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2 mm小间隙套接缝合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坐骨神经损伤后疼痛功能恢复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制作坐骨神经离断伤模型,断端旋转180°后分别采用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方式,于术后2、4、5、6、8、12周观察患肢50%缩足阈值,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动物患肢2周时均出现明显的感觉减退,缩足阈值明显提高,达到15 g。4周时,两组缩足阈值均开始降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降低明显多于外膜缝合组,说明小间隙套接修复疼痛觉恢复早于外膜缝合组。术后5、6、8、12周,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缩足阈值升高至平台期[5周(12.70±5.64)g;6周(12.20±3.26)g;8周(12.31±4.19)g;12周(13.95±2.58)g];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呈下降趋势[5周(10.47±7.02)g;6周(9.42±6.86)g;8周(8.50±7.15)g;12周(8.06±5.93)g]。两组比较12周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显著低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结论:相比于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生物套管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性损伤,能够有效地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疼痛阈值,减少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张文龙  董乐乐  崔成立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1):1281-1283,1408
目的:观测周围神经损伤后应用原位神经移植与自体静脉小间隙套接修复方法的疗效比较,为临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45只Wistar大鼠的左右后肢共90侧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侧.A组:将股神经切断3 mm作为移植段,将移植段与神经远近两断端行原位外膜吻合.V组:将股神经切断3 mm,同时切取长约5~7 mm的同侧股静脉,将神经两断端送入游离的静脉两端,断端之间留一3 mm的间隙,将神经外膜与静脉壁缝合.N组:对照组.术后16周,对股神经进行电生理及组织学检测.结果:再生神经纤维均可通过A组吻合口和V组的套接间隙,A、V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及股四头肌张力与N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组间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神经原位移植、自体静脉小间隙套接均可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且静脉小间隙套接修复可获得与神经原位移植相似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间隙生物膜套接吻合修复指神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同一人双指两侧指神经均断裂患者60例,其中一侧采用生物膜套接小间隙治疗(治疗组,60指,60条神经),另一侧采用端端神经外膜直接缝合(对照组,60指,60条神经)。参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提出的感觉功能恢复分级评价标准,对两组术后3、6及12个月进行评价。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BMRC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6及12个月两组BMRC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小间隙生物膜套接吻合修复指神经的效果好于端端神经外膜直接缝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可吸收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0例新鲜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经过知情同意后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两组,各15例,试验组采用可降解的甲壳质生物套管进行套接法修复,对照组采取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修复。对术后的神经恢复情况进行临床观察,根据沈宁江和英国医学委员会推荐的评分方法,计算功能恢复的综合优良率,术后6个月进行电生理检查。结果:30例患者中28例得到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4例。套管套接组手术操作简单,平均缝合时间[(8.0±0.8)min]比传统神经外膜平均缝合时间[(10.0±0.6)min]缩短20%,套管套接组伤口如期愈合,未见排异反应或过敏反应及异常引流。术后6个月的电生理检测结果:生物套管套接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77.37%,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70.09%;传统神经外膜缝合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61.69%,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56.15%;感觉、运动神经恢复率的比较分别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觉神经恢复率P=0.678,运动神经恢复率P=0.695)。神经修复后6个月的综合优良率显示:套管套接组优良率78.57%,传统神经外膜缝合组优良率28.57%,经Fisher’s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可吸收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操作简单,临床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具备临床替代神经外膜缝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神经碎片联合神经外膜小间隙缝合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小间隙缝合组、小间隙缝合+神经碎片组;②术后2周观察神经吻合口大体形态;③术后8周组织观察神经纤维再生情况;④术后8周检测腓肠肌湿重比;⑤病理切片图像分析各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直径、髓鞘厚度.结果:①术后2周,传统缝合吻合口处黏连,疤痕组织形成;单纯小间隙缝合,无明显粘连.小间隙缝合+神经碎片组,吻合口处无明显粘连,小间隙外膜处变细;②小间隙缝合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湿重比明显增加,小间隙加神经碎片组与小间隙组相比,湿重比明显增加;③小间隙缝合+神经碎片组、单纯小间隙缝合组与对照组相比,有髓神经纤维总数、直径及髓鞘厚度均明显增加,小间隙+神经碎片组神经纤维数、直径及髓鞘厚度与单纯小间隙缝合组相比明显增加.④组织学显示,小间隙加神经碎片组与单纯小间隙组相比,神经纤维密集度增加,排列整齐.结论:神经碎片联合神经外膜小间隙缝合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帆  马克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3):224-226,230,196
目的将神经外膜内持续恒量给予甲基维生素B12(CH3-VB12)的治疗方法应用于兔坐骨神经断伤模型,评价其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再生的影响。方法取雄性青紫蓝兔30只,随机分为置管组、肌肉组和空白组,每组10只。将实验兔一侧下肢坐骨神经手术切断,用神经外膜吻合法恢复兔已横断坐骨神经的连续性。置管组为神经外膜内给药组,用微量泵将CH3-VB12以每只兔12.5μg.h-1的速度持续不间断泵入,24h泵入300μg,总药量为1500μg,5d后去除神经外膜内导管;肌肉组,每天每只兔1次自臀部肌肉注射CH3-VB12300μg,共5d;空白组不用任何药物。各组分别于术后第6、12周进行手术侧坐骨神经肌电图检查、取材进行组织形态学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光镜下观察坐骨神经横断面有髓神经纤维轴突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轴突记数数量置管组>肌肉组>空白组;电镜下置管组再生的神经髓鞘结构完整,肌肉组和空白组再生的神经纤维有脱髓鞘改变及再生的神经纤维髓鞘有萎缩、固缩现象。结论兔坐骨神经断伤模型神经外膜内持续恒量给予CH3-VB12可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再生,效果优于肌肉内给药。  相似文献   

7.
杨帆  马克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224-226,230,F0002
目的将神经外膜内持续恒量给予甲基维生素B12(CH3-VB12)的治疗方法应用于兔坐骨神经断伤模型,评价其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再生的影响。方法取雄性青紫蓝兔30只,随机分为置管组、肌肉组和空白组,每组10只。将实验兔一侧下肢坐骨神经手术切断,用神经外膜吻合法恢复兔已横断坐骨神经的连续性。置管组为神经外膜内给药组,用微量泵将CH3-VB12以每只兔12.5μg.h-1的速度持续不间断泵入,24h泵入300μg,总药量为1500μg,5d后去除神经外膜内导管;肌肉组,每天每只兔1次自臀部肌肉注射CH3-VB12300μg,共5d;空白组不用任何药物。各组分别于术后第6、12周进行手术侧坐骨神经肌电图检查、取材进行组织形态学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光镜下观察坐骨神经横断面有髓神经纤维轴突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轴突记数数量置管组〉肌肉组〉空白组;电镜下置管组再生的神经髓鞘结构完整,肌肉组和空白组再生的神经纤维有脱髓鞘改变及再生的神经纤维髓鞘有萎缩、固缩现象。结论兔坐骨神经断伤模型神经外膜内持续恒量给予CH3-VB12可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再生,效果优于肌肉内给药。  相似文献   

8.
马华  张澜  呼和  刘国栋 《医学综述》2013,19(8):1389-1392
小间隙桥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要优于断端相对旋转的传统神经外膜缝合,用小间隙桥接的缝合方法给神经一个密闭的自我选择空间,以有利于神经在此间隙内形成有效再生。自体神经外膜袖套桥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是小间隙修复周围神经中的一种方法,自体神经外膜作为桥接物有其特有的优越性,比其他的小间隙缝合方法更容易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讨论周围神经修复方法,对小间隙外膜袖缝合法的疗效进行总结.方法 神经两断端外膜下潜行游离3~4mm,适当牵拉外膜,使其突出神经纤维,于15倍手术显微镜下以针距0.5mm精密外翻缝合神经外膜,使神经纤维断端间形成2~3mm的密闭小间隙.结果 随访6~20个月,36例周围神经损伤中,优27例、良5例、差4例.结论 该法操作简单.效果良好,是周围神经修复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Zhao FQ  Zhang PX  Jiang BG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5):1043-1047
目的证实周围神经横截面不对等修复时神经纤维数量的放大效应。方法选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50只,分为A、B、C、D、E5组。A、B、C3组将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A组近端保留完整断端与远端坐骨神经用甲壳质套管留置2mm间隙套接,B组在近端5mm处将坐骨神经中的腓总神经束结扎切断,将胫神经束与远端坐骨神经套接,C组在近端5mm处将坐骨神经中的胫神经束结扎切断,将腓总神经神经束与远端坐骨神经套接;D、E两组将胫神经在分叉处远端5mm组将胫神经切断;D组结扎切断2/3近端纤维,将剩余神经纤维与远端胫神经进行甲壳质套管套接,E组将全部近端纤维与远端胫神经进行甲壳质套管套接。1、2、4、12周后分别取材进行组织学和电生理研究。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周后电生理检查发现,各组诱发出的最大波幅下面积B、C两组小于A组(均P〈0.05),D组小于E组(P〈0.05)。A组与B、C组之间,D、E组之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相近。锇酸染色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各组远端均大于近端:A组远端比近端增加34.4%,B组增加39.6%,C组增加80.4%,D组增加101.1%,E组增加48.9%(P〈0.05)。结论在周围神经桥接后,远端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大于近端,存在神经纤维数量的放大;同源的神经桥接的放大效应大于非同源的神经。临床上较细神经修复远端粗大神经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吡咯喹啉醌对离断周围神经的促再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吡咯喹啉醌(PQQ)对离断周围神经再生效果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配入PQQ组与对照组。所有动物均实施手术造模,离断左侧坐骨神经后予以10-0缝线神经外膜间断缝合。PQQ组术后隔日术侧肌肉注射PQQ 0.5 ml(250μg/kg),对照组仅给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定期行坐骨神经功能评估,神经电生理指标测定。于12周时,取材行再生神经形态学观察。结果:PQQ组在坐骨神经功能、神经电生理及形态学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咯喹啉醌可显著促进离断周围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OECs)移植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OECs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 切除3 mm右侧坐骨神经并用预先充填可吸收明胶的硅胶管套接修复,OECs组和对照组硅胶管内分别给予体外培养纯化的OECs和生理盐水; 术后4、8和12周分别行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4、8和12周,OECs组和对照组修复神经均有不同程度再生,OECs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肌肉动作电位幅度、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和直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OECs移植能明显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3.
几丁糖—胶原复合膜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魏欣  劳杰  顾玉东 《上海医学》2001,24(9):534-537
目的 探索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新方法。方法 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上,应用几丁糖-胶原复合膜缝制成神经导管分别套接5mm、10mm神经缺损及直接端端吻合组,以单纯端端吻合组为对照。术后4、8、12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测试、组织学检查和图像分析。结果 5mm间隙组的神经再生质量与对照组相似,10mm间隙组的神经再生质量稍差,直接吻合组包膜后可防止神经瘤的形成。术后12周几丁糖-胶原复合膜有明显的降解吸收。结论 几丁糖-胶原复合膜神经导管可用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兔坐骨神经离断神经外膜法吻合术后吻合口的渗透性染色实验,为神经外膜内给药方法的合理性提供依据。方法取青紫蓝兔6只,均为雄性,随机分为X、Y、Z三组,每组2只,4条坐骨神经;X组为坐骨神经切断立即染色组,Y组为坐骨神经切断立即外膜法吻合后15min,染色半小时组,Z组为坐骨神经切断立即外膜法吻合后30min,染色半小时组。三组分别于染色完成后取材,进行光镜观察,比较神经断端及神经吻合口渗入染色剂的情况。结果兔坐骨神经在完全离断后即刻染色,染色剂可渗入神经组织内,但在神经吻合后15min,染色剂仅能渗入神经外膜及神经束膜间,已不能渗入神经束膜内;神经吻合后30min,染色剂能够渗入神经外膜,但已难以渗入神经束膜间,神经束膜内更是无法渗入。结论兔坐骨神经断伤行显微手术吻合24h后,断端外膜即已完全性填充修复,通过神经吻合口渗入染色剂(苦味酸、龙胆紫)的途径不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T)对神经性疼痛小鼠坐骨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C57BL/6小鼠分为Sham组,CCI(慢性坐骨神经结扎)组和CCI+OMT组(术后7 d给予CCI疼痛小鼠腹腔注射150 mg/kg OMT连续治疗7 d);Von Frey纤毛笔检测各组小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热刺激痛敏仪检测各组小鼠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坐骨神经的形态;硫代巴比妥酸检测丙二醛(DM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CCI组比较,腹腔注射OMT明显提高CCI疼痛小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改善坐骨神经髓鞘和轴突的形态;显著降低MDA的含量以及增强SOD的活性。结论:OMT对CCI疼痛小鼠坐骨神经的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减轻氧化应激造成的损伤来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成年杂种狗6只,将12条坐骨神经简单割伤离断,其中右侧6条立即进行神经束-束外膜-外膜修复(FEER),左侧6条立即进行传统的外膜修复(TER)。修复后2个月,将受累区域之神经取材,标本固定及进行组织切片染色(HE,Weil,Masson及本文作者修订的Glees染色法)。其结果在术后功能观察、病理解剖大体标本观察及神经组织病理学观察三方面进行估价,说明FEER组比TER组优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比较神经外膜袖套吻合法和神经外膜直接吻合法修复离断周围神经的效果.方法 雌性成年SD大白鼠48只,随机分为两组,即神经外膜直接吻合法组(对照组)、神经外膜袖套吻合法组(实验组),每组24只.两组皆解剖出左侧坐骨神经并与中段横行离断,对照组以神经外膜直接吻合法吻合离断神经;实验组以神经外膜袖套吻合法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微囊化转NGF基因NIH3T3细胞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中的作用。方法:SD雄性大白鼠30只,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A组:异体静脉桥接神经缺损,形成神经再生室,其内填充微囊化转NGF基因NIH3T3细胞,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失;B组:自体神经移植;C组:微囊化NIH3T3细胞。于术后4、8及12周进行足迹试验,术后12周进行电生理学测试及形态学观察。结果:术后4、8和12周不同时间点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12周神经传导速度、再生神经的组织学改变及再生神经纤维的成熟程度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A 组和B组明显优于C组 (P<0.05)。结论: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 微胶囊与外周神经组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辅加微囊化转NGF基因NIH3T3细胞对修复缺损的神经具有良好的桥梁作用和促神经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评价外膜、束膜及外膜加束膜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从2006年2月~2010年2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外膜、束膜及外膜加束膜等缝合法修复周围损伤神经152例,共168条神经,对有随访结果的80例共86条神经作总结。结果:经术后6月~4年的随访评定。优良率挠神经89.47%、尺神经79.41%、正中神经76%、绯总神经67%、坐骨神经50%、其中外膜、束膜、外膜加束膜缝合法的优良率分别是82.5%、88%、86%。总优良率为79.06%。经统计学处理不同缝合法疗效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不同修复时间:3个月内、3~6个月、6~12个月及12个月以上,各组间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个月和3~6个月内修复疗效明显优于其它2组。结论:临床资料表明、无张力无创伤的显微外科技术在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中,有较大的优越性。但不同的缝合技术在本组中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应用传统对端外膜缝合在临床上目前仍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实用的方法,同时应争取早期修复、尤其6个月内神经吻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皮下筋膜套接或桥接修复周围神经机械性损伤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只大鼠坐骨神经机械性损伤后分3组。左侧坐骨神经应用游离的自体皮下筋膜进行套接或桥接修复,右侧作为对照侧。3周后通过病理手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套接组神经外衣生长,神经鞘细胞和神经纤维细胞向离断处生长、接合。桥接组神经外表增生、神经鞘细胞和神经纤维细胞增生并向缺损端伸长。本实验提示神经断端均置于皮下筋膜所形成的“再生室”内,为神经修复与再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