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奥拉西坦注射液对脑梗死后遗症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500 mg,静滴, 1次/d;给予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口服,疗程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注射液4 g,1次/d,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巴氏指数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进行SF-36测评.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巴氏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SF-36评分,PF、RP、RE、SF、BP、VT、MH及GH的平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拉西坦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奥拉西坦注射液对脑梗死后遗症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500mg静滴,1次/d;阿司匹林100mg,1次/d,口服,疗程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注射液4g,1次/d,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SF-36测评.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高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F-36评分,各维度的平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拉西坦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3周为一疗程,4周后疗效评定。结果 2组GCS量表评分、MMSE评分观察组有效率88.64%,治疗组有效率61.9%。结论奥拉西坦治疗急性脑梗死综合疗效优于吡拉西坦,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给予脱水降颅内压、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50例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治疗)50例,治疗前后以MMSE进行评分,治疗前后检查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结果 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MMSE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0%)高于对照组(76.0%)(P0.05);2组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55例和B组(给予常规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治疗)55例,治疗前后运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总分、各亚项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分,并且观察2组治疗前后患者血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结果 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ADL 、MoCA 总分、各亚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 治疗后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A组总效率(96.3%)明显高于B组(67.2%)(P<0.05); 2组治疗后血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P<0.05)。结论 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刘月英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0)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胶囊治疗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的疗效。方法188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06例)和对照组(8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胶囊,观察比较2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NISS)评分、Barthe指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17%,对照组86.59%,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第15天、第30天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奥拉西坦胶囊治疗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丹灯通脑胶囊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采取丹灯通脑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50例采取西医治疗,观察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对照组66%。治疗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MBI)指数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灯通脑胶囊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郑书芳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9):43-44
目的 探讨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2010-01-2011-10我科收治恢复期脑梗死患者11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神经营养、活血化瘀、脱水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拉西坦能促进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孙凤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脑梗死后遗症患者13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比较。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总有效率较单纯西医治疗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高效稳定,比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更有优势,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丁存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2):74-75
脑出血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大多会遗留有严重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拟采用苏肽生治疗脑出血后遗症,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自本院2012-04—2013-01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2例,男37例,女25例;年龄48~75岁,平均(63.2± 相似文献
11.
尤瑞克林治疗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尤瑞克林+依达拉奉)29例和对照组(依达拉奉)34例。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Scale(MR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观察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NIHSS、MRS及ADL评分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性别构成比、年龄、治疗期问血糖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压以及NIHSS、MRS和ADL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尤以治疗一周后更为明显,但无低血压及脑低灌注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的疗效优于单用依达拉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奥拉西坦对于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总数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3例。治疗组采用奥拉西坦为主的治疗方案,而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运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巴氏指数(BI)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相应数值。结果治疗组经过奥拉西坦治疗,MMSE分值和B1分值增加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奥拉西坦胶囊是安全有效的促智药,可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促进患者的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剂量地塞米松在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作用。方法 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地塞米松治疗组、安慰剂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地塞米松治疗组为常规治疗+1mL(5mg)地塞米松注射液,安慰剂组则为常规治疗+1mL注射用水,各组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行血常规及红细胞沉降率检查,同时采用Barthel指数及改良Rankin量表对受试对象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地塞米松治疗组红细胞沉降率较安慰剂组及对照组明显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Barthel指数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定结果,地塞米松治疗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较安慰剂组及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地塞米松在脑梗死急性期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细胞成分的变化。方法:对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及血细胞成分检测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患者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红细胞(RBC)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01),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C*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001),与对照组比较男性患者白细胞(WBC)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及血细胞参数异常可能与急性脑梗死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赛莱乐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研究赛莱乐(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为治疗组静滴赛莱乐200mg,30例为对照组静滴706代血浆、丹参40ml,每天1次,持续2周,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做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检查。结果 赛莱乐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及生活能力等级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液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下降(P<0.01),而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无明显变化。结论 赛莱乐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郭胜利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3,(2):16-18
目的探讨血栓通对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干预作用。方法将73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治疗。疗程为2周,两疗程后评价疗效,两疗程间间隔2周。治疗结束后根据症状变化评定疗效,并采用36条目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有效率为72.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F-36评分方面,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活力(VT)及精神健康(MH)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肯定,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含量,并与30名体检健康者进行对照,同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PR水平与病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间血清CRP水平比较,重型组高于中型、轻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脑梗死预后好转组CRP水平低于无好转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升高提示病情重、预后差;早期测定CRP水平有助于评估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19.
Stroke patients with non-fluent aphasia tend to be younger than fluent aphasics.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this difference
was due to an age-related change in the anatomico-functional organisation of language areas or to an age-dependent vari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farct localisation. From a hospital prospective stroke database we selected those patients who suffered
an ischaemic stroke with at least one non-lacunar infarct demonstrat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 (n = 423 patients). We retrieved information on language disturbance in the acute phase (no aphasia, non-fluent aphasia, fluent
aphasia) and on infarct localisation by CT. Non-fluent aphasia predominated in young (aged < 51 years) patients while in elderly
patients (aged > 70 years) the opposite was found (χ2 = 8.03; P = 0.005). Posterior infarcts were also more frequent in elderly patients (χ2 = 9.9; P = 0.002). There were 27 atypical cases (patients with lesions on language areas without aphasia) and 14 aphasics with atypical
infarct localisation (9 fluent aphasics with anterior lesions and 5 non-fluent aphasics with posterior lesions). The proportions
of atypical cases, their infarct location or fluency type were not influenced by age.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predominance
of fluent aphasia in older patients was related to the higher proportion of posterior infarcts in these patients. The hypothesis
of age-related changes in the anatomico-functional organisation of language areas was not supported by the present data.
Received: 14 January 1997 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28 April 1997 Accepted: 26 May 199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