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房颤动(房颤)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调查数据显示,我国30 ~ 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1].血栓栓塞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是最常见的表现类型.房颤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罹患房颤可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2].而房颤所致的卒中致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很高[3],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严重经济负担.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抗凝治疗在房颤卒中预防中占有重要地位,合理应用抗凝药物可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并得到国内外众多权威指南的广泛推荐[4-6].然而目前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显著不足[1],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需定期监测凝血相关指标和调整剂量,且与多种药物和(或)食物存在相互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卒中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为房颤)的主要并发症。心力衰竭、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及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与房颤患者卒中的风险相关,此外,临床上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也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相关。筛选房颤患者并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方法评估其卒中的危险性,无论是对于抗凝治疗预防卒中事件,还是对于减少抗凝治疗引起的出血风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卒中是房颤严重并发症之一。终末期肾脏病(ESRD)与房颤有共同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报道,ESRD可通过改变多种生理机制增加房颤患者的卒中及出血风险,并与远期预后相关。抗凝治疗作为房颤患者卒中的一级及二级预防可使患者获益,但如何准确细致地评估房颤伴ESRD患者抗凝治疗的获益和风险仍不明确,多项评价房颤伴ESRD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实验结果不尽相同。本文就ESRD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卒中与出血事件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0~3.0,使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明显降低,但目前仍只有少数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有研究显示房颤患者是否接受抗凝治疗受年龄临床并存疾病、出血风险、治疗策略(节律控制或心率控制)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回顾性调查305例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状况并分析其预测因素,为房颤抗凝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是人群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其血栓栓塞等并发症明显升高致残率和病死率。近 年来, 国内外房颤诊治指南已经将抗凝治疗置于房颤治疗策略的首位。随着抗凝治疗理念的逐渐深入, 房颤血栓栓 塞的危险分层、抗凝治疗出血风险的评估和抗凝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日益受到重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为 房颤患者卒中预防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老年患者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患病率高,房颤相关卒中致死、致残率高。临床实践中,老年房颤患者抗凝应 用普遍不足,但年龄本身并不是抗凝禁忌,对老年房颤患者应兼顾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合理选择抗栓药物。  相似文献   


7.
CHADS2评分指导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可使各年龄段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5倍[1].相比安慰剂和阿司匹林治疗,抗凝治疗可以使房颤患者年卒中发生率分别减少近2/3和3/5,但抗凝治疗却增加了患者出血的风险[2,3],鉴于抗凝的利弊,如何评估房颤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就显得极为重要.CHADS2评分是众多评价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运用最广泛的一种.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对心源性卒中患者药物治疗中也推荐使用这一评分.现将CHADS2评分提出、应用价值、评分缺陷及其相关改良等研究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抗凝治疗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中起关键作用。荟萃分析结果提示,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与华法林相比风险获益比更佳,卒中风险、颅内出血风险及死亡率均显著降低。不同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分子机制差异可能显著影响药物在特定人群如老年人、肾功能不全人群中的作用,临床医师应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平衡血栓和出血风险,尽可能达到最佳的风险获益平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 在肝硬化患者中, 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心房颤动是慢性、长期抗凝治疗最常见的适应证, 抗凝治疗对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有明确作用。肝硬化合并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时, 由于肝硬化凝血功能障碍, 其出血及栓塞风险明显增高。同时此类患者在使用目前批准的抗凝药物时, 均会经肝脏不同程度地代谢与消除。使得抗凝治疗更加复杂。现对肝硬化合并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风险与获益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 以期为此类患者抗凝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治疗的效果与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高龄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华法林可以显著降低房颤病人卒中风险,预防血栓形成,但同时亦会增加出血风险。在对房颤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前,应对其卒中及出血风险进行慎重、严格的评估,并且在华法林抗凝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值,及时调整剂量。在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群体中,亦应对卒中高危患者进行术后长期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人口的普遍老龄化,人群中房颤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预计到2050年房颤患病人口将在目前患病人数水平上增加一倍。而对于房颤患者,卒中的预防是房颤治疗的首要目标。据统计,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约为窦性心律失常人群的5倍。目前,对于房颤患者的卒中治疗预防主要是应用口服抗凝药物。最新研究表明,左心耳封堵术对于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有着显著疗效。本文将综述左心耳封堵术对于房颤患者防治卒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抗凝对于房颤治疗意义重大,也是卒中防治的关键措施,华法林是临床常用抗凝药物。近期,美国奎斯特诊断研究室Dlott博士等首次对房颤患者的院外常规抗凝治疗进行了评估,研究者认为,持续使用抗凝药物对于房颤患者院外抗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于2014年2月3日在线发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2004年所发表的数据,我国30~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约5%)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预防卒中的新发与复发应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对于发生卒中风险增高的患者,合理应用抗凝药物有助于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然而在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未得到抗凝治疗。进一步增强对房颤及其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加强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卒中)的预防,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进而减轻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多种口服抗凝药物已经或即将应用于临床,如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为规范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降低缺血性卒中等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心律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心律失常联盟(中国)组织国内专家制定了此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14.
<正>卒中是心房颤动(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最危险而严重的并发症。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改善预后,因而成为房颤治疗的核心策略之一。在抗凝药物的选择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药(达比加群酯)和Ⅹa因子抑制药(阿哌沙  相似文献   

15.
房颤患者较非房颤患者卒中的风险高5倍,卒中中高风险的房颤患者长期有效的抗凝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阐述了维生素K拮抗剂与直接口服抗凝剂的药物特点及其优点与不足,并比较了房颤患者卒中预防中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与直接口服抗凝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从而为患者选择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还是转为直接口服抗凝剂治疗提供一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方案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冠心病病情的多变性、复杂性以及治疗方式的多样性,加之心房颤动(房颤)的卒中风险、患者的出血风险均因人而异,冠心痛合并房颤的抗凝策略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细化为各种不同的临床情况予以分别对待,可能涉及一至多重抗凝方案.本文结合两项最新发布的房颤治疗指南(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房颤指南及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房颤指南)、一项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房颤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及新近的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分别阐述各种冠心病情况合并房颤时的抗凝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正>心源性脑栓塞约占首发缺血性卒中的25%,其栓子来源最常见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房颤引发的卒中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且致残率和致死率均高于其他类型的卒中。研究显示,对于卒中高危风险的患者,抗凝治疗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房颤相关卒中的再发风险[1],因此早期识别这一类患者并给予有效的抗凝治疗,对于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既往人们对于房颤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治疗可明显减少血栓栓塞事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与华法林相比,NOAC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在特殊群体中。导管消融围术期推荐不间断抗凝治疗,术后是否继续长期抗凝尚有一定的争议性。当房颤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等疾病时,应根据血栓风险、出血风险、神经功能个体化调整抗凝方案。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罹患卒中后开始抗凝治疗的时间及对于老年房颤患者是否给予抗凝治疗,一直是存有争议的问题。本文报道1例非瓣膜性房颤的老年卒中患者急性期抗凝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出血性转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房颤)显著增加卒中风险,抗凝治疗是房颤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比例仍然很低,尤其是高龄老年人。该文在新近发表文献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包括超高龄在内的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净获益;同时强调了与相对年轻的房颤患者相比,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在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中同样具有优势;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