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氯雷他定联合法莫替丁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餐前口服法莫替丁片,20 m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组织嗜酸粒细胞计数、Ig E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95%和95.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组织嗜酸粒细胞计数、Ig E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组织嗜酸粒细胞计数、Ig 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雷他定联合法莫替丁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云  郭书侠  董蕤 《河北医药》2012,34(15):2370-2371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临床常见的是直接计数、涂片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球计数仪分类计数3种方法.但是临床上为了解疾病进展过程,需要动态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往往采用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包虫病的常规B超、包虫囊液皮内试验(Casoni试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包虫病,经常规B超、Casoni试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查,综合分析各辅助检查结果和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B超显示包膜完整的囊性包块68例,诊断为包虫病的66例;Casoni试验68例,阳性58例,阴性10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68例,高于正常值26例,正常值42例。结论B超和Casoni试验是诊断包虫病的重要辅助检查,B超在对包虫病的定位、定数、定性上有独特和可靠的意义,Casoni试验对包虫病的定性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包虫病的诊断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咳嗽与Ig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儿科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慢性咳嗽儿童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有完整的血清总IgE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资料,将其按照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分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组和非咳嗽变异性哮喘组,分别有50例和54例,比较主要检测指标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不同类型儿童慢性咳嗽与Ig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观察咳嗽变异性哮喘组和非咳嗽变异性哮喘组患儿血清总IgE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检测结果,可见,咳嗽变异性哮喘组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咳嗽变异性哮喘组,同时,血清总IgE在咳嗽变异性哮喘组中的检测灵敏度、特异性、正确率显著优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Ig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检测,可以对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进行有效诊断,但是血清总IgE的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正确率均显著优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更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Sysmex XT-2000i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用于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与目测法的差异。方法用仪器法和目测法计数37份抗凝静脉血的嗜酸性粒细胞数,并将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准确性;选取4份嗜酸性粒细胞数值不同的抗凝血分别用仪器法和目测法进行计数,每份标本重复测定10次,计算出CV进行比较,观察精密度。结果仪器法计数的嗜酸性粒细胞结果与目测法计数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r为0.998。仪器法和目测法对4份嗜酸性粒细胞数值不同的标本重复计数的平均CV值分别为2.74%、8.47%,显示仪器法的精密度明显高于目测法。结论用Sysmex XT-2000i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较准确、快速的方法,可以满足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伴发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特点,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CRS)患者40例,按是否伴发鼻息肉分为伴息肉的观察组18例,不伴息肉的对照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VAS得分、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评分、患者患处黏膜内炎性细胞计数以及外周血中性粒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差异,并分析外周血中性粒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部分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鼻塞的严重程度、鼻内镜检查结果评分、鼻窦CT检查结果评分、患处黏膜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CT检查评分值及鼻内镜检查评分值均呈正相关(r=0.611、0.852,P均<0.05),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也呈正相关(r=0.911,P<0.05)。结论 CRS伴息肉患者鼻塞程度较严重,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较高,且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7,(15):158-160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和异常淋巴细胞的检出率升高对恙虫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来我院已明确诊断的40例恙虫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分别记录两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和减少率,以及异常淋巴细胞水平和检出率,观察组经多西环素治疗5~10d后,复查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和减少率,以及异常淋巴细胞水平和检出率。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率为87.50%(35/40),异常淋巴细胞检出率为92.50%(37/40),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异常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减少率、异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和检出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和异常淋巴细胞的检出率升高对恙虫病有重要诊断意义,检测手段方便快捷,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计数外周血嗜碱粒细胞更为简便、准确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根据嗜碱粒细胞表面抗原的特性CD123+、HLA-DR,计数30例过敏性哮喘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人工涂片计数嗜碱粒细胞。结果流式细胞法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计数嗜碱粒细胞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呈显著性差异(P<0.01),与人工涂片计数嗜碱粒细胞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流式细胞仪计数外周血嗜碱粒细胞结果更准确,可作为过敏性疾病时计数外周血嗜碱粒细胞的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急、慢性荨麻疹患者IgE及嗜酸性粒细胞变化。方法:观察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某院进行治疗的64例急性荨麻疹患儿(急性组)和4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慢性组)的IgE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差异。结果:慢性组和急性组患儿的总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组中无过敏疾病患儿的总IgE水平明显高于急性组中无过敏疾病患儿的总IgE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IgE水平在不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患儿的急、慢性荨麻疹诊断过程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但在有其他过敏性疾病情况下不可作为诊断标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不可作为诊断急、慢性荨麻疹标准,应结合患儿临床症状、疾病史等情况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李虎成 《中国医药指南》2014,(11):150+152-150,152
目的探讨分析血清降钙素原定量检测对肺部感染患者的意义。方法选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受试者经过体检其血象、胸片的检测结果都没有出现异常现象。两组受试者之间的年龄、性别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血样。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在PCT含量、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各项上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实验组在PCT含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各项上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CT的水平可以反映肺部细菌和病毒类感染,因此可以使用PCT的定量检测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补充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用于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的可靠性。方法随机抽取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静脉血标本182份。精密度测定:随机抽取高、中、低各1份样本,分别用仪器法和手工法平行计数各20次,计算精密度(CV值)并进行比较。准确性测定:分别用仪器法和手工法计数182份样本抗凝血的嗜酸性粒细胞数,并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仪器法批内平均CV值为3.46%高于手工法的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2份标本仪器法和手工法计数的嗜酸性粒细胞值分别是(596±472)×106/L、(595±493)×106/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r为0.982,显示2种方法计数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显高度正相关。结论迈瑞BC-55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精密度和准确度均可达到临床要求,可以较准确、快速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服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用于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的可靠性.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静脉血标本182份.精密度测定:随机抽取高、中、低各1份样本,分别用仪器法和手工法平行计数各20次,计算精密度(CV值)并进行比较.准确性测定:分别用仪器法和手工法计数182份样本抗凝血的嗜酸性粒细胞数,并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仪器法批内平均CV值为3.46%高于手工法的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2份标本仪器法和手工法计数的嗜酸性粒细胞值分别是(596±472)×106/L、(595±493)×106/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r为0.982,显示2种方法 计数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显高度正相关.结论 迈瑞BC-55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精密度和准确度均可达到临床要求,可以较准确、快速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服务.  相似文献   

13.
唐先发  沈颂科  王红艳  李卉 《安徽医药》2019,40(12):1350-1352
目的 探讨药疹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与药疹临床特征、肝酶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收治住院的60例药疹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管理体检中心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以0.5×109/L为界,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正常患者(23例)与升高患者(37例)。检测两组对象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评估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与肝酶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在观察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升高的患者中,病程≥ 7 d、黏膜受累和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比例高于正常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升高患者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水平高于正常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药疹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水平呈正相关(R2=0.346、R2=0.295,P < 0.05)。结论 药疹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与疾病临床病程较长、黏膜受累和肝功能损害相关,且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方芳  张开光  吴正祥 《安徽医药》2019,23(2):277-279
目的 探讨无确定过敏原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1例在安徽省立医院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并确诊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成人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检查、内镜及病理学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研究中8例病人血中白细胞升高,10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黏膜型(8例)最为常见,且以腹痛、腹泻为首发或主要临床表现。内镜下多部位(6例)累及,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以十二指肠最为明显,活检或腹水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确诊。单部位4块或以上组织或多部位活检可提高病理检测阳性率。激素或激素联合抗感染(7例)治疗、单纯抗感染(4例)治疗均可缓解症状,降低嗜酸性粒细胞,预后良好。结论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对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有提示作用,确诊仍有赖于组织或腹水病理学。感染可能是无过敏史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诱因或病因之一,单纯抗感染和抗感染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样有效,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意义。方法 选取200例行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次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以复检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检验方法的诊断效能及相关细胞的阳性检出情况。结果 以复检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显示,阳性182例,阴性18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诊断符合率为81.50%、灵敏度为83.52%、特异度为61.11%;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诊断符合率为85.50%、灵敏度为87.36%、特异度为66.67%;联合检验诊断符合率为96.50%、灵敏度为96.70%、特异度为94.44%。联合检验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均显著高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对红细胞、血红蛋白、单核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细胞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验对红细胞、血红蛋白、单核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细胞的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全...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腹水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EG的临床特征、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患者以“腹胀半个月”入院,入院前腹部CT提示腹腔及盆腔积液,入院后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比例异常增多,腹水有核细胞涂片镜检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骨髓穿刺提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直肠黏膜组织活检镜下见黏膜内散在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临床诊断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转上级医院继续诊疗,上级医院修正诊断为腹水型EG。EG发病率低,外周血及骨髓检查类似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临床医师应注意鉴别;临床对不明原因的腹水患者,应警惕浆膜型EG存在的可能性,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12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以加强对此病的认识,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诊断率.方法临床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患者12例,对其起病形式,临床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治疗等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发病前均食用过食用生的或半生的螺类,鱼,虾;慢性或亚急性起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头痛,可伴有发热;脑膜刺激征阳性;血嗜酸性细胞增加;脑脊液呈炎性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蛋白可升高.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是一种少见浆液性脑膜炎,治疗效果显著.应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梅毒性脑膜炎及原发或继发的脑膜癌变等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福建省周宁县医院收治的血常规检验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21年8月至2022年10月,按照检验方法分为对照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观察组(血涂片细胞形态学),以复检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血常规检验患者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下的血常规指标阳性情况、血常规检验结果、相关细胞阳性检出情况、相关细胞阳性检出情况、诊断效能。结果 血常规检验患者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下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LT)、红细胞计数(RBC)各项血常规指标阳性检出率高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P <0.05)。血常规检验患者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下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相关细胞阳性检出率高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P <0.05)。血常规检验患者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下有核红细胞、异型淋巴细胞、中毒颗粒/空泡变性部分项阳性检出率高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P <0.05)。血常规检验患者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下敏感度与全自...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流行性乙型脑炎血常规的临床特点,探讨血常规对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血常规特点。结果 6例患者血常规血象、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2例正常;8例患者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均降低。结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血常规特征是血象、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或正常,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均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1例误诊为腹腔结核的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病例的临床资料,了解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临床特征及确诊方法,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误诊为腹腔结核的诊疗过程,结合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治疗措施与临床疗效。结果:该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有持续性腹腔积液,影像学改变提示肠道病变,内镜检查提示回盲部病变,疾病初期考虑为腹腔结核,予以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未取得持续性疗效,且临床症状逐渐加重,再次行内镜检查,病理活检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临床症状很快缓解。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困难,在抗结核治疗效果欠佳,尤其是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时要考虑该病可能,病理活检可以明确其诊断,糖皮质激素治疗该病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