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沙棘果实中的黄酮苷类成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中国沙棘果实中的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95%乙醇渗滤提取得总浸膏,经溶剂萃取及柱层析分离,采用化学及光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鼠李素-3-O-槐二糖-7-O-鼠李糖苷(Ⅰ)、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Ⅱ)、异鼠李素-3-O-葡萄糖-7-O-鼠李糖苷(Ⅲ)、丁香亭-3-O-芸香糖苷(Ⅳ)、山柰酚-3-O-槐二糖-7-O-鼠李糖苷(Ⅴ)、山柰酚-7-O-鼠李糖苷(Ⅵ)、槲皮素-3-O-葡萄糖苷(Ⅶ)和槲皮素-3-O-芸香糖(Ⅷ).结论 化合物Ⅰ、Ⅴ为首次从中国沙棘果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Ⅳ、Ⅵ为首次从胡颓子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采用硅胶、MCI、凝胶、ODS等柱色谱以及半制备液相等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窝儿七(Diphylleia sinensi)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洗脱部位和甲醇洗脱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5个黄酮苷类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学方法 (1D NMR、2D NMR、UV、IR和MS)鉴定结构,分别为山荷叶酮苷A (1)、山荷叶酮苷B (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4)、山柰酚-3-O-(6″-O-乙酰)-β-D-葡萄糖苷(5)。化合物1和2为2个新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化合物3和5为首次从山荷叶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多茎委陵菜中的黄酮苷类成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多茎委陵莱(Potentilla multicaulis Bunge)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多茎委陵菜的70%乙醇提取物经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层析、ODS柱层析及凝胶柱层析,采用化学及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纯化得到5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和1个挥发油。分别为翻白叶苷A(Ⅰ)、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Ⅱ)、槲皮素-β-O-β-D-葡萄糖苷(Ⅲ)、山柰酚-3-β-D-葡萄糖苷(Ⅳ)、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Ⅴ)、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Ⅵ)。结论化合物Ⅰ-Ⅳ,Ⅵ均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Ⅴ为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刺五加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鉴定刺五加叶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ODS开放柱和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分离,并通过NMR和MS等谱学技术确定结构。结果从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鼠李素-3-O-刺槐二糖苷(isorhamnetin-3-O-robinobioside,1)、山柰酚-3-O-刺槐二糖苷(kaempferol-3-O-robinobioside,2)、金丝桃苷(hyperin,3)、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苷(isorhamn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4)、异鼠李素-3-O-β-D-鼠李糖基-(1→6)-[α-L-鼠李糖基-(1→2)]-β-D-半乳糖苷(isorhamnetin-3-O-α-L-rhamnopyranosyl-(1→6)-[α-L-rhamn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id,5)、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6)、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基-(1→2)-β-D-半乳糖苷(quercetin-3-O-α-L-arabinopya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ide,7)、槲皮素(quercetin,8)山柰酚(kaempferol,9)。其中化合物1、2、4-7为首次从五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产自内蒙古阿拉善盟的百合科葱属植物沙葱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其在食品营养和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手段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波谱学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沙葱中分离鉴定了7个单体成分,分别为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2)、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芸香糖苷-4'-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芸香糖苷-7-O-葡萄糖醛酸苷(5)、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6)、山柰酚-3-O-龙胆二糖苷-4'-O-β-D-吡喃葡萄糖苷(7)。结论化合物4、6、7为从葱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1、2、3和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研究远志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并测试其抗氧化活性。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及半制备液相,从远志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0个黄酮类化合物。用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测定了其抗氧化活性。分离所得化合物经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异鼠李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半乳糖苷(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4),蒙花苷(5),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6),5,7-二羟基-3-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醛酸(7),异鼠李素(8),山奈酚(9)和槲皮素(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和7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4、6、8、9和10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素馨花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素馨花药材70%乙醇提取物中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HPLC、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1H-NMR,13C-NMR,UV,MS)鉴定化学结构。结果:从素馨花干燥花蕾70%乙醇提取物的抗HBV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7-O-双-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槲皮素-3-O-桑布二糖苷(3)、硫磺菊苷(4)、紫铆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合金欢素-7-O-(α-D-芹菜呋喃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6)。结论: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油菜花粉化学残渣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柱色谱技术及制备型液相色谱技术,从油菜花粉经超临界CO2提取后残渣的乙醇提取物中提取分离出1 1个化合物.经MS和NMR鉴定为尿嘧啶核苷(1)、异鼠李素(2)、槲皮素(3)、柚皮素(4)、山柰酚(5)、山柰酚3-O-β-D-葡萄糖昔(6)、山柰酚3-O-β-D-葡萄糖(1→2)-β-D-葡萄糖苷(7)、异鼠李素-3-O-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8),山柰酚-3-O-(2”-O-α-L-鼠李糖-3”-O-β-D-葡萄糖)-β-D-葡萄糖苷(9)、N1,N5-二-(反式-对香豆酸酰)亚精胺(10)、N1,N5,N10-三-咖啡酰-亚精胺(11).其中化合物8~11为首次从油菜花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天师栗(Aesculus wilsonii Rehd.)干燥成熟种子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以期丰富其物质基础。方法 联合应用多种色谱学及波谱学技术对天师栗干燥成熟种子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结果 从体积分数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3-O-[β-D-木糖基-(1→2)]-β-D-葡萄糖苷(1)、山柰酚-3-O-[2-O-β-D-木糖基-6-O-α-L-鼠李糖基]-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3)、槲皮素-3-O-木糖基(1→2)葡萄糖苷(4)、芦丁(5)、槲皮素-3-O-β-(2G-O-β-木糖基-6G-O-α-鼠李糖基)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木糖基-(1→2)-β-葡萄糖基-3′-O-β-葡萄糖苷(7)、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yl-3-O-rutinoside(8)、aescuflavoside(9)、槲皮素-3′-甲氧基-3-O-β-D-芸香糖苷(10)、(–)-表儿茶素-5-O-β-D-...  相似文献   

10.
采用柱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H,13C NMR等波谱技术,研究新疆产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从其醇提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异鼠李素(1),槲皮素(2),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3),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4),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7-O-葡萄糖苷(6),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7),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8),β-谷甾醇(9),β-胡萝卜苷(10)。其中化合物1、2、7和8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双花千里光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双花千里光中的黄酮类成分。方法用色谱法分离化合物,光谱法鉴定结构。结果从双花千里光中分得5个黄酮及1个酚类化合物,鉴定为槲皮素、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山奈酚、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1→6)-O-β-D-葡萄糖苷和咖啡酸乙酯。结论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2.
益母草黄酮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及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益母草体积分数50%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黄酮类成分,分别为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金丝桃苷(2)、槲皮素-3-O-芸香糖苷(3)、槲皮素-3-O-刺槐糖苷(4)、2-syringylrutin(5)、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6)、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7)、山柰酚-3-O-β-刺槐双糖苷(8)、kaempferol 3-neohesperidoside(9)和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10)。结论化合物4、8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7和9为首次从益母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桑叶降糖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桑叶(MorusalbaL.)的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用色谱法分离,用波谱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从桑叶活性部位中分出10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1)、fagomine(2)、1,4-二脱氧-1,4-亚氨基-D-阿拉伯醇(1,4-deoxy-1,4-imino-D-arabinitol,3)、精氨酸醋酸盐(arginineacetate,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5)、芦丁(rutin,6)、咖啡酸乙酯(caffeicacidethylester,7)、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8)、山柰酚-3-O-(6″-O-α-L-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O-α-L-rhamnosyl)-β-D-glucopyranoside,9]、槲皮素(quercetin,10)。桑叶活性部位化学成分主要为生物碱和黄酮类,其中化合物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4.
油茶叶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油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以及和对照品对照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油茶叶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豆烷醇(1)、1-(3′,5′-二甲氧基)苯基-2-(4″-羟基)苯基乙烷(2)、齐墩果酸(3)、胡萝卜苷(4)、山柰酚(5)、山柰酚-3-O-(2″,6″-二-O-反式-对-羟基桂皮酰基)-β-D-葡萄糖苷(6)、槲皮素(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9)、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0)。结论化合物1-6、8、9均为首次从油茶叶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为首次从山茶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维药毛菊苣中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和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对照品的制备分离方法。方法取毛菊苣药材醇提浸膏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上样于硅胶柱色谱分离,收集黄酮苷富集流份,继续用凝胶柱色谱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经TLC、HPLC-UV及MS联用等技术进行质量分数检测。结果制备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1)和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2),质量分数均大于98%,其中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该法制备得到的2个黄酮苷类对照品符合中药化学对照品的相关技术要求,为药材毛菊苣和含毛菊苣的成方制剂的质量控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化学对照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火绒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复正相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与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火绒草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2)、5,7,3',4'-tetra-hydroxy-3-methoxyflavone(3)、5,7,3',4'-tetrahydroxy-3-methoxyflavonol-3'-O-β-D-glucopyranoside(4)、山柰酚(kaempferol5,)、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6,)、3-甲基-山柰酚(3-methyl-kaempferol,7)、3-甲醚-山柰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3-methylether-kaempferol-7-O-β-D-glucoside,8)、木犀草素-3'-O-β-D-葡萄糖苷(luteolin-3'-O-β-D-glucoside9,)。结论化合物2-57、8、为首次从火绒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桃儿七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桃儿七的95%(φ)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反复硅胶、SephadexLH-20、开放ODS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kaempferol,1)、槲皮素(querce-tin,2)、杨梅素-3',4'-二甲醚(myricetin-3',4'-dimethyl ether,3)、3-O-甲基-槲皮素(3-O-methyl-quercetin,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6)、芦丁(rutin,7)、山柰酚-3-O-芸香糖苷(kaempfer-ol-3-O-rutinoside,8)。结论化合物3、4、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酸浆宿萼的黄酮苷类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茄科植物酸浆(Physalis alkekengiL.var.francheti(Mast.)Makino)宿萼的化学成分。方法用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溶液加热回流提取,回收乙醇,浓缩后用水混悬,依次用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将正丁醇层通过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ODS开放柱色谱及反相制备HPLC等手段,共分离得到5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利用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的5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木犀草素-4′-O-β-D-葡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葡葡萄糖苷(3),槲皮素-7,3-二-O-β-D-葡葡萄糖苷(4),木犀草素7,3′-二-O-β-D-葡葡萄糖苷(5)。结论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7-二-O-β-D-葡萄糖苷(4),木犀草素7,3′-二-O-β-D-葡萄糖苷(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火绒草黄酮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火绒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复正相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与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火绒草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又分离鉴定了7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apigenin,1)、山柰酚-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O-acetyl)-β-D-glucopyranoside,2]、山柰酚-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O-trans-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3]、山柰酚-3-O-(6″-O-顺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O-cis-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4]、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7-O-β-D-glucopyranoside,5)、槲皮素-3-甲氧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me-thoxy-7-O-β-D-glucopyranoside,6)、槲皮万寿菊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agetin-7-O-β-D-glucopyranoside,7)。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火绒草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为首次从火绒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大孔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对土茯苓Smilax glabra Roxb.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纯化。结合分离单体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通过MS、NMR和CD等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从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包括10个黄酮(1、3~11)、8个酚类(2、12~18)和2个呋喃衍生物(19、20),分别鉴定为土茯苓苷A (1)、土茯苓酮A (2)、5-羟基-3′,4′,7-三甲氧基二氢黄酮(3)、柚皮素(4)、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5)、新落新妇苷(6)、新异落新妇苷(7)、异落新妇苷(8)、圣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9)、柚皮素-7-O-α-L-鼠李糖苷(10)、山柰酚3-O-[4′′′′′-O-乙酰基-α-L-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11)、5-羟基麦芽酚(12)、3,4,5-三甲氧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13)、2-(3′,4′-二羟基苯基)-1,3-苯骈二氧戊环-5-甲醛(14)、kompasinol A (15)、i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