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的变化及普伐他汀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1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药物干预组(A组)和非药物干预组(B组),A组给予普伐他汀(20mg/天)口服;B组采用物理治疗,如控制饮食减轻体重等,治疗12周及24周后,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及血脂的改变。结果:普伐他汀在治疗12周时,TC、LDL-C也有明显下降,但IMT未见明显缩小。治疗24周后,患者颈动脉MIT斑块面积和易损斑块比率均明显改善(P<0.05),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较长时期服用20mg/天普伐他汀,可在降低血脂的同时有效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变化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01-2023-09确诊的NAFLD患者131例,根据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无斑块组(n=59)和斑块组(n=72),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9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对象血清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FGF21水平并比较组间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FGF21与NAFL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患者UA、TC、TG、LDL-C、sdLDL-C和FGF21水平均升高,HDL-C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与无斑块组比较,斑块组LDL-C、sdLDL-C和FGF21升高(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充分调整协变量后,血清FGF21升高与NAFL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呈正相关。结论:血清F...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黄芪汤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临床疗效、炎性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联合组(黄芪汤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和基础组(负压封闭引流术),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基础组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RP、TNF-α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呈明显下降趋势,且联合组上述指标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基础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WF和ET-1均明显低于术前,NO明显高于术前,联合组上述指标变化程度明显大于基础组(P<0.05)。结论黄芪汤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能够提升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刘菊  梅群超  黄婷 《微循环学杂志》2011,21(3):57-59,89,9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40例)和非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组每晚顿服阿托伐他汀片10mg,对照组每晚服用一片安慰剂,两组的疗程均为24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24周时患者血脂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通过彩超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大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治疗组患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颈动脉斑块大小和CI MT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治疗24周时效果更显著(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具有降脂和抗炎作用,并降低CI MT,减少颈动脉斑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Ne-羧甲基赖氨酸(CM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84例,进行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根据所评估血管是否发生钙化将其分为钙化组和无钙化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检测血清CML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影响因素和血清CM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患者53例,无钙化患者31例。钙化组年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CML水平均高于无钙化组(P <0. 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无钙化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冠心病病程、血清CML水平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程、冠心病病程、血清CML水平,其中血清CML水平异常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158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示有无斑块形成将患者分为斑块组(92例)和无斑块组(66例).统计所有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等一般资料.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因素.结果: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吸烟史,饮酒史,IMT是影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单因素(P<0.05).年龄、高血压病史、高血糖病史、吸烟史以及IMT是影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评估颈动脉部超声相关参数,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BYHWD)促进内皮祖细胞(EPCs)修复损伤血管内皮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以补阳还五汤灌胃及EPCs尾静脉输注作用于内皮损伤的模型大鼠,从血管内皮的形态、功能和EPCs归巢等方面评价内皮损伤修复情况;从血管内环境改善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4相关蛋白表达了解该方促进EPCs修复受损血管的机制。结果:与单用EPCs组和单用BYHWD组比较,BYHWD联合EPCs组内膜厚度明显减少,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血钙含量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此外,BYHWD联合EPCs组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及血管SDF-1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结论:补阳还五汤能促进EPCs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内环境以及促进EPCs的归巢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痴呆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80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纳入血管性痴呆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并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血管性痴呆组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Hcy升高,并且随着血浆Hcy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olyethylene glycol interferon alpha 2a,PEG-IFN α-2a)、辛伐他汀和利巴韦林联合用药对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CHC)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表达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240例慢性丙型肝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药治疗治疗组(PEG-IFN α-2a组、辛伐他汀组和利巴韦林组各60例)和联合用药治疗组(60例)四组,分析比较治疗48周后患者的血脂水平及炎性因子表达.结果 治疗前,四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和炎性因子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和丙二醛(methane dicarboxylic aldehyde,MDA)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则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用药组的各项指标水平显著优于单药治疗组(P<0.05).结论 PEG-IFN α-2a、辛伐他汀和利巴韦林均能有效降低CHC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和炎性因子表达,且三者联合治疗的疗效更佳,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以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医院收治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5),对照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神经功能损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及中国卒中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炎性因子以及神经功能损伤评分、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T-1、TXB2明显低于对照组,N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炎性因子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6.67%vs 15.00%),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可以有效修复血管内皮功能,下调炎性因子水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脑反射联合普罗布考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血对氧磷酶1(PON1)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入我院就诊的具备脑血管缺血表现症状且颈动脉可见斑块形成的患者共214例,依照干预治疗方案的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n=102)和对照组(n=112)。对照组采用普罗布考药物治疗方式,联合治疗组采用脑反射联合普罗布考疗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状态等指标差异,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GDF15及PON1指标、血脂指标、神经功能评分(NIHSS)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血清GDF15及PON1指标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斑块稳定患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IMT值、斑块数量及面积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各指标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治疗后两组血清GDF15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血清PON1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  相似文献   

12.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对血脂和雌二醇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血脂和雌二醇(E2)代谢的变化。方法:49例冠心病患者服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两个月,应用酶法检测治疗前后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均相酶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雌二醇(E2)。结果:治疗后TC、LDL-C、ApoB降低,ApoA1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G、HDL-C、E2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有助于改善血脂代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水平与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性。方法:106例RA患者,分为活动组(83例)和缓解组(23例),55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采用ELISA检测各组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血管内皮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各组血清ANCA阳性率。比较各组上述指标水平差异,分析两组RA患者炎性因子水平、ANCA阳性率与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结果:RA活动组IL-6、TNF-α、vWF、sICAM-1、sVCAM-1血清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RA缓解组IL-6、vWF水平均低于RA活动组(P<0.05),但vWF、sVCAM-1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RA患者IL-6、IL-1β、IL-17与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RA患者活动组ANCA阳性率为32.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NCA阳性患者vWF水平高于ANCA阴性患者(P<0.05)。结论:RA活动期患者存在较明显血管内皮损伤,这种损伤与高水平的炎性因子及ANCA阳性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内新生微血管超声造影(CEUS)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或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诊断的心绞痛患者111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n=53)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n=58),平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EUS检查后,采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分析两组斑块数量、类型,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等级评分和Crous积分,以及斑块达峰时间、最大峰值强度比、曲线下面积,同时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统计学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结果:UA组发现斑块187个,SA组176个,均以软斑块为主,两组不同类型斑块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斑块发生部位主要在颈动脉分叉处。UA组较SA组的软斑内新生微血管等级评分和Crous积分、最大峰值强度比升高,曲线下面积增大,达峰时间缩短;UA组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CAS斑块内新生血管等级评分等特征性改变,可为心绞痛的筛选类型鉴别及据此早期干预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背景: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基因表达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补阳还五汤具有改变血液流变学的性质、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的功效。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治疗作用,并在分子水平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高脂饮食加维生素D3诱导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32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摸球法均分为4组干预:补阳还五汤组、川芎嗪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血脂水平及主动脉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造模成功率为92%。各组血脂水平比较:补阳还五汤组指标接近正常,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各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表达比较:正常对照组无表达,补阳还五汤组显著低于模型组和川芎嗪组。说明益气活血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可以下调主动脉组织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的表达,降低血脂,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主动脉组织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的表达有关。关键词:补阳还五汤;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细胞黏附分子;川芎嗪;大鼠模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5.02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微循环及颈动脉斑块进展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127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3例患者口服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 Qd),观察组64例患者口服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 Qd).3 m后采用氧化酶法检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三酰甘油(Three acyl glycerin,TG)水平;采用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h)、血浆比黏度(Plasma specific viscosity,Np)、全血低切黏度(Whole blood has low shear viscosity,Nbl)、全血高切黏度(High shear viscosity of whole blood,Nbh)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Thickness of endomedia,IMT);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TC、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Fh、Np、Nbl、Nb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动脉IMT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下调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水平,改善血管微循环,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安全性较高,其效果优于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17.
背景:近年研究证明,补阳还五汤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炎、抗氧化应激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尤其是对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后再狭窄形成过程有何影响,目前很少见报道。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狭窄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兔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药物组给予高脂饮食。饲养2周后,模型组、药物组行髂动脉内膜剥脱术,对照组兔行假手术对照,药物组术后饲料中添加加味补阳还五汤药颗粒2mL/(kg·d),对照组及模型组喂食同前。4周后光镜观察兔髂动脉内膜的损伤情况,并检测血脂水平、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对照组髂动脉内膜薄且结构完整,无动脉硬化斑块;模型组内膜增厚,管腔明显狭窄,可见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药物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减小,管腔狭窄程度较轻。药物组兔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二醛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果说明加味补阳还五汤具有较好的防止家兔球囊扩张损伤髂动脉所致的管腔狭窄及抗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应激、调节脂质代谢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超声确定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HD)患者左心室功能、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同时测定血脂的变化。方法: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02例老年CAHD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56例,并选取25例同期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A组为常规治疗,B组为常规治疗加连续8周口服瑞舒伐他汀(20 mg/d)。超声检测对入选对象的治疗前、治疗1、2、4和8周后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高峰充盈率(LVPFR)、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EDD),同时于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用酶法测定研究对象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统计分析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比较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前A组和B组的左心室功能(LVEF和LVPFR)和内皮舒张功能(EDD和NEDD)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而血脂水平则显著升高(P0.01),但A组和B组之间各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和8周后,A、B两组的LVEF和LVPFR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但B组较A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2、4和8周后,A、B两组的EDD和NEDD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但B组均较治疗前提高更明显(P0.05)。老年CAHD患者的EDD、NEDD和LVEF均呈正相关(r=0.764,0.782;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和8周后,两组血脂水平均下降,但B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指标EDD升高与血脂TC、TG和HDLC降低之间呈负相关(r=-0.376,-0.412,-0.398;P0.05)。结论:老年CAHD患者血脂水平升高伴有左心室和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变,口服瑞舒伐他汀(20 mg/d)可改善这些功能并降低血脂。用瑞舒伐他汀改善老年CAHD患者左心血管功能和降低血脂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明确同型半胱氨酸(Hcy)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否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Hcy、LDL-C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采用生化法测定200例患者血清Hcy、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LDL-C、血尿酸(UA)、血糖(GLU)等指标.以高频超声确定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有无,依斑块的有无分为无斑块组102例,斑块组98例,对比两组间Hcy、血脂、血尿酸、年龄、收缩压等的差异以及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的比例在两组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分析方法确定患者颈动脉发生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间Hcy(14.8±5.3 vs 18.3±6.2μmol/L,P<0.01)和LDL-C(2.92±0.71 vs 3.19 ±0.89 mmol/L,P<0.05)存在明显的差异;UA(310.6 ±82.7 vs 339.3 ±89.3.μmol/L,P<0.05)、吸烟的比例(17.6% vs 33.7%,P<0.05)、收缩压(157.6±19.6 vs169.1±62.8mmHg,P<0.05)在两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而其它因素,包括年龄、性别、HDL-C、TG、TC在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和LDL-C是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的相对危险度(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471(1.039 ~1.503)和1.861(1.105 ~1.976).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高通量透析(High Flux Hemodialysis,HFHD)与间断性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ltration,HDF)两种治疗模式对尿毒症毒素清除及Dickkopf相关蛋白1(Dickkopf Related Protein 1,DKK1)、可溶性Klotho蛋白(sKlotho)表达的影响,探寻更高效的血液净化模式。方法:将92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6例。A组接受间断性血液透析滤过治疗;B组接受高通量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尿毒症毒素、炎性因子指标、DKK1蛋白和sKlotho蛋白的水平,治疗后的血管钙化分级,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的异同。结果:透析治疗前,两组患者毒素和炎性因子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经6m治疗后,两组患者尿毒症毒素和炎性因子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且B组的血磷、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血β2微球蛋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白介素-6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P<0.05)。透析前,两组患者DKK1蛋白、sKlotho蛋白水平无显著(P>0.05);透析后两组DKK1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sKlotho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并且B组的DKK1蛋白水平显著低于A组,sKlotho蛋白水平则显著高于组A(P<0.05)。B组的血管钙化严重程度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高通量透析在清除中大分子尿毒症毒素、降低炎性因子指标和改善微炎症状态(MIS)、降低血管钙化程度方面均优于间断性血液透析滤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是一种更高效的透析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