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生素后效应(PAE)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其临床的重要意义在于,以前设计抗生素给药方案仅依靠血药浓度、消除速率及组织分布等一些药代动力学数据作参考,忽视了药物对细菌生长繁殖规律的影响.而PAE理论指出,确定抗生素的给药间隔应根据药物浓度超过MIC或最低杀菌浓度的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从而可延长给药时间,减少药物剂量,起到既不影响疗效又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目前PAE已成为评价新的抗菌药物、设计合理给药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此文阐述了各类抗生素后效应情况,并提示在临床应用中高度重视抗生素后效应的意义和方法。为临床设计更为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抗生素后效应在临床给药方案中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李景苏  蔡长春  冯超英 《医药导报》2004,23(1):0058-0058
抗生素后效应(PAE)的研究,给抗菌药物用药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PAE参数提供了更多药物、细菌与机体3者之间作用关系的信息。提示药物在血清和组织浓度低于MIC时仍可抑制细菌生长,使药物的有效性得以延长。临床可根据各类抗菌药PAE的长短,结合药动学参数,确定新的用药剂量、间隔时间和次数,优化给药方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医疗费用,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是近年来在国外开始受到关注的新理论,它是抗菌药物对致病微生物所特有的反应,可为研究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及临床给药方案的设计提供新的依据。抗生素后效应(PAE)系指细菌暴露于抗生素,在抗生素作用下被杀灭或被抑制,但当抗生素消除,其浓度下降到MIC以下,或降到可忽略不计时,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本文就PAE的产生机制、不同抗生素的PAE特点、抗生素浓度对其的影响、合理给药方案的设计进行综述。1PAE的产生机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的机制有:(1)对细菌非致死…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后效应(PAE)及其最低抑菌浓度(MIC)药效学变量,已引起抗生素最佳给药方案设计研究的关注。PAE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细菌生长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十几年来的研究已表明,PAE可作为确定抗生素给药最佳剂量和次数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临床合理用药的意义首先是提高疗效,其次是减少药源性危害.抗生素后效应(PAE)的研究,提供了机体、药物及细菌三者之间的关系信息,为临床给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科学依据,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显示药物在组织浓度低于平均抑菌浓度时仍可抑制细菌生长,从而延长了药物的有效性.因此,在临床指导用药时可根据各类抗菌药后效应,结合药代学与药动学参数,优化给药方案,确定新的给药间隔时间和用药次数、剂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与医疗费用,对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七条合理用药生物医学标准(WHO/MSH1998)证实,适当的给药问隔与用药时间是临床合理用药的基础。根据抗菌药物不同的抗菌后效应(PAE)、PK/PD参数,通常能够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类,即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或半衰期(t1/2)较长并时问依赖性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以及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针对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确定给药时间,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抗菌药物后效应(PAE)的概念即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消除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它是抗菌药物对致病微生物特有的效应。抗菌药后效应现已成为抗生素药效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药物持续抑菌时间的长短。当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杀菌浓度  相似文献   

9.
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早在1946年Parker就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青霉素G接触30min后细菌恢复生长时间延长1~3h,但此现象终未引起充分重视.近年来因PAE对抗生素临床合理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故受到重视,随着对PAE理论深入研究,PAE已成为评价新抗生素药效动力学的重要参数,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石焕阶 《医药导报》2009,28(9):1222-1223
[摘要]应用药效学体内活性指标和相关参数,综合分析并归纳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对获得最佳临床和细菌学疗效的重要作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的Cmax和药物浓度 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是体内效能的主要决定因素,对细菌清除和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密切相关,增加每次给药剂量,使AUC24/MIC和Cmax/MIC达较高水平,易达到最大杀菌作用;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其持续时间应超过给药间期的40%~50%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根据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药学参数及其特点,来制订临床治疗方案,对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用药决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介绍抗生素的后效应对临床用药决策的指导作用,以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参考国内外的有关文献,结合临床用药实际,从抗菌药物的抗生素后效应的长短论证其给药方案。结果:提示药物在低于最低有效浓度时,仍可抑制细菌生长,使药物的有效性得以延长。临床可根据各类抗生素的后效应来确定新的用药剂量、间隔时间和次数,优化给药方案。结论:根据抗生素的后效应制定的给药方案,既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医疗费用,又可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2.
抗生素后效应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经短暂接触,再移去抗生素后,细菌生长仍受抑制的现象[1].早在40年代国外就发现了青霉素的后效应。近20年来,国内外对PAE的研究逐渐深入和广泛。学者们共同认识到,许多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与药物的高峰浓度密切相关,有明显的剂理(浓度)依赖性。体内抗生素浓度不必始终维持在有效血药逍度之上[2]。从而改变了人们长期认为,抗菌药物必须达到最低抑菌(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时,才有良好抗菌效果的传统观念。1PAE产生机制[3]1.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们与细胞膜青…  相似文献   

13.
抗生素后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令春 《中国药业》2004,13(12):76-77
目的:介绍各类抗生素的抗生素后效应(PAE),为临床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确定给药间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对PAE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结果:在临床设计抗感染给药方案时,可根据PAE时间并结合其他药代动力学参数来确定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使抗生素的应用更趋合理.结论:PAE对抗感染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细菌短期暴露于抗生素后所出现的生长被持续抑制的现象通称为抗生素后效应(PAE).PAE是决定抗生素给药方案的一个重要因素,因当感染部位抗生素浓度降至MIC时,PAE可弥补给药间隔中这一有效浓度时间的不足.近期研究显示,在PAE过程中提高了抗生素在亚抑菌浓度(Sub-MICs)下对各种细菌的抗菌效应.这些所谓“抗生素后Sub-MIC效应”可能归因于体内PAE持续时间比体外PAE的长.  相似文献   

15.
崔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4,(27):396-397
目的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的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10年间国内数省市数十家大中型医院药剂科的用药状况,总结其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和给药间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根据各抗菌药物PK/PD、PAE的不同,评估出最佳的给药时间与给药间隔。结论针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给药间隔,制定出合理的用药方案,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毒性和赖药性,减少患者医疗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合理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闫世俊 《医药导报》2000,19(3):279-280
目的:合理确定给药间隔时间。方法:探讨药动学参数、生理、病理、药物相互作用及抗菌后效应以给药间隔的影响。结果:抗菌后效应的,对传统利用药动学参数确定的给药间隔的理论,既是补充,又是完善。结论: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从传统的给药方案逐步过渡到个体给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的合理用药,探索临床正确的用药方法。方法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同时结合实际临床用药,根据临床常用药物的代谢动力学(PK)和效应动力学(PD)及药物后效应(PAE)的不同,回顾性的分析研究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方法和合理用药方式。结果通过研究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优给药时间及其联合用药的给药间隔,合适合理的用药时间及间隔能有效提高药物的疗效,知道临床合理用药。结论熟悉临床各种常用药物的给药时间及其给药间隔期,最佳化给药方案,提高药物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哈娜  马满玲  杨习江 《中国药房》2009,(29):2311-2314
目的:设计抗菌药物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方案。方法:以头孢唑啉钠、头孢曲松钠、阿米卡星为例,采用多剂量函数法处理相关药动学数据,将药动学与药效学(PK/PD)参数相结合,应用Excel软件编写计算程序,设计合理给药方案。结果: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杀菌效应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对于血浆消除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宜采取小剂量均匀分次给药,甚至持续给药;半衰期较长者12~24h给药1次即可。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优化临床抗菌疗效的最佳PK/PD参数为Cmax/MIC,适宜日剂量单次给予。结论:基于PK/PD,应用Excel函数设计抗菌药物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方案,方法简便、可靠、直观。  相似文献   

19.
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应用AVANTAGF分析仪的光密度法测定了环丙沙星(CPLX)、氧氟沙星(OFLX)和氟罗沙星(FLRX)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结果表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产生明显的PAE.并随抗菌药物浓度的增大、对受试菌的PAE逐渐延长.呈现了明显的浓度依赖性;3种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PAE都较长.MIC均较小.显示了良好的杀菌效果:氯罗沙星对除金葡球菌之外的受试菌的PAE均比其它2药较长.PAE的存在提示在临床设计给药方案时.可适当延长给药间期.减少给药次数与剂量.仍能维持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和优化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方法: 收集中山市人民医院2019年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耐药监测报告,确定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治疗方案,根据各抗菌药物的PK/PD模型,运用蒙特卡洛模拟计算4种抗菌药物不同给药方案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评价疗效和优化出最佳初始给药方案。结果: 4种抗菌药物15种给药方案CFR均<90%。当最低抑菌浓度(MIC)≤ 2 μg·mL-1时,4种抗菌药物常规剂量下的给药方案均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当MIC ≤ 16 μg·mL-1时,可目标性选择头孢他啶2 g(q8h)、头孢吡肟2 g(q8h)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4.5 g(q8h)给药方案治疗,当MIC=32 μg·mL-1时,只有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4.5 g(q6h)给药方案PTA>90%,当MIC>32 μg·mL-1时,所有给药方案PTA均<90%。4种抗菌药物MIC值的敏感相关性为范围-88.9%~-96.7%。结论: 在CRPA感染经验性治疗时,单药治疗并不能达到满意的抗感染治疗效果,应考虑联合用药,可选用较高剂量和增加给药频次的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菌药联合阿米卡星。MIC值是影响4种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临床上应重视细菌耐药的培养,可根据MIC值调整给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