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创建内镜下经上颌窦入路翼腭窝及颞下窝解剖模型,寻找内镜下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的定位方法。方法 对100例成人行鼻、颅底CT扫描并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重建模型上分别测量犁骨后缘中点至颈内动脉相关解剖标志的角度和距离。同时对6具尸头于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联合入路解剖翼腭窝和颞下窝,以咽鼓管为中心向外、向后逐步暴露并定位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结果犁骨后缘中点至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孔、颈静脉孔的角度平均值分别为72.0°、57.6°、54.1°,犁骨后缘中点至以上各孔的距离平均值分别为13.65、31.81、32.5 mm,蝶骨角棘与颈动脉管外口前界平均距离为5.92 mm。结论鼻内镜下经鼻联合上颌窦开窗入路能充分的暴露翼腭窝和颞下窝结构。犁骨后根、蝶骨翼突、蝶骨角棘、卵圆孔和茎突是颈内动脉相关颅底解剖的重要标志;蝶骨角棘、骨性咽鼓管口为颈动脉管外口前界的重要骨性标志,术中不超越该界限有助于减少损伤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正常成人颈内动脉岩内段各点与咽鼓管圆枕的距离,为鼻内镜颅底相关手术的安全操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50例正常成人颅底为研究对象,采用薄层高分辨率CT扫描和图像放大,三维重建,对颈内动脉岩内段距咽鼓管圆枕的距离进行测量,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咽鼓管圆枕距离同侧破裂孔距离为(17.440±0.213)mm,距离同侧颈内动脉管外口(27.322±0.271)mm,距离右侧卵圆孔(22.000±0.323)mm。男性咽鼓管圆枕与左侧卵圆孔距离为(21.122±0.314)mm,女性咽鼓管圆枕与左侧卵圆孔距离为(21.228±0.617)mm。结论该研究为鼻内镜颅底手术的安全操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术中暴露和保护岩骨段颈内动脉极为重要,能有效避免术中损伤颈内动脉造成致死性大出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icronTracker双目视觉导航仪在经鼻内镜颅底手术中解剖数据实时采集的可行性;为经鼻内镜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MicronTracker双目视觉导航仪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经鼻内镜手术解剖数据实时采集系统,测量67具(男32具,女35具)干颅骨相关平面及各解剖结构之间的角度和距离,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经鼻内镜手术解剖数据实时采集系统运行稳定,可实时读取探针的俯仰角、方向角和针尖所及任意两点的距离.②测得主要解剖标志数据如下:额骨平面与法兰克福平面夹角男女分别为(77.7±4.7)°和(81.6±4.5)°;额骨平面与鼻底平面夹角男女分别为(78.6±5.8)°和(82.0±4.5)°.同侧鼻棘侧缘到破裂孔前缘.俯仰角男女分别为(61.3±7.6)°和(65.6±7.1)°,方向角男女分别为(7.0±2.6)°和(7.1±1.8)°,距离男女分别为(68.9±4.1)mm和(66.3±3.9)mm;同侧鼻棘侧缘到蝶窦开口,俯仰角男女分别为(40.5±9.3)°和(46.4±6.8)°,方向角男女分别为(2.1±1.8)°和(3.6±2.6)°,距离男女分别为(56.2±3.1)mm和(53.4±3.0)mm.结论:①基于MicronTracker双目视觉导航仪的鼻内镜手术实时解剖数据采集系统可实现解剖标志的快速空间定位及记录.②额骨平面和正中矢状面与鼻腔及颅底结构空间关系恒定,可作为确定鼻腔、前颅底解剖标志空间定位的基准平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影像学、内镜手术两种方法对内镜下经鼻入路暴露岩尖这一手术入路进行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4具国人成人尸头标本,进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高分辨率CT扫描,观察与内镜下经鼻入路暴露岩尖的相关解剖标志,并测量其距离。选择5例10%甲醛固定、动脉灌注染料的尸头标本,模拟内镜下经鼻入路暴露岩尖(10侧)。记录内镜下解剖图像,描述其相关解剖关系。结果通过影像学资料可了解蝶窦发育情况并测量一系列颅底骨性解剖标志的距离,蝶骨嵴至两侧视神经管眶口直线距离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标本通过内镜经鼻入路均从颈内动脉内侧到达岩尖,翼管及翼管动脉可作为寻找颈内动脉的重要解剖标志。结论影像学资料应作为内镜下经鼻入路暴露岩尖手术的术前常规参考;蝶骨嵴位于两侧视神经管眶口的中点,为术中可靠的解剖标志。从解剖学角度内镜下经鼻入路暴露岩尖具有可行性,该入路径路短,副损伤小,可作为临床治疗岩尖病变的重要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翼腭窝和颞下窝三维影像学与经鼻内镜解剖学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测量翼腭窝和颞下窝解剖相关标志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对11具尸头行MSCT扫描,利用工作站确立解剖标志空间坐标,并计算解剖学数据.同时对11具尸头经鼻内镜解剖翼腭窝和颞下窝,并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对照影像学与鼻内镜下的共同解剖标志的形态,比较影像学和鼻内镜下解剖测量数据结果.结果 影像学方法和解剖学方法测量得到鼻小柱根部到蝶腭孔、翼管、圆孔、卵圆孔、棘孔、颈动脉管外口、破裂孔的距离((-x)±s,下同)分别为:(68.83±3.00)、(72.49±2.88)、(75.26±3.14)、(88.55±5.00)、(95.19±4.31)、(106.76±3.77)、(88.16±2.87)mm和(68.90±3.04)、(72.73±3.08)、(75.44±3.07)、(89.75±4.13)、(96.22±3.37)、(106.68±3.75)、(88.47±2.64)mm,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856、-1.134、-0.920、-1.923、-1.903、2.820、1.209,P值均>0.05).蝶腭孔、翼管、圆孔、卵圆孔、颈动脉管外口、破裂孔是鼻内镜解剖和影像学共同的解剖标志,可作为判断翼腭窝和颞下窝内神经、血管以及重要毗邻结构空间关系的解剖标志.结论 MSCT扫描三维重建测量翼腭窝和颞下窝相关标志解剖学数据可靠,可为临床个体化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经鼻内镜翼腭窝、颞下窝恒定的解剖标志,为手术处理该区域病变奠定基础。方法对11例尸头行鼻内镜侧颅底解剖学研究。经鼻内镜经中鼻道、蝶腭孔、上颌窦后壁入路,暴露翼腭窝及颞下窝的重要血管、神经及骨性解剖标志,并测量各解剖标志间的距离。结果经鼻内镜可恒定暴露蝶腭孔、翼管、圆孔、蝶腭神经节、眶下神经、卵圆孔、棘孔等重要侧颅底标志。鼻小柱基底到蝶腭孔、翼管、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的距离分别为(69±3)、(73±3)、(75±3)、(90±5)、(96±4)、(88±3)mm。结论经鼻内镜可显露翼腭窝及颞下窝重要解剖结构,且各解剖结构可通过相互之间的距离及位置在鼻内镜二维平面上互相定位,以更直观、安全的处理该区域的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的临床运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20侧)成人湿性尸头,从正中矢状位锯开,以直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测量视神经管与前鼻棘间的距离和角度;5具(10侧)(含儿童尸头2具)湿性尸头经鼻腔行鼻内镜下视神经管眶口至颅口段解剖,观察视神经管及其相关解剖标志。结果:大体标本观察,均可见到视神经管与颈内动脉呈“八”字形关系,测得视神经管内侧壁长度平均(9.12±1.89)mm,视神经管眶口直径平均(4.12±0.53)mm,前鼻棘到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距离平均(61.22±6.23)mm,前鼻棘到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的角度平均(45.3±4.5)°。鼻内镜下观察,沿视神经管眶口向后,可见到不同程度的一条反光带,即视神经管,7侧(70%)可见到明显的隆起,3侧(30%)无明显隆起,无法按照隆起形状判断视神经管。结论:结合大体解剖观察与鼻内镜下解剖观察,有助于准确识别鼻内镜下的视神经管,从而提高鼻内镜下视神经管手术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额窦底壁鼻中隔正中进路的可行性。方法:①对60例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进行CT扫描,并进行三维CT重建。②取30例尸头紧贴一侧鼻中隔沿矢状线锯开,对重要解剖标志进行相关解剖学观测。③结合CT和解剖学数据,在30例尸头上,进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正中入路额窦模拟手术。记录模拟手术时间、手术步骤、手术过程中手术标记的寻找、鼻内镜度数的视野影响、视野中额窦各壁的可视度、手术器械的影响、鼻中隔以及嗅丝的损伤程度等等。结果:①额窦底后缘均在中鼻甲根部的前端,中鼻甲根部均附着于筛顶与筛板交界处。②中鼻甲垂直部与水平部交接点与鼻中隔相对应的点称为M点,M点到鼻骨的水平距离为(20.07±6.21)mm,M点到第一对嗅丝距离为(24.38±7.68)mm,第一对嗅丝到额窦底后缘距离为(9.57±2.73)mm,中鼻甲根部附着缘到额窦底后缘距离为(5.38±1.23)mm,额窦底壁前后径为(7.62±2.45)mm,额窦底壁左右径为(9.41±3.37)mm,额窦间隔上下径为(16.97±3.23)mm,额窦间隔前后径为(12.34±2.23)mm。③结合CT和解剖学测量,在鼻内镜下完成鼻中隔正中入路的额窦手术,模拟手术平均时间为1h45min。鼻内镜0°镜下的视野可以观察到部分额窦内侧壁、后壁和顶壁,30°镜下完成鼻中隔切除,0°镜下暴露额窦底壁并将其切除,70°镜下3例不能观测到额窦外侧壁,30例均能观测到部分额窦顶壁、内侧壁、前壁以及后壁,鼻中隔损伤范围约为2.23cm×2.59cm,嗅丝未见损伤。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正中径路容易寻找额窦,以此进路进行额窦底壁切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影像学观测影响鼻内镜中鼻甲腋区进路行额窦手术的解剖因素。方法:选择无额窦病变患者30例,行鼻窦螺旋CT检查,观察和测量额窦相关影像学解剖数据。结果:中鼻甲前缘在鼻腔外侧壁上的附着点为起点,其到筛顶的垂直距离为(13.88±2.59)mm,到额窦引流通道前壁水平距离为(5.77±2.32)mm。到鼻腔前壁的水平距离为(13.67±2.54)mm,到眶纸板的水平距离为(5.89±1.69)mm。各径值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排螺旋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能为鼻内镜中鼻甲腋区进路额窦手术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0.
蝶窦和视神经管多层螺旋CT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经鼻内镜蝶窦手术、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影像解剖学基础.方法 利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40例鼻及鼻窦正常病例行蝶窦、视神经管有关解剖数据的影像学测量.结果 两侧视神经管各壁长度均值:内侧壁(12.08±0.62)mm,外侧壁(10.16±1.73)mm,上壁(9.16±1.17)mm,下壁(10.24±1.35)mm;两侧视神经管及蝶窦有关径线均值:视神经管颅口处左右径(5.57±0.95)mm,上下径(4.53±0.78)mm;中部左右径(4.40±0.67)mm,上下径(4.36±0.67)mm;眶口处左右径(5.09±0.85)mm;上下径(5.90±0.98)mm;鼻小柱前缘中点到蝶窦前壁中点的距离(70.8±5.4)mm;蝶窦最大左右径(17.83±4.38)mm,最大上下径(18.40±3.76)mm,最大前后径(23.19±6.73)mm.结论利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以准确方便的测量蝶窦和视神经管的解剖结构,对该部位的经鼻内镜手术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