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能谱CT预测及评估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2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腺癌患者的术前能谱CT资料。分别测量增强扫描动脉期(AP)和门静脉期(PP)胃腺癌病灶碘基值(IC),并除以主动脉碘基值得到标化碘基值(nIC),同时评估胃腺癌Borrmann分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组(123/210,58.6%)和无淋巴结转移组(87/210,41.4%),采用卡方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两组间临床病理特点(TN分期,分化程度,Lauren分型等)的差异,Student’s t检验比较两组间胃癌病灶IC值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IC值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 淋巴结转移组胃腺癌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IC值和nIC值分别为14.71±6.04(100μg/ml)、24.79±7.09(100μg/ml)、0.16±0.07、0.55±0.1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12.97±5.63(100μg/ml)、18....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能谱CT动静脉期的碘含量差值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经病理确诊的胃腺癌病人104例,其中男66例、女38例,平均年龄(58.79±9.10)岁。均于术前1周内进行能谱CT检查。根据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结果将病人分为转移组(64例)和非转移组(40例)。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病人基本资料、肿瘤病理特征及能谱CT参数[肿瘤最大径,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碘浓度(IC)值和标准化碘浓度(nIC)值以及动静脉期CT差值、IC差值、nIC差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计算能谱CT参数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相应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转移组中肿瘤低分化,T3和T4分期,Bommann Ⅲ、Ⅳ型占比以及肿瘤最大径均高于非转移组(均P<0.05),2组病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Lauren分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移组的动脉期和静脉期的IC、nIC以及动静脉期IC差值、nIC差值均高于非转移组(均P<0.05);2组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以及动静脉期CT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分期(OR=4.226)、Bommann分型(OR=3.006)、肿瘤最大径(OR=3.722)、静脉期nIC(OR=4.108)、动静脉期IC差值(OR=3.992)、动静脉期nIC差值(OR=4.607)是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均P<0.05)。动静脉期nIC差值的临界值为-0.35时,敏感度(0.933)、特异度(0.837)和AUC(0.918)最高。 结论 胃癌病人术前采用能谱CT检查有利于评估淋巴结转移,其中动静脉期nIC差值对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高于静脉期nIC。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外周血双调蛋白(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是否发生脉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分别为脉管侵犯阳性(A组)与阴性(B组),淋巴结转移阳性(C组)与阴性(D组)。对比各组患者血清AREG浓度水平、CT定量参数,分析以上指标与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病理结果显示87例患者中32例为直肠癌脉管侵犯阳性,55例脉管侵犯阴性;46例淋巴结转移阳性,41例淋巴结转移阴性。t检验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无水碘密度、静脉期Eff-Z值与直肠癌脉管侵犯相关,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Eff-Z值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无水碘密度值、静脉期Eff-Z值及三者联合预测脉管侵犯的AUC分别为0.772、0.784、0.738、0.901,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Eff-Z值、两者联合预测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707、0.709、0.716。结论:血清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中静脉期无水碘密度值、静脉期Eff-Z值与直肠癌脉管侵犯相关,血清AREG水平、CT定量参数中静脉期Eff-Z值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对预测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基于胃癌病灶和淋巴结的光谱CT碘浓度(IC)值相关定量参数评估胃腺癌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病理证实的55例胃腺癌的临床资料及术前光谱CT图像。依据病理结果中所有送检淋巴结中是否有转移淋巴结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病灶组(32例)和淋巴结未转移病灶组(23例)。再以淋巴结为研究对象, 根据病理报告上记录的淋巴结的性质将纳入研究的淋巴结分为转移淋巴结组(25枚)和未转移淋巴结组(27枚)。获取动静脉期胃癌病灶及淋巴结的IC值(ICa和ICp)、标准化IC(nIC)值(nICa和nICp), 计算病灶和淋巴结的动静脉期IC和nIC值的差值?IC和?nIC, 计算淋巴结ICa与ICp的比值动脉增强分数(AEF)。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2组间定量参数的差异, 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 获得各参数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并采用Z检验比较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淋巴结转移病灶组的ICp、nICp、?IC、?nIC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病灶组(P均&l...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宝石能谱CT定量评估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患者50例,术前均行宝石能谱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记录40~140 keV各能量点下肿瘤的CT值(间隔10 keV),应用能谱CT基物质分离技术观察碘基图上动、静脉双期肿瘤碘含量(IC)及相同层面腹主动脉IC,计算双期标准化碘浓度比(NIC)、能谱曲线斜率(Slope)及静脉期碘含量降低率(ICrr).根据术后病理有无微血管侵犯将病变分为2组:微血管侵犯组(A组)和无微血管侵犯组(B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能谱参数有无差异,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参数对微血管侵犯的诊断效能.结果 50例患者能谱CT增强扫描共检出小肝癌56个,其中A组37个病灶,B组19个病灶.A组病灶动脉期IC、NIC、能谱曲线斜率及ICrr分别为(2.48±0.70) mg/mL、0.23±0.05、3.39士1.01及0.28±0.16,B组分别为(1.65士0.47) mg/mL、0.16±0.04、2.22±0.64及0.02±0.24,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病灶动脉期40~140 keV的CT值均高于B组,但仅在40~60 keV下2组C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A、B2组病灶在静脉期40~140 keV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发现动脉期IC、NIC、Slope (λHU)及ICrr诊断效能最大,AUC分别为0.85、0.87、0.87及0.83.结论 能谱CT增强扫描定量研究为术前评估小肝癌微血管侵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临床资料、能谱CT参数及影像组学特征的模型术前预测胃癌神经侵犯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80例行术前能谱CT检查的胃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神经侵犯阳性组和阴性组。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测量胃癌原发病灶能谱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从双期混合能量图像中提取214个影像组学特征,使用单因素分析及支持向量机对组学特征进行筛选;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糖类抗原199、肿瘤厚度、Lauren分型、Borrmann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能谱参数中,两组动脉期单能量值(CT60 keV~CT110 ke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门静脉期CT值、碘基值、标准化碘基值和除CT80 keV外的单能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影像组学分析选出曲线下面积最大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其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P值及...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神经侵犯等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筛选诊断脉管神经侵犯的最佳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和最佳扫描期相。方法:前瞻性将2020年6月-2021年1月在本院行双层探测器光谱CT双期扫描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直肠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分析直肠癌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光谱CT参数,包括120kVp图像(PI)、40keV虚拟单能级图像(VMI)和虚拟平扫(VNC)图像上的CT值、无水碘密度、标准化碘密度(NIC)和有效原子序数(Eff-Z)。脉管神经侵犯、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经病理检测获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动脉期和静脉期各项光谱CT参数在直肠癌不同病理特征分组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光谱CT参数对脉管神经侵犯等病理特征的诊断效能。结果:动脉期无水碘密度、NIC和Eff-Z在血管侵犯组和未侵犯组之间,以及在淋巴管侵犯组和未侵犯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侵犯组和淋巴管侵犯组的静脉期CT值40keV-VMI、无水碘密度、NIC和Eff-Z均分别高于血管未侵犯组和淋巴管未侵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Eff-Z在有和无神经侵犯组、不同分化程度组及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无水碘密度、CT值40keV-VMI、NIC和Eff-Z评价直肠癌淋巴管浸润的AUC分别为0.74、0.69、0.75和0.74,评价直肠癌血管侵犯的AUC分别为0.73、0.68、0.75和0.75;静脉期无水碘密度、CT值40keV-VMI、NIC和Eff-Z评价淋巴管浸润的AUC分别是0.68、0.68、0.75和0.74,评价直肠癌血管浸润的AUC分别是0.71、0.76、0.76、0.72。结论:光谱CT定量参数对直肠癌脉管侵犯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静脉期是反映直肠癌神经侵犯、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最佳期相,光谱CT可作为术前评估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相关因素对胃癌旁肿瘤沉积(TD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6例胃癌患者,根据病理诊断分为TDs阳性组(35例)和TDs阴性组(91例)。分析两组患者CT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对胃癌旁TDs的预测价值。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各项参数值的差异并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的诊断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像学T分期、静脉期肿瘤强化不均匀、术前CEA、病理学N分期及脉管侵犯与胃癌旁TDs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像学T分期(OR值=5.196)、病理学N分期(OR值=5.259)及脉管侵犯(OR值=3.991)是胃癌旁TDs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影像学T分期、病理学N分期及脉管侵犯预测TDs的AUC为0.682、0.721及0.731。结论:综合CT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相关因素,有助于预测胃癌旁TDs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能谱CT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肝细胞癌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且术前均行上腹部能谱CT双期扫描,分别测量肝癌病灶及同层面腹主动脉动脉期和门脉期碘基值(IC)、水基值(WC);两者相除计算病灶各期标准碘基值(NIC)、标准水基值(NWC)。术后所有标本均经组织病理学分析,并据此将患者分为微血管侵犯组及无微血管侵犯组。分别测定两组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能谱CT参数(NIC、NWC)、MVD及VEGF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两组能谱CT参数与MVD、VEGF的相关性。结果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组24例(男21例,女3例),肝细胞癌无微血管侵犯组16例(男14例,女2例)。两组MVD值分别为48.87±17.32(侵犯组)和32.62±11.85(无侵犯组),其对应动脉期标准碘基值(NIC-a)分别为0.144±0.043和0.105±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71和-3.042,P0.05)。两组VEGF、门脉期标准碘基值(NIC-v)、动脉期和门脉期标准水基值(NWC-a、NWC-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MVD与NIC-a呈中度正相关(r=0.507,P0.05)。结论能谱CT可通过反映肝细胞癌血管生成情况,为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术前双能CT区域淋巴结特征、临床病理特征对肿瘤沉积(TDs)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4例CRC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TDs阳性组、阴性组。选择肿瘤引流区域内短径最大的一枚淋巴结进行分析,测量淋巴结长径、短径、长短径比值、面积、动、静脉期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及能谱曲线斜率(λ40-100keV)。采用t/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计量资料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等级资料间的差异。将所有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连续型变量纳入逻辑回归分析,构建联合变量(Lo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单因素变量及LoP的预测效能。结果 TDs阳性组CRC患者淋巴结长径、短径、面积均大于TDs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Ds阳性组淋巴结动脉期IC、NIC、动静脉期λ40-100keV均小于TDs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CA19-9>35 ng/ml、淋巴结转移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不同EGFR表达状态的特征性增强CT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151例胃癌患者,观察病灶位置、TNM分期、组织病理学特征、脉管神经侵犯及EGFR表达的情况,测量病灶在增强CT上最大层面内强化最明显区域的CT值,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胃癌不同EGFR表达状态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性)或Mann-Whitney U检验(非正态性)比较胃癌不同EGFR表达状态之间的CT参数值差异。结果与EGFR阴性的胃癌相比,EGFR阳性的胃癌多为腺癌(P=0.025)。在增强CT表现中,EGFR阳性的胃癌比EGFR阴性的胃癌呈现更低的延迟期CT值(P=0.022),延迟期增强的CT值(P=0.011)及延迟期增强的斜率(P=0.006)。结论延迟期CT值具有评估胃癌EGFR表达状态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源能谱CT(DSCT)在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9年6月至2022年5月南通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5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先后进行DSCT扫描,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DSCT扫描对食管癌T分期、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结果 T3~4期食管癌动脉期与静脉期基物质浓度[碘浓度(IC)及标准化碘浓度(NIC)],以及能谱曲线斜率k均高于T1~2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参数动脉期及静脉期的IC、NIC及能谱曲线斜率k联合检测鉴别T3~4期与T1~2期食管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各指标单独鉴别诊断的AUC(P<0.05)。150例患者中,在食管癌DSCT扫描图像上相应标记淋巴结共347枚,手术后经病理诊断结果明确的转移淋巴结232枚,非转移淋巴结115枚;转移淋巴结的短长径比值、动脉期CT 70 kev,以及动脉期与静脉期的NIC水平均高于非转移淋巴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参数短长径比值、动脉期CT 70 kev、动脉期NIC、静脉期NIC联合检测鉴别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联合常规CT特征的列线图模型在术前预测结直肠癌肿瘤沉积(TDs)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术前接受光谱CT腹部增强扫描且经病理确诊的126例结直肠癌患者, 根据病理结果分为TDs阳性组(n=38)和TDs阴性组(n=88)。评估其常规CT特征, 包括cT分期、cN状态、静脉期强化是否均匀、瘤周脂肪浸润(PFI)、肿瘤最大径以及肿瘤位置。测量并计算病灶动脉期、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40~100 keV光谱曲线斜率(K)和动静脉期NIC差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TDs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基于光谱CT定量参数及常规CT特征的列线图模型, 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各参数及模型的预测效能, 采用DeLong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 TDs阳性组与TDs阴性组间cT分期、cN状态、静脉期强化是否均匀、PFI、静脉期NIC、静脉期NZeff、静脉期K和动静脉期NIC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 CT 能谱成像(GSI)定量评估胃癌 Lauren 分型的价值。方法对52例胃镜确诊胃癌的患者于术前行 CT GSI 增强扫描,通过 GSI Viewer 分析软件获得单能量图、碘基图,测得病灶的 CT 值、碘浓度,计算标准化碘浓度比,并与术后病理对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肠型、混合型、弥漫型胃癌的动脉期碘浓度、标化碘浓度比、40~70 keV、40~140 keV、70~140 keV 各能量区间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12.86±6.80(100μg/mL)、0.13±0.06、2.50±1.26、0.99±0.51、0.34±0.20,18.54±6.49(100μg/mL)、0.19±0.07、3.56±1.24、1.42±0.50、0.50±0.18和24.52±9.68(100μg/mL)、0.24±0.09、4.73±1.76、1.90±0.73、0.68±0.29。其中,肠型胃癌的各组数值均明显低于弥漫型胃癌,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肠型-混合型、混合型-弥漫型两两比较,除肠型-混合型碘浓度比 P 值为0.037,其余各指标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结论GSI 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比有助于术前评估胃癌的 Lauren 分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光谱CT多参数成像术前预测结肠癌神经侵犯(PNI)及脉管侵犯(LVI)状态的价值。方法:搜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光谱CT扫描并经术后病理确诊为结肠癌的6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术后病理中PNI/LVI的状态分为阳性组(29例)和阴性组(35例)。测量光谱CT动脉期、静脉期40 keV、90 keV单能级图像上病灶的CT值(CT40keV、CT90keV)、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有效原子序数(Zeff)及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并计算光谱曲线斜率λ。比较两组间各光谱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及最佳阈值,以评估各参数的预测效能。结果:结肠癌PNI/LVI阳性组的动脉期和静脉期光谱CT定量参数CT40keV、IC、NIC、Zeff、NZeff及λ均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双能量CT定量参数与T1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双能量CT的肺癌患者49例,所有患者均行胸部增强扫描。分别测量动脉期、静脉期病灶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和能谱曲线斜率(λHU),并记录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PD-L1表达情况。搜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TNM分期、病理类型、CT形态学特征等临床、病理和影像资料。以PD-L1 TPS≥1%为截断点,将TPS≥1%的病灶归为PD-L1阳性组[PD-L1(+)];将TPS<1%的病灶归为阴性组[PD-L1(-)]。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非参数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 test)比较PD-L1(-)组和PD-L1(+)组之间的临床、病理及双能量CT形态学特征及定量参数。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诊断价值的参数,并生成诊断PD-L1阳性的联合变量。最后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双能量CT定量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分析上述参数的诊断效...  相似文献   

17.
王学东  刘爱连  田士峰 《放射学实践》2021,36(11):1408-1413
【摘要】目的:探讨单源双能CT能谱成像定量参数评估T2及T3期胃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行单源双能CT三期增强能谱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腺癌的影像资料。由两名观察者分别在互不知晓病理分期的情况下在三期增强单能量图像上进行感兴趣区的勾画,感兴趣区为最大层面的上下三个层面,得到的数据以EXCEL表格输出。统计增强后各期40~70keV下单能量CT值、碘浓度(IC)值,并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值。取三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统计学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两位观察者测量各期各参数结果的一致性;根据正态分布与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病灶各期各参数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有鉴别价值的参数对两者鉴别诊断的效能。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联合单能量CT值和NIC值,并获得对两组及鉴别诊断的效能。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静脉期40~70keV下单能量的CT值、IC值和NIC值在T3期胃癌均大于T2期胃癌(P<0.05)。诊断T3期胃癌的AUC分别是0.744、0.734、0.729、0.712、0.714、0.807。其中NIC的AUC最高,以NIC≥0.42时,敏感度为61.9%,特异度89.5%。动脉期和延迟期40~70keV下单能量的CT值、IC值、NIC值在T2与T3胃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静脉期40keV CT值和 NIC值后AUC为0.822,高于部分单一参数的效能。提示联合40keV单能量CT值与NIC值可以提高诊断效能。结论:静脉期40~70keV下单能量的CT值、IC值、NIC值可以进行T2期和T3期胃癌的鉴别诊断。应用能谱参数进行联合诊断可以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Revolution CT灌注成像对胃癌Lauren分型及预后相关因子的术前定量评估价值。方法:收集经胃镜活检确诊为胃癌的患者52例,行CT灌注扫描,获取术前CT灌注参数及术后病理资料。按照Lauren分型将入组病例分为肠型组、弥漫型组及混合型组,按照HER2及EGFR表达情况分别分为HER2阳性组、HER2阴性组及EGFR表达0组、1+组、2+组、3+组。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CT灌注参数差别在Lauren分型,HER2和EGFR不同表达之间的差别。并绘制混合型胃癌和HER2阳性的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相关CT灌注参数的诊断效能并得出诊断的最佳界值。结果:PS及BV在胃癌Lauren分型中混合型的数值高于肠型及弥漫型(P<0.05)。其中PS预测胃癌患者的Lauren分型中混合型的诊断效能最好,曲线下面积(AUC)可达0.962,以 45.23mL/100g/min为界值点,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 94.7%、93.9%。BV及PS在HER2阴性组及阳性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V及PS诊断HER2阳性胃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2及0.735。CT灌注参数在不同EGFR表达胃癌中差别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对胃癌术前Lauren分型中混合型进行较准确的定量的评价,且对于胃癌相关预后指标HER2有一定的定量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IVIM-DWI)术前预测胃腺癌脉管侵犯的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5月,前瞻性搜集行根治性胃切除的胃腺癌患者的术前MRI资料,包括IVIM和DWI。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无脉管侵犯组。测量胃癌病灶的厚度、ADC和IVIM-DWI参数(D、D*、f)值,采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连续变量的差异,采用逻辑回归分析筛选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各参数鉴别脉管侵犯状态的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参数预测效能的差异。结果:共纳入73例胃癌手术患者,其中49例有脉管侵犯(67.12%)。有脉管侵犯组的肿瘤处胃壁厚度大于无脉管侵犯组,而ADC、D和f值均低于无脉管侵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D*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肿瘤处胃壁厚度及ADC、D和f值均能有效预测脉管侵犯状态,AUC分别为0.821、0.686、0.792和0.727(P均<0.05)。肿瘤处胃壁厚度[OR:1.302(1.098~1.543)]和f[OR:686.801(6.126~77004.267)]是预测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两者进行诊断时,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97、81.63%和91.67%,其AUC显著高于ADC和f(Delong检验,P均<0.05),但与D和肿瘤处胃壁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052)。结论:IVIM-DWI定量参数及肿瘤处胃壁厚度均能在术前有效预测胃癌脉管侵犯情况,尤其是肿瘤处胃壁厚度和f是胃癌患者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诊断可提高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能谱定量参数对Lauren弥漫型与肠型胃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搜集胃镜提示胃癌、术前行双源CT能谱增强扫描、术后病理确诊为Lauren弥漫型或肠型胃癌的患者61例,另搜集胃镜及能谱CT增强扫描均正常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测量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ANIC、VNIC)及动、静脉期能谱曲线40~70keV区间的斜率(λa、λv),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NIC、VNIC、λa、λv在弥漫型胃癌组、肠型胃癌组及对照组间的差异,并绘制以上参数鉴别诊断弥漫型与肠型胃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弥漫型胃癌组、肠型胃癌组、对照组的ANIC值分别为(21.4±2.22)%、(20.22±1.64)%、(18.96±1.76)%,VNIC值分别为(58.31±3.49)%、(55.40±3.70)%、(52.71±3.73)%,λa分别为-3.15±0.23、-3.01±0.22、-2.65±0.20,λv分别为-3.62±0.23、-3.37±0.22、-2.85±0.20,以上参数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参数ANIC、VNIC、λa、λv鉴别诊断弥漫型与肠型胃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7、0.722、0.674、0.765;联合VNIC和λv鉴别诊断弥漫型与肠型胃癌的AUC为0.821,敏感度为0.750,特异度为0.758。 结论:双源CT能谱参数在鉴别诊断Lauren弥漫型与肠型胃癌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