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慢性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终末期肝病的主要病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临床治愈”概念的提出,目前认为临床治愈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理想的治疗终点,但实现临床治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尽管现有2类抗病毒药物,即核苷(酸)类似物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 PEG-IFN)能够有效地抑制外周血HBV DNA复制,但由于HBV的复制源头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ccDNA)在受感染的肝细胞内以微染色体的形式稳定存在,加之HBV感染过程中普遍发生HBV DNA整合以及免疫逃逸,导致CHB难以彻底治愈。HBV DNA抑制后序贯/联合PEG-IFN会增加HBsAg清除率。抑制病毒进入、翻译和HBsAg分泌,调节衣壳组装和靶向cccDNA转录/降解的新型抗病毒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已显示出积极效果。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性疫苗、基因工程T细胞以及激活固有免疫应答在内的多种新型免疫调节疗法也在探索中。本文总结了现阶段CHB临...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初治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因素.方法: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单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的CHB初治患者,共212例,根据治疗24 wk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DNA载量下降情况,分为完全病毒学应答组、不完全病毒学应答组和原发性治疗失败组.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基线指标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结果:核苷(酸)类似物品种的选择(P=0.008)和性别(P=0.023)分别是治疗24 wk时抗病毒原发性治疗失败的相关因素;发生原发性治疗失败的比率,阿德福韦酯较其他三种抗病毒药物高,男性较女性高.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阴性/阳性(P=0.028)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值(P=0.018)是治疗24 wk时发生不完全病毒学应答的相关因素;发生不完全病毒学应答的比率,HBeA g阳性较阴性高,高AST/ALT值较低AST/ALT值的患者高.结论:男性以及选择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24 w k时发生原发性治疗失败的比率较高.HBe Ag阳性和AST/ALT值高的患者治疗24wk时发生不完全病毒学应答的比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是感染HBV人数最多的国家。HBV感染后,免疫系统不能及时有效地清除病毒,机体免疫耐受导致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CHB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等,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治疗CHB的一线药物,具有提高功能性治愈率、可安全停药、实现持续的非治疗性免疫反应、降低肝癌发生率及避免耐药的发生等优势,可延缓CHB患者病程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将从IFN的作用机制、优势、治疗模式、治疗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高干扰素抗病毒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扫描评估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CHB患者,均接受替比夫定治疗52周,观察所有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肝脏弹性值(liver stiffness,LS)的变化及生化指标、HBV DNA的情况。按治疗52周患者是否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分为应答组和应答不佳组,单因素分析影响病毒学应答的因素。结果替比夫定治疗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LS及HBV DNA水平均显著下降。病毒学应答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线ALT和AST较高、治疗24周时HBV DNA降至检测下限以下(HBV DNA500 copies/ml)、24周时LS较基线下降≥20%是CHB患者抗病毒疗效较好的预测因素。结论肝脏瞬时弹性扫描可作为CHB抗病毒治疗随访检测方法,LS早期快速下降可作为疗效较好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经治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低病毒血症(low level viremia, LLV)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血清HBV DNA检测阴性(HBV DNA<500 IU/ml),且行高敏HBV DNA检测(检测下限为HBV DNA<10 IU/ml)的抗病毒治疗≥48周的CHB患者,分为LLV组(10~499 IU/ml)及完全病毒学应答(complete virological response, CVR)组(<10 IU/ml+检测不出),分析LLV组的临床特征,找出相关血清学指标对高敏HBV DNA阳性的最佳预测值;收集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分析发生LLV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评估独立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对LLV的预测价值。结果 一线药物抗病毒治疗≥48周及以上的患者中,LLV患者占比为43.1%。LLV组患者的HBeAg阳性比例、ALT、GGT均高于CVR组,A/G、PAB较CVR组低(P<0.05)。应用ROC曲线分析...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呈全球性,每年死于与之相关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者在100万例以上。多年来经过各国学者的不懈努力,在HBV感染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仍有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抗病毒治疗中联合监测HBsAg、HBeAg、HBV DNA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以阻断疾病进展,减少终末期肝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核苷(酸)类药物(NAs)被广泛应用于慢性乙肝(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由于难以清除肝组织内的共价闭合环状 DNA(cccDNA)从而治愈乙肝,现有指南均推荐对患者进行1~3年不等的巩固治疗或长期治疗。然而,长期治疗又给 患者带来经济、社会和心理上的压力。如何确定这些患者的治疗终点以及部分患者是否可以安全停药,是极具争议 的临床问题。目前针对CHB的抗病毒治疗亟需解决的问题:寻找能够真实反映cccDNA的存在及活性,用于NAs药 物治疗评价患者病毒学治疗终点的血清学标志物,为接受NAs治疗的CHB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停药风险指导。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如 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最终将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 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2019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组织专家对我国CHB防 治指南进行了更新,为临床上对其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将结合CHB抗病毒治疗与疾病长期 预后的关系,对指南中抗病毒治疗目标、治疗适应证选择、药物选择、治疗疗程及特殊人群治疗等方面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抗病毒治疗方案可使更多患者临床获益。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及干扰素类(interferon,IFN)为目前主要的抗病毒药物,CHB患者经规范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控制疾病进展。但这两类药物均无法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内的cccDNA,CHB难以实现彻底治愈。目前部分合适的CHB患者可追求临床治愈(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正常、肝组织病变轻微或无病变)。无论是IFN还是NAs,单一用药方案很难达到临床治愈,新型抗HBV物开多处于临床前期,目前现有抗病毒治疗方案的优化是临床研究关注的问题。NAs经治患者联合或序贯IFN治疗可提高病毒学应答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使更多患者实现临床治愈。影响HBsAg清除的因素较多,筛选有利于获得临床治愈患者的特征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HBV 相关肝硬化是慢性 HBV 感染的重要临床结局,病毒持续高载量与肝硬化累积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是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可作为预测肝硬化的独立因素。抑制 HBV 复制有助于改善肝纤维化,延缓代偿期肝硬化发展,降低门静脉高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近年来,多项实验证实,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其为 HBV 相关肝硬化治疗方案的组成部分。多个国家肝病学会在乙型肝炎(CHB)诊治指南中提出,HBV相关肝硬化患者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LLV)的影响因素以及LLV与肝脏炎症、纤维化进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7月1日—2021年11月30日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病门诊口服核苷(酸)类(NUC)药物抗病毒治疗疗程≥1年,且HBV DNA<2000 IU/mL的CHB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17例,根据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LLV组(10 IU/mL≤HBV DNA<2000 IU/mL)和完全病毒学应答(CVR)组(HBV DNA<10 IU/mL),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一般资料、病毒学、生化学及肝纤维化指标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发生LLV的影响因素。此外,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指标变化程度,分析LLV与肝脏炎症、纤维化进展的关系。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Kendall’s tau-b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LLV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417例CHB和肝硬...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的自然病程十分复杂,受到宿主、病毒、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了 解HBV的生活周期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临床分期以及相关预后非常重要,对于疾病 的临床治疗也会有很大帮助。文章结合最新的主流观点,探讨HBV感染的自然史以及相关的不良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CHB)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容易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终末期肝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因此,探索CHB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目前,CHB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而抗病毒治疗则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瞬时弹性扫描(FibroScan)动态监测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硬化过程中肝纤维化改善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CHB肝硬化患者35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ETV(初治患者或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0.5 mg/d,拉米夫定耐药患者1.0 mg/d)抗病毒治疗。进行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不短于3年。每3~6个月进行肝脏硬度测量(FibroScan)及生化学、病毒学指标检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过至少3年的抗病毒治疗,87.8%(309/352)的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HBV DNA40 IU/ml),基线及治疗3年时肝脏硬度值分别为30.8(17.3,46.4)kPa和18.6(12.0,27.9)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9.7%(34/352)的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发生病毒学突破(HBV DNA高于治疗过程中最低点1 log10IU/ml以上),其肝脏硬度值、ALT和TBIL均显著高于基线水平(P0.01)。结论 FibroScan在CHB肝硬化患者长期抗病毒过程中可动态监测肝纤维化的变化,FibroScan检测可作为肝脏活体组织检查可靠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致病因素,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7 800万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2 400万人~([1])。随着疾病进展,约20%~40%CHB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等终末期肝病及肝癌~([2])。我国的肝癌患者占全世界新发肝癌病例的50%以上,且80%以上的病例与慢性HBV感染有关。因此对CHB患者开展及时、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以阻断疾病进展,减少终末期肝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余佳平 《肝脏》2014,(10):799-800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现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例[1]。HBV的治疗重点是尽量减少或清除 HBV,将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肝衰竭及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到最低,并尽量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因干扰素α(IFNα)与核苷(酸)类药物(NUCs )对HBV的作用靶位及作用机制均有明显不同,两者联合应用在治疗方面有协同作用,从而可能提高CHB治疗的应答率、降低复发率。乙型肝炎抗病毒过程中实现乙型肝炎病毒 e 抗原(HBeAg)血清学转换是评估抗病毒疗效和停药的重要参考指标[2]。抗病毒药物的联合应用成为临床治疗CHB的研究新方向,本研究选择干扰素α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以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常见的慢性肝病,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近年来,CHB合并NAFLD越来越普遍,但这两种疾病相互作用的机制复杂,对于该类患者的管理具有挑战性。大多数研究表明,NAFLD可以促进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可能会降低NAFLD的发病率,NAFLD不影响CHB患者的抗病毒疗效,CHB合并NAFLD可促进肝纤维化、肝硬化及HCC的发生发展,但这些观点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的阅读,对HBV感染与脂肪变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机制等进行综述,以期为CHB合并NAFLD的临床管理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出现部分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眉山市人民医院感染科门诊接受恩替卡韦连续抗病毒治疗至少1年的CHB初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患者出现部分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97例CHB患者,其中62例(31.5%)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135例(68.5%)获得部分病毒学应答。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t=2.349,P=0.020)、HBe Ag状态(χ2=12.154,P 0.001)、治疗前HBV DNA水平(t=3.314,P=0.001)和错误的服药方式(χ2=61.167,P 0.001)在完全病毒学应答和部分病毒学应答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HBe Ag状态(OR=2.117,95%CI:1.997~2.203,P=0.022)、治疗前HBV DNA水平(OR=6.147,95%CI:6.004~6.212,P=0.014)错误的服药方式(OR=37.541,95%CI:35.469~40.068,P=0.002)是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出现病毒学应答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真实世界中,治疗前HBV DNA水平、HBe Ag状态和错误的服药方式均是恩替卡韦单药治疗CHB患者疗效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薛宏丽 《肝脏》2020,(3):308-3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50例CHB患者根据肝脏病变严重程度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A组)、肝硬化代偿期组(B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C组),对三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HBsAg定量和HBV DNA定量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抗病毒治疗前HBsAg定量和HBV DNA定量水平在三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HBsAg定量和HBV DNA定量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716,P<0.001),HBsAg定量和HBV DNA定量水平与肝病等级呈负相关(r=-0.713,P<0.001;r=-0.615,P<0.001);各阶段肝病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前后HBsAg定量水平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应答的患者中HBsAg定量水平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延长而进行性下降。结论HBsAg定量与HBV DNA及肝病等级相关,与抗病毒治疗效果相关,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延长而下降,可以更好地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对耐药发生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高流行区,大样本的调查显示我国慢性HBV感染者高达1.2亿人之多.由于持续HBV感染及复制激发的免疫应答失调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病情进展的根本原因,要阻止疾病进展,应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公认有效的抗HBV的药物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通过抑制DNA聚合酶的复制从而发挥抗HBV作用.其在有效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有何影响.本文就近年来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