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64年以前,我院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采用Swenson氏手术方法,并发症较多,死亡率高;以后用Duhamel氏手术,此手术的创伤较小,操作方便,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但Duhamel氏手术本身还存在着直肠盲袋及“闸门”的缺点,有的病人手术后因直肠盲袋及闸门而发生狭窄及梗阻。1967年,Jkeda氏报告应用环形肠铗进行直肠结肠“Z”吻合的手术方法,克服了上述缺点,我们于1973年开始,有选择地应用了这一方法,共进行14例,并改进了肠铗,初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临床资料我院从1964年6月~1988年6月共收治20例新生儿巨结肠。男18例,女2例,男∶女为9∶1。治疗方法及结果:1982年以前 Duhamel氏手术1例治愈。Soave 手术1例治愈。经骶直肠肌部分切除术2例治愈。小肠结肠造瘘术1例治愈,1例好转,2例死亡。非手术保  相似文献   

3.
1956年以来,对婴幼儿及新生儿期先天性巨结肠症之手术,国内医院曾普遍应用Duhamel氏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因存在术后盲袋潴留,直肠矩状隔处理不当及所遗之闸门狭窄併发症等缺点,近年来采用了Soper氏手术方法,效果满意。但因直肠与拖出之结肠在盆腔内行端侧吻合,  相似文献   

4.
例1,男,63岁,病案号64264,因便血伴左下腹隐痛八个月于1986年6月入院。肛诊指尖可触及肿块下缘,纤维结肠镜检,距肛缘9 cm处直肠前壁有菜花样肿物凸向肠腔,镜头未能通过肠管病灶处,活检诊断为腺癌。手术发现腹膜反折上2 cm的直肠前壁有4×4 cm肿块,距该肿块21cm的乙状结肠上又有2×1.5cm肿块,行直肠中上段及乙  相似文献   

5.
Duhamel 氏手术后的闸门症状群非常麻烦,可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盲囊形成或长期便血,也常因此加重失禁的症状。关于保留内括约肌技术方面,我们在1963年(中华儿科杂志,12:94)已报导过。现在为了改善闸门问题又设计手术如下:全部手术原理及腹性内操作与 Duhamel 氏手术相同,只是直肠盲端不作切断缝合,而是全部翻出如脱肛状(图1)。用钳将翻下之直肠前壁与拖出结肠的前壁夹在一起,使翻出部全部肠管、原直肠后壁及拖出结肠前壁一起夹死、烂掉(图2)。本方法是按赖氏的方法改良(武汉医学杂志小儿外科附刊1:188,1964),比赖氏  相似文献   

6.
黄小龙 《海南医学》2004,15(10):136-136
原发性阑尾腺癌是罕见病 ,本文就我院 1993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间发现的3例原发性阑尾腺癌报告如下 :病例一患者女性 ,4 4岁 ,上腹部胀痛不适一月余入院。PE :营养较差 ,上腹饱胀 ,可见肠型 ,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 ,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活跃 ,有气过水音。直肠指检 :直肠前壁有一质硬肿块 ,约 2× 2cm大小 ,无触痛。指套无染血。结肠镜检及活检 :阑尾开口处肿块 ;阑尾腺癌。腹部平片 :不完全性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 :见腹腔内淡黄色腹水约30 0 0ml,左右卵巢肿大 ,左约 4× 5cm ,右约 3× 2cm ,质硬。大网膜有多个硬结 ,肠系膜 ,肝脾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方法。方法:结、直肠斜面吻合术与Duhamel术并发症例次比较。结果: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结、直肠斜面吻合术是目前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较好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方式.方法结、直肠斜面吻合术与Duhamel术并发症例次比较.结果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结、直肠斜面吻合术是目前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较好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先天性巨结肠症之手术已在乳幼儿及新生儿期开展,国内许多医院采用了 Duhamel 氏手术方法,并一致认为该法优点较多。唯有直肠与结肠融合之 Kocher 氏钳不够理想,如术后护理稍有疏忽则有造成手术失败的危险。为了克服达种缺点,我院自1964年1月开始采用一种自制的直肠结肠融合铗,应用于新生儿期巨结肠手术3例,皆获满意疗效。这种融合铗除克服了 Kocher 氏钳的缺点外,主要是构造简单、制作方便及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10.
座谈会上首先由赖炳耀医师报告了新改良根治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探讨一文。大家针对先天性巨结肠的根治手术的选择问题,并着重就Duhamel氏手术后併发症进行了讨论,经整理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院于1990年1月11日成功的抢救一例腹内严重多脏器损伤病人,报告如下。 谭某,女,26岁。自伤,血压5.33/2.67kPa。上腹部开放伤口长约11cm,术中见胃及结肠全部撕脱缺损,结肠区有斑点状粘膜残存;食道下端右侧缺损2cm×1.5cm;十二指肠横断伴降部浆肌层裂伤;胰腺头体部包膜剥脱,胰体部撕伤;脾下极破裂(长4cm,深2cm);网膜全部撕脱;直肠残端裸露于盆腔内;腹膜后巨大血肿,腹腔积血2500ml,  相似文献   

12.
我院在应用蛇毒抗栓酶治疗脑血栓病人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该试剂可使肿块消散,或不同程度地缩小,现报告三例于后。例一、李××,男,58岁。于1988年9月2日住院治疗脑血栓。检查:右上肢前壁有一3×3×3cm大小的肿块活动,约六年,无压痛,性质不清;右侧臀部因五年前注射药物,留有4×3×3cm大小的一个硬结。经用抗栓酶Ⅲ号,第六天,发现两处肿块全部消散。例二、黄××,男,56岁。1988年11月21日住院,查体右上腹至脐可触及一包块,约8×10cm大小,轻按不痛,质中等,活动度不大。1988年12月26日“B超”探查,发现右上腹包块大小为10.7×8.3cm,与肝,肾、胰头无关系。用蛇毒抗栓酶Ⅲ号治疗一  相似文献   

13.
<正> 对于先天性巨结肠,国内外均采用手术治疗.分Swenson,Duhamel,Rebhein,Soave四种方式,并衍生出各种改良手术,通过观察和对比,笔者认为Duhamel手术操作较为简单,尤其Duhamel Ⅱ式手术效果较为理想,其创伤小,并发症及后遗症少,1988~1998年间本院应用Duhamel Ⅱ式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1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舌部血管瘤目前主要以手术及硬化治疗为主,近两年我们用缝扎加点状注射硬化剂治疗舌根部血管瘤4例,获得较理想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例中男性3例,女性1例,均为舌根部血管瘤,瘤体最大为3.0×3.0×2.5cm,最小为0.5×0.5×1.0cm。典型病例:孙某,男,32岁,舌根部海绵状血管瘤十年余,于1991年6月24日入院治疗,瘤体为3.0×3.0×2.5cm。7日后局麻下行结扎加硬化治疗,术后7天拆线,见瘤体变硬,变小,1个月后复查瘤体消失,舌功能正常,观查1年无复发。手术方法:局麻下常规消毒铺巾,自瘤体边缘正常组织处进针,穿…  相似文献   

15.
<正> 前庭大腺囊肿是妇女常见病之一,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我院于1996年10月至1999年12月应用2%碘酊稀释液行前庭大腺囊肿腔内注射的方法治疗30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前庭大腺囊肿30例,年龄20岁—45岁,囊肿最小的约3cm×2.5cm×2cm.最大的约6cm×4.5cm×3.5cm,单侧29例,双侧1例,  相似文献   

16.
Duhamel氏手术时,在肛门内放置二把Kocher's钳融合直肠与结肠有一定缺点。我院采用自制的直肠结肠钳,在肠管融合后舌状膈短小,病儿术后排便功能恢复良好。这种器械的优点是: 一、使用简便:当结肠拖山与直肠位置固定良好后,钳夹极易放置。二、根据病儿大小及准备钳夹直肠结肠膈的范围,采用不同长度和宽度之绀夹。三、使用安全:因钳夹头部方圆形,无损伤肠管之虞。  相似文献   

17.
<正> 1.病例报告 患者,女,66岁。肛门无痛性肿物10天收入院。患者于10天前自感排便困难,便后有脓血便,即到医院来就诊,考虑为痔,给予对症治疗,但效果不明显.于七天前行钡灌肠造影检查。1·1 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 直肠隆起性病变,直肠末端可见一隆起性病变.边缘光滑.有蒂,大小2.0×1.5cm~2。周围粘膜影无明显改变,肠管扩张良好,壁柔软。1·2 结肠镜检查 距肛门5cm处可见直径1.5cm肿物,表面似有蓝色血管,病理活检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30年前曾行乳腺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的:作者分析了改良的完全机械性Duhamel肛门直肠拖出法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和B型肠神经元发育不良的效果。随访目的是评价完全用吻合器来实施Duhamel手术的效果。方法:随访56例患者来检测并发症和评价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临床功能评价,如果有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晚期并发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1948年Swenson氏创用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以来,该术式创伤巨大、死亡率高、并发症多。许多学者曾不断进行改良,手术方法约有数十种。国内采用较多的术式是保留直肠前壁、后壁由齿线处切断,行前高后低的斜形或“Z”形端端吻合术(或后壁吻合、前壁钳夹)。自1959年以来,我院相继采用Swenson氏(简称S氏)、Duhamel氏(简称D氏)及各种改良术式施行根治手术共138例。虽然由于麻醉方法的进步,技术操作的熟练,其死亡率已不断降低,但并发症仍然较高。有些并发症长期影响病儿的健康成长,造成身心痛苦。为了提  相似文献   

20.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较少见,误诊率较高,国内有资料报告共45例。我科1973~83年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肛管恶黑者3例,报告如下。例1,陈某某,女,68岁。因便血肛门肿块脱出1月入院。直肠检查:距肛缘上5 cm肛管直肠前壁有一带蒂灰白色包块,约6×5×4 cm,表面呈结节状,蒂直径约1 cm。肿块旁还有一个约1.5cm 直径包块,质硬。临床诊断:直肠息肉。作肿块单纯切除。病理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