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探索Ⅱd区不同伤情下肌腱的合理修复方法,进行动物实验,以提供对临床有用的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选用正常白色来亨鸡24只,每组12只,24趾.A组,单纯切割伤组,左侧修复双腱,右侧切除浅腱修复深腱;B组,严重挫伤组,修复同前.直接关闭腱鞘,术后3周控制性主、被动活动,术后6周进行修复的屈趾深肌腱的生物力学测定(滑动距离、屈曲功)、观察和测量各修复组织间的粘连性状和粘连面积.结果单纯切割伤组两种修复方法之间的滑动距离、屈曲功、粘连性状和粘连面积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严重挫伤组,双腱修复侧的滑动距离小于浅腱切除单纯修复深腱侧,屈曲功和粘连面积大于单纯修复深腱侧,粘连程度较大,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临床上对Ⅱd亚区的浅、深屈指肌腱单纯切割伤,应修复双腱;严重挫伤时,则应切除浅腱而只修复深腱.  相似文献   

2.
背景:肌腱修复术后肌腱与周围组织的粘连问题一直是临床工作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目的:构建雌性来亨鸡制备双爪第3趾趾深屈肌腱横断模型,研究腱周膜移植对预防肌腱术后粘连的作用。方法:造模成功后,左爪第3趾为实验组1,肌腱切断后缝合,取鸡同侧第4趾趾深屈肌腱腱周膜包绕实验组1肌腱吻合端,左爪第4趾为实验组2直接缝合皮肤。右爪第3趾为对照组1,肌腱切断后缝合,不修复腱周膜;右爪第4趾手术不损伤腱周膜为对照组2,肌腱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术后28 d,来亨鸡肌腱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采用Kruskal-WallisH和Nemenyi检验两两比较,实验组1术后效果优于对照组1(P0.05),但较对照组2及实验组2略差(P0.05);实验组2术后效果优于对照组1组(P0.05),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屈趾功能采用LSD-t检验两两比较,实验组1术后效果优于对照组1(P0.05),但较对照组2及实验组2略差(P0.05),实验组2术后效果优于对照组1(P0.05),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腱周膜移植可以有效预防术后肌腱粘连,切取腱周膜对正常肌腱滑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人腕关节主要动力肌腱在腕运动过程中的力臂的大小。方法:运用7只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将运动腕关节的肌腱和旋转电压计相连,在腕关节分别从屈曲至伸直,桡偏至尺偏过程中,用计算机同时记录腕动力肌腱滑动距离和腕运动角度,根据腱滑动距离和腕运动角度计算出肌腱平均力臂和力臂变化。结果:桡侧腕长伸肌腱的腕桡偏力臂最大,桡侧腕短伸肌腱的伸腕力臂最大,尺侧腕伸肌腱和腕尺偏力臂最大,而伸腕力臂很小,桡侧、尺  相似文献   

4.
背景:羊膜有预防肌腱修复后粘连的作用,但存在一定的免疫排斥反应。 目的:探讨脱细胞羊膜对生物衍生肌腱修复鸡屈趾深肌腱Ⅱ区缺损修复后肌腱粘连的预防作用。 方法:分别以罗曼鸡右爪的第2,3,4趾将实验分成生物衍生肌腱组,生物衍生肌腱+脱细胞羊膜组以及自体肌腱组,建立屈趾深肌腱Ⅱ区1 cm缺损模型。以生物衍生肌腱桥接第2,3趾缺损,以自体肌腱桥接第4趾的肌腱缺损,在第3趾的生物衍生肌腱和上下吻合口周围包裹完整的脱细胞羊膜。 结果与结论:生物衍生肌腱组与自体肌腱组移植物为外源性愈合,生物衍生肌腱+脱细胞羊膜组羊膜有效地防止了成纤维细胞向修复区域内浸润,形成内源性愈合。肌腱粘连程度生物衍生肌腱+脱细胞羊膜组优于生物衍生肌腱组和自体肌腱组,生物衍生肌腱组和自体肌腱组相似,移植物周围的炎症反应生物衍生肌腱+脱细胞羊膜组>生物衍生肌腱组>自体肌腱组。证实脱细胞羊膜能通过机械性阻挡周围肉芽组织向修复区域内生长而防止外源性愈合造成的肌腱粘连。  相似文献   

5.
背景:采用液态分子生物材料作为屏障预防肌腱粘连发生,存在药物降解快、流失量大、屏障作用不理想等问题,因此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膜态屏障材料的研制开发。同时发现肌腱损伤后,腱细胞在多种内源性的生长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促进了肌腱的内源性愈合,但究竟哪一种因子是肌腱愈合的特异性因子,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之一。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复合胶原膜在预防鞘管区肌腱粘连、促进肌腱内源性愈合中的作用。 方法:将30只10月龄雄性leghorn公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将每只鸡的左足第三趾造成挤压撕脱伤模型,用改良Kessler缝合法缝接。断端分别包裹复合有表皮生长因子的胶原膜、单纯的胶原膜以及断端不加任何处理。术后4周,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生物力学测试、光镜、电镜等观察。 结果与结论:表皮生长因子胶原膜组肌腱粘连程度较轻,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多,以粗大的Ⅰ型胶原为主;成纤维细胞数量少,腱细胞成熟。单纯胶原膜组肌腱粘连较轻,但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少,排列稀疏,以纤细的Ⅲ型胶原为主;空白对照组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重,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较多,排列紊乱,Ⅰ、Ⅲ型胶原交错排列。结果表明表皮生长因子来促进肌腱的内源性愈合,可降解胶原膜修复腱鞘可阻止肌腱的外源性愈合,从而达到防止肌腱粘连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壳聚糖/PLGA乳化膜预防鸡趾屈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壳聚糖/PLGA乳化膜预防鸡趾鞘管区屈肌腱粘连的效果。方法雌性成年种禽45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只。A组为对照组,B组为PLGA膜组,C组为壳聚糖/PLGA乳化膜组。将左足三、四趾趾浅屈肌腱切除,横断趾深屈肌腱,作改良Kessler法缝合.B、C两组分别局部包裹PLGA膜及壳聚糖/PLGA乳化膜。术后2、4、6周取材,分别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组织学检查显示:3组肌腱愈合进程无明显差异,B组局部白细胞浸润较其他两组明显。两实验组缝合处粘连评分及将肌腱牵出鞘管所需最大力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PLGA膜及壳聚糖/PLGA乳化膜均能减轻肌腱术后粘连,前者局部炎症反应较明显,而后者无明显炎症反应发生.因而壳聚糖/PLGA乳化膜是一种较理想的预防肌腱粘连的可降解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指背腱膜滑动距离与近侧指间关节(PIP)屈曲关系,为临床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男性成人新鲜尸体标本10侧30指(示、中、环指各10指),切除手指皮肤,不破坏腱鞘、屈肌支持带、伸肌支持带、内在肌及外在肌,使肌腱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分别测量各指中央束(CS)、侧束(LB)在PIP屈曲45°和90°时的滑动距离。结果:当PIP屈曲45°时,CS滑动距离为(2.7±0.4)mm,LB滑动距离为(2.8±0.6)mm;当PIP屈曲90°时,CS滑动距离为(4.3±0.7)mm,LB滑动距离为(4.8±0.6)mm。结论:指背腱膜滑动距离减少,严重影响手指的屈曲功能。对于指背腱膜的新鲜性损伤应予以精确修复;对于陈旧性损伤的修复应确保指背腱膜的正常滑动范围。  相似文献   

8.
背景:有实验证实外源性6-磷酸果糖能降低肌腱细胞Ⅰ型胶原的产生量,减轻肌腱术后粘连的形成。 目的:观察6-磷酸果糖对肌腱术后粘连形成的影响。 方法:取72只兔行中趾屈指肌腱切断吻合,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n=36),分别于腱鞘内注入6-磷酸果糖与生理盐水,术后4,8周后行肌腱粘连检测、生物力学测定、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术后1,2,4,8周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测定肌腱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术后4,8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肌腱缝合处光滑,屈趾肌腱滑动距离较长,肌腱滑动受限较轻(P < 0.05),但两组最大抗断裂载荷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扫描电镜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实验组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实验组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证实6-磷酸果糖能有效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肌腱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减轻粘连形成。  相似文献   

9.
背景:Synoviolin基因过表达,能使滑膜细胞过度生长和增殖,因此将Synoviolin基因转入膜细胞将有可能实现无滑膜肌腱滑膜化,从而有效防止肌腱粘连的发生。目的:观察Synoviolin基因修饰滑膜细胞预防肌腱粘连的影响。方法:将30只Leghom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建立肌腱损伤模型。实验组将含Synoviolin基因重组的腺病毒载体直接注入腱鞘残端表面。术后1,3,8周,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第四趾肌腱缝合处粘连程度、第三趾肌腱的滑动距离及模拟主动屈曲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Ⅰ型胶原蛋白含量下降,Ⅲ型胶原蛋白比例下降;说明Synoviolin基因修饰滑膜细胞能使无滑膜肌腱滑膜化,提示利用Synoviolin基因修饰滑膜细胞是屈指肌腱术后预防肌腱粘连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手部指屈肌腱功能最为重要的A2 滑车的解剖学及其所在区域 (Ⅱc亚区 )内肌腱的滑动。方法 :本研究采用 1 0只成人尸体手共 40个手指 ,观察A2 滑车的位置 ,并测定其长度、管径的垂直高度和横径 ;测定指深、浅屈肌腱由Ⅱb亚区向A2 滑车区域以及A2 滑车向Ⅱd亚区的滑动幅度。切开 1 0个中指测定A2 滑车近侧半或远侧半时手指屈曲度总和。结果 :A2 滑车位于的节指骨中部和近侧A2 滑车长度为近节指骨长度的 2 / 3。A2 滑车的中部口径是为细小 ,在手指完全屈曲时 ,几乎整个长度的Ⅱc亚区内指深屈腱滑动至Ⅱd亚区 ,切开A2 滑车近侧或远侧半对手指屈曲功能影响很小。结论 :A2 滑车的解剖学位置和形态特殊 ,A2 滑车中远部份最为细缩 ,部分切开A2 滑车对肌腱功能影响不明显。本研究还提示Ⅱd亚区鞘管对Ⅱc亚区内肌腱功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背景:手指指伸肌腱中央腱损伤常用的治疗方法有Matev法、carroll法、fowler法及残余中央腱条翻转修复等,但仍存在外观臃肿、肌腱粘连、关节功能受限严重等不良后果。 目的:观察中节指背纵列钻孔、节段腱移植修复陈旧性中央腱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陈旧性中央腱损伤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腱移植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腱移植治疗组给予中节指背纵列钻孔、游离掌长肌腱条自远位骨孔进入,近位骨孔穿出,缝合牢固固定行节段腱移植治疗;对照组根据病情决定,手术方法包括carroll法、Matev法、Fowler法,观察两组修复效果。 结果与结论:腱移植治疗组优良率为85%,对照组为65%(P < 0.05);VCWS测试腱移植治疗组对原工作适应例数为30例(75%),对照组16例(40%)(P < 0.05)。两组患者近指间关节屈曲度入院时、住院15 d、出院前1 d、随访4个月逐渐增大,近指间关节背伸受限度逐渐降低(P < 0.05);治疗后住院15 d、出院前1 d、随访4个月时近指间关节屈曲度与近指间关节背伸度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中节指背纵列钻孔及节段腱移植修复陈旧性中央腱损伤,恢复关节屈曲和背伸功能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模拟指浅屈肌腱束经骨隧道重建中央腱止点的手术方法,验证手术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8例新鲜成人尸体手标本,用示、中、环指共24指,解剖观测指浅屈肌腱及中央腱、伸肌腱的相关解剖结构。选取12指(示、中、环指各4指)新鲜成人手指标本进行模拟手术,均人为设计中央腱止点断裂。将指浅屈肌腱两侧部分腱束从中节掌侧止点处经指骨钻孔后引至背侧,与背侧中央腱断端编织缝合重建中央腱止点,测量不同缝合间距的PIP(近指间关节)被动伸直角度和被动屈曲角度。 结果 指浅屈肌腱缝合间距大时,被动伸屈角度大,但中央腱和指浅屈肌腱松弛明显;指浅屈肌腱缝合间距小时,被动伸屈角度小,且中央腱和指浅屈肌腱张力大,均不能保证手指被动伸屈活动。指浅屈肌腱的缝合间距在1.5 cm时,PIP的被动屈曲角度约75°,缝合间距在1.0 cm时,PIP的被动屈曲角度约30°,缝合间距在1.0~1.5 cm时,即切取到Camper腱交叉时,PIP被动伸直和屈曲角度最接近手指功能位时的角度。 结论 切取转移的指浅屈肌腱至Camper腱交叉时可以完成中央腱止点重建,供腱损伤小,重建止点是相对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带血管蒂肌腱移植修复跟腱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带血供肌腱移植修复跟腱缺损提供生物力学和组织学依据.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15只,其中12只分两组一侧行带血管蒂趾长屈肌腱转位修复跟腱缺损,对侧为游离肌腱移植对照组,术后12周取材,分别行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带血管蒂肌腱组移植跟腱组织学形态近似正常跟腱,肌腱最大拉伸力为正常跟腱的67.7%,而游离肌腱组移植跟腱的腱纤维为瘢痕包裹,最大拉伸力为跟腱的35.3%,两者的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结论带血管蒂肌腱移植修复跟腱缺损优于游离肌腱移植.  相似文献   

14.
背景:羊膜独有的结构可阻止某些物质通过,能保证包裹内组织正常营养供应,而且具有抗粘连、组织相容性好、炎性反应轻、纤维包裹少及可降解等特性。目的:比较新鲜羊膜及脱细胞羊膜修复腱鞘缺损,预防肌腱粘连和促进肌腱愈合的作用。方法:取60只雄性来亨鸡,制作双足第三足趾制备肌腱及腱鞘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修复,新鲜羊膜组采用新鲜人羊膜修复腱鞘缺损,脱细胞羊膜组采用人脱细胞羊膜修复腱鞘缺损,对照组不做腱鞘修复。修复后进行第三足趾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与结论:①组织学观察:修复后2周,3组均存在充血水肿及炎症反应,新鲜羊膜组最轻,对照组最严重,3组水肿及炎症反应随时间延长逐渐减轻。修复12周,各组假鞘较修复后4周明显成熟,新鲜羊膜组及脱细胞羊膜组假鞘表面细胞致密层状排列整齐,表面光滑;对照组假鞘表面细胞排列紊乱,结构松散,可见表面纤维组织突出假鞘表面;②生物力学测试:脱细胞羊膜组、新鲜羊膜组修复后4,8,12周的肌腱滑动距离均大于对照组(P<0.05),前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脱细胞羊膜组、新鲜羊膜组修复后4,8周的肌腱最大拉伸断裂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且新鲜羊膜组高于脱细胞羊膜组(P<0.05),3组修复后12周的肌腱最大拉伸断裂强度无差异;③结果表明:新鲜羊膜和脱细胞羊膜均可用于重建腱鞘缺损,预防肌腱粘连,新鲜羊膜在促进早期肌腱愈合方面优于脱细胞羊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3种周边缝合方法以及不同深度周边缝合修复肌腱的强度,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将新鲜成年猪后足24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再随机分成3小组,解剖暴露中间2趾深屈肌腱后,第1组分别用连续单纯周边缝合、连续锁边周边缝合和连续改良交叉周边缝合3种方法行浅周边缝合;第2组分别用以上3种方法行深周边缝合。测定和记录每组肌腱轴相拉伸载荷下的最大负荷和最大功耗,并行统计学分析(ANOVA)。结果:深周边缝合组的最大负荷和最大功耗均显著高于相应的浅周边缝合组(P<0.05,P<0.01),在测试的方法中连续改良交叉周边缝合的最大负荷和最大功耗最大。结论:加深周边缝合的深度可以获得较大抗张强度,深连续改良交叉周边缝合是所研究的方法中能用于抗张力较强的周边缝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肌腱滑液鞘对肌腱体内再生的作用。 方法 将36只罗曼鸡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A组把左趾深屈肌腱滑液鞘的上、下、右侧分离,不切断趾深屈肌腱。同种异体脱细胞肌腱用部分分离的腱滑液鞘包裹,并固定在趾深屈肌腱左侧。B组直接把同种异体脱细胞肌腱固定在去除肌腱滑液鞘的趾深屈肌腱左侧。另取右趾深屈肌腱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第4、8、12周取材进行趾深屈肌腱最大载荷、弹性模量的生物力学检测及HE染色的组织学检测。结果 术后第4、8、12周时,除第4周A、B组在弹性模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时间点A组最大载荷和弹性模量都大于B组(P<0.05)。随时间延长,A组胶原纤维增多,排列紧密,方向一致,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轻。而B组胶原纤维数量逐渐减少、排列逐渐散乱,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程度明显高于A组。结论腱滑液鞘有助于肌腱再生,说明合适的体内环境对肌腱构建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对临床上肌腱缺损病人找到合适肌腱替代物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带血供肌腱移植修复跟腿,缺损提供生物力学和组织学依据。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15只,其中12只分两组:一侧行带因管蒂趾长屈肌腱转位修复跟腿缺损,对侧为游离肌腿移植对照组,术后12周取材,分别行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带血管蒂肌腿组移植跟腿组织学形态近似正常跟腿,肌腿最大拉伸力为正常跟腿的67.7%,而游离肌腿组移植跟腿的腱纤维为瘢痕包裹,最大拉伸力为跟腿的35.3%,两者的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结论:带血管蒂肌腿移植修复跟腿缺损优于游离肌腿移植。  相似文献   

18.
BMP12基因和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跟腱缺损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用BMP12基因和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跟腱缺损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模拟微重力条件下构建两种组织工程化肌腱。 2 4只新西兰白兔分为 4组 :①单纯人发角蛋白 (HHK对照组 )组 ;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 /HHK组织工程化肌腱组 ;③骨形态发生蛋白 12 (BMP12 )基因诱导的腱细胞 /HHK组织工程化肌腱组 ;④pTARGET BMP12质粒 /HHK组。采用光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和RT PCR方法观察术后不同时期损伤肌腱的修复情况。结果 MSCs/HHK组织工程化肌腱组和基因诱导的腱细胞 /HHK组织工程化肌腱组的缺损肌腱的再生修复效果均优于单纯HHK组 ,尤以基因诱导的腱细胞 /HHK组织工程化肌腱组的修复效果最佳 ,且伴随有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增高。结论 BMP12基因和MSCs通过促进内源性愈合参与了缺损肌腱的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9.
背景:如何使肌腱修复后少发生或不发生粘连,尽快实现其滑动功能又不影响肌腱本身的愈合? 目的:观察聚乳酸防粘连膜在肌腱损伤修复后的防粘连效果。 方法:选择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收治的手部屈伸肌腱断裂患者60例(共95根肌腱),随机分为2组。生物防粘连膜组采用弘健医用膜包裹吻合口1.5~2.0 cm;对照组不使用生物防粘连膜。修复后6个月屈肌腱采用TAM系统评定,伸肌腱采用Miller分级法评定,比较其综合优良率。 结果与结论:修复后均随访达半年以上,生物防粘连膜组综合优良率为90%(45/50),高于对照组综合优良率67%(30/45)   (P < 0.05)。提示聚乳酸防粘连膜临床应用简单便捷,有效降低了肌腱修复后粘连的形成,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背景:国内外学者曾用生物、非生物及药物等方法,诸如生物膜、透明质酸钠、纤维素密封胶等材料进行大量肌腱修复防粘连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的:观察肌腱损伤局部植入链霉素复合降解膜后腱周结缔组织的增生。 方法:切断SD大鼠跟腱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在肌腱断端缝合处植入链霉素复合缓释降解膜、维生素C复合缓释降解膜、空白缓释降解膜。术后90 d行肌腱损伤局部组织学观察、羟脯氨酸含量和生物力学指标检测。 结果与结论:链霉素复合缓释降解膜组肌腱缝合处内部的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均较其腱周围、维生素C复合缓释降解膜组、空白缓释降解膜组多;腱缝合处肌腱周围多为正常结构的疏松结缔组织,很少有增生的结缔组织长入肌腱内部;肌腱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最大抗拉强度、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表明链霉素复合缓释降解膜通过抑制腱周结缔组织增生,防止腱周结缔组织增生长入腱内,从而减轻或防止粘连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