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收集黄浦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期望寿命指标,探索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通过上海市死亡数据登记系统软件和手工报表资料,分析近50年黄浦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期望寿命指标。[结果]1951年黄浦区居民死亡率南片为13.55‰,北片为9.44‰;出生率南片为44.00‰,北片为29.20‰;1976年黄浦区居民死亡率南片为6.89‰,北片为6.66‰;出生率南片为7.10‰,北片为6.56‰;2006年黄浦区居民全死因(南北片合并)为8.50‰,出生率(南北片合并)为5.08‰。1951年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为47.56岁(南片),1976年期望寿命为71.18岁(南片),2006年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为81.98岁(南北片合并)。[结论]半个世纪以来,黄浦区居民死亡率、出生率大幅下降;居民期望寿命不断上升,2006年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较1951年上升72.37%,较1976年上升15.17%,比上海市同年居民期望寿命80.97岁高1.01岁,与世界发达国家居民期望寿命相近。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南昌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及期望寿命,为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及制定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4年南昌市全人群死因监测数据中常驻居民的所有死亡个案为研究对象,使用死亡率、期望寿命等指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南昌市居民的粗死亡率为3.16‰(标化率3.54‰),死因以慢性病为主,死亡专率2.64‰,占全死亡人数的83.42%。居民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病、伤害以及内分泌营养,占全死因的88.58%。居民的期望寿命为74.28岁(男性73.05岁,女性75.83岁),造成寿命损失的疾病顺位前4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伤害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结论 南昌市居民的死亡率较低,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慢性病与伤害是影响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应继续加强该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以降低主要慢性病的发病与死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2009-2011年黑龙江垦区居民死亡水平及居民期望寿命分析,评价垦区人群健康水平,为进一步制定发展策略和目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进行调查;采用简略寿命表法分析2009-2011年垦区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应用死亡率及死因分析垦区人群死亡水平.结果 黑龙江省垦区人均期望寿命77.78岁,其中男性为75.82岁,女性为79.99岁.垦区居民粗死亡率6.33‰,男性为7.65‰,女性为4.97‰.标化死亡率为6.12‰.前五位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消化系统疾病.结论 黑龙江省垦区预期寿命与全国其他地区比较处于内较高水平,死亡水平相对较低,但还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合肥市居民的期望寿命及主要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客观地评价了合肥市人口的健康水平。方法运用统计软件对合肥市2009年人口资料及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合肥市2009年年平均总死亡率为3.73‰,其中男性死亡率为4.37‰,女性为3.05‰。全死因期望寿命为85.21岁,女性高于男性。城市期望寿命低于乡镇。对合肥市主要死因进行分析,循环系统疾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最大,去除循环系统疾病后,男性期望寿命可提高10.85岁,女性可提高18.20岁。结论近年来合肥市人群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死因谱发生了变化,影响人群期望寿命的主要死因以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湘潭市居民2011年死亡原因。方法利用2011年湘潭市居民死亡原因监测资料,用死亡率、死因顺位、居民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减寿年数等指标评价该市居民健康状况。结果 2011年湘潭市居民死亡率为5.88‰,城区为5.67‰,乡村为5.98‰,男性为6.85‰,女性为4.88‰;前5位死因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和损伤与中毒,传染病位居第9位,且死亡率仅为0.4‰。居民期望寿命为78.07岁,城区为77.12岁,乡村为78.38岁,男性为75.8岁,女性为80.59岁。去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病后,居民寿命有0.05~8.93岁的增长,减寿年数为16 401.36~21 800.50年。结论传染病危害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与中毒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南昌市西湖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及期望寿命,为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及制定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2012年南昌市西湖区死因监测数据中常驻居民的所有死亡个案为研究对象,使用死亡率、期望寿命等指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南昌市西湖区居民的死亡率为5.88‰(标化率4.58‰),死因以慢性病为主,死亡率5.34‰,占全死亡人数的90.81%.居民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及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占全死因的91.71%.居民的期望寿命为79.27岁(男性77.77岁,女性81.02岁),造成寿命损失的疾病顺位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以及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结论:西湖区居民的死亡率较低,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慢性病与伤害是影响该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应继续加强该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知识宣教,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开展“三早”工作,防治结合,以降低主要慢性病的发病与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泸州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特征、对期望寿命的影响及其潜在寿命损失,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所致的疾病负担。方法 收集2017年泸州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计算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减寿率、平均减寿年等指标。结果 2017年泸州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19.96/10万,标化率为150.58/10万,男性死亡率(231.77 /10万)高于女性(197.32/10万);0~14岁组、15~44岁组、45~64岁组、65岁以上组死亡率分别为1.02/10万、13.02/10万、133.10/10万以及1 370.20/10万。2017年泸州市居民期望寿命为77.41岁,去除心脑血管疾病后期望寿命增加4.18岁,其中男性增加3.76岁,女性增加4.61岁;去除脑血管病与心脏病后,期望寿命分别增加2.52岁与1.97岁。心脑血管疾病死亡PYLL为70 524人年,PYLLR为14.59‰,AYLL为11.77年/人,男性PYLL、PYLLR与AYLL(48 220人年、18.93‰、12.43年/人)均高于女性(22 304人年、9.56‰、10.56年/人),脑血管病导致了最多的寿命损失(37 988人年、7.86‰、11.16年/人)。结论 泸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重,在男性中导致了更高的期望寿命损失与潜在寿命年损失,65岁以上老年人是心脑血管疾病所致死亡的主要人群,脑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天津市河西区居民人口学特征、死因现状及其规律,评价居民的健康状况。方法运用Excel函数和寿命表法以及SPSS18.0软件对该区2010年的人口数据和死亡材料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天津市河西区老年系数为15.28%,少儿系数为7.73%,总负担系数为29.88%,老少比197.66%。人群的男女性别比为97.28%。2010年天津市河西区居民总死亡率为8.04‰,婴儿死亡率为6.4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39‰。以总人口年龄结构为标准,男性的标准化死亡率为9.43‰,女性为6.72‰,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2010年天津市河西区全体居民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糖尿病,因这5种疾病死亡的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89.78%。2010年总人群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为98.06/10万,男性恶性肿瘤的标化死亡率是110.11/10万,女性是84.49/10万,男性高于女性;主要恶性肿瘤死因顺位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肠癌、食管癌、白血病。2010年河西区居民的期望寿命是81岁。结论天津市河西区属老年型社会,当前导致该区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应继续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和疾病监测,以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输精管绝育术对人群健康远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评价输精管绝育术对人群健康的远期影响,采用三年一次性回顾结合两年随访的历史前瞻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四川省盐亭县25岁以上(含25岁)男性绝育人群(占20.55%、平均绝育年限15.25年)及未绝育人群(占79.45%)在五年中的死亡、寿命、死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类人群平均死亡率为9.02和13.37‰,平均标化死亡率为12.46及12.57‰(u=0.20),期望寿命e_(25)为46.43及45.85岁,e_(70)为11.38及11.06岁;绝育组各主要死因均低于未绝育组,相对危险(OR)均低于1,说明两组人群在总的健康上无差别显著性,绝育术对人群远期健康总的无明显影响。同时,由于某些年龄段绝育组死亡较高、期望寿命较低、死因顺位与未绝育组的不一致及疾病相对危险的差异,不排除绝育对某些疾病存在一定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大竹县2009年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方法按国际疾病(ICD)-10对大竹县居民死因报告资料进行分类,使用《死亡医学登记系统》Deathreg 2005死因专用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审核、汇总及统计分析。结果监测人口1 085 041人,全年报告死亡6 905例,居民粗死亡率6.36‰,其中男性4 162例,死亡率为7.4‰;女性2 743例,死亡率为5.22‰。报告全人群期望寿命74.42岁;死因前5位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传染病;减寿率顺位依次为: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精神障碍。讨论死因谱发生变化,慢病成为大竹老年人的主要卫生问题,伤害控制成为大竹40岁以下人口的主要卫生问题,新生儿病降至死因第11位。  相似文献   

11.
输精管结札术后人群的死亡和寿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次性调查和现时寿命表方法,研究输精管结札与未结扎人群的死亡和寿命。结果表明:25岁以后的两类人群年标化死亡率分别为6.74‰及13.61‰。结扎人群寿命表生存人数高、60岁前死亡人数及死亡概率低。期望寿命e25和e60相差12.99岁及11.90岁。全人群与未结扎人数平均期望寿命e0相差1.07岁。说明结扎人群健康明显优于未结扎者。另外,研究也表明结扎人群死亡人数及死亡概率在60-64岁组超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三门峡市湖滨区2007的人口死因情况,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研究信息.[方法]死因编码采用ICD-10分类,用Excel 2003对全人群死因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现时寿命表计算期望寿命.[结果]三门峡市湖滨区2007年总体死亡率为604.55/10万,男性死亡率648.41/10万,女性死亡率552.56/10万,死因居前3位的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人群期望寿命为74.75岁,去肿瘤人群期望寿命为78.11岁.[结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意外伤害死亡是三门峡市湖滨区2007年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15-2018年乌海市市区居民主要死因及寿命损失,为提出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整理2015-2018年乌海市市区居民全死因数据,分析死亡率、死因顺位、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 2015-2018年乌海市市区居民粗死亡率为533.59/10万,标化死亡率为531.61/10万,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死亡率呈升高趋势(〖XC小五号.EPS;P〗=30785.35,P<0.001)。全人群死因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及其他,占全部死亡人数的90.34%;其中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9.33%。2015-2018年乌海市市区居民期望寿命为77.20岁,去循环系统疾病和去肿瘤后期望寿命可分别增加5.44岁和3.33岁。结论 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是乌海市市区居民的两大死因,也是造成居民期望寿命损失最主要的两大疾病,尤其要重点关注肿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南京市居民期望寿命现况,分析各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4年南京市居民人口资料和死因监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4年南京市居民粗死亡率5.89‰,男性死亡率(6.54‰)高于女性(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期望寿命为82.17岁,男性为80.19岁,女性为84.28岁。居民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型。死因构成前5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及营养代谢疾病,其去死因期望寿命分别为8.62、4.12、1.70、0.92、0.51岁。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损伤中毒居居民减寿死因前3位。结论肿瘤、心脑血管等主要慢性病和损伤与中毒是影响南京地区居民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双流县居民死亡率、死因分布特点及主要单病伤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1年双流县死因监测资料和双流县公安局公布的同期户籍人口数,编制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分析居民死亡原因、死亡水平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1年双流县平均期望寿命为77.58岁,男性为74.94岁,女性为80.75岁.粗死亡率为5.86‰,标化死亡率为4.43‰.家中死亡占77.24%,死亡人数以冬春季为多.分系统前4位死因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单病伤死因排在前4位的依次是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病、肺癌和心脏病.死亡平均年龄73岁,15 ~39岁组死亡率最低,65岁以上组死亡率最高.单病伤首位死因0~14岁组为起源于围生期的疾病,15 ~ 39岁组为交通事故,40~64岁组为脑血管病,65岁以上组为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去单病伤死因增加期望寿命最多的前4位是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病、肺癌和心脏病.结论 2011年双流县居民的主要单病伤死因是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病、肺癌和心脏病,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应对不同的主要疾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防治结合,提高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南通市恶性肿瘤患病和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通过南通市2014年全人群死亡和恶性肿瘤患病、死亡资料,借助简略寿命表的编制方法,计算去死因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结果南通市2014年全人群死亡率840.25/10万,恶性肿瘤死亡专率249.66/10万,恶性肿瘤死亡数及潜在减寿年数均位居全死因首位,去恶性肿瘤死因后期望寿命增加1.39岁。同年,恶性肿瘤患病率为851.85/10万,导致损失健康期望寿命0.64岁。结论恶性肿瘤在南通市处于高流行态势,对期望寿命影响较大,是需要重点防控的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7年常山县4类主要慢性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糖尿病)早死亡概率(早死率)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提高居民期望寿命提供依据。方法从浙江省慢病监测信息系统导出常山县2017年死亡数据,对4类主要慢性病的死亡率、早死率、潜在寿命损失年及期望寿命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年常山县监测人口粗死亡率604.69/10万、标化死亡率545.80/10万;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1 277例(61.3%),过早死亡373例(64.8%),早死率11.7%;平均期望寿命79.11岁,去除4类主要慢性病死因后分别可增加5.25、4.59、3.60和0.21岁;4类慢性病潜在减寿损失年(PYLL)为8 365人年、平均减寿年(AYLL)为6.55年、减寿率(PYLLR)为24.30‰;除糖尿病外,其他3类慢性病的死亡率、早死率和PYLLR男性均高于女性;除恶性肿瘤外,其他3类慢性病的AYLL男性均高于女性。结论常山县2017年早死率11.7%,期望寿命79.11岁;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对男性的期望寿命影响较大;糖尿病对女性的期望寿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我市居民死因的构成 ,对我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简称慢病 )监测区内的 5万人群 1999年全死因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人口资料由江北公安分局办证中心提供。全死因资料来自各级医院、市公安局、市卫生防疫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 ,并经各居委会调查核实。死因分类按ICD - 9编码。结  果1 监测区 1999年按城市和农村统计 ,居民死亡情况见表 1。  表 1 监测区 1999年城乡死亡率比较区域调查人数死亡人数死亡率 (‰ )期望寿命 (岁 )城市 3 0 0 5 112 2 4 0 673 1农村 1968112 5 6 3 5 70 62 监测区 1999年城乡各病种死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08-2018年中国4省重点地区人群肝癌死亡率变化趋势, 探讨肝癌死亡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程度, 为评估该地区综合防控效果、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08-2018年中国CDC全国死因监测数据库中4省重点地区死因数据, 分析该地区肝癌死亡率、去死因期望寿命(CELE)、去死因期望寿命增长年(PGLEs), 采用Joinpoint 4.9.0.0软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 采用Arriaga分解法估计各年龄组肝癌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化的贡献情况。结果 2008-2018年4省重点地区肝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4.37%, P<0.001)。肝癌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增长起积极作用, 贡献值0.240岁, 贡献度5.62%;其中, 积极作用最大的是45~49岁年龄组(0.041岁, 0.96%), 消极作用最大的是50~54岁年龄组(-0.015岁, -0.35%)。与2008年相比, 2018年4省重点地区人群期望寿命增长4.27岁(AAPC=0.59%, P<0.001), 肝癌CELE增长4.20岁(AAPC=...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19—2021年白银市居民的主要死因、顺位及对寿命损失造成的影响,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白银市死因监测数据及人口资料计算相关指标,通过指标分析主要死因及其对期望寿命、潜在寿命损失、潜在工作损失造成的影响。结果:2019—2021年,白银市居民粗死亡率为579.40/10万,标化死亡率为515.29/10万,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全人群平均期望寿命为79.70岁,男性低于女性,去死因后期望寿命增长值居前3位的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全死因潜在减寿年数为128665人年、减寿率为77.40‰,减寿顺位前3位依次为伤害、恶性肿瘤、心脏病,平均减寿年数顺位前2位为伤害、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死因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和工作损失年数顺位一致。结论:慢性病是造成白银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伤害、神经系统疾病对居民危害较大,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加强重点人群慢性病管理,减少慢性病造成死亡和过早死亡的发生,针对伤害发生的重点人群开展综合干预,从而减少致残、过早死亡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