生.对已发生肝硬化失代偿甚至已发生HCC的患者,积极地抗病毒治疗仍有可能改善其临床预后.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持续有效的抗病毒也发现了不少因素,影响了疗效,这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现综述这些不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以提高CHB抗病毒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对生存期和死亡原因的影响.方法在6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死亡患者中,20例曾接受过抗病毒治疗,40例未曾抗病毒治疗.结果两组在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和感染的发生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性别、年龄、肝炎病程和肝功能分级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病毒组和未抗病毒组患者肝硬化病程分别为62.5±41.1月和30.5±45.0月(P〈0.05),3年生存率为75.0%和37.5%(P〈0.01),但在5年、7年和9年生存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能提高3年生存率,但不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引入拉米夫定(第一个有效治疗慢性HBV感染的非干扰素制剂)以来,在治疗乙肝患方面的关键问题已发生了变化。的确,现已证实与HBV感染相关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肝细胞癌和肝失代偿)在拉米夫定治疗的广泛性肝纤维化患中得到了减少。与HBV感染的口服抗病毒治疗获得之前的年代相比(当时干扰素a仅对一部分患有效且副作用较大),现在的抗病毒制剂作用更强但要避免病毒耐药性的出现。初始制剂的选择将决定哪种抗病毒方案对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患更适用。单一治疗—抗病毒耐药性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