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5.12汶川地震胸外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总结抢救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1例地震胸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71例住院地震伤员中,胸外伤51例(4.01%);肋骨骨折和血气胸是主要的类型,发生率分别为84.3%和41.2%:死亡3例,均为高龄重症胸外伤患者,病死率约5.56%。结论肋骨骨折和血气胸是地震胸外伤主要的类型,胸腔闭式引流术和保守观察治疗,是有效治疗方式:加强对急救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培训,有可能降低重大自然灾害时胸外伤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野外长途行军综合训练对军校新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军人心理素质问卷(Mental Quality Questionnaire for Army Men,MQQA)、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和特质焦虑量表(Trait anxiety Inventory,TAI)于不同军训阶段对某军校330名新生进行心理测评。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训练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营区军训后,除抑郁因子外,新生SCL-90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显著下降(P<0.05, 0.01);与军训前相比,野外长途行军后军校新生SCL-90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显著下降(P<0.05, 0.01);与营区军训后相比,野外长途行军后军校新生SCL-90各因子得分,除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外,其余因子得分和总均分显著下降(P<0.05, 0.01)。(2)SDS、SAS得分随军训的进行呈现先升后降的倒“V”型变化趋势。营区军训后,SAS、SDS得分显著升高(P<0.01);与军训前相比,野外长途行军后军校新生TAI得分显著下降(P<0.01);与营区军训后相比,野外长途行军综合训练后军校新生SAS、SDS和TAI得分显著下降(P<0.05, 0.01)。(3)营区军训和野外长途行军综合训练后,新生心理素质各因子得分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结论:野外长途行军能有效提高军校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缓解其焦虑和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4.
某部官兵军事训练伤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军事训练伤,是军事训练直接导致参训人员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或病理改变,简称"军训伤"[1]军事训练损伤直接影响部队官兵身体健康,削弱部队战斗力,对提高训练质量有极大的障碍作用,成为军事训练中军事医学的突出问题.我部是多兵种合成部队,战士训练方式方法各不相同,所致训练伤发病情况亦不尽相同.为了解我部战士训练伤的发病状况,我们用问卷调查方式发放1200份问卷,回收967份,总有效率80.6%,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救援人员焦虑抑郁症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参与抗战救灾人员的焦虑抑郁症状。方法以参与“5.12”汶川地震救援的43名海南第一批边防武警战士为研究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分析其焦虑和抑郁症状情况,并分析高度应急状态下的焦虑和抑郁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救援人员焦虑得分(标准分)为37.56±7.08,症状分级全部正常,无焦虑症状;抑郁得分(标准分)为43.33±12.97,症状分级有6人轻度抑郁,6人中度抑郁,阳性率为27.91%。而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间焦虑与抑郁得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本次调查的救援人员无焦虑症状。但27.91%的人员有轻度或中度的抑郁症状,因此有必要对救援归来的人员进行适当心理检测与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人们对外伤止血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满足人们对外伤止血知识的需要。方法笔者参照相关资料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我院门诊就诊的100例外伤患者进行外伤止血知识的调查分析。结果 100例外伤患者中42%以上外伤患者对规范止血方法不了解;54%以上外伤患者对不规范止血的危害不了解;92%以上外伤患者表示对外伤止血知识有学习需求,最希望采取传统宣传资料的健康教育宣教方式。结论根据部分患者不能掌握规范的止血方法及对止血知识的需求强烈,加强对外伤患者止血知识宣教,提高患者对外伤出血的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5.12汶川大地震灾区11~16岁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在地震发生后1个月,使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学生版,调查了540名来自于灾区的儿童青少年[平均年龄(13.82±0.98)岁,男女比例1.06∶1]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①灾区儿童青少年SDQ总困难分平均为13.41±5.71,74.6%的儿童青少年报告自身存在主观困难;②暴露水平较高的儿童青少年其情绪因子得分较高(z=-2.323,P=0.020);③女性的情绪因子得分高于男性(z=-4.985,P=0.000);④困难对儿童青少年学习方面造成的影响随年龄增加(χ2=9.106,P=0.011);⑤SDQ总困难分受震后儿童青少年被转移至安全地点的间隔时间的影响,时间越长,该分值出现异常的危险性越大(OR=1.233,P=0.003).结论 震后灾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暴露水平、性别、年龄以及震后被转移至安全地点的时间的影响,心理干预应综合考虑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救治5.12汶川大地震伤员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重庆市救治5.12汶川大地震四川灾区伤员情况,为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3日至8月25日汶川大地震中转运至重庆救治的2289例地震伤员情况。结果2289例伤员中,轻、中度占80.5%,重度占19.5%,伤型以机械性损伤为主,病伤种类以累及身体多部位的多发损伤为主,伤死率2.2‰;伤员转归与伤情损伤程度及年龄有关;转运方式与伤员转归无明显关系。结论本次重庆收治的地震伤员与国内外多次地震伤员的伤型、种类相似;收治的组织、管理等经验有借鉴价值;伤情、收治情况等有关信息可供进一步做专题研究参用。  相似文献   

9.
陈善喜 《西部医学》2012,24(9):1772-1773
目的了解大学生外伤疾病发生情况并分析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生2009年9月~2011年7月外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闭合性损伤(56.69%)、软组织损伤(81.50%)和擦伤(43.51%)多见。结论学生外伤以皮外伤常见。应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和外伤急救的健康教育,掌握外伤急救四项基本技术,降低学生外伤疾病发生率,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一个月后救援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抗震救灾1个月后部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重要相关事件对部队指战员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在应急救援开始后32~42 d对驻映秀镇成都军区某红军师炮兵团、济南军区某师炮兵团和四川武警部队三支主力部队指战员为研究对象,随机整群抽样170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救援部队人员SCL-90因子分值分别与中国正常人常模和中国军人常模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确定差异显著性.结果:78份调查表符合要求纳入分析.救援部队官兵的SCL-90总分为130.25±33.07,阳性项目数为27.59±15.75,各因子分值在1.28~1.64之间;与中国正常人18~29岁常模相比,救援部队官兵躯体化症状因子偏高(P<0.05),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偏低(P<0.01);与中国军人男子组常模比较,救援部队官兵强迫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均偏低(P<0.05);比较参与和没有参与遇难者遗体挖掘处理的官兵,发现参与组在睡眠和饮食因子有较低的评分(P<0.01),而阳性症状均分有较高的评分(P<0.01).结论:地震救援部队官兵在震后32~42 d的心理卫生状况基本正常,某些阳性症状与遇难者遗体处理等抗震救灾相关事件相关,对官兵抗震救灾事件相关心理问题的定期监测能有效发现和干预可能的心理疾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汶川大地震所致急性应激障碍(ASD)的发生情况以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修订本中的ASD诊断标准,对经历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进行诊断.结果 323名受试者中有164人(50.8%)符合ASD的诊断标准.其中135例男性中51例(37.8%)符合ASD的诊断标准;188例女性中有113例(60.1%)符合ASD的诊断标准.结论 汶川大地震后ASD发生率高,女性AS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2.
13.
汶川大地震灾后卫生重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生重建是地震灾害后灾区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灾区卫生重建工作,必须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近期要根据不同阶段特点,整合救灾医疗卫生资源,实现长效常态管理;远期要着眼未来卫生需求,规划灾区医疗卫生重建,把重点放在医疗及卫生防疫人才和队伍建设上,不仅要全面恢复灾区医疗卫生体系,而且要比震前提高一定层次.  相似文献   

14.
外伤以其越来越高的发生率和惨重后果,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笔者对1087例住院外伤病人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研究,旨在了解致伤原因与特点,以降低外伤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詹璐  谢小平  万朝敏 《西部医学》2009,21(9):1521-1523
目的了解德阳市人民医院地震前后同期喘息性疾病住院患儿的变化及原因分析。方法对2007年5月~2007年11月及2008年同期该院患喘息性疾病的住院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地震后患喘息性疾病的住院儿童患病率较地震前同期无明显差异,哮喘患儿的复发率有差异。结论地震后不规范吸入激素治疗,震后空气中S02增高,化学性消毒药水刺激是造成哮喘惠儿完全控制后复发的主要因素,医生应加强健康指导及哮喘病人的管理来减少哮喘的急性发作及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5.12汶川山区地震胸外伤的类型和伤情特点。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1例地震胸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 271例住院地震伤患者中,胸外伤51例,占4.01%;肋骨骨折和血气胸是主要的类型,发生率分别为84.3%和41.2%,两侧胸部损伤11例(21.6%),6例(13.9%)合并连枷胸,5例(9.8%)并发呼吸衰竭;死亡3例,均为高龄患者,病死率约5.56%。结论肋骨骨折和血气胸是本次地震胸外伤主要的类型,重症患者比例偏大与山区地震特点有关;加强对救援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培训,有可能降低重大灾害时胸外伤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颅脑损伤无论平时或战时,都是神经系统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由于建设事业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其发病率有日益增加的趋势,早已引起各国医学界的重视。但从目前检索的资料来看,偏重于临床医疗和基础研究的资料居多,而进行人群流行病学的研究甚少。而流行病学则是研究该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发生与发展的动态特征,以及影响这些特征的危险因素。并借以探寻病因情况,阐明流行规律,从而制定防治措施并检验其预防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部外伤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为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创伤住院患者心理问题调查问卷对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间收治的有应答能力的110例腹部创伤患者进行心理问题调查,分析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症结所在。结果腹部外伤患者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其中易激惹、闯入性回避、疾病不确定感以及焦虑、抑郁等是其主要心理问题。结论心理问题是影响腹部外伤患者转归的重要因素,其对治疗依从性与治疗效果有较大影响,应在护理观察中重视患者心理状况的评估,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9.
颅脑损伤无论平时或战时,都是神经系统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由于建设事业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其发病率有日益增加的趋势,早已引起各国医学界的重视.但从目前检索的资料来看,偏重于临床医疗和基础研究的资料居多,而进行人群流行病学的研究甚少.而流行病学则是研究该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发生与发展的动态特征,以及影响这些特征的危险因素.并借以探寻病因情况,阐明流行规律,从而制定防治措施并检验其预防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住院地震伤病员的特点和疾病谱。方法收集整理三所医院收治汶川地震伤病员的诊疗信息。对比三所医院收治伤病员入院时间、基本情况和诊疗信息的差异。结果全部住院伤病员男性730人(56.5%),女性562人(43.5%)。三所医院住院患者性别、年龄组、民族、婚姻状况、手术与否和治疗结果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震区一线医院住院天数的中位数低于西京和唐都医院(P<0.001)。按照出院第一诊断,损伤或中毒住院伤病员占81.5%。结论地震等灾害后应尽早(灾后3-5天)开展伤病员转运。地震第一阶段医疗救援完成后,医疗救援重点应转向内科和慢性疾病,应提前做好应医疗准备。地震医疗救援应按照伤病员疾病谱,配置医护人员、器材、药品等,避免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