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耳聋是导致言语障碍的常见原因,也是影响人口素质的重要疾病。大部分耳聋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明确耳聋的分子病因,预防耳聋发生是亟需解决的医学和社会问题。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和生物信息学算法的发展,遗传性耳聋的基因变异检测方法日益精进。常见聋病基因突变筛查、耳聋基因Panel测序、全外显子组测序及全基因组扫描等可用于遗传性耳聋的基因变异检测。综合考虑耳聋患者的表型特点、可能候选基因、诊断时长和费用等因素,选择最佳的检测方案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X-连锁遗传性耳聋是指与耳聋表型相关的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这些基因的遗传方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此类耳聋表型与性别相关。1930年 Dow 和 Poyner 首次报道了典型的 X-连锁遗传性耳聋,随后发现与常染色体遗传性耳聋相同,X-连锁遗传性耳聋也包括非综合征型耳聋及综合征型耳聋。对于非综合征型 X-连锁遗传性耳聋,听力损失是其唯一临床表现,根据显性及隐性遗传方式的不同,患者的发病年龄、听力损失程度等表型亦各异。综合征型 X-连锁遗传性耳聋,除了耳聋表型外同时伴有其他器官系统功能异常,比如Alport 综合征、Norrie 综合征和伴外淋巴井喷的进行性混合性聋都是 X-连锁遗传病。X-连锁遗传性耳聋较常染色体遗传性耳聋相对罕见,在遗传性耳聋中的发病比例在1%左右,但在临床遗传咨询中,通过家系图谱分析、患者的表型特征及基因检测明确 X-连锁遗传,尤其是要明确家系中女性患者和女性携带者,这对减少家庭中后代耳聋的发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非综合征性聋占遗传性聋的70%,至今已有60余个非综合征性聋基因被克隆.随着耳聋基因研究的迅速发展及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耳聋基因诊断将广泛应用于耳聋病因学检查和预防性筛查中,有助于耳聋更准确的诊断和更恰当的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4.
耳聋是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的常见疾病之一,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病。据各国统计,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1~3例聋儿,其中大约60%的新生聋儿可能由遗传因素所致,部分可能为环境因素导致,绝大部分儿童耳聋是感音神经性聋。目前认为,多数遗传性聋属于单基因病,耳聋相关基因很多、突变谱广泛,这一类耳聋也有可能通过基因检测获得明确诊断,环境因素所致的耳聋尚缺乏确定性诊断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广东人群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热点基因突变筛查、基因诊断和出生缺陷临床防控模式进行初步探索,并提供人群频率、基因诊断方案等数据依据。方法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46587名正常听力且无耳聋家族史的育龄女性进行耳聋基因热点突变筛查,对携带者配偶进行相应基因的Sanger测序,对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采用基因芯片结合GJB2、SLC26A4基因测序。对相同致病基因携带者知情选择产前诊断。结果 46587例广东地区正常听力且无耳聋家族史的育龄女性遗传性耳聋热点突变携带率为3.40%,其中GJB2、SLC26A4、GJB3、线粒体MT-RNR1基因在人群携带率分别为1.88%、1.17%、0.14%、0.19%;694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共检测到78种变异,其中2个未见报道变异根据ACMG分类指南可分为可能致病变异。共计为170例孕妇知情选择进一步产前诊断,其中25例孕妇因选择终止妊娠。结论本研究对广东人群遗传性耳聋热点突变筛查、基因诊断以及出生缺陷临床防控模式进行大样本的探索,丰富了非综合征耳聋基因突变谱,为耳聋基因突变筛查、耳聋基因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了重要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6.
耳聋是最常见的感觉性疾病,遗传和多种环境因素都可能是致病原因,其中遗传因素约占50-60%[1-5]。遗传性耳聋的遗传方式和临床表型多种多样,目前已鉴定出120多个与不同耳聋相关的致病基因(http://hereditaryhearingloss.org/)。普遍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和诊断听力障碍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获得广泛认可,并在聋病的防控上取得了卓越成效[6-8]。随着此项工作的开展和深入,人们发现,单纯行听力筛查存在自身的局限,对迟发型耳聋、药物性耳聋等出生时未表现出听力下降的新生儿,无法做到及时发现和预测而导致遗漏。基于此,出现了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基础上同步开展耳聋基因筛查,即新生儿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的理念[9]。自从此理念提出以来,相关的讨论及临床研究也在逐步开展,本文对新生儿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相关研究和开展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新生儿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及听力学诊断结果分析,进一步明确联合筛查的意义。方法以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间出生普通产科出生活产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出生48小时后进行新生儿听力初筛,同时采集足跟血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初筛未通过者42天回产院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及耳聋基因筛查未通过者均于3月龄转诊至6家儿童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听力诊断性检测和遗传咨询服务。通过对采集的联合筛查及听力诊断数据信息加以统计分析,开展研究。结果 30835例新生儿接受了听力和耳聋基因的联合筛查,联合筛查率占同期活产新生儿的97.6%,联合筛查推广和执行力度较为充分,社会认同度高。其中听力两步筛查未通过率1.51%,。耳聋基因筛查未通过率4.73%。联合筛查显示耳聋基因筛查未通过群体中听力筛查的未通过率(3.8%)高于基因筛查通过者(1.4%),P<0.001,提示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筛查未通过者互为联合筛查的高危人群。1457例耳聋基因筛查未通过者中GJB2基因突变者占比最高(55.4%),其235del C位点突变最为常见(72.5%),其次是SLC26A4基因(34.3%)。线粒体12s r RNA基因突变共74例(5.1%)。1457例中共发现纯合和复合杂合突变5例,4例明确听力损失。单杂合突变1452例,检出不同程度听力损失14例。结论实践证明新生儿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可行性强,临床应用易于推广。新生儿听力和耳聋基因筛查联合开展,相互裨益,是目前防聋筛查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近年来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北京市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项目证明,通过基因筛查不仅可以发现先天性遗传性聋患者,更重要的是发现药物敏感性聋基因携带者和迟发性聋基因携带者。早期对耳聋患者实施干预和康复,可以使其聋而不哑;对耳聋基因携带者进行预警及耳聋防治知识的宣教,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耳聋的发生;通过进一步的耳聋遗传咨询,可以避免生育聋儿。  相似文献   

9.
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是遗传性耳聋分子遗传机制研究中的重点和焦点,相关基因的发现和克隆工作发展迅速.目前估计约有150~200个基因与非综合征遗传性耳聋相关.根据耳聋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非综合征型耳聋分为常染色体遗传、性染色体遗传和线粒体遗传.本文全面回顾了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中与核染色体有关的基因定位与克隆的研究历史与最新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连接蛋白基因和遗传性耳聋及角皮病有明确的相关性.现有4个连接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角皮病,即:GJB4、GJB2、GJB3和GJB6,其中3个基因既可导致遗传性耳聋,即GJB2、GJB3和GJB6,而GJB4是否与遗传性耳聋相关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为证实GJB4和遗传性耳聋的相关性,在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中进行突变检测.方法本实验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60个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家系先证者进行GJB4的突变检测,其中32个显性遗传,28个隐性遗传.结果发现了四种碱基改变:109G>A、3'UTR 17 A>G、611A>C和507C>G.109G>A和3'UTR 17A>G是新发现的碱基改变,但在家系突变检测中证实为多态.611A>C和507C>G两种碱基改变是已报道的多态,611A>C是我们检测到的最常见的多态.结论本研究发现了GJB4的109G>A和3'UTR 17 A>G两种新多态,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但未能最终证实GJB4为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可是从该基因背景来分析GJB4仍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耳聋候选基因,有待于扩大家系收集范围进一步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