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移植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急性排斥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排斥反应等,其病理改变可引起移植肾血流灌注的变化.此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影像学检查在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监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主要以超声作为移植肾的基本检测手段,磁共振成像作为进一步的补充检查。三维超声容积自动测量技术和超声成像是目前发展较快的超声新技术,磁共振灌注成像用于检测移植肾早期病变作为研究热点,三者在评价移植肾血流灌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望使移植肾术后并发症的检测从定性、半定量水平发展到定量水平,提高影像学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临床提供更进一步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定量分析移植肾术后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血流灌注参数的特征,为临床快速评估移植肾排斥反应的预后提供参考价值。资料与方法31例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及移植肾穿刺结果分为移植肾正常组6例、急性排斥组12例和慢性排斥组13例,应用超声造影成像检查移植肾的血流灌注情况。结果超声造影显示无排斥反应患者移植肾实质造影剂增强均匀,而有排斥反应患者移植肾实质增强不均匀;3组移植肾造影剂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102, P<0.01),移植肾正常组达峰强度显著高于急性排斥组(P<0.01),但与慢性排斥组无显著差异。急性排斥组和慢性排斥组叶间动脉、皮质和髓质的造影剂起始时间、叶间动脉和皮质的造影剂达峰时间均晚于移植肾正常组(P<0.05),急性排斥组和慢性排斥组段间动脉、叶间动脉和皮质的绝对强度、叶间动脉和皮质的上升斜率均显著小于移植肾正常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较好地评价移植肾的微循环状态,可以为预测肾移植术后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测移植肾排斥反应的超声造影特点,分析造影图像,寻求超声造影诊断移植肾排斥反应的定量指标。方法选取患者30例,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0例肾功能异常和B组10例移植肾功能正常患者分别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时微循环灌注情况并应用造影分析软件对感兴趣区域分析定量指标曲线下面积AUC(Area Under The Curve),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移植肾微循环的灌注明显比B组差;A组与B组的分析指标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以动态检测移植肾发生排斥反应时微循环灌注的改变;定量指标AUC为诊断移植肾排斥反应提供了较为可靠、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活体移植肾(living renal transplantation,LRT)形态结构和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olor Doppler energy,CDE),二维超声图像(two - dimensional ultrasonography,2D),脉冲多普勒(pulsed wave Doppler,PW)超声技术,对78例活体肾移植术后连续动态观察:移植肾形态、内部结构及大小,观察肾内血流分布,灌注充盈情况,检测分析血流各项参数,峰值血流速度(Vmax)、舒末血流速度(Vmin)、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收缩期、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等.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将患者分组为:移植肾正常组、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组和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组,进行图像结构和血流参数对比分析.结果:移植肾正常组,2D图像显示基本正常,CDFI肾内各级血管树血流灌注良好,血流速度、RI均值在正常范围;AR组,2D图像移植肾横径增大,皮质增厚,锥体增大,血流明显减少,点条状血管树分布稀疏,收缩期单峰及舒末无血流信号,或可见反向血流频谱,RI值>0.83;DGF组:2D图像与AR组大致相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流信号丰富,充盈灌注较好,RI指数略高.结论:CDFI对亲属活体肾移植结构大小和肾内各级血管参数监测分析,对早期诊断、鉴别急性排斥反应与肾功能延迟恢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肾移植术后及时准确地评价移植肾功能受损至关重要,并发症的早期准确鉴别有助于及时干预及治疗,从而进一步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目前多种扩散成像、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动脉自旋标记(ASL)等功能MRI技术已用于评价移植肾功能,可以从肾脏水分子扩散、血氧水平及血流灌注微观角度等方面对肾功能进行评估。就多种功能MRI技术对移植肾功能的评价、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鉴别作一综述,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及思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磁共振功能成像在移植肾应用的探索日趋增多,尤其是磁共振灌注成像、磁共振血氧水平依赖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的研究最多,研究证明这三种功能成像技术对移植肾均具有早期诊断移植肾排斥反应的作用。此外,磁共振血管成像及尿路成像在移植肾也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与急性肾小管坏死(ATN)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07年12月的肾移植患者135例,分为功能正常组、AR组和ATN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移植肾形态结构、血流灌注及血流指数变化并作比较.结果:AR组移植肾长径、实质厚度较功能正常组明显增大(P<0.01);而ATN组移植肾长径、实质厚度较功能正常组略有增大,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AR组和ATN组阻力指数(RI)明显高于功能正常组(P<0.01),而AR组和ATN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得移植肾RI和其他血流动力学变化不能用作鉴别AR和ATN的绝对依据,需要综合移植肾声像图改变来协助鉴别AR和ATN.  相似文献   

8.
目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已进入分子水平阶段,细胞凋亡的检测技术也不断更新和发展。活体内细胞凋亡显像符合生理代谢的特点,能够对疾病实行早期、活体、无创及定量检查。其主要显像方法有:磁共振成像、光学成像、超声检查及放射性核素显像等。其中,以放射性核素凋亡显像的研究应用尤为突出,已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移植排斥反应以及肿瘤诊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磁共振泌尿系造影(MRU)的成像技术对揭示肾移植术后尿路梗阻部位及原因的价值。方法:用重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和脂肪抑制技术行MR泌尿系成像62例,基保男45例,女17例。年龄为26-56岁。原发病均为慢性肾炎尿毒症,均为首次移植。临床诊断急性排斥反应8例,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2例,B超提示移植肾轻度积水4例,移植肾、输尿管中度积水5例。所有图像均作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处理。结果:60例肾移植术后均清楚显示肾实质和泌尿系集合系统高质量的影像,除2例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患外。19例为阳性结果。阳性病种包括:移植肾,输尿管中度积水5例,原因为输尿管膀胱吻合处狭窄4例,其中1例伴假性囊肿形成,输尿管距膀胱吻合口2cm处狭窄1例,均作了探查+输尿管膀胱吻合处狭窄切队及再吻合术。4例为移植肾轻度积水,未见输尿管膀胱吻合处狭窄,作临床随访。8例为急性排斥反应,2例为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功能衰竭。结论:MR泌尿系成像是一种很可靠的,非侵袭性的检查方法。在形态上,它能较好地显示泌尿系的解剖结构,是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对肾移植术后发生的输尿管外科并发症的诊断尤其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0.
改良胰肾联合移植术后MR检查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5例改良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均用MR SE序列,磁共振胆管成像(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和磁共振尿路成像(MR urography,MRU),动态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三维快速扰相梯度顺波磁共振血管成像(3D fast 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MRA,3D FSPGR MRA)和三维相位对比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 PC MRA)检查 分析各序列图像特点,并计算胰腺与腰大肌信号比(PPR)和胰腺实质强化平均在百分比(MPPE)。结果 5例中有2例移植体形态及信号完全正常,其中1例并发脾动脉末端动脉瘤。术后并发肾脏迟发性超急性排斥反应,胰腺急性排斥反应和胰腺慢性排斥反应各1例。肾脏迟发性超急性排斥反应MRI表现为皮髓质界线(CMD)消失,MRU未见肾集合系统及输尿管扩张,MRA见肾血管仅限于肾窦内。胰腺急性排斥反应MRI表现为胰腺增大,信号不均匀,MRA见胰腺血管吻合口通畅,PPR及MPPE分别为6.2和160%。胰腺慢性排斥反应MRI表现为胰腺体积缩小,实质信号尚均匀,MRCP示胰管扩张,MRA见胰腺血管稍细,PPR及MPPE分别为4.9和160%。结论 正确完善的MR扫描方法可客观反映移植体的形态及功能,是移植术后监测移植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