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乙状窦骨壁菲薄所致搏动性耳鸣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10月我科诊断为乙状窦骨壁菲薄导致的搏动性耳鸣患者13例,所有患者采用耳后乳突径路行乙状窦骨壁加固术,术中磨除乙状窦周围气房,充分显露乙状窦骨壁后用骨蜡加固乙状窦壁。对其临床资料和短期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均为女性,单耳发病,左耳3例,右耳10例,术前颞骨CT检查及术中发现证实乙状窦骨壁存在局灶性菲薄。11例患者术后第一天搏动性耳鸣即完全消失,2例患者术后第二天开始改善,术后第六天诉耳鸣完全消失。随访2-18月,13例患者搏动性耳鸣无复发,无其他并发症。结论本文短期疗效观察表明,乙状窦骨壁局灶性菲薄是部分搏动性耳鸣患者的致病原因;用骨蜡行乳突径路乙状窦骨壁加固术是治疗这类搏动性耳鸣的简单易行、疗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状窦憩室引起的搏动性耳鸣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对2010年3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乙状窦憩室引起的搏动性耳鸣并接受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评价乙状窦憩室回纳术对搏动性耳鸣的治疗效果。结果 32例患者中女性29例,年龄30~62岁,男性3例,年龄32~47岁;左侧4例,右侧28例。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32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乙状窦憩室。术前综合检查排除患耳中耳炎及肿瘤,患耳无手术、外伤史,无高血压病、甲状腺疾病及糖尿病等基础病病史。全部患者均行乙状窦憩室回纳术,术后均无眩晕、恶心呕吐、脑脊液漏等并发症,1例患者因鼓室积血引起短期的低调耳鸣,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7例耳鸣明显减轻,24例患者耳鸣消失。随访6~36个月,32例患者搏动性耳鸣均完全消失,无反复。结论乙状窦憩室致搏动性耳鸣的手术治疗风险较小,疗效显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状窦憩室引起的搏动性耳鸣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通过对2010年3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乙状窦憩室引起的搏动性耳鸣并接受手术治疗 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评价乙状窦憩室回纳术对搏动性耳鸣的治疗效果。结果 32例患者中女性29例,年龄30~62岁,男性3例,年龄32~47岁;左侧4例,右侧28例。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32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乙状窦憩室。术前综合检查排除患耳中耳炎及肿瘤,患耳无手术、外伤史,无高血压病、甲状腺疾病及糖尿病等基础病病史。全部患者均行乙状窦憩室回纳术,术后均无眩晕、恶心呕吐、脑脊液漏等并发症,1例患者因鼓室积血引起短期的低调耳鸣,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7例耳鸣明显减轻,24例患者耳鸣消失。随访6~36个月,32例患者搏动性耳鸣均完全消失,无反复。结论 乙状窦憩室致搏动性耳鸣的手术治疗风险较小,疗效显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8例乙状窦憩室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耳鸣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常规行听力检查(纯音听阈测试、声阻抗测听、耳声发射检查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颞骨薄层CT/HRCT平扫,8例患者被诊断为乙状窦憩室。其中6例患者选择行乙状窦憩室还纳填塞术,2例拒绝手术而选择保守治疗。结果 6例患者经 手术证实诊断正确,术中乙状窦沟壁重建后搏动性耳鸣症状消失,随访2~16个月,无复发。2例保守治疗患者症状较前无明显好转。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听力检查、颞骨CT/HRCT、头颅CTA/CTV可诊断乙状窦憩室。乙状窦憩室还纳填塞术是较好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
  患者,女,27岁,因右侧搏动性耳鸣1个月,于2014年3月13日入院。患者自述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咚咚”声低调耳鸣,其频率与心脏跳动一致,压迫右颈侧区耳鸣可消失,剧烈运动及夜间睡眠差时耳鸣加重;无耳痛、头痛,无耳流脓、眩晕及面瘫,无明显听力下降。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神经性耳鸣(右)”,行静脉输液(药物不详)等治疗,耳鸣症状无任何改善。入院诊断为“搏动性耳鸣(右)”。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病史者。体检:全身体检无特殊异常,外耳道及鼓膜正常,耳周听诊未闻及明显血管杂音。纯音测听示双耳听力正常,双耳鼓室导抗图均为A型,双侧声反射可引出。颞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 )示:右侧乙状窦沟深大,右侧乙状窦上曲段前外壁菲薄,局部骨质缺失,可见囊袋状软组织密度影突入右侧乳突蜂房内,相应部位乙状窦与前方乳突气房相通,缺失范围约5 mm×3 mm ,左侧乙状窦骨壁完整(图1、2)。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静脉期静脉窦显影,右侧横窦、乙状窦为优势回流静脉窦,静脉回流畅,于右侧乙状窦部可见一囊状突起,突向乳突蜂房内(图3)。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拟诊断为“右侧搏动性耳鸣”,考虑为右侧乙状窦憩室,于2014年3月16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乙状窦骨壁缺损修补术,采用右耳后发际前弧形切口,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至乳突骨膜及部分颞肌筋膜,留取颞肌筋膜晾干备用;平行皮肤切口前方约0.5 cm切开颞肌骨膜,向前后分离,暴露乳突骨皮质;沿乙状窦表面投影区磨除乳突皮质及气房,留取骨粉备用;暴露乙状窦前壁、外侧壁,见前壁部分骨质缺损(图4)。冲洗术腔,颞肌筋膜覆盖乙状窦球部表面(图5),骨粉塑形后覆盖(图6),对位缝合耳后皮肤切口,加压包扎。术后患者搏动性耳鸣消失,无听力下降及其他不适。术后随访至2014年9月,耳鸣无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乙状窦还纳术及窦壁重建术治疗乙状窦憩室及骨壁缺损引起的血管搏动性耳鸣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9月威海市立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7例血管搏动性耳鸣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当天、1个月、6个月、1年耳鸣变化情况。结果 7例患者均为女性,右侧发病6例,左侧发病1例。根据临床表现及颞骨薄层CT及颅脑MRA、MRV检查确诊为乙状窦源性血管搏动性耳鸣,耳鸣致残量化表(THI)评分分级,均为3级以上,7例患者均在全麻下手术,其中6例乙状窦憩室伴发乙状窦骨质缺损患者接受乙状窦憩室回纳及窦壁重建术治疗,1例合并横窦憩室患者接受乙状窦、横窦憩室回纳+窦壁重建术治疗。术后1年随访,痊愈5例、显效1例、有效1例。结论 对乙状窦憩室或骨壁缺损引起的搏动性耳鸣进行乙状窦还纳术及窦壁重建术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状窦缩窄术治疗搏动性耳鸣的疗效.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2014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11例患者,用耳鸣致残量化表(THI)均评估为重度搏动性耳鸣,所有患者均为单耳发病,其中右耳9例,左耳2例,均为客观性搏动性耳鸣.术前行颞骨薄层CT检查提示9例右耳乙状窦憩室;1例左耳乙状窦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乳突径路手术治疗乙状窦骨壁缺损引起的搏动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8年6月诊断为乙状窦骨壁缺损引起的搏动性耳鸣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例,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29~58岁,平均年龄38.5岁;左侧 1例,右侧5例。术前行颞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6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乙状窦骨壁缺损,术前结合颅内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颅内血管CT动静脉造影(CTA+CTV)等综合检查,排除引起搏动性耳鸣的其他疾患。全部患者均行乙状窦骨壁缺损修复术。结果6例患者术后均无眩晕、恶心、呕吐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6~29个月,6例患者搏动性耳鸣分级0级4例(痊愈)、1级1例(显效)、2级1例(有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复发。结论通过手术治疗乙状窦骨壁缺损所致搏动性耳鸣的风险较小,疗效显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使用耳甲腔软骨修复乙状窦骨壁缺损致搏动性耳鸣的疗效。方法 对7例乙状窦骨壁缺损导致的搏动性耳鸣患者行乙状窦骨壁缺损修复及乙状窦缩窄术,首先显露乙状窦骨壁缺损处,将耳甲腔软骨嵌入缺损处进行修复,其中4例患者经乳突入路手术,3例患者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结果 7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所有患者手术当天耳鸣消失,无头痛、呕吐、发热、眩晕、听力下降及耳廓畸形等并发症,随访4~36个月,6例痊愈,1例显效。结论 使用耳甲腔软骨修复乙状窦骨壁缺损导致的搏动性耳鸣操作简便、取材方便,无需增加手术切口、创伤小,术后无耳廓畸形、疗效好,耳软骨可塑性强、自体组织无排异反应、易成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在诊断乙状窦憩室异常引起搏动性耳鸣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12例乙状窦壁异常所致搏动性耳鸣患者,回顾性分析CT血管造影表现.结果 12例乙状窦壁异常引起搏动性耳鸣患者中右侧9例,左侧3例.CT血管造影表现为乙状窦前外壁或外壁骨质缺损,边缘光整的软组织团块突人乳突蜂房内,其中2例突出至皮下,突出的软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