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脂肪抽吸术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77年,意大利人Fischer在墨西哥举行的国际整形美容外科会议上报告了原始的脂肪抽吸术。Illouz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现代脂肪抽吸术;20世纪80年代末,Klein采用了肿胀麻醉术,使得现代脂肪抽吸术更趋于完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脂肪抽吸术是一种通过清除皮下组织来进行形体重塑的手术。而水动力脂肪抽吸术是一种运用高压喷射分离脂肪细胞的新技术,该技术比传统脂肪抽吸术更有利于保护血管、神经和脂肪细胞的完整性。自2000年这种温和的水动力脂肪抽吸术报道后,已被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3.
脂肪抽吸技术历史回顾和相关器械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脂肪抽吸技术最新进展,方法 复习脂肪抽吸技术发展的历史,对比研究相关解剖学研究,脂肪抽吸手术技术和相关的手术器械的发展情况。结果 负压肿胀脂肪抽吸技术已成为一个成熟的形体雕塑手术,近几年在欧美国家广泛开展的振动脂肪抽吸技术,大大减低了医生抽脂的劳动强度,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疼痛轻,恢复快。结论 振动脂肪抽吸技术较传统的脂肪抽吸技术更为安全,微创,有效,省力,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1987年Klein首先提出了肿胀技术。肿胀麻醉脂肪抽吸术的特点具有:脂肪抽吸量大,减肥快,效果好;组织创伤轻,出血少,恢复快,安全可靠,愈合后皮肤外观平整;术中止痛效果好,术后镇痛时间长,痛苦少。因此,肿胀麻醉目前已广泛用于脂肪抽吸术中。但将大量的肿胀麻醉液灌注至皮下,是一项较为费力的工作。为此,我们白行研制改进了一种肿胀麻醉脂肪抽吸术灌注器械——肿胀麻醉脂肪抽吸术多头注水针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超声吸脂术的进展及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超声波辅助吸脂术是在传统脂肪抽吸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消除局部脂肪堆积而改善体形的一项新技术,通过超声波辅助下乳化脂肪,冉用抽吸管吸引液化的脂肪,从而实现体形重塑。这种形体的改善往往是永久性的,而且比较传统的脂肪抽吸术破坏性强、出血多、并发症多等缺点,超声波辅助吸脂术具有损伤血管、淋巴管、神经少,并能选择性地破坏脂肪组织加以吸出,  相似文献   

6.
脂肪抽吸术并发症防治的相关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8年,自UK Kesselring等首次报道了干性脂肪抽吸术(dry liposuction)至今,该技术经历了5个阶段的衍变,即干性脂肪抽吸术、YG Illouz报道(1983年)的湿性脂肪抽吸术(wet liposuction technique)、JA Klein报道(1987年)的肿胀法脂肪抽吸术(tumescent technique)、SA Trott报道(1998年)的超湿法脂肪抽吸术(super-wet liposuction)和M Topaz报道(1999年)的超湿法脂肪抽吸术(super-wet liposuction).其中JA Klein(1987年)报道的肿胀法脂肪抽吸术在临床应用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目前脂肪抽吸术的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7.
内窥镜技术在脂肪抽吸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索防止和减少脂肪抽吸手术并发症的方法。方法:采用内窥镜技术观察脂肪抽吸前、抽吸后及抽吸过程中术区的局部情况。包括脂肪抽吸前抽吸区域主要血供情况,抽吸后的局部创面情况,脂肪抽吸过程中可疑抽吸位置的即时内窥镜观察,利用内窥镜技术进行内窥镜下的治疗及操作。结果:利用内窥镜辅助脂肪抽吸手术73例。观察研究发现,内窥镜辅助脂肪抽吸手术可在抽吸前大体了解脂肪层内较大血管分布情况,有计划地指导脂肪抽吸手术,减少和防止手术中血管损伤。结论:内窥镜辅助脂肪抽吸手术,可使原来脂肪抽吸的盲视性操作变为可计划性操作,同时可以进行内窥镜下的可视性操作,如止血、缝合等,降低了手术创伤,防止和减少了该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振动脂肪抽吸技术96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振动脂肪抽吸技术的操作要点以及962例脂肪抽吸术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利用肿胀麻醉技术进行手术部位浸润后,应用振动吸脂仪器进行脂肪抽吸和身体塑形。结果:962例就医者脂肪抽吸量为100~4500ml,其中4例就医者发生皮下血清肿,经局部穿刺排液,加压包扎后吸收;3例发生切口延迟愈合;无1例发生局部皮肤坏死。全部就医者均获得较明显的吸脂塑形效果,吸脂后术区皮肤均有一定程度的回缩。结论:与传统的吸脂术相比,振动脂肪抽吸术安全可靠,易于掌握,尤其适用于大范围脂肪抽吸。  相似文献   

9.
脂肪抽吸术至今已得到广泛开展和应用,凡有脂肪堆积的部位均可进行脂肪抽吸术,但面部吸脂减肥术在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我们自1995年3月开始用注射器配抽脂针(圆头侧孔,针粗同18号针)抽吸面部脂肪达到面部减肥,修改面部轮廓的目的。临床资料本组男1例,女1...  相似文献   

10.
浅层脂肪抽吸术后皮肤质量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桂英  宫昔愿 《中国美容医学》2005,14(6):679-681,i0003
目的:探讨浅层脂肪抽吸术对抽吸区皮肤质量的影响.方法:对4头家猪进行浅层脂肪抽吸手术,分别于术后2周、4周、2个月、4个月收集术区以及对照侧全层皮肤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包括皮下脂肪厚度变化、组织学变化、真皮内的成纤维细胞的数量变化、真皮及皮下组织中的纤维变化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大体标本显示抽吸区皮下脂肪厚度降低,抽吸区的皮肤收缩;HE染色显示手术区与对照组脂肪细胞形态无改变,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加,脂肪组织结构于术后4个月恢复正常;胶原VG染色显示术区胶原沉积且排列紊乱,网状纤维及弹力纤维于术后2个月显著增生,于4个月时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浅层脂肪抽吸术通过破坏真皮下脂肪,损伤、刺激真皮收缩而引起皮肤显著收缩;浅层脂肪抽吸术后皮下脂肪内抽吸隧道形成新的纤维网,皮肤重建在真皮层产生新的胶原,使皮肤收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脂肪抽吸对中心型肥胖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筛选中心型肥胖患者30例,采用肿胀麻醉法,脂肪抽吸量在2000~2500ml;分别检测脂肪抽吸前2d和脂肪抽吸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血脂、血清胰岛素、瘦素、脂联素、抵抗素,并换算出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血糖及胰岛素下面积。结果脂肪抽吸后1个月、2个月血糖下面积及HOMA-IR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ISI则有所升高(术后1周:P〈0.05;术后1月:P〈0.01);脂肪抽吸后血清瘦素较脂肪抽吸前显著降低(P〈0.01),抵抗素和脂联素较脂肪抽吸前亦有所变化,特别是在术后1个月时变化较为明显(P〈0.05),除血清瘦素、血糖下面积外,其余指标脂肪抽吸后3个月基本恢复原有水平。结论 脂肪抽吸对代谢指标在3个月内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糖代谢改善显著,但3个月后这种变化基本恢复到原有水平。  相似文献   

12.
肿胀麻醉下单纯负压脂肪抽吸术363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脂肪抽吸作为一门形体塑造的技术,被广大爱美者所接受。1987年Klein提出“肿胀法”脂肪抽吸术,使这一技术更加安全,并得以推广。2000年1月~2004年12月,我科对363例(520个部位),在门诊肿胀麻醉下,单纯行负压脂肪抽吸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振动脂肪抽吸技术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寻找一种能显著减轻医师脂肪抽吸的操作劳动强度的手术器械和更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方法 从2001年11月及2001年12月分别引进气动和电动振动脂肪抽吸机两套设备应用于113例患者不同部位的脂肪抽吸,抽吸区域分深,浅两层。结果 经1-3个月的随访,113例患者中除2例出现小的血清肿外余均取得满意的效果。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抽吸部位平整。结论 振动脂肪抽吸术是安全有效,创伤小的脂肪抽吸新技术,能极大的降低医师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4.
脂肪抽吸术致急性肺脂肪栓塞一例报告李畅民患者女,因肥胖在硬膜外阻滞下行脂肪抽吸术,一般情况佳。手术约lh后腹部和右大腿抽吸出脂液1000ml时,诉呼吸困难、心悸、此时血压由13.3/9.33kPa降至12/7;33kPa,遂给以面罩吸氧并加快输液。继...  相似文献   

15.
振动脂肪抽吸技术临床应用的再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索更安全、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操作方便的脂肪抽吸技术。方法 从2001年11月至2003年1月采用振动脂肪抽吸技术为739例患者行脂肪抽吸,于抽吸部位分深、浅两层进行。结果 术后经1~6个月的随访,739例患者中除2例出现血清肿、2例切口愈合延迟外,其余均取得较满意的手术效果。结论 振动脂肪抽吸技术是安全有效的较新的脂肪抽吸技术,与传统的脂肪抽吸技术相比更有利于大范围浅层脂肪的抽吸。  相似文献   

16.
脂肪抽吸术吸出物中利多卡因的浓度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胀麻醉是脂肪抽吸术的一大改进,其特点是大剂量的利多卡因随同肿胀液注入抽吸部位脂肪层,文献报道的最大用量达100mg/kg,一次最大用量达到4.8g,但均未出现毒副作用。为了解脂肪抽吸术吸出物中利多卡因含量,我们采用荧光偏正免疫法分别检测了吸出物中脂肪组织与液体中利多卡因的浓度,为准确评价脂肪抽吸术中肿胀麻醉的安全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脂肪抽吸术的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抽吸塑形术,因操作简单易行,创伤小,痛苦少,效果明显,而得以广泛开展。脂肪抽吸术亦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其安全性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1并发症发生率自应用脂肪抽吸术的十多年来,随着对脂肪抽吸术认识的不断加深,手术经验不断积累和手术方法的改进,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下降。Teimourian等报道[1],调查75591例吸脂术,九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死亡、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或短暂性缺血发作、肺血栓栓塞、脂肪栓塞、大块皮肤坏死、麻醉并发症、输液输血并发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为0.1%。其中死亡…  相似文献   

18.
手术切除联合Ⅱ期脂肪抽吸腹部整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手术切除联合Ⅱ期脂肪抽吸腹部整形的手术效果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首先行常规腹壁切除整形术,切除下腹松弛皮肤,折叠缝合腹直肌前鞘,缩小腹围;2个月后行脂肪抽吸术,吸出腹部皮下脂肪,加压包扎,穿紧身服塑形。结果 11例患者经手术切除联合Ⅱ期脂肪抽吸术,其皮瓣血运好,术后经6个月的随访,腹部平坦,效果满意。结论 手术切除联合Ⅱ期脂肪抽吸可达到更好的腹部整形效果,对于腹部肥胖伴有腹部须行倒“T”型切口以缝合皮瓣的重度皮肤松垂以及有剖腹产史等患者.手术切除与脂肪抽吸应分期进行.  相似文献   

19.
脂肪抽吸术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脂肪抽吸术是目前治疗皮下局部脂肪堆积的有效方法,肿胀技术、超声辅助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有效性,但同其他手术一样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并发症,不仅影响手术效果,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现将目前流行的两种脂肪抽吸方法,即:传统肿胀法脂肪抽吸术与超声吸脂术可能产生的各种并发症综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盐酸氯普鲁卡因在肿胀麻醉脂肪抽吸中的应用。方法对脂肪抽吸者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制定的麻醉分级为Ⅰ、Ⅱ级控制麻醉效果,以盐酸氯普鲁卡因作为局部麻醉,在肿胀麻醉下进行脂肪抽吸术。8例进行自体对照,一侧用0.06%利多卡因肿胀液麻醉,对侧用0.06%盐酸氯普鲁卡因麻醉。另3例单独用0.06%盐酸氯普鲁卡因肿胀麻醉。12例采用利多卡因与盐酸氯普鲁卡因混合液作为肿胀液的局麻药,其中利多卡因浓度为0.02%~0.04%,盐酸氯普鲁卡因的浓度为0.02%。观察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次数和血氧饱和度)和麻醉效果。结果盐酸氯普鲁卡因最大用量为4200mg(37.5mg/kg)。盐酸氯普鲁卡因肿胀麻醉行脂肪抽吸术,麻醉充分,麻醉起效时间短,但用只含盐酸氯普鲁卡因肿胀液进行麻醉行脂肪抽吸术,术后疼痛明显。结论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脂肪抽吸术,代谢快,对大量脂肪抽吸者可减少局部麻醉药中毒的风险。盐酸氯普鲁卡因与利多卡因结合应用,麻醉效果好,并可减少利多卡因的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