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心房颤动(房颤)机制复杂.我们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EnSite3000)标测阵发性房颤在左房的激动途径,以探讨左房房颤的机制,为房颤的消融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光学标测技术发现了转子,转子被证实为维持心房颤动(房颤)的重要机制,转子消融能有效提高房颤消融术的成功率,降低房颤复发率。转子消融作为房颤消融术式中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式,将房颤治疗推向新高度。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异位心律,由于一直无根治的药物及手术方法,因而其机制的研究取来愈受到重视,心房心外膜标测在此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心外膜标测是采用心电生理技术在心脏表面对多位点进行电位标记,然后依各位点在激动传导过程中的先后顺序,按心脏解剖结构绘制成图,称心外膜标测图。应用此标测技术还可对心脏各位点的电生理特性进行研究,这种方法常用于阐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确定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及判断疗效。l房四的心房激动形式Moe最早进行房颤的心外膜标测,由于当时标测技术的限制,他只能凭借…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犬模型的心房外膜多位点标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使用多位点心房心外膜标测技术探讨急性心房颤动(房颤)时心房电活动的规律。方法 将12只实验犬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及用氯化乙酰胆碱建立的急性房颤模型组。研胸状态下,使用自制的心外膜标测电极及信号有集系统分别对窦性心律及急性房颤心律进行心心房心外膜标测,绘制等时图。结果 窦性心律时窦房结发出冲动,激动右心房上部并向右心房下部和左心房传导,而房颤时双心房均可凶方面不一、片段的激动波或大的折返环,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下激动标测和电压标测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房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5月至2019年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接受再次导管消融手术的房颤术后复发房速患者17例,其中男8例,年龄(67.2±7.5)岁。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采用激动标测结合电压标测,明...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转子机制是目前房颤机制研究的热点,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证实房颤过程中存在转子现象。转子是有别于传统折返机制的螺旋波式的电活动,其存在分裂、漂移及波长可变的电生理学特性。正是因为具备此类特性以致于导致了房颤不同时期的复杂的电生理现象。在研究转子的形成机制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经典的理论,这些理论依据计算机模拟和光学标测实验详尽的解释了螺旋波的起源和转子的生成,其与临床研究的一致性尚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转子被研究证实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维持的重要机制,对转子的消融能有效的终止房颤并提高消融手术的远期成功率。而光学标测技术作为一种能够记录细胞电活动的标测方法,很多年前就被运用于心脏电活动的研究中。光学标测通过将细胞的电位变化转变为荧光物质的亮度变化使细胞电活动能被成像装置捕捉到,运用这种方法,研究者们发现转子具有时空性的特点,即具有空间的结构,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常呈现混沌而有序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近年研究表明,于发作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患者心房内能记录到转子,并确认转子是螺旋波,具有移动性,且周长是不稳定的,针对性消融转子不仅能即刻终止房颤,还能提高远期消融成功率。相近部位电位不一致的标测方法即离散度标测表明离散度能反映房颤维持因子的位置,说明利用离散度定位转子是可行的,因此转子消融可能在房颤个体化消融中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阐明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递进式消融术中产生的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持续性房颤行递进式消融术中房颤转化为房速的92位患者入选.通过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电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方法确定房速的机制,并针对心动过速的关键峡部或最早激动点进行消融.结果 共标测124例房速,6例(4.8%)为局灶性房速,118例(95.2%)为折返性房速,其中99例(83.9%)为大折返(折返环直径≥3 cm),19例(16.1%)为局部小折返(折返环直径<3 cm),17例存在双环或多环折返.术中即刻114例房速(91.9%)消融成功,首次消融术后22位患者复发房速,18位接受多次消融治疗,平均随访(14±8)个月,共79位(85.9%)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结论 对持续性房颤递进式消融术中出现的房速准确标测其机制是可行的,对指导成功消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犬左上肺静脉电刺激诱发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为探讨肺静脉异位电活动诱发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机制 ,选用 2 5只犬 ,将自制的 18导联环状标测电极置于左上肺静脉外膜上 ,从肺静脉远端采取S1S1、S1S2 两种刺激方法诱发房颤 ,记录房颤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结果 :2 2只犬完成试验。S1S1连续刺激、S1S2 程序刺激均可诱发房颤 ,在 2min内 3,10只犬分别被诱发 ;S1S2 诱发房颤的肺静脉标测图的特点是S2 较短 (15 2 .5± 6 .3ms) ;在S1S1持续刺激 19只犬诱发的 2 1次房颤事件中 ,有三类特征性肺静脉标测图 ,所占比例分别为 14 .2 9%、9.5 2 %、2 3.81% ,其共同点是肺静脉 左房传导速度突然递增。第一类是传导速度的递增造成心房激动的联律间期不断缩短 ,肺静脉异位刺激本身诱发房颤 ,第二、三类是传导速度的递增造成心房激动的长间歇 ,长间歇之后肺静脉异位刺激之外的逸搏或异位刺激诱发房颤。结论 :肺静脉异位刺激可使肺静脉和心房发生电重构 ,来自于肺静脉异位刺激或之外的激动可诱发房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合左心耳电位快速鉴别二尖瓣环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348例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患者中发生大折返房速时,将环状标测电极置于左心耳内,消融导管置于左心房前壁,根据冠状静脉窦、左心耳和左心房前壁电位的激动模式初步判断大折返房速的机制,然后在Carto系统指导下进行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明确折返机制,评价结合左心耳和冠状静脉窦电位快速鉴别诊断二尖瓣环折返的准确性和特异性。结果40例房颤患者消融过程中共发生经Carto系统激动标测及拖带验证明确诊断的53种大折返房速,其中24种二尖瓣折返、19种三尖瓣折返和10种房顶依赖的折返。24种二尖瓣折返中,8种为冠状静脉窦近端领先的逆钟向折返,均表现为冠状静脉窦近端.中间.远端一左心耳(CSP—CSM—CSD-LAA)的激动模式,16种是冠状静脉窦远端领先的顺钟向折返,均表现为左心耳一冠状静脉窦远端一中间一近端(LAA—CSD—CSM—CSP)的激动模式。与Car-to指导的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出的折返环相比,用CSP·CSM-CSD—IJAA或LAA—CSD—CSM—CSP的激动模式判断二尖瓣折返性房速总体敏感性100%,特异性75%,结合左心房前壁电位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特异性。结论结合左心耳电位的快速标测是鉴别二尖瓣环折返性房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96通道心房标测技术,探讨窦性心律(简称窦律)及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心房内激动传导与激动模式的变化,以及传统钠通道阻滞剂普罗帕酮与选择性晚钠电流抑制剂雷诺嗪对心房传导性的影响。方法雌性新西兰兔Langendorff灌流的整体心脏,使用96通道心房外膜标测技术同步记录左右心房在窦律和房颤时激动传导时间(n=6)。房颤诱发采用S1S2心房程序右房刺激。观察不同浓度的雷诺嗪(1,3,10和30μmol/L,n=7)和普罗帕酮(0.1,0.3,1和3μmol/L,n=8)在窦律时对左右心房传导的影响。结果与窦律时相比,96通道心房外膜标测中房颤发生后出现心房激动传导发生紊乱和异位激动点,左右心房的激动传导时间和平均激动时间显著延长。窦律下,低浓度普罗帕酮(≤0.3μmol/L)与雷诺嗪(≤3μmol/L)引起左右心房房内激动传导时间和平均激动时间的延长较小,统计学不显著,较高浓度的普罗帕酮(≥1μmol/L)与雷诺嗪(≥10μmol/L)均可显著延长房内激动传导时间和平均激动时间(与基础状态相比,P0.05),但均不改变心房内激动传导模式。结论应用新型96通道标测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出房颤发生发展过程中心房内的异位激动点的位置,以及心房传导性与激动模式的改变,评价抗房颤药物对心房激动传导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左房电压基质情况以指导持续性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方法80例持续性房颤(Pers-AF组)、30例阵发性房颤(Paro-AF组)及10例左侧旁道患者(对照组)在窦性心律下完成左房电压基质和激动标测。左房分为7个区域进行统计分析电压、区域传导激动指数和标测面积。结果左房低电压区和/或疤痕区在房颤患者中检出阳性率仅为12.7%(14/110,Paro-AF组2例,Pers-AF组12例),PersAF和Paro-AF两组低电压区和/或疤痕区的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5%vs 6.7%,P=0.34)。相比于对照组,其他两组患者左房平均电压显著低,大部分区域激动传导缓慢。此外,Pers-AF组左房电压降低较Paro-AF组患者显著。结论房颤患者左房平均电压显著降低并传导缓慢,以Pers-AF患者为甚,低电压区和/或疤痕区可能是持续性房颤维持基质。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机制的基本认识有①局灶起源机制;②多子波折返机制;③主导折返环机制。以这些机制为指导的消融治疗房颤,存在消融时间长、并发症多,且成功率不高的缺点。因此,人们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标测方法。由于各个研究中心所采取的标测方法和技术不同,出现以复杂碎裂心房电图区、房颤巢、主频点以及心脏神经丛为消融靶点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又对房颤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所有方法标测的部位上看,似乎这些方法均有联系,均与心脏神经丛关联。如果能透过这些现象认识到房颤的本质,那么就有可能找到消融治疗房颤的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于慢性房颤患者心脏手术术中观察显示:大多数患者其左房电激动顺序规律而右房电激动顺序紊乱。因而推测左房作为电驱动腔在房颤中起重要作用。通过术前标测,可以找出冰蚀消融的最佳位点,尽可能地减小损伤的范围。 方法 研究共40例患者(女22例和男18例,年龄从44岁到76岁)在心外膜标测导引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拖带标测在房颤术后复发房速中的应用,以期在临床上提高标测及消融的成功率。方法 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采用多部位拖带,测定起搏后间期(PPI)及房速周长(TCL),寻找PPI-TCL30ms的部位,明确复发房速的机制,并进行相应消融。结果 14例患者中,9例拖带标测认为大折返房速者,4例拖带标测确定局灶性房速的起源部位者,均经消融验证。1例肺静脉呈隐匿性拖带,再次隔离肺静脉时房速终止。结论 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激动标测与拖带标测结合可快速准确地明确房速机制与确定消融靶点。  相似文献   

17.
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43例,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肺静脉电位(PVP)记录和分析,并对能标测到PVP的肺静脉进行开口部的点或段的消融电隔离治疗。根据窦性心律和心房起搏下的肺静脉内环形标测电极导管标测到的PVP的激动顺序,以及有效放电对PVP的影响,分析和总结肺静脉与心房之间的电连接特点。  相似文献   

18.
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的房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28例房颤患者接受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平均年龄(54±11)岁,其中阵发性房颤10例,持续性房颤18例。采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及双Lasso标测导管技术,分别进行环左、右侧肺静脉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位消失,左心房-肺静脉双向阻滞。复发患者再次消融术采用双Lasso导管指导在原环形消融线上标测“漏点”并消融封闭之,对不能终止心动过速者再行拖带标测、激动标测或结合Carto系统标测;对典型心房扑动(房扑)行右心房峡部线性消融。结果初次消融术后平均随访(245±65)d,18例无复发;8例复发房性心律失常包括5例典型房扑、2例其他房性心动过速、1例阵发性房颤;2例左上肺静脉电位未完全隔离者仍持续房颤。除外1例持续性房颤,另外9例接受了再次消融术,证实所有复发患者均有左心房-肺静脉传导恢复;8例射频消融成功并随访(192±92)d无复发。结论左心房-肺静脉传导恢复是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初次手术附加右心房峡部线性消融可能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上腔静脉起源的异位冲动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和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特点,总结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上腔静脉治疗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经验。方法:连续收治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108例,对经电生理检查证实房性心律失常起源于上腔静脉的11例患者行上腔静脉造影,明确上腔静脉开口位置后应用标测导管于上腔静脉进行激动标测,标测上腔静脉最早激动点及肌袖电位分布位置进行消融,直至房性心律失常终止及上腔静脉电位消失。结果:11例患者中,房速5例,房颤6例。5例房速患者上腔静脉房速发作周长为260~390ms;P波形态除1例判定不清外,其余4例均为Ⅰ、Ⅱ、Ⅲ、aVF、aVL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6例房颤患者中,4例在环肺静脉隔离后仍可诱发或自发短阵房速或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经标测起源于上腔静脉;2例术中自发房颤标测过程中发现上腔静脉电位频率较肺静脉电位频率更快。上腔静脉电隔离后,术中均成功终止心动过速。随访6~20个月,1例患者阵发性房颤复发,1例患者因窦性停搏行永久起搏器治疗。结论:上腔静脉是房速和房颤的起源部位之一,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很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报道 2例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起源点位于肺静脉的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 ,均伴有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的阵发性房颤。电生理检查时行两次房间隔穿刺 ,将两根 10极标测导管通过长鞘送入左、右上肺静脉 ,选择性肺静脉造影证实肺静脉开口部位。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 1例诱发出频发房早 ,另 1例诱发出频发房早及房颤 ,且房早及房颤开始发作时的心内电图均显示最早心房激动点位于右上肺静脉内 ,其局部电位分别较体表心电图异位 P波的起点提前 61和 96ms。在最早心房激动点处以 15~ 2 0 W的输出功率消融 60~ 180 s后房早及房颤消失 ,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亦未再诱发房颤。术后随访 8~ 12个月 ,房颤无复发。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房颤效果较好且相对安全 ;在这类患者应用两根多极导管同步标测双上肺静脉是一种有效的标测和消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