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在导致呼吸系统等多器官病变的同时, 会引起眼底病变, 危害视功能。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的发生与视网膜毛细血管缺血、血栓形成以及免疫炎症反应有关。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的类型主要包括棉绒斑与视网膜微出血、视网膜血管阻塞、急性旁中心中层黄斑病变、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葡萄膜炎以及内源性眼内炎。现根据文献报道及临床观察实践, 总结分析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的临床特征, 同时分享对其诊断与治疗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眼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光密度(ORR)改变及其与视网膜血流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NPDR患者63例63只眼(NPDR组)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39例39只眼, 女性24例24只眼;年龄60 (52, 68)岁。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66名66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 男性40名40只眼, 女性26名26只眼;年龄58 (52, 67)岁。所有患眼均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OCT检查:采用Image J软件计算ORR, 包括椭圆体带(EZ)、光感受器外节(OS)、光感受器内节(IS)、外核层(ONL)光密度。采样位点为水平、垂直扫描黄斑中心凹以及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分别距离黄斑中心凹500 μm(鼻侧500、颞侧500、上方500、下方500 )、1 000 μm(鼻侧1 000、颞侧1 000、上方1 000、下方1 000)、2 000 μm(鼻侧2 000、颞侧2 000、上方S2 000、下方2 000)区域。黄斑区OC...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 早诊断和早治疗对提高DR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脉络膜血管指数(CVI)是脉络膜管腔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值, 可以反映脉络膜结构及血流的情况, 被用于各种眼部疾病脉络膜情况的评估。CVI在DR的预测、早期干预、病情评估、预后判断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CVI与光感受器之间的联系仍有待深入研究, 甚至可将CVI作为光感受器健康和视力预后的预测性指标。此外, 脉络膜不同层次的CVI研究受限于分层的准确性及测量的可重复性, 人工智能等技术可能为此提供解决方案。相信未来通过更加完善的研究及人工智能的助力, CVI的内涵可进一步丰富, 对DR机制的阐述以及服务于临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分析学龄期儿童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和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2022年5~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学龄期儿童182名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95名, 女性87名;年龄6~12岁;等效球镜度(SE)+0.50~-6.00 D。根据右眼SE将受检者分为正视眼组(+0.50≤SE<-0.50 D)、低度近视眼组(-0.50≤SE<-3.00 D)、中度近视眼组(-3.00≤SE≤-6.00 D), 分别为54、71、57例。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仪对右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 分别为直径1 mm的中心凹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测量黄斑区6 mm范围内不同分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VP)、深层毛细血管丛(DVP)血流密度和视网膜厚度。单因素线性回归、多重线性回归、平滑曲线拟合、阈值效应分析黄斑不同分区SVP、DVP、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的相关性。结果正视眼组、低度近视眼组、中度近视眼组受检眼中心凹区、内环区...  相似文献   

5.
棉绒斑(cotton wool spots), 一种视网膜浅表的缺血性体征, 曾被称为"软性视网膜渗出"、"轴浆流阻塞"。近年在教科书将其定义为视网膜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阻塞导致的神经纤维层缺血性梗死, 归属于视网膜动脉阻塞范畴。看似一目了然的一个浅表体征, 却经历了百年的认知过程, 迄今对其出现的背景、性质和预示的意义仍存在争议。尤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 棉绒斑属于"哨兵病变"(sentinel lesions), 或许无关乎DR的严重程度与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患者的眼底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22年12月20日至2023年1月3日于我院就诊的COVID-19相关AMN患者6例(12眼)作为研究对象;综合患者的眼底彩照、近红外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OCT和OCTA检查结果,分析COVID-19相关AMN患者的眼底影像学特征。结果 6例患者感染COVID-19后均出现高热,发热后2~4(2.8±0.7)d出现单眼或双眼中心或旁中心暗点,或伴有视力下降。眼底彩照检查结果显示:眼底正常4眼,黄斑区色素紊乱呈楔形病灶1眼,黄斑区反光消失且局部变暗7眼。近红外眼底照相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均表现为黄斑周边局灶性弱反射病灶,其中7眼弱反射病灶位于黄斑中心凹,5眼位于黄斑中心凹偏鼻侧。FFA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视网膜未见异常荧光。O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外核层及外丛状层出现点片状高反射病灶,局部椭圆体带缺损、连续性中断。OCTA检查结果显示:2眼出现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降低,enface OCT显示对应位置呈高反射。结论 COVID...  相似文献   

7.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是一种用于眼部血管成像的新技术, 现已广泛应用于视网膜、脉络膜以及视神经的血管成像。它既可以提供视网膜血管的形态信息, 又可以提供眼底血管密度的定量测量。OCTA测量参数包括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网(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 SCP)密度、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网(deep capillary plexus, DCP)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 FAZ)面积等。视网膜微血管系统是维持视功能的重要基础, 视网膜血管密度是衡量视网膜微血管循环状态的指标。黄斑区SCP密度、DCP密度以及FAZ面积与许多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如视网膜阻塞性疾病、黄斑裂孔、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应用OCTA观察眼底血流的早期改变以及探讨相关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11-16)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缺血指数(ISI)定量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图像中不同区域视网膜缺血情况, 并分析其与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 纳入2017年9月至2020年10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初诊为DR的患者79例79眼, 其中男44例44眼, 女35例35眼;年龄31~73岁, 平均(55.95±8.80)岁, 所有患者均行UWFA检查及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根据黄斑区OCT图像将患者分为DME组37眼和无DME组42眼。将UWFA检查中期图像分为后极部、中周部、远周部并计算各区域内ISI。应用OCT设备自带软件自动计算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DME组视网膜各区域ISI与CMT的相关性。结果所有DR患眼全视网膜、后极部、中周部、远周部ISI分别为2.460(0.603, 5.640)%、2.670(1.062, 9.574)%、1.382(0.245, 4.378)%和0.000(0.000, 1.262)%, 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07, ...  相似文献   

9.
16岁女性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生双眼视力急剧下降伴眼前黑影5 d。进行眼部检查评估, 相干光层析成像术的结构平面成像显示指向黄斑中心凹的低反射楔形病灶, B扫描图像可见视网膜外核层及光感受器层的局限性高反射条带, 椭圆体带不连续。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 诊断为双眼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AI)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在医学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眼科诊疗过程中产生大量影像学资料, 而AI在图像识别方面具有极大优势, 将AI应用于眼科影像已逐渐成为眼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 已有大量研究报道AI技术成功应用于眼科疾病的诊断、分型、分期、治疗途径和治疗效果随访跟踪, 如闭角型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此外,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将AI技术应用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识别、判读, 进而诊断眼科疾病, 同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本文就目前AI结合OCT和OCTA图像在眼前节疾病、眼底疾病等眼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分析恒定性外斜视(XT)和间歇性外斜视(IXT)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及厚度特征。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患者72例(144眼), 其中XT 25例(50眼)作为XT组、IXT 22例(44眼)作为IXT组, 正常对照组25例(50眼)。通过OCTA测量黄斑区3 mm×3 mm范围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内外层视网膜厚度。各参数组内(研究眼和对侧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方差分析, 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密度和厚度各参数之间以及与斜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XT组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均低于对侧眼(t=-2.10, P=0.047;t=-2.28, P=0.032), 旁中心凹上方和下方区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对侧眼(t=-2.26, P=0.033;t=-2.43, P=0.023);IXT组两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总体比较发现研究眼总SC...  相似文献   

12.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劈裂(MRS)、黄斑裂孔(MH)及黄斑部视网膜脱离(MD)等多种病理改变的总称。近年来,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根据外层MRS累及的部位和范围、MTM与后巩膜葡萄肿的关系以及是否发生MH、MD等提出的新的MTM分级方法, 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 可有效评估病情及预后。MTM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内界膜牵拉及后巩膜葡萄肿产生的垂直及切线方向的牵引力有关。在MTM的自然病程中, 多数MRS的形态和视功能保持稳定, 劈裂的进展与劈裂的严重程度以及外层视网膜微结构的损害有关。处于进展期、视力明显受损的MTM可行手术治疗, 玻璃体切割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对于发生MH和/或MD的MTM可选择黄斑扣带术或联合手术, 对于合并长眼轴、后巩膜葡萄肿及玻璃体切割术效果不佳的MTM可选择后巩膜加固术, 以达到解除内外向牵引力、复位视网膜的目的, 手术效果也与多种因素有关。酶促玻璃体溶解、巩膜交联技术等也为治疗MTM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MTM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进行归类总结, 以指导诊疗。  相似文献   

13.
视网膜的微循环改变与青光眼密切相关。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检查, 可同时提供视网膜以及其血管信息, 对视网膜各层微循环的检测效果良好, 近年被运用到青光眼的研究和监测中。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 因而在青光眼评估中尤为重要。OCTA对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评估主要在视盘旁区和黄斑区。青光眼患者视盘旁区全层和RPC血管密度显著下降, 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以及视野缺损均匹配, 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黄斑区则呈现血管密度下降, 无血管区面积显著增大的趋势。对比不同类型和阶段的青光眼, 晚期青光眼以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OCTA改变更显著。OCTA结果可受到高度近视和眼压变化的影响, 视盘旁区的OCTA改变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更高。总体来看, OCTA可以为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评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从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表现以及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图像改变, 包括青光眼视盘旁区微循环OCTA改变、黄斑区微循环OCTA改变、OCTA评估青光眼黄斑区与视盘旁区微循环的影响因素及诊断价值比较几个方面就OCTA对青光眼视网膜微循...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网状黄斑病变(RMD)患眼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的特征和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2019年2至9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者资料, 连续纳入至少1只眼确诊为早中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31例(54只眼)为AMD组, 连续纳入至少1只眼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图像存在视网膜下疣样沉积物者33例(62只眼)为RMD组, 同期连续纳入50~83岁的双眼眼底正常志愿者32例(64只眼)作为健康对照组(HC组)。应用谱域OCT检查并分析各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F)和黄斑中心凹颞侧(T)、鼻侧(N)、上方(S)和下方(I)2 mm的外层视网膜(ORL)、内层视网膜(IRL)、脉络膜的厚度特征, 分析RMD黄斑区ORL厚度与脉络膜厚度、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的相关性。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χ2检验、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 RMD组黄斑区F、T、S、I位点ORL厚度相较于AMD组和HC组明显变薄, 以F位点最为明显[RMD组、AMD组和HC组分别为(90.27±8.93)、(98.04±11....  相似文献   

15.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可分层获取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图像, 评估视盘和黄斑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血管形态及血流灌注情况, 为视神经疾病的描述和量化、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的开发和评价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近年来, OCTA在神经眼科的疾病诊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OCTA可辅助诊断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特发性颅内高压所致的视盘水肿等疾病, 并在一定程度评估患眼视功能。OCTA对视盘及黄斑区的血管形态和定量分析对于各种病因所致视盘肿胀和不同类型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可能具有鉴别价值, 并有利于进一步探讨视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本文综述了OCTA在视神经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最新进展及局限性。目前, OCTA在神经眼科中尚未进入有意义的临床应用阶段, 但今后会有更多有意义的研究和发现, OCTA在神经眼科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16.
高度近视是一种全球范围内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疾病, 发病率高, 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同时也是导致患者视力严重损害甚至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 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提出的新分级方法, 可有效评估患者病情变化, 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除此之外, 内界膜剥除方式的改良、黄斑扣带材料的革新等在传统内外路手术的基础上为MTM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治疗方式如激光后玻璃体牵引松解、酶促玻璃体溶解、后巩膜交联等也开始受到关注, 通过联合人工智能技术、3D打印技术以及玻璃体切除设备的改良, 未来有望为MTM患者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相关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AMN)的神经眼科特征。

方法:纳入2022-12-27/2023-02-01就诊于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眼科并经相关检查确诊为AMN的患者8例(6例女性,2例男性)共14眼纳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病前均有SARS-CoV-2感染史。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最佳矫正视力(BCVA)、非接触间接眼压测定、眼底彩色照相、近红外成像(IR)、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OCT血流成像(OCTA)、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视野、视觉诱发电位(VEP)和视网膜电流图(ERG)检查结果。对纳入患者的神经眼科特征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纳入的8例患者年龄20-43(平均30±6.63)岁。病前3-11(平均5±3.51)d有SARS-CoV-2感染史,8例患者中有6例在感染SARS-CoV-2的5 d内出现视觉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或视物遮挡感; 纳入患者的视力0.08-1.0; 视野缺损表现为中心、旁中心暗点或合并周边暗点。VEP可见P100或P2峰时延迟; ERG提示视网膜感光细胞 功能受损。在疾病早期,SARS-CoV-2感染相关AMN患者可能存在视力、视野和视网膜外层病变大小及形状可能不匹配的情况,并发现视力越低,VEP峰时越迟。

结论:除眼底多模影像,SARS-CoV-2感染相关AMN的神经眼科特征需要临床医师关注,视功能及电生理可以辅助临床更加全面评估患者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并发的一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 患病人数逐年上升。具有更宽视野、更长波长的广域扫描源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能够显示DR眼视网膜微动脉瘤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和形态、区分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和新生血管, 评估新生血管的活动状态。并且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不足百分比能够预测DR进展, 利于DR患者的早期筛查和对脉络膜的评估, 有望替代FA成为诊断DR的工具。OCTA定量分析具有早期发现DR以及监测DR进展的潜力, 并且OCTA定量数据输出为人工智能提供了独特的机会, 有望为DR筛查、诊疗和随访建立新的、更便捷的工作流程。(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528-534)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黄斑前膜手术后的黄斑区形态结构情况和视力变化。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黄斑前膜33例(33只眼), 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腹及内界膜剥除术, 其中无其他眼部疾病或仅存玻璃体后脱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18例(18只眼)为A组, 而并存其他眼部疾病的继发性黄斑前膜15例(15只眼)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 术后1、3及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较两组患眼术后1、3及6个月BCVA均有明显改善(F=18.03, P<0.001), CMT明显变薄(F=22.43, P<0.001), OCTA显示FAZ面积有一定程度增加(F=7.46, P=0.001);而两组间治疗后1、3及6个月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2, P<0.001);CMT、FAZ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0.01, P=0.855、0.960)。多因素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Henle纤维层(HFL)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影像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 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CSC患者35例35眼。其中男23例23眼, 女12例12眼;年龄24~60岁, 平均(41.14±8.19)岁;病程1 d~6个月。所有患者均应用SD-OCT对黄斑部进行水平单线扫描, 分析和总结视网膜下液(SRF)区HFL的影像特征。结果 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呈规则圆顶形脱离者26眼, SRF区HFL呈边界1型25眼, 占96.15%;呈边界2型7眼, 占26.92%;呈完全高反射型17眼, 占65.38%。病程≤21 d 21眼, 均呈边界1型, 部分合并完全高反射型或边界2型;病程>21 d 5眼, 均呈完全高反射型, 部分合并边界1型或边界2型。其中鼻侧和颞侧脱离区基本对称15眼, 6眼为水平位图像, 两侧SRF区HFL均呈基本对等的光反射信号;3眼为鼻侧抬高位图像, 鼻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均高于颞侧;6眼为颞侧抬高位图像, 颞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均高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