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儿童葡萄膜炎约占所有葡萄膜炎的5%~10%, 多为非感染性, 通常起病隐匿, 可能造成诸多并发症, 预后欠佳, 治疗棘手。针对儿童非感染性葡萄膜炎, 目前传统常用药物有眼局部及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近年来多种生物制剂的应用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就儿童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分析单侧儿童葡萄膜炎(PU)患眼及对侧健康眼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方法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侧炎症安静期PU患者21例21只眼(PU组)纳入研究。将PU患者未受累对侧眼作为对侧眼组;选取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1名21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仪对受检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 测量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管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采用设备自带软件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 直径分别为1.0、1.5、3.0 mm环形区域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CCD), 分别记录为CCD-1.0、CCD-1.5、CCD-3.0。三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若三组数据方差不齐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CCD的潜在相关因素。结果与对侧眼组、NC组比较, PU组SCP(H=-13.857、-25.500, P=0.043、P<0.001)、DC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节病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2008年4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9 086例葡萄膜炎患者的病历资料, 重点对结节病性葡萄膜炎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诊断、治疗、随访情况和眼科及其他辅助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患者首次和末次就诊时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共纳入结节病性葡萄膜炎患者51例(97只眼), 男性15例(29.4%), 女性36例(70.6%), 男女比例为1/2.4;其中46例(88只眼)患者为拟眼结节病, 5例(9只眼)患者为确诊眼结节病。患者发病年龄为48(40, 55)岁;90.2%患者(46例)双眼受累;88.2%患者(45例)为慢性经过, 表现为急性炎性反应者仅占11.8%(6例)。前葡萄膜炎是最常见类型(49只眼, 50.5%)。检眼镜检查仅发现2只眼(2.1%)合并有视网膜血管炎,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检查显示64只眼(66.0%)荧光素弥散性血管渗漏。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1.5(13.7, 29.3)个月, 31例患者(59只眼)的随访时...  相似文献   

4.
羟氯喹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但长期服用羟氯喹会导致严重的视网膜病变, 其致病机理复杂, 临床表现多样, 主要表现为光感受器和视网膜色素上皮损害, 以及不可逆的视力丧失。若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出现病变之前识别出损伤, 则可保留患者中心视力, 因此, 早期发现对于减缓疾病进展和减少视力损失尤为重要。目前, 多模式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最新治疗指南的发布为羟氯喹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和治疗提供了有力工具。熟练掌握羟氯喹治疗最新指南能更好指导临床医生做好疾病的筛查和管理, 向患者建议风险、安全剂量和适当的筛查程序, 加强对羟氯喹视网膜病变的预防, 将有助于挽救更多患者的视力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顽固性葡萄膜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4月至2019年1月反复发作葡萄膜炎并发玻璃体视网膜病变39例(44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玻璃体手术联合局部或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术前及术后视力、炎症反应、糖皮质激素用量及手术后并发症, 并重点观察葡萄膜炎的复发情况。术后随访5~32个月。结果术后视力提高有38眼(86.36%, 38/44), 视力稳定4眼(9.09%, 4/44), 术前光感术后仍是光感2眼(4.55%, 2/44)(Z=2.45, P<0.001)。所有患者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 术后仅8例合并全身综合征的患者服用维持剂量激素, 术前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均得以控制。术后葡萄膜炎发作次数明显少于术前(P<0.05)。结论玻璃体手术可改善视力, 明显减少葡萄膜炎的复发, 降低全身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使用频率, 术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葡萄膜炎是累及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及玻璃体的一组炎症性疾病, 其病因复杂、种类繁多、治疗方法多样且缺乏恒定性, 一些患者因未及时诊治可出现视力下降甚至丧失。此类疾病的致盲多为不可治盲, 且多发于中青年, 因此, 在致盲眼病中占重要地位, 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与重视。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 临床医生在疾病诊断方面将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探索更优化、更高效的诊断流程及方法, 提高我国葡萄膜炎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7.
葡萄膜炎是一类常见的致盲性眼病, 病因复杂, 种类繁多。我国葡萄膜炎作为独立专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 尤其近30年, 有关葡萄膜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长足发展, 获得丰硕成果, 在国际葡萄膜炎领域已有一席之地。展望未来, 任重而道远, 尚需再接再厉, 将我国葡萄膜炎诊疗和研究水平推向新的高度。谨以此文祝贺《中华眼科杂志》创刊70周年。(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881-890)  相似文献   

8.
Fuchs综合征是一种慢性非肉芽肿性虹膜睫状体炎, 主要特征有角膜后沉浊物、虹膜异色。由于早期炎症反应较轻容易被忽略, 后期则会引起危及视力的严重并发症如白内障和青光眼。因此, 对于Fuchs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并发症的治疗, 可以开展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或青光眼引流阀手术、使用抗青光眼药等。目前对于Fuchs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 有作者认为Fuchs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共同导致的一组具有相似临床表现的疾病, 也有作者认为该病由病毒感染所致, 不属于综合征。此外, 遗传、免疫及交感神经等也可能与Fuchs综合征有关。(国际眼科纵览, 2023,47:264-268)  相似文献   

9.
葡萄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 其种类繁多, 发病机制复杂, 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疾病导致的视力受损、长期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 以及高昂的治疗费用造成的经济压力等往往会使患者出现一些生理、心理和社会问题, 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准确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进而改善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本文就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及心理测评工具在葡萄膜炎患者整体生活状况评估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旨在为今后选择和研制葡萄膜炎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工具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黄斑水肿(NIU-ME)是引起葡萄膜炎患者视力损害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玻璃体腔药物注射途径能够以相对较低的药物剂量, 快速控制患者眼部炎症, 减轻水肿并改善视力。目前已有多种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可用于治疗NIU-ME, 但白内障和眼压升高为其主要并发症。由于良好的功效和安全性, 玻璃体腔注药治疗NIU-ME逐渐成为全身治疗的有效替代选择, 尤其是单眼患病患者。但临床实践中药物选择、注药时机和联合治疗等问题仍需更多研究。NIU-ME的治疗方法多样, 最终治疗应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每种疗法的风险/获益比、患者的耐受性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Fuchs葡萄膜炎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单眼的慢性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 被认为是较易被漏诊和误诊的葡萄膜炎类型之一。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为多种致病因素所致。该病的误诊可能导致过度治疗, 并加速并发性白内障和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为此,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免疫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及其葡萄膜炎与免疫学组组织本专业领域专家, 在深入细致的调研和文献资料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 对该病的诊疗形成共识性意见, 以期为临床开展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眼后段组织受累的复杂性葡萄膜炎患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接受前后节联合手术的葡萄膜炎合并白内障患者33例(33眼)的临床资料。根据致病原因分为:感染组16例(16眼), 其中巨细胞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4眼, 疱疹病毒性葡萄膜炎3眼, 弓形虫性葡萄膜炎2眼, 急性视网膜坏死1眼, 细菌或真菌性眼内炎6眼;非感染组17例(17眼), 其中特发性葡萄膜炎12眼, 眼内淋巴瘤1眼, 虹膜异色性睫状体炎2眼,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性葡萄膜炎2眼。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房水闪辉指数变化以及组间术后视力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组间术中植入人工晶状体(IOL)及硅油填充比例的差异。结果: 全部患者的术前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2.40(1.50, 2.70), 术后BCVA为1.70(0.55, 2.70), 术后视力明显提高(Z=-2.61, P=0.009)。术后, 感染组LogMAR BCVA为2.25(2.10, 2.93),...  相似文献   

13.
大量共生菌群定居于肠道中, 在维持肠道正常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和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参与多种肠外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在眼科领域, 葡萄膜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青光眼等疾病也受肠道菌群的影响。不同因素作用下,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改变机体免疫稳态或调控多种代谢途径, 诱导眼部自身免疫性反应、促进慢性炎性反应状态。本文就肠道菌群与眼科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以期为多种眼科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前膜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的发生不与其他任何眼部疾病相关, 其完整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了, 但已有许多理论被提出, 如玻璃体后脱离、纤维化机制、神经退行性变、表观遗传修饰等。异常的纤维化导致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合成、沉积和降解三因素失衡, 大量ECM沉积, 是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发病的重要环节。对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实验模型的研制有助于深入探索其发病机制及指导临床治疗。(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448-453)  相似文献   

15.
非编码RNA(ncRNA)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但不能翻译蛋白质的RNA。葡萄膜炎是常见的致盲眼病, 易反复发作且治疗棘手, 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研究表明, ncRNA在人类葡萄膜炎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发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可通过调节与免疫相关的重要信号通路、T淋巴细胞或抗原提呈细胞的免疫应答及炎性因子分泌等方式参与葡萄膜炎发病过程, 靶向某些ncRNA对葡萄膜炎的治疗具有一定意义。此外, ncRN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拷贝数变异与葡萄膜炎的遗传易感性高度相关。因此, ncRNA可能作为葡萄炎诊断、判断病情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靶向ncRNA可能成为治疗葡萄膜炎的新策略。本文主要对微小RNA和长链非编码RNA在葡萄膜炎发病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巨细胞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科的双链DNA病毒, 初次感染在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 其感染眼部后表现多样, 以巨细胞病毒性角膜内皮炎、巨细胞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及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最为常见, 可对视力造成严重损害。掌握这些疾病的临床特征、尽早明确诊断有助于及早干预、改善患者视力预后。本文就巨细胞病毒性角膜内皮炎、巨细胞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及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发病人群及好发因素、眼部特征性临床表现、眼科常用辅助检查特征、分子生物学方法辅助诊断及多种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由多类细胞组成, 每类细胞都有着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即使是同类细胞, 也会因遗传异质性导致细胞功能出现差异。以往传统的研究手段无法分辨这些差异, 有些细胞由于缺乏特异性分子标记或数量稀缺也难以定义, 阻碍了人们对这些细胞的认识及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可以获得单个细胞转录组表达谱、识别细胞间异质性、鉴别细胞亚类及稀有细胞群, 揭示每个细胞的转录组表达谱特征和功能差异, 剖析细胞的起源、功能及变异特征。可获得与疾病相关的特征性细胞亚类及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 加深我们对疾病起因、发展的理解, 也为临床诊断及靶向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具威胁视功能的主要并发症, 具有难治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针对DME的临床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玻璃体腔注药、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球旁糖皮质激素注射、玻璃体切割手术等。虽然常规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 但持续存在的、顽固的及反复发作的DME仍然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 某些联合治疗方法优于单独治疗, 既能恢复患者黄斑区解剖结构, 有效减轻黄斑水肿,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视功能, 同时亦可减少治疗次数, 降低总体费用等, 弥补了单一治疗模式的不足, 被临床寄予厚望。然而, 联合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时间较短, 其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探究。针对DME发生发展的不同机制, 目前仍有新药物、新剂型、新治疗靶点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 如具有更强的抑制血管渗漏作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设计锚定重复序列蛋白、多生长因子抑制剂、抗炎治疗制剂和干细胞治疗等。随着对现有药物和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 以及新药物、新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DME的个性化治疗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物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5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接受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物治疗的26例(26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4~91(53.50±16.31)岁, 病程(5.73±2.86)d。随访1~6个月, 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及并发症。结果注药后3周、1、3及6个月, 视力(BCVA, logMAR)分别为0.57±0.44、0.43±0.29、0.30±0.25、0.30±0.26均较治疗前提高(t=2.342、3.260、4.070、4.060, 均P<0.05)。注药后3周、1、3及6个月C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5.035、5.545、5.940、5.958, 均P<0.05)。注药后4只眼眼压升高, 4只眼发生白内障, 10只眼结膜下出血, 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性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内地塞米松植入物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安全有效, 可提高视力, 降低CMT。  相似文献   

20.
本期重点报道内容为眼底疾病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负责本期策划、组稿和审稿的责任编委是王雨生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