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预防冠状动脉旁路术后房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在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房颤中的作用.方法 常规体外循环(CPB)下CABG患者17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90例)和对照组(86例).对照组术前、术后常规服用倍他乐克.试验组倍他乐克用法同上但加用胺碘酮.两组比较CABG术后房颤的发生率.试验终点为术后第30天.结果 CABG术后两组比较,试验组房颤发生率(6.7%)小于对照组(22.1%)(P<0.05).两组内60岁以下患者房颤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内60岁以上患者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内部<60岁与≥60岁患者房颤发生率比较无区别,而对照组则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在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房颤中的作用优于单用倍他乐克,能进一步降低CABG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尤其对于60岁以上患者效果更加明显.我们推荐60岁以上患者,CABG术后在倍他乐克基础上积极应用胺碘酮,预防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在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房颤中的作用。方法常规体外循环(CPB)下CABG患者17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90例)和对照组(86例)。对照组术前、术后常规服用倍他乐克。试验组倍他乐克用法同上但加用胺碘酮。两组比较CABG术后房颤的发生率。试验终点为术后第30天。结果CABG术后两组比较,试验组房颤发生率(6.7%)小于对照组(22.1%)(P<0.05)。两组内60岁以下患者房颤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内60岁以上患者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内部<60岁与≥60岁患者房颤发生率比较无区别,而对照组则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在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房颤中的作用优于单用倍他乐克,能进一步降低CABG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尤其对于60岁以上患者效果更加明显。我们推荐60岁以上患者,CABG术后在倍他乐克基础上积极应用胺碘酮,预防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房颤)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常见的并发症,房颤尤其快速房颤,常引起血液动力学紊乱,减少心肌供血,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肌梗死,甚至心原性休克,另外,术后出现房颤的患者发生脑卒中等其他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增高,这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有多种临床危险因素引发CABG术后房颤,包括体外循环、高龄、右冠状动脉狭窄、左室功能低下或左室肥厚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预防阵发性房颤的远期疗效。方法:40例阵发性房颤病人经静注西地兰恢复窦性心律后口服胺碘酮,观察其维持窦性心律情况,及对甲状腺、肝、肾功能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1年有效率达75%,房颤复发心室率较前显降低(P<0.05)。结论:长期应用小剂量胺碘酮预防阵发性房颤比较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观察静脉胺碘酮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伴快速心室率的疗效及安全性。回顾我院CABG术后3日内发生AF伴快速心室率患者159例,AF发作时心室率147.75次±41.02次/分;30~60min内静脉注射负荷量胺碘酮300mg,转复窦性心律或心室率<120次/分后给予胺碘酮0.5~1mg/min持续静脉泵入;心室率仍>120次/分再追加负荷量150~300mg,30~60min内静脉注入。结果:胺碘酮负荷量300~450mg转复窦性心律119例,占75%,仍为AF但心室率<120次/分18例,占11%;负荷量600mg仍为AF且心率>120次/分8例,占5%,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停搏2例,占2%。结论:静脉胺碘酮治疗CABG术后AF伴快速心室率安全,有效,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6.
胺碘酮治疗房颤的康复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胺碘酮除颤的方法已得到国际认可 ,但有一定的风险 ,所以康复教育在除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现将我们的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995年 5月~ 2 0 0 0年 2月 ,我科共收治心房纤颤患者 68例。其中男 61例 ,女 7例 ;年龄 61~ 79岁 ;房颤持续时间 1~ 7年 ,平均 3~ 5年 ;并发心衰 68例 ,附壁血栓 1例 ,脑血栓 9例 ,心衰并脑血栓 8例。1.2 方法1.2 .1 治疗方法 :胺碘酮 0 .6克 ,每日 3次 ,分服 ;华法令 0 .5毫克 ,每日 1次。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出、凝血时间。除颤过程给予一级护理 ,心电图监测及心理康复教育。1.2 .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次应用胺碘酮对男性患者行急诊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CABG)后新发心房颤动预防的疗效.方法:5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患者全身状况分级III-IV级急诊行ONCABG的男性患者,均伴有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病史。随机分为试验组(Y组,n=25)和对照组(C组,n=25)。Y组和C组分别在升主动脉开放前经中心静脉注入0.9%氯化钠液20mL和胺碘酮注射液20mL(3mg/kg)。结果:Y组和C组的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28%vs.24%),胺碘酮转复率(100%vs.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多元线性回归显示体外循环时间和术后发生心房颤动会影响患者ICU入住时间(P0.05)。结论:单次静脉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并不能降低男性患者急诊ONCABG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长时间体外循环和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是延长患者ICU入住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小剂量胺碘酮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的疗效。方法:选择不同病因引起的阵发性房颤患30例,给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预防房颤复发,观察其效果。结果:30例患随访时间为3-28(平均13.5)个月,8例患在半年内房颤复发,半年有效率为73.33%。结论:小剂量碘酮预防阵发性房颤的复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积极治疗原发病,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2%与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左心房内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胺碘酮能缩短心房纤颤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减少心房纤颤的复发和持续性心房纤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正>房颤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血栓栓塞发病率上升的高危因素之一。阵发性房颤是最多见的一种心律失常,随着时间的推移,极有可能发展为慢性房颤。目前胺碘酮仍然是治疗心房颤动首选的复律药物〔14〕。本研究观察胺碘酮治疗老年房颤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入选的5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均为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门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年龄604〕。本研究观察胺碘酮治疗老年房颤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入选的5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均为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门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年龄6075〔平均(65.4±4.7)〕岁,全部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前瞻性的评估术前低剂量胺碘酮预防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纤颤(房颤)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 方法 将200例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0例,术前给予常规药物和安慰剂;研究组100例,术前给予常规药物和低剂量胺碘酮,术后两组均用常规药物.结果 研究组的房颤发生率(15%)、房颤时最大心室率(126.0±20.8)次/min,房颤持续时间(8.0±8.6)h均低于对照组的房颤发生率((41%),(χ2=16.766,P=0.000]、房颤时最大心室率((150.0±25.6)次/min,t=0.478,P=0.017]以及房颤持续时间[(12.0±9.6)h,t=0.439,P=0.019].本实验结果 显示研究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术前预防性应用低剂量胺碘酮能安全有效减少房颤发生率,缩短房颤持续时间,并能降低术后房颧最大心室率,减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危险性分级,对高危者给予胺碘酮预防,观察效果。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CABG病人,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例根据危险因素分组,有既往AF者,或有年龄65岁、左房内径45mm、射血分数0.5、术后低氧血症中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者为高危组,有除既往AF史以外的其余4个危险因素中1个及无危险因素的病人为低危组。高危组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常规组。除胺碘酮组在术后给予静脉口服序贯胺碘酮预防AF外,常规治疗三组均相同。比较三组的AF发生率,AF时心率,AF持续时间,AF负荷等指标。结果符合条件共161例。低危组96例,AF发生率28.1%;高危组65例,常规组33例,AF90.9%,死亡1例,2例出院时仍为持续AF;胺碘酮组32例,AF43.8%,全部复律。胺碘酮组AF发生率较常规组显著降低(P0.01),AF心室率低于另两组(P0.01)。低危组AF总持续时间和术后7天AF负荷显著小于另两组(P0.05)。结论筛选CABG术后病人AF高危者,用胺碘酮预防可使AF发生率减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与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脉旁路移植术后疗效及护理的差异。方法:同期215例冠脉旁路移植术患,其中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109例,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106例,分别观察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以及ICU监护期辅助呼吸时间、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结果:经统计学处理.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组术后并发症、低心排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应用IABP例数、死亡率、辅助呼吸时间、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低于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组,除胸部并发症P<0.05外余P均<0.01。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优于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4.
15.
评价胺碘酮对81例慢性心房颤动患者转复后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胺碘酮负荷量600mg/d1~2周、400mg/d1~2周,继以维持量215±50mg/d,服药1~2周后行电转复。9例(9/76,11.84%)在胺碘酮负荷量期间转为窦性心律,72例电转复为窦性心律,平均随访14.5个月(0.5~92个月).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半年有效率71.6%(58/81),1年有效率63.0%(51/81),副反应发生率11.1%(9/81).未见严重毒副反应,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心功能分级为维持窦性心律的负性因素,胺碘酮为慢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药物,用量以较小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0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胺碘酮治疗组和普罗帕酮治疗组,分别为54例和52例,随访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房颤复发情况及左房内径的变化.结果 胺碘酮治疗组预防老年阵发性房颤复发3m的总有效率为88.9%,6m的总有效率为77.8%,9m的总有效率为74.1%,12 m的总有效率为70.4%;普罗帕酮治疗组3m的总有效率为73.1%,6m的总有效率为63.5%,9m的总有效率为57.7%,12m的总有效率为53.8%;胺碘酮治疗组左房内径在治疗前后发生了变化(P<0.05);两组药物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均较为少见.结论 胺碘酮在老年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比普罗帕酮相对有效,两组药物合理使用不良反应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左心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择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89例,分为胺碘酮治疗组(44例,单纯服用胺碘酮),联合治疗组(45例,服用胺碘酮及厄贝沙坦),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左房内径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与胺碘酮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提高(64.3%比81.4%),左房内径明显减小[(40.12±10.6)mm比(34.10±10.11)mm],P均〈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且明显抑制左房扩大,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静脉用胺碘酮和毛花甙C治疗阵发性房颤(PAF)的即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4例发作时间在 24~72 h的PAF患者被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毛花甙C组(每组42例),分别静脉内给予胺碘酮150~1180 mg和毛花甙C 0.4~0.8 mg。结果:胺碘酮和毛花甙C PAF转复率分别是83.3%和42.9%(P<0.01);未转复者的心室率在胺碘酮组由(128.4±12.3)降至(87.8±11.4)次/min(P<0.01),毛花甙C组由(129.6±13.1)降至(90.3± 11.9)次/min(P<0.01)。两组均无严重副作用发生。结论:静脉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有效且安全,其转复率显著高于毛花甙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