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发医院智能动态一体化护理信息看板,规避手工录入信息看板的弊端,以安全、便捷、动态、准确性服务临床。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法、文献查阅法、专家讨论法对信息看板进行设计研发;通过贯通医院信息“孤岛”,进行数据整合、数据集成、数据交互,实现系统数据的自动提取,从而集成临床护理、护理管理的关键信息,通过护士站信息化白板服务于临床。通过护士长、护士访谈评价应用效果。结果:构建病区智能一体化护理信息看板包括一级信息模块4项、二级信息模块14项、三级基础信息条目60条;通过护士站电子显示屏、移动床边办公车、手持掌上电脑(PDA)、手机移动APP 4个端口输出;智能一体化信息看板在直观性、快捷性、方便性、对护理决策的辅助性、减少工作遗漏性、病区管理安全性、再使用意愿性均优于传统看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护士长、护士访谈得出信息看板可随时、随地供护士、护理管理者查看,为临床护理决策提供辅助性帮助,为护理管理者动态人力调整、远程质控管理提供便利。结论:医院智能动态一体化护理信息看板,以安全、方便、动态、准确性得到临床护士及护理管理者的认可,减少了护理工作漏项,提高了病区管理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即刻学堂和微信整合的移动学习平台在老年科护士自主学习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老年科共10个病区护士128名,将入选病区从1-10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个病区,对照组5个病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职护士各64名。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方式,观察组基于即刻学堂和微信整合的移动学习平台进行培训。观察比较2组护士老年护理理论、操作考核及自主学习能力得分的比较。结果 培训1周末观察组护士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技能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护士自主学习能力处于高水平,对照组护士自主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观察组护士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基于即刻学堂和微信整合的移动学习平台可提高护士老年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提高护士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程模块化智护提醒系统在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构建全程模块化智护提醒系统,该系统包括护士交接班模块、护理任务模块、检查预约模块,并在笔者所在医院5个病区181名管床护士中试运行,比较应用全程模块化智护提醒系统前后护士晚交班时长、护士工作遗漏情况,并调查护士对该系统使用感受。结果 应用全程模块化智护提醒系统后,护士交班前准备时间和晚交班总交班时间均缩短(t=12.261,P<0.001;t=9.859,P<0.001),护理工作遗漏减少(P<0.05),护士对该系统评价较高(各条目得分均值>4分)。结论 全程模块化智护提醒系统能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减少护理工作遗漏,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信息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詹雪  张菁 《中国临床护理》2018,10(3):228-230
目的 探讨《责任护士程序护理评估单》在骨科责任制整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自行设计《责任护士程序护理评估单》,责任护士按评估单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实施3个月后评价效果。 结果 应用《责任护士程序护理评估单》后,责任护士对患者情况知晓率及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应用前。 结论 《责任护士程序护理评估单》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责任护士的评估能力、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情况知晓率,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时效激励结合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在内分泌科护士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36名内分泌科护士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时效激励结合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前后,病区护理质量和护士工作倦怠情况。结果 实施后,护士的情感枯竭、去人格化倾向评分均低于实施前(t=8.613,P=0.029; t=5.495,P=0.020),而个人成就评分高于实施前(t=3.626,P=0.031);护理工作质量评价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实施前。结论 时效激励结合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可有效缓解内分泌科护士的工作倦怠感,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陶维玲 《护理学报》2019,26(21):67-70
目的 利用一体化信息系统逐步构建信息化临床营养辅助支持决策模块,并进行临床应用,提高护士对营养护理干预决策的依从性及正确性。方法 构建信息化临床营养辅助支持决策的5大模块,包括风险评估模块、提醒指引模块、护理会诊模块、护理记录模块、质量管理模块,运用至神经外科临床营养护理管理中,比较使用该辅助支持决策系统前后神经外科临床营养护理管理过程质量情况。结果 通过信息化临床营养辅助支持的建立,比较神经外科2017年与2018年营养护理管理质量,结果显示:在营养风险评估落实率、营养风险评估正确率、营养复评落实率、营养干预计划制定率、营养护理记录正确率、鼻饲患者规范落实率与并发症、护理会诊例数等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信息化临床营养辅助支持系统模块提高了护士执行风险评估的依从性,减少安全隐患,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同时使营养护理质控更呈现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护理人文关怀示范病区建设标准,为规范护理人文关怀示范病区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文献研究法、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形成护理人文关怀示范病区建设标准,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结果 纳入29名函询专家,2轮函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3.10%、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50、0.822;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系数分别为0.174、0.141(均P<0.001)。最终形成的护理人文关怀示范病区建设标准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6项、三级指标90项。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护理人文关怀示范病区建设标准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能为完善人文关怀病区管理制度、提升护理服务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Hello护理会诊”APP的设计与应用效果。 方法 本研究基于Peter Given模型开发护士为主导的“Hello护理会诊”APP,选取2020年4-7月(“Hello护理会诊”APP应用前)的22例院内护理会诊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会诊模式;选取2021年3-6月的22例会诊患者为观察组,应用“Hello护理会诊”APP进行院内护理会诊,比较2组患者的平均会诊时间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平均护理会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6.478,P<0.001),患者对会诊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应用前(Z=-3.325,P=0.001)。 结论 以护士为主导的软件设计激发了护士主动应用信息软件开发的思维。护理会诊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有效提高了护理会诊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肠内营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提高临床护士执行力提供理论依据,以提高肠内营养护理质量。方法 基于循证方法学结合本院临床数据分析,应用德尔菲法对20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确定各指标内容及及重要性,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 经过2轮专家函询后,得到聚焦于过程质量指标下的一级指标1项即肠内营养规范符合率;4项二级指标即营养风险护理评估落实率、肠内营养护理评估落实率、肠内营养溶液配制落实率和肠内营养输注护理落实率;每项二级指标下级包括依次为3项、2项、3项、13项,共21项三级指标。结论 肠内营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可有效指导护士行为,评价肠内营养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综合医院心理联络专业护理小组的构建、培训和临床运行方法。方法 借力我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和临床医学心理中心这一平台组建心理联络专业护理小组,规范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指导心理联络护士在临床开展心理联络护理工作。结果 形成了心理联络专业护理小组组建的规范架构、系统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心理联络专业护理小组在临床顺利开展工作,并且在提高护士对患者心理问题的觉察、识别和处理能力,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结论 为综合医院提升护士心理护理能力,改善护士工作满意度和患者就医体验,组建心理联络专业护理小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儿科ICU护理监测数据采集模式,并进行临床应用,旨在提高ICU危重患儿医疗护理数据的记录质量及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方法 以临床决策支持理念为基础,构建儿科ICU抢救、输血、术后复苏数据采集模式,实施现代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移动护理体系。统计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ICU不同临床场景下护理监测数据采集模式使用情况及ICU护士对其的满意度。结果 抢救模式启动328例次,输血模式启动8 014例次,术后复苏模式启动1 622例次;采用电子病历记录文书共4 323例,其中儿科ICU 1 793例、新生儿ICU 1 600例、心脏ICU 930例。护士对护理监测数据采集模式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92.47±1.62)分。结论 儿科ICU不同护理监测数据采集模式的构建有效整合了急救、输血、术后复苏时各项文件的书写工作流程,通过人工及信息双重核对保障了ICU床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简化了护理工作程序,改善了护理文书记录质量,提高了护士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访谈综合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收治专区护士长的工作体验,为进一步改进临床护理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湖北省武汉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收治专区的11名护士长进行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综合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收治专区护士长工作体验共提炼3个主题:情感体验(心理矛盾、心理适应、心理顾虑),行为体验(岗位胜任、专业素养、工作挑战),认知体验(职业认知、职业规划)。结论 医院管理者应关注感染专区护士长的心理健康状态,帮助强化其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进而改善感染专区临床护理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联合救治模式下,综合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房中应急护理管理的方式和效果。 方法 通过对病房环境、医疗条件、患者病情和护士结构现状进行评估后,对武汉市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的隔离病房采用联合救治模式进行护理管理。通过重构三级责任制护理管理,进行护士优势组合排班、多形式规范培训、“两手准备”保障物资供应、“双保险”供氧、落实网格化督导防控措施等方式对隔离病房实施应急护理管理。结果 在医护人员的紧密合作下,联合救治模式开展顺利。2020年1月27日—3月15日,病房共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97例,治愈出院84例(86.59%),病死1例(1.03%)。无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交叉感染发生。结论 通过开展联合救治,实现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的人力资源、医疗物资和专业技术支援,为患者成功救治赢得时间,同时有效避免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编制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评价量表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 将德国以技术为导向的老年护理行为能力评估模型作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分析、德尔菲专家函询及小样本预试验形成量表初稿。选取2 067名护理人员进行预调查,其中500名护理人员的预调查数据用于项目分析,筛选量表条目,1 567名护理人员的预调查数据用于对正式版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结果 形成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评价量表包括3个一级条目,10个二级条目和43个三级条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6.828%,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78,折半信度为0.902,重测信度为0.802,内容效度为0.980,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结论 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评价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评价我国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产科护理岗位内容的特征和分类,为科学管理产科人力资源和规范产科医护职责划分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使用助产士及产科护士岗位内容调查表,对上海市503名助产士或产科护士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产科门诊岗位内容聚为2类:Ⅰ类为基础内容,执行护士呈现中等学历、初级职称和工作年限高的特征;Ⅱ类为进阶内容,又分为护士负责或产科医生负责的内容,执行护士呈现中等偏高学历、初级和中级职称、工作年限高的特征。产房岗位内容聚为2类:Ⅰ类主要由助产士负责,包括初阶—自然分娩和中阶—异常分娩相关内容,其中执行中阶内容的助产士职称和工作年限相对更高;Ⅱ类则主要由产科医生负责。产后母婴同室岗位内容聚为5类:Ⅰ类为产后常规观察项目,Ⅱ类为产后危急征象的识别,Ⅲ类为产后个性化咨询,包括产后心理问题筛查等内容,Ⅳ、Ⅴ类为新生儿相关条目。执行各类岗位内容护士特征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产科门诊和产后母婴同室的岗位专科特色内容和人员分级管理有待加强,应按照岗位内容分级管理产科护理人力资源;规范产科医护职责划分标准,以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助产服务过度医疗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确立护理项目数、测定护理时数,为按实际护理工作量的需求合理配置各病区的护理人力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法、专家咨询法、现场问卷调查法,对某医院10个病区130名护士进行1周的工作量记录.结果 护理项目包括直接护理项目101项,间接护理项目24项,合计125项.1周各病区平均每天每名患者的一级护理的服务时间为185.1 min,二级护理95.4 min,三级护理58.5 min,平均每天所需护理时间、每天每名护理人员工作时间、每例患者每天护理服务所得时间进行t检验,P<0.05.直接项目护理时间与间接护理项目时间分别占总护理项日的64.13%和35.87%,不同病区有差别.结论 在测定护理时数的基础上,按各病区患者实际需要的护理时数安排护理人力,可达到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护理人力资源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基于柯氏四级评估模式的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以科学地衡量培训效果。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专家访谈等方法初步拟订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指标条目及各维度评价时间和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对从事临床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教学管理、院校护理教育的18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结果 本研究构建的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包括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48个三级指标。结论 函询过程中,专家协调程度和意见一致程度较高,本研究构建的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医院护理管理者评估新护士培训效果和完善培训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Deficient communication during shift change can cause negative patient outcomes and hinder person-centeredness in care. Person-centered handover is performed together with the patient at bedside, with the intention of providing a safe and efficient handover while promoting patient participation. The knowledge about nurse perspectives on handover models that involve patient participation is sparse.ObjectiveTo describe registered nurses’ perceptions of person-centered handover in an oncological inpatient setting.DesignA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y.SettingThe study was undertaken at two oncological inpatient wards at the 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l, Stockholm, where person-centered handover was implemented in 2015.ParticipantsRegistered nurses who had worked at the wards for at least six months. We aimed for a full sample investigation. All eligible nurses (n = 13) were approached, and 11 chose to participate. Participants’ age ranged from 23 to 60 years, the mean work experience was 10 years, and 4 out of 11 nurses were oncology nurse specialists.Methods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performed by an independent researcher. The data was analyzed using content analysis with an inductive approach.ResultsThree main themes with ten subsequent subthemes emerged from the data. The main themes were: clinical communication and assessment; opportunity for patient participation; consequences for nursing care. In general, the nurses were positive towards person-centered handover, but they expressed concerns regarding patients’ integrity and insecurities regarding bedside communication. All nurses described how they aimed at enhancing patient participation and viewed person-centered handover as an opportunity, but still perceived it difficult to succeed due to drawbacks and factors hindering nursing care. Overall, the nurses were positive regarding the involvement of patients in the handover procedure. Information provision from nurse to patient, as opposed to information exchange, was predominant.ConclusionsThe intentions of person-centered handovers differed from the way it was actually performed, especially in regards to the obtained levels of patient participation, as described by nurses. Professional insecurity in relation to bedside communication with patients and their visitors is a novel finding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implementing person-centered handovers. Overall, the perceptions of person-centered handovers, as expressed by the nurses,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what to consider when implementing the model and why compliance may vary.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家庭医护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构建居家延续性护理模式,并评价其应用效果,以期提高出院患者居家护理质量。 方法 平台由监控平台和操作平台构成。操作平台包括:①患者端APP,包括服务项目页面和个人信息页面,支持用户注册、项目选择、项目预约和评价;②护士端APP,包括提供服务项目、服务申请显示、安全中心及个人信息页面,支持护士注册、接单和安全监控。监控平台负责用户管理、服务项目维护、数据管理及安全监控。利用平台实施出院后患者居家护理服务。调取2018年10月—2019年3月患者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率等数据,评价平台效果。结果 共231名护士、109例患者完成注册,进行居家护理164次,陪诊8次;接受延续性护理服务后,患者满意度为93.9%,明显高于出院时患者86.2%的满意度(χ 2=4.623,P=0.032);接受延续性护理服务后,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率为97.7%,明显高于住院患者87.6%的健康知识掌握率(χ 2=14.545,P<0.001),无投诉和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家庭医护信息化管理平台可充分发挥临床护士的专业价值,为出院患者提供系统、规范、安全、优质的居家护理服务,明显提高了居家患者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率,为患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就医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国医院病区的护理工作环境现状,探讨病区护理工作环境评价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护理工作环境量表,对181家医院771个病区的9 698名护士进行调查,对病区护理工作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771个病区中,41.4%被评价为护理工作环境好,42.1%被评价为差。评价护理工作环境差的病区中护士较年轻、工作年限短;男护士对病区护理工作环境评价差的比例较女护士大;学历越高对病区护理工作环境的评价越差,但护士因素均未进入多因素回归方程。三级医院病区较二级医院病区的护理工作环境差(P<0.001);直辖市医院的病区护理工作环境相对省会城市、其他城市地区医院的病区差(P≤0.001);东部地区医院的病区护理工作环境较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医院的病区差(P<0.001);中部、西部地区医院病区的护理工作环境较东北部地区医院的病区差(P=0.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区所在医院等级、地点、地区板块和病区类型是影响病区护理工作环境的主要因素。结论目前病区护理工作环境不太理想,管理层应对护理工作环境引起足够重视,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