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52例高龄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目前肺癌已经成为老年肿瘤患者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之一,而手术仍是其首选治疗手段,在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高。本研究旨在分析70岁以上高龄肺癌患者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7月-2008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行原发性肺癌切除术的352例高龄患者中术后出现心律失常者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应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结果 352例高龄肺癌患者中,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者71例,发生率为20.2%。经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合并心血管疾病史、术前心电图异常、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心脏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时间与术后心律失常相关,且均为危险因素。结论应注意预防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肺癌术后早期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 房颤是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甚至增加肺癌患者手术死亡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肺癌术后早期发生房颤的情况和危险因素,观察肺癌术后房颤对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2月肺癌手术患者416例,术后一周内出现房颤者52例作为房颤组,未出现房颤患者系统随机抽取病例91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导致肺癌术后房颠的原因,单因素分析行x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比较房颤组与对照组的30 d内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416例肺癌患者中,术后52例发生房颤,占12.5%,常发生于术后1-3天.经多因素分析,年龄>65岁,术前合并肺部感染、术前FEV)%pre(一秒钟用力呼吸容积预计值,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of the predicted value)下降、术中心包内处理血管及术后低氧血症是肺癌术后发生房颤的相关因素,且均为危险因素.房颤组与对照组比较,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明显增加(P<0.01).但两组术后30 d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103).结论 肺癌术后房颤与年龄>65岁,术前肺感染,FEV1%pre下降、术中心包内处理血管、术后低氧血症相关,肺癌术后房颤虽未增加患者术后30d内死亡率,但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1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术前心功能不全、术前FEV1/FVC≤70%、术前低钾血症、贫血、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性别、吸烟、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年龄>65岁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118例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3.73%,年龄> 65岁、心功能不全、术前FEV1/FVC≤70%、术前低钾血症、手术方式、贫血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患者性别、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术后PO2降低、吸烟、手术时间在对术后心律失常的影响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年龄> 65岁、心功能不全、术前FEV1/FVC≤70%、术前低钾血症、手术方式、贫血为术后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术前准备、术后心电监护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并为其预防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1999年1月~2002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200例肺癌病人,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以病人年龄、性别、术前平均心率、肺功能、ECG、手术方式及是否行淋巴结清扫为观察指标进行分组,比较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病率.结果:年龄大于60岁的病例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肺功能异常(FEV1小于预测值的70%或FEV1/FVC小于70%)的病例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4).术中行纵隔淋巴结清扫的病例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肺癌病人年龄、肺功能状态以及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是术后心律失常的重要的相关因素,并可能成为其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杨佳佳  赵雅斐  王丹丹  王宁 《癌症进展》2021,19(14):1497-1500
目的 探讨早期呼吸功能训练对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呼吸功能锻炼.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血气分析指标(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生活质量;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FEV1水平、FVC水平、FEV1/FVC、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均高于本组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FEV1水平、FVC水平、FEV1/FVC、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23.64%(P﹤0.05).结论 早期呼吸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武艳 《肿瘤学杂志》2011,17(12):917-919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行肺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肺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32.45%(61/188)。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吸烟史、心律失常史、术中心包损伤、全肺切除、术后肺不张等是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而术后镇痛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对存在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高危肺癌患者,术前应积极治疗心肺并发症、改善心肺功能、戒烟;术中充分给氧,尽量减少对心肺的牵拉及挤压;术后加强心电监护、有效地镇痛,从而减少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诱发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04年4月至2009年4月期间在肿瘤医院住院予以肺癌手术的患者419例进行调查,对肺癌术后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前吸烟、老年(≥65岁)、肺气肿病史、术中心包损伤、全肺切除的手术方式、术后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并发症(肺不张、液气胸)和术后镇痛均与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术前积极治疗心肺并发症,改善心肺功能;术后加强心电监护及预防处理,这样可减少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并为其预防及胎疗提供指导。方法:1999年1月~2002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200例肺癌病人,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以病人年龄、性别、术前平均心率、肺功能、ECG、手术方式及是否行淋巴结清扫为观察指标进行分组,比较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病率。结果:年龄大于60岁的病例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肺功能异常(FEV1小于预测值的70%或FEV1/FVC小于70%)的病例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4)。术中行纵隔淋巴结清扫的病例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肺癌病人年龄、肺功能状态以及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是术后心律失常的重要的相关因素,并可能成为其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贲门癌开胸术后心律失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开胸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1999年 10月~2 0 0 0年 10月间对 10 6例食管癌、贲门癌开胸术后心律失常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 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7.87% (10 6 / 1347)发生于 1~ 3天者 94例 (88.7% ) ,4~ 7天者 11例 (10 .2 % )。经治疗 3天以内消失者 82例 (77.3% ) ,治疗无效死亡 5例 .结论 术前ECG异常 ,既往心律失常史 ,FEV1/FVC <70 % ,术式 ,胸水 >5 0 0ml等因素是食管癌、贲门癌开胸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重要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肺癌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对 2 0 0 0年 6月~ 2 0 0 3年 6月期间的肺癌手术患者进行调查 ,并对术后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术后余肺预计值FEV1<1L、术中低血压持续超过 10分钟、年龄超过 6 5岁和新辅助化疗是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 ,术后镇痛是保护因素。结论 对于高龄、术前化疗及术后余肺预计值FEV1<1L的患者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术中保持麻醉平稳、选择合适的术式 ,术后常规镇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