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测伴C5/C6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间孔形态及三维空间下的各相关径值,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9月至2019年7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92例伴C5/C6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颈椎CT、颈椎MRI等检查。选择来院体检的191名健康成人作为正常成人组。通过CT三维重建图像和X线片观测C5/C6椎间孔形态并测量最佳投射角度下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纵径、横截面积、椎间隙高度等径值,分析病例组与正常成人组之间、病例组观察侧(狭窄或严重狭窄一侧)椎间孔与对侧椎间孔之间及病例组男女患者之间各径值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C5/C6椎间孔形态因骨赘增生等,以纺锤形、不规则形为主。病例组观察侧椎间孔横径均值、纵径、横截面积、椎间隙平均高度分别为(5.81±1.40)mm、(10.45±1.70)mm、(50.02±15.46...  相似文献   

2.
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狭窄因素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引起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狭窄的主要骨性原因.方法 对6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X线片进行观测,首先观测双斜位片上发生狭窄的椎间孔,依据导致椎间孔狭窄的不同原因(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关节突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等)进行分类计数.结果 本组病例提示颈椎间孔狭窄因素以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居多,占94.1%(其中单纯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引起椎间孔狭窄者占42.0%;与其他3种原因相兼者占52.1%),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以C5-6和C6-7为多发节段.结论 颈椎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骨性狭窄因素的首位,通过45°斜位X线片可进行定性诊断,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变性所致的颈椎骨、软骨、韧带等多种退行性改变,使颈脊髓、神经根及血管等邻近组织受损而产生的临床症候群,又称颈椎综合症。而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颈椎病中的一种类型,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并从事伏案或低头工作的人群,由于他们长期低头使颈部肌肉处于一种非协调受力状态,颈后部的韧带和肌肉易受到牵拉劳损,由于颈椎活动度大而解剖结构相对薄弱,使椎骨间连接失去稳定,以致椎体和椎间关节不断发生磨损,久之,则发生反应性的椎体边缘、后关节、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特别是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因增生伸入到椎间孔内,使颈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引起颈、肩、臂的疼痛和麻木。笔者运用针刺配合椎间孔松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牵引配合椎间孔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1例分析王德强,舒春华,孙凤英,胡燕华(滨州市附属医院麻醉科,手术室,滨州市256603)关键词牵引;椎间孔阻滞;神经根型颈椎病;颈复康我院疼痛门诊自1993年1月至1994年6月,采用颈椎牵引配合颈椎间孔阻滞,...  相似文献   

5.
后路椎间孔扩大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神经根压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3例混合型颈椎病病人行单开门椎管扩大的同时,进行了不同节段的椎间孔扩大。术后患侧上肢症状缓解明显,没有上肢痛发生,术中没有神经根损伤,术后随访2.5—38月,JAO评分比术前提高77.6%。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6,(7):846-848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58例分成两组,对照组28例予以颈椎间盘切除治疗,观察组30例予以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术治疗,并采取相关措施及时预防医院感染;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优良率67.86%,总有效率85.71%,感染发生率14.28%;观察组优良率83.33%,总有效率为93.33%,感染发生率3.33%。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1、3、6、12个月,在VAS评分、NDI评分、融合曲度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颈椎后路椎间孔开大对降低颈椎后路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分析。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4月共有46例颈椎病患者接受了颈椎后路减压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男性31例,女性15例。25例(A组)接受单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21例(B组)同时行椎间孔开大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以及颈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A组有2例患者(8%)发生了C5神经根麻痹症状,B组没有发生C5神经根麻痹症状(P〈0.05)。2例患者均诊断为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症,在随访中(24个月),均完全缓解。结论:新手术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预防C5神经麻痹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推荐在行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时对颈4-5椎间孔开大预防C5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8.
9.
下段腰椎椎间孔狭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对下段腰椎椎间孔狭窄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腰椎椎间孔狭窄的CT表现。结果:腰椎椎间孔狭窄的主要表现为: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及软骨板形成的软组织块突出或膨出导致椎间孔狭窄;②椎小关节突增生肥大及骨赘形成,突入侧方椎间孔致使侧隐窝区及中间区狭窄;③腰椎体后外缘骨质增生肥大、骨刺及骨赘形成,突入侧方根间孔引起狭窄;④椎小关节突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伴侧外方椎间盘膨出导致全段椎间孔狭窄。结论:CT检查可充分显示椎间孔狭窄的解剖结构及引起椎间孔狭窄的各种病理改变,从而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直接观测颈椎间孔及孔内颈神经根的解剖关系,分析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解剖学因素.方法 选择福尔马林防腐国人成尸颈部标本15例共30侧.对颈椎间孔及其内走行的颈神经根进行观察,并分别测量颈椎间孔长度,颈椎间孔及其内颈神经根的前后径及上下径,并对所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与颈神经根在椎间孔内走行的解剖学因素.结果 颈神经根可在颈椎间孔内造成嵌压,C7与C4~C6、C3与C4~C5椎间孔前后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C3与C4、C6与C7外,颈神经根横截面积与相应颈椎间孔的横截面积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C3、C4横截面积比值最小.结论 C3、C4发生嵌压的概率较低;最容易发生颈神经根嵌压的椎间孔为C5~C7椎间孔,最常见发生部位为椎间孔内口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间孔阻滞合臂丛神经牵拉样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每天给予常规颈椎牵引加臂丛神经牵拉样手法,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加颈椎间孔阻滞合臂丛神经牵拉样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6.67%。总有效率92.59%,对照组为25.93%,总有效率78.78%,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间孔阻滞合臂丛神经牵拉样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王嫦娥 《中医学报》2016,(10):1614-1618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结合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接受单纯牵引治疗,结合组接受电针结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Mc Gill疼痛问卷(Mc Gill pain questionaire,MPQ)评分、颈部残障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SF-36健康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结合组和对照组的MPQ评分、NDI评分、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SF-36健康量表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结合组和对照组的MPQ评分、ND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而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评分、SF-36健康量表评分均明显上升,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结合组的MPQ评分、ND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评分、SF-36健康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电针结合推拿的方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肩背部结节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所导致的上肢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所导致的上肢麻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取穴大杼、肩井、背俞穴、曲垣、肩中俞、颈夹脊、肩髃、肩贞、肩髃、曲池、外关、液门等穴。治疗组采用以取肩背部的结节点为主穴,配合颈夹脊、大杼、肩井、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液门等穴。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95%,对照组有效率为6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结节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所致上肢麻木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4.
马勇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勇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注重审因辨证,或治肾,或治脾,或治肝,或治从风寒湿。常用经验方项痹康,常用药对有:附子-干姜-桂枝;桂枝-葛根-芍药;黄芪-桂枝;黄芪-当归-鸡血藤;附子-淫羊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太溪、复溜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选择针刺太溪、复溜穴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选取与病变椎体相对应的双侧颈夹脊穴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差异不明显。结论针刺太溪、复溜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与针刺局部颈夹脊穴作用相当,但取穴少而精,有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986年4月—1991年8月,我院做了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共41例,其中有随访结果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25例。我们认为前路多节段减压及融合术可以达到有效的减压及颈椎稳定作用,疗效稳固,有效率为92%,优良率为80%。颈椎椎管狭窄所致的脊髓型颈椎病应施颈后路椎管扩大术为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与牵引相比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广泛检索国内外各数据库中针刺与牵引治疗CSR的随机对照试验。严格按最新版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计算其效应量,进行Meta分析或描述性分析。结果 14个研究包括1 542例病例被纳入,结果显示针刺治疗CSR是安全的;针刺治疗CSR总体疗效较牵引治疗具有优效性(RR:1.20;95%CI:1.13~1.27 vs RR:1.14;95%CI:1.09~1.20)。针刺较牵引对CSR患者更具镇痛效果,且能减少复发。结论针刺较牵引治疗CSR具有优越性,但证据等级较低,结论并不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CT引导下颈椎横突后结节小针刀松解与盲法进针松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成功率及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T引导组和盲法进针组,每组45例。CT引导组采用CT引导下进针的方法,盲法进针组采用根据颈部骨性与肌肉标志定位进针的方法。2组患者进针后均进行CT扫描验证刀刃到达的部位,如未到达拟定部位,则根据CT影像调整后再次进针,再次进行CT扫描验证。最后统计2次进针的成功率及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1)CT引导组首次进针成功率为73.3%,盲法进针组为47.8%,CT引导组首次进针的成功率高于盲法进针组(P0.01);CT引导组再次进针总成功率为92.2%,盲法进针组为80.0%,CT引导组再次进针后的总成功率高于盲法进针组(P0.01)。(2)治疗1周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CT引导组的VAS评分下降更为显著,与盲法进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引导下进针,可以使针刀治疗的准确率更高、安全性更好、疗效更确切、患者的痛苦更小。  相似文献   

19.
脊髓型颈椎病的MR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MR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脊髓型颈椎病46例的MRI改变。结果:在MRI上重要改变为:椎间隙变窄,椎间盘信号减弱,受累节段椎体后缘存在信号减弱的致压物,受压颈髓弯曲、变形、向后移位,出现异常信号,这些改变直接反映受累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和骨赘形成、颈髓受压和受损程度。结论:MR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督药灸联合牵引和电针联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2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6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牵引治疗,A组患者加用督药灸治疗,B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2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的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7%和90.6%,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结束后3个月,A组患者的总积分低于B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肩疼痛、颈椎活动度、上肢麻木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A组患者的上肢麻木积分低于B组(P0.05)。治疗过程中B组有3例患者出现晕针现象,其余患者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督药灸或电针联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督药灸联合牵引可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同时可适用于惧针、晕针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