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侧路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的手术策略。方法 2012年5月至2017年12月,我科采用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后缘骨软骨患者82例,其中男52例,女30例;年龄14~65岁,平均39.2岁。手术涉及T_(12)~L_1节段2例(2.4%),L_(1~2)节段1例(1.2%)、L_(3~4)节段7例(8.5%)、L_(4~5)节段52例(63.4%)、L_5~S_1节段20例(24.3%)。术前、术后随访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下肢)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末次随访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PTED术中因疼痛和显露困难转可动式椎间盘镜手术2例,发生出口神经根损伤1例。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20.6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7.88±1.20)分下降至(0.70±0.83)分,ODI由术前(46.00±11.71)分下降至(4.80±5.9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疗效评定优36例、良39例、可7例,优良率91.46%(75/82)。结论 PETD适用于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后缘骨软骨患者,良好的疗效说明其临床应用具有可行性。手术不必追求完全切除骨化物,应围绕着"神经充分减压"这个中心目标。  相似文献   

2.
腹膜后黄色肉芽肿罕见,1935年O’berling首次报道6例并以部位命名,继之国内外虽有陆续报告,但为数不多。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并文献复习。 例1,男50岁,进行性腰痛伴左下肢放射性疼痛一年余,曾按风湿病治疗无效,因症状加重,到我院诊治。检查:L4、5椎左侧旁压痛明显,双下肢肌萎缩,痛觉减退,且以左侧著。椎管造影于L4.5椎间隙完全梗阻。心肺正常,腹部未触及肿块。临床诊断:L4.5椎间盘脱出症。1980年1月22日施术,术中见L4.5椎间隙偏左有-1.5×1.5×0.7cm肿块,L4.5神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29岁。1988年6月25日不明原因腰部胀痛,渐重,难以忍受,无放射痛.9月X线示第二腰椎椎体骨质破坏,10月复查病灶范围增大,疑诊“脊柱结核”.体查:浅表淋巴结不大.L_1部位压痛。脊柱叩痛阳性,下肢肌力Ⅵ级.B超肝脾不大,腹膜后未探及肿块.骨同位素扫描,L_2放射性浓集.CT扫描L_22.5×2.8cm低密度区,散在骨小梁存在,边界不清.同年12月23日行L_2肿瘤摘除术,L_2右侧肿块乳白色3.0×5.0cm,包膜完整,深入椎间孔,切面鱼肉状。病理诊断:何杰金氏病,混合细胞型(L_2).术后20天行原发灶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18岁,因双下肢麻木,行走无力3个月,不能行走7天于1990年4月25日入院,体检发现,T_6 以下各种感觉减退,腹壁、提睾反射减弱,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低下,轻度肌萎缩。跟、膝腱反射减弱。入院后半个月,感觉平面上升至T_2、T_3,双下肢肌力“0”级。行L_(3.4)与L_(4.5)椎间隙穿刺,未抽出脑脊液,于L_(2.3)椎间隙穿刺:脑脊液压力0.43Kpa,色深黄,置试管内迅速凝固。白细胞数正常,蛋白1.Og/L。行上行性椎管造影显示:L_3与T_(10)平面完全梗阻。小脑延髓池穿刺造影显示:T_1平面完全梗阻。1990年5月10日在全麻下行C_7~T_(10)椎管探查(中间留一椎板未切),见硬脊膜张力高,无搏动。切开硬膜见肿瘤特长,位于脊髓背侧,呈灰褐色,边界不清;下至T_(10)以下(由于切口所限,未探及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我科运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并随访32例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的患者,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17~44岁,平均30.5岁。病变节段L_(2~3) 1例、L_(3~4) 2例、L_(4~5) 16例、L_5~S_1 13例。在经脊柱内镜治疗时L_(2~3)、L_(3~4)和L_(4~5)节段采用经椎间孔入路,L_5~S_1节段运用经椎板间入路进行手术。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MacNab对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本组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74.6±7.4) min。术后所有患者腰部疼痛,腿部疼痛、麻木,下肢感觉异常、肌力减退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后所有患者未发现严重手术并发症。1例术后3个月出现责任间隙腰椎间盘突出,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手术翻修。VAS评分术前(6.33±1.63)分,术后3个月(3.67±1.34)分,术后6个月(1.45±0.82)分,术后12个月(0.93±0.31)分;术后不同时间段与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48.84±11.33)分,术后3个月(31.27±12.08)分,术后6个月(19.86±6.37)分,术后12个月(10.37±5.1)分。术后不同时间段与术前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运用MacNab评价临床疗效,优23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96.9%。结论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保留运动节段、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其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1994年6月~1996年4月,我院采用后装~(192)Ir经皮穿刺插管近距离放射治疗椎体恶性肿瘤,恶性骨巨细胞瘤4例,纤维肉瘤3例,精原细胞瘤脊柱转移2例,疗效较满意,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全组9例,男7例,女2例.其中:(1)L_2椎体恶性骨巨细胞瘤4例,年龄分别为68、70、72和74岁.腰及左大腿内侧缘剧痛.经X线片、CT、磁共振检查,诊断L_2椎体恶性肿瘤,以骨巨细胞瘤可能性大.又穿刺活检,诊断为L_2椎体道骨巨细胞瘤,因心肺功能差,不宜行手术治疗.L_(4、5)椎体纤维肉瘤3例,年龄分别为64、65和71岁.感觉下腰及小腿外侧剧痛,以夜间为主.经X线片,CT及穿刺活检查,诊断为L_(4、5)椎体纤维肉瘤.因年龄大,恶病体质,不宜行手术治疗.(3)纵隔精原细胞瘤转移L_1椎体2例,年龄分别为33和36岁,均无隐睾史.其中1例病史1.5年,病初有发热、咳嗽,按感冒治疗未痊愈,且出现刺激性咳嗽.一般活动后气喘和胸闷,经胸部X线片、CT检查,仅提示纵隔淋巴瘤,精原细胞瘤.并有左颈部、锁骨上肿大淋巴结,有压病,腰背部剧痛,有时向会阴部放射,于1995年4月入我院.经X线片、CT、核磁共振及穿刺活检,考虑为纵隔恶性肿瘤.取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术后病理作为对照判断氟脱氧胸苷(FLT)PET-CT检测食管癌大体肿瘤生物靶区长度的最佳方法 和最佳界值,并与FDG PET-CT、CT、食管钡餐和食管镜进行直接对照研究.方法 24例患者行FLT PET-CT检查,其中22例行FDG PET-CT检查对照,全部患者均常规行食管钡餐、食管镜检查并均接受食管癌根治切除术.FLT PET-CT长度采用肉眼法,记为L_(FLTvisual),和采用SUV 1.3、1.4、1.5以及SUV_(max)的20%、25%和30%分别记为L_(FLT1.3)、L_(FLT1.4)、L_(FLT1.5)、L_(FLT20%)、L_(FLT25%)、L_(FLT30%);FDG PET-CT长度采用肉眼法、SUV 2.5和SUV_(max)的40%分别记为L_(FDGviaual)、L_(FDG2.5)、L_(FDG40%).CT、食管钡餐和食管镜所测得病变长度分别记为L_(CT)、L_(Scopy)和L_(X-ray)分别与术后病理长度L_(Path)进行比较.结果 L_(Path)值为(4.90±2.14)cm,各检测方法 所得病变长度由小到大依次为L_(FDG40%)、L_(Scopy)、L_(X-ray)、L_(FLT1.5)、L_(CT)、L_(FLT30%)、L_(FLTvis)、L_(FLT1.4)、L_(FLT25%)、L_(FDG2.5)、L_(FDGvis)、L_(FLT1.3)、L_(FLT20%),均数分别为(3.85±1.52)、(4.46±2.23)、(4.63±2.37)、(4.64±2.38)、(4.69±1.85)、(4.75±2.19)、(4.85±2.33)、(4.87±2.35)、(5.05±2.20)、(5.08±2.19)、(5.10 ±2.22)、(5.21 ±2.40)、(5.53±2.17)cm,与L_(Path)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93、0.88、0.95、0.90、0.81、0.96、0.96、0.80、0.99、0.99、0.95、0.79,P值均为0.000.L_(FLT1.4)和L_(FDG2.5)分别为最佳FLT PET-CT和FDG PET-CT长度,且L_(FDG2.5)与L_(FLT1.4)相似(t=1.23,P=0.232).结论 最接近食管癌病理长度的FLT PET-CT界值为SUV 1.4,而FDG PET-CT的为SUV 2.5,可作为客观和简便易行的半定量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全腹三维重建CT测定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Half-Half技术治疗无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穿刺位点距离和穿刺水平角度范围,为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技术提供更全面精确的临床参考数据;通过术前测定的数据研究椎间孔入路PELD(transforami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TD)临床实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我院应用PETD治疗的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全腹三维重建CT、腰椎三维重建CT和腰椎MRI),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25~73岁,平均(37.58±7.14)岁。术前通过全腹三维重建CT测定和明确以下影像学指标:椎间盘突出节段、穿刺入针点距离棘突的体表水平距离(D1)、关节突腹侧缘水平连线与皮肤交点距离棘突中点距离(D2)、横断面上入针最大水平角度α、横断面上入针最小水平角度β(穿刺时既不受小关节突阻挡,也不损伤内脏)。应用术前测定的数值指导PETD临床实践,结合术中穿刺位置情况,来判定测定的数值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并计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比率大小。结果术前全腹CT测量D1距离在L_(1~2)至L_5~S_1水平分别为8.4~10.9 cm、9.6~12.7 cm、11.1~14.3 cm、12.4~15.7 cm、13.6~15.9 cm,随目标节段的下降,旁开距离逐渐增大,且受患者体重指数的影响(P0.05)。D2距离同样受患者体重指数的影响(P0.05),在L1~2至L5~S1水平分别为12.2~15.9 cm、12.7~16.3 cm、13.4~17.6 cm、14.9~18.4 cm、15.1~18.5 cm。入针最大水平角度在L_(1~2)至L_5~S_1水平分别为17°~29°、14°~25°、11°~22°、6°~18°、6°~13°,不同体重指数患者入针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入针最小水平角度在L_(1~2)至L_(3~4)水平分别为13°~16°、7°~13°、2°~5°,在下腰椎L_(4~5)和L_5~S_1节段则分别为2°~4°、0°~2°。按照术前设计的穿刺距离和角度,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比率均达100%。结论可通过术前全腹CT判断入针点和入针角度安全有效范围。术前充分的影像学评估是制订个性化手术入路方案的基础,是椎间孔镜手术开展的基本要求,对提高手术安全性、成功率和临床疗效意义重大。另外对于下腰椎,采用水平角度10°~15°是安全且更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我室于1997年12月18日,收治骶尾部及右下肢疼痛剧烈1例的骶尾部脊索瘤患者,经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护理,使其疼痛得到明显缓解,并顺利完成了疗程,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48岁,始于1997年8月下旬感到腰痛,外院X线照片示第3、4腰椎间盘突出,拟“腰椎间盘脱出症”,于1991年12月在某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CT及MRI检查,示“骶尾部大片溶骨性破坏,局部有巨大肿物”,1997年12月12日来我院就诊诊断为骶尾部脊索瘤而收入我室进行放疗,患者入院后希望迅速缓解疼痛.2 对患者疼痛的评估2.1 评估疼痛的部位、原因、性质、程度(1~10级)和有无规律等 患者疼痛部位为骶尾部及右下肢;系肿块压迫骶尾神经所致;为剧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睡眠,评估为重度疼痛;疼痛具有一定规律性,24时和7时左右疼痛加剧.2.2 评估患者对一些能够缓解疼痛的措施的了解和应用情况 患者及家属对缓解疼痛的措施了解得很少,甚至常常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棘突间Coflex固定治疗L_(4~5)节段I度腰椎退变性滑脱的手术疗效。方法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采用Coflex治疗17例L_(4~5)节段I度退变性滑脱的患者,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43~72岁,平均54.1岁。采用椎板间开窗神经减压加Coflex内固定。术后随访36~64个月,进行腰椎站立位的正侧位、屈伸动力位X线检查,测量L_(3~4)、L_(4~5)和L_5~S_1节段的手术前后椎间角的变化和矢状位位移情况。选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93.4±26.2)min,平均出血量(127±84.5)ml;术前、术后1年和终末随访的VAS腰痛评分分别为(67.5±17.5)分、(21.3±9.8)分、(20.1±10.3)分,VAS腿痛评分分别为(41.2±15.1)分、(10.2±7.5)分、(8.5±6.9)分,ODI分别为43.5±9.5、14.3±7.5、12.5±6.7,VAS、ODI评分在术后1年、终末随访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和终末随访L_(4~5)节段椎间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_(3~4)、L_5~S_1节段椎间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腰椎滑移方面,L4~5节段终末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_5~S_1和L_(3~4)节段无明显变化。结论Coflex固定治疗L_(4~5)节段I度退变性滑脱,具有疗效良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低的特点,3~5年随访未发现明显的滑脱进展,相邻节段无明显退变加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论证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进行L_5~S_1开窗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翻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间治疗组应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完成L_5~S_1腰椎间盘突出开窗术后复发翻修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26~61岁,平均44.4岁,至少随访1年时间。收集围术期临床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14例复发椎间盘均顺利去除,无硬膜撕裂、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37~57 min,平均47.6 min。术后3天VAS评分下腰(2.7±1.8)分、下肢(2.4±1.6)分,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个月[下腰(1.6±1.2)分、下肢(1.5±0.9)分]较术后3天比较亦具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和P=0.005);随后的两个相近随访时间点上VAS评分亦获得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的ODI评分为(21.9±7.3)分,较术前(53.1±16.4)分具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个月(12.9±5.5)分较术后3天、术后3个月(9.0±4.0)分较术后1个月亦具有明显提高(P=0.001和P=0.04);随后两个随访时间点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MacNab评价标准提示该组翻修病例术后整体优良率达80.0%,随访期间内无复发病例出现。结论针对L_5~S_1椎间盘突出开窗术后复发的病例,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翻修手段,具有以下优势: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少、创伤小;术后早期疼痛控制和功能满意,尤其适用于椎间孔狭窄及高髂嵴的病例。  相似文献   

12.
白血病皮肤损害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血病皮肤损害并不少见,但国内报道较少。我院自1979年~1988年收治白血病176例,其中有皮肤损害8例(4.5%),现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皮肤损害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21~51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4例(2例急性变);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2例(均为M_2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1例(L_1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淋)1例。其诊断依据:①白血病诊治过程中发生皮肤损害。②化疗后皮损消失。③局部皮肤活检有白血病细胞浸润。8例中5例经皮肤活检证实,3例化疗后皮损消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腿痛患者肥胖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及规律。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腰腿痛就诊于我院脊柱骨科门诊的329例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收集患者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病史、抽烟史、职业等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其腰痛程度。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根据BMI值分为正常组(BMI18.5 kg/m~2~24.0 kg/m~2)、超重组(BMI≥24 kg/m~2~28 kg/m~2)及肥胖组(BMI≥28 kg/m~2)。所有患者均已行腰椎MRI检查,采用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分析腰椎每一节段椎间盘。统计分析腰腿痛患者中肥胖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及规律。结果各组患高血压情况:肥胖组26例(40.6%),超重组27例(22.0%),正常组17例(12.0%),肥胖组与超重组、肥胖组与正常组之间高血压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的比例、抽烟的比例及职业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_(1~2)节段各组3级椎间盘,肥胖组为20例(31.3%),超重组为33例(26.8%),正常组为26例(18.3%),与正常组相比,肥胖组L_(1~2)节段的3级椎间盘比例显著增高(P0.05)。L_(2~3)节段中3组之间不同分级的椎间盘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_(3~4)节段各组1~2级、4级、5级椎间盘,肥胖组分别为14例(21.9%)、18例(28.1%)、4例(6.3%),超重组分别为41例(33.3%)、27例(22.0%)、2例(1.6%),正常组分别为68例(47.9%)、20例(14.1%)、0例(0.0%),与正常组相比,肥胖组及超重组L_(3~4)节段1~2级椎间盘比例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肥胖组L_(3~4)节段4级、5级椎间盘比例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5)节段各组3级、4级、5级椎间盘,肥胖组分别为14例(21.9%)、28例(43.8%)、18例(28.1%),超重组分别为69例(56.1%)、31例(25.2%)、12例(9.8%),正常组分别为99例(69.7%)、19例(13.4%)、4例(2.8%),L5~S1节段3级、4级、5级椎间盘,肥胖组分别为5例(7.8%)、35例(54.7%)、14例(21.9%),超重组分别为46例(37.4%)、46例(37.4%)、10例(8.1%),正常组分别为74例(52.1%)、35例(24.6%)、3例(2.1%);全腰椎椎间盘中各组3级、4级、5级椎间盘,肥胖组分别为90例(28.1%)、90例(28.1%)、44例(13.8%),超重组分别为240例(39.0%)、120例(19.5%)、34例(5.5%),正常组分别为545例(57.4%)、94例(9.9%)、13例(1.4%),L_(4~5)节段、L_5~S_1节段及全腰椎椎间盘中,3组患者3级、4级、5级椎间盘的比例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肥胖组(3.38±1.24)分,超重组(2.77±0.75)分,正常组(2.63±1.06)分,3组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腿痛患者肥胖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相关,会加重腰椎间盘退变并可能加重患者腰痛程度。肥胖对下腰椎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大于上腰椎椎间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短期疗效。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我科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54例,其中男38例,女16例;年龄18~49岁,平均28.6岁。27例有明确腰部外伤史。其中L_(4~5) 21例,L_5~S_1 33例。单独位于L_4椎体后下缘5例,L5椎体后上缘14例,L_5椎体后下缘7例,S_1后上缘24例,位于L_4后下缘及L_5后上缘2例,位于L_5后下缘及S_1后上缘2例。突出骨块位置单独位于中央椎管区13例,位于中央椎管区+侧方椎管区23例,单独位于侧方椎管18例。均采用症状侧椎间孔或椎板间入路,镜下摘除突出椎间盘、去除部分或全部骨块。术后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术中手术顺利,无中转开放、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等并发症。手术时间35~100 min,术中透视3~15次,术中出血量约10~50 ml。术后影像学提示减压彻底,部分切除14例,完全切除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2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45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6.2%。结论经皮内镜治疗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具有出血少、创伤小、破坏少、恢复快等优点,近期效果较好,同时结合中央椎管及侧隐窝功能分型,可以进一步指导手术方案,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椎管内肿瘤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分析11例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治疗.结果:术前所有误诊患者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MRI检查后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标本经病理诊断为:神经鞘瘤8例,其中椎管内外哑铃状1例;脊膜瘤2例,血管脂肪瘤1例.所有病变均完全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3年,功能基本全部恢复者9例,残留右小腿外侧麻木1例,左侧臀部麻木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综合分析腰腿痛患者的临床特点与CT检查结果,才能避免误诊;MRI是目前诊断椎管内肿瘤的最有效的手段;及时手术治疗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椎管内恶性神经鞘瘤少见,我院遇到一例,报告如下。患者女,54岁。左侧腰腿痛2年,近2月加剧入院。2年前开始感左髋痛,近2月且感左下肢串痛和麻木,间隙性发作,夜间尤甚。左下肢行走乏力。既往健康,无明显外伤史。体检:腰僵直,腰4.5左侧有明显根性压痛。过伸试验( ),挺腹试验( ),左髋关节活动尚可。(?)趾背伸肌力:左<右,左小腿外侧浅感觉明显迟饨。腰椎平片示轻度侧弯,L5左侧横突边缘不清,L_4椎弓根及L_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微创TLIF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其中伴有节段不稳定6例,超外侧间盘突出9例;腰3/4节段2例,腰4/5节段10例,腰5骶1节段3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创面大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中的X线透视时间及并发症等.采用VAS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15例微创TLIF的手术时间平均3.4h,出血量100ml,切口长3cm,无伤口引流管,术后1d下地活动,术中X线透视时间27-38s.随访6-30个月,患者术后症状缓解,VAS评分从术前8.3分恢复到术后第3天4.7分、1周时3.8分、1个月时2.6分,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1例患者出现椎弓根钉进入椎管内,出现下肢无力,再次手术重置椎弓根钉同定,术后1个月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微创TLIF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小,脊柱结构破坏少,可早期下床活动,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对25岁以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19例临床症状重,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开放或微创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9例病例全部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至3.5年,平均为19个月,术后均进行腰、腿痛VAS评分,JOA、ODI评分,结果较术前改善明显,影像学结果复查满意.术后症状减轻,体征大部分消失.结论 25岁以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体征与成年患者相似.保守治疗无效后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由于脊柱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临床中早期诊断脊柱恶性肿瘤存在较大的困难,往往被常见的腰椎病如椎间盘脱出症、椎管狭窄症掩盖,我院自1987至1997年收治900例腰椎病,有20例术后证实为脊柱恶性肿瘤。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例患者,男14例,女6例;年龄30岁~70岁,平均50岁;病史6月~5年;既往无重要病史。2.临床特点:均以腰腿疼入院。8例具有腰神经根根性刺激症状,一般止痛剂无效,以静卧咳嗽时加重,诊断为椎间盘脱出症,12例腰痛较重,无明显神经根刺激症状,具有间歇样破行,其中4例伴低热盗汗、消瘦体质,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2~77岁,平均年龄69.1岁.并发高血压病8例、糖尿病7例、心脏病4例.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19例,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9例,多点开窗减压后路固定植骨融合术2例.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均安全完成.平均随访2年1个月,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69.1%.结论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内科并存症多,多节段退变和椎管狭窄者多.正确处理内科并存症,结合症状、体征、影像学及术中探查情况恰当减压,能获得较好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