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心房颤动(房颤)的节律控制是指通过心脏电复律、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或导管消融治疗恢复和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研究发现,房颤患者早期节律控制可改善心血管预后,为房颤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房颤)的节律控制是指通过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直流电转复、导管或外科消融恢复窦性心律并进行长期维持。如今节律控制已成为房颤治疗的主流策略,抗心律失常药物回归核心地位,导管消融迅速崛起,使用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导管消融将是临床实践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治疗急性心房颤动(房颤)可采取心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策略,对于慢性房颤,指南推荐控制心室率,对心室率控制不佳的患者可以使用胺碘酮治疗。胺碘酮尽管有一些心脏以外的不良反应,但是在房颤的节律控制和维持窦性心律方面均有重要应用。临床研究显示,胺碘酮比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更常用。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房颤是脑卒中和心衰最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药物治疗房颤用于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疗效差,副作用明显,长期以来房颤缺乏安全有效的节律控制方法。近来,房颤导管消融取得了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房颤)治疗的手段包括电或者药物复律和维持窦性心律,减少复发或者发作次数;控制心室率,抗凝药物预防血栓栓塞,消融或手术病灶根除和起搏治疗等。房颤患者应首先治疗原发病,发现、控制甚至消除诱发/维持房颤的危险因素,如积极治疗甲亢或者心衰。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是理想的治疗目标.但是,6年前AFFIRM试验显示房颤的治疗选择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一时间传统的思维定式受到严重的冲击.对AFFIRM研究深入分析发现,部分患者停用抗凝药物降低了从窦性心律中的获益,窦性心律仍是死亡率的独立相关因素.AFFIRM试验的结果再次强调了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此后制定的房颤指南明确指出无论采用节律控制还是心室率控制都是以个体化的抗凝治疗为基础.那么,在应用抗凝药物的前提下,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孰优孰劣呢?而以导管消融作为节律控制的手段又将会怎样影响房颤的治疗策略呢?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后心房颤动的复律疗效及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因素,对3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简称二狭房颤)的患者在PBMV后1~2周进行复律治疗。结果显示:PBMV后近期复律治疗房颤均能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9~46(31.6±7.1)月,22例患者仍维持窦性心律(73.3%)。房颤复发与患者的年龄、二狭程度无明显关系。房颤病程超过12个月,PBMV后左房残留压较高和术后左房回缩程度小是房颤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治疗是目前心房颤动(房颤)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房颤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原因有两个,即节律紊乱和快速心室反应.针对这两个方面,药物治疗形成了两种策略,(1)节律控制策略,即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包括药物复律或电复律后以药物维持窦性心律;(2)频率控制策略,即控制心室率.两种策略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关于心房颤动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对房颤患者的治疗有 3个主要目标 :控制心室率、维持窦性心律和预防血栓栓塞形成。本期“心房颤动研究专栏”(简称专栏 )的 1 6篇文章中 ,1 3篇关于房颤的治疗和预防复发。  房颤的治疗是当前心律失常治疗中最薄弱的环节。对有持续性 (非自行终止的 )、阵发性房颤以及经选择的慢性房颤患者 ,转复为窦性心律是理想的终点。  有少数药物 (例如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几个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以及胺碘酮和索他洛尔 ) ,能够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但总的说来 ,有效率仅60 %或略高 ,且受其它…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治疗的首选目标常是通过电复律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即节律控制。这种方法症状较少、体能耐受性较高、卒中危险性较低,可以使患者(如果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1.
大量临床试验表明,在心房颤动治疗中,心室率控制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但是仍不能忽视节律控制带来的获益。将房颤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符合生理学要求,有助于改善心功能和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在房颤治疗中仍占据重要的地位。导管消融是目前心房颤动的主要治疗方案,胺碘酮是维持窦性节律最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短期疗效较肯定,长期服用不良反应较大。  相似文献   

12.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2002,17(5):353-353
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 ,虽然其本身并不具有致命性特点 ,但房颤患者可以有各种临床症状 ,生活质量下降 ,若产生心房附壁血栓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 ,从而增加患者病死率。此外对针对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产生的副作用 ,也增加对房颤患者的危害。目前公认的房颤治疗策略包括①针对房颤发生的病因或诱因进行治疗 ;②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窦律 ,节律控制 ) ;③控制房颤时心室率 (心室率控制 ) ;④抗凝治疗预防动脉血栓栓塞事件。其中针对心律不整齐的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究竟哪一个更优 ?作为首选多年来一直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13.
41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病变患者(房颤29例,窦性心律12例)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用V—G染色法和VIDAS-21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房颤患者的心房组织CVF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P〈0.05)。房颤患者均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2个月后,维持窦性心律20例,转为房颤9例;房颤复发患者的心房组织CVF、房颤持续时间和左房内径均明显大于维持窦性心律患者(P〈0.05)。提示心房纤维化程度可能是影响风心病房颤患者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通常的处理是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这种做法部分是基于有数据表明房颤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预测因子,提示抑制房颤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然而,这样做的益处和风险并没有被充分研究。我们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试验,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并有房颤的患者中比较维持窦性心律(节律控制)和  相似文献   

15.
联合应用胺碘酮及安他唑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及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观察(摘要)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李青**朱兆仪向菊兰本文旨在探讨对顽固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复律后,单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具临床意义的也是仍然、没有最后解决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患者有超过正常人5~17倍的中风危险性,房颤的治疗困难,已成为2l世纪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多年以来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是患者和医生的共同愿望。阵发性房颤如不加以干预可以转变为持续性房颤,人们对阵发性房颤的触发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大多数的房颤是可以通过起搏程序预防的。我们对病态窦房结伴阵发性房颤的患者植入了有预防房颤功能的起搏器并进行长期随访。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关系及合理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密切相关。由于相似病因,加之互为因果,因此两者易于共存。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及患者对药物的反应,选择心率或节律控制均合理,恢复和(或)维持窦性心律并不优于控制心室率,同时需预防心衰患者新发房颤或复律后防止房颤复发。除存在禁忌证外,所有患者均应接受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8.
<正>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节律和频率控制是目前治疗房颤的主要关注点。房颤患者若能转复并能长期保持窦性心律是最理想的治疗结果。但对部分房颤患者心室率的控制足以显著减轻甚或消除症状,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老年人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病因或诱因的治疗、节律控制、控制房颤心室率、抗凝、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病因和诱因的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基础,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恢复窦性心律并维持,无条件的病人可以考虑节律控制同时抗凝治疗。预防栓塞是老年房颤治疗的核心,华法林仍然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抗凝药,新型口服抗凝有着其独到的优点,但仍需要考虑其个体化方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ACC/AHA/ESC 2006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指南即将完成,与原指南的主要改变在于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法则和抗凝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